阅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文本解读基本方法

2023-05-21 12:30侯红宝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表达方式文本解读语文教学

【摘 要】文章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交流沟通的产物。文本解读就应从语言文字入手,遵循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解开语言表达之理,理清表达思路,建构文本意蕴,并由此引导学生建构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解读;表达目的;表达内容;表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6-0038-04

【作者简介】侯红宝,江苏省句容市第二中学(江苏句容,212400)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文学文本作为沟通行为,是具有社会性的。作者写作是希望读者分享他们所表达的意义。……很明显,要从文本中获取意义,并确信其他读者也觉得这意义行得通,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技巧。”[1]79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这种诠释的技巧,分享作者所表达的意义?笔者以为,教师应该在作者的表达之处着力,引导学生积累文本解读的经验和建构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一、引导学生理解表达之理,学会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本文所谓的“表达”,就是运用語言文字,其目的在于表情达意、交流沟通。语言文字是作者赋予文本以意义并给读者分享意义的唯一工具和载体。为实现言意相称的畅通表达,作者必须深思熟虑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是为什么表达,即表达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运用语言文字的根本动力。我们在观察、体验与思考生活的过程中,往往会对生活、对社会等产生感触,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心灵抒发或与人分享。这种寄寓于文章中的感触感悟、思想感情,就是文章的主旨、作者原意或作品意蕴。

其次是用什么表达,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总是通过讲述一定的景、人、事、物或环境,也包括自己的心理活动等,来表情达意和交流沟通,实现自己的表达目的。从写作的角度看,这是材料;从阅读的角度看,这是内容。

再次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即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讲述内容。也就是说作者要思考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以准确、得当甚至是智慧地叙写材料、讲述内容,以传情达意。具体来说,作者可能需要细细斟酌三个方面:语言文字,话语方式,讲述的思路。

叶圣陶曾经说过,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罢了。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才能理解得透彻。确实,分析目的、内容和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之意主要是通过文中讲述的内容以及讲述的方式来体现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全面关注目的、内容和方式这三个表达的基本要素,从作者所讲述的具体内容和其讲述内容的方式,尤其是从讲述的思路出发,细析表达之理,才能领会作者之意。这应该就是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教学支点。

二、引导学生解析内容之理,深入理解作者之意

正所谓“意在言中”,一篇文章的作者之所以如此写作,就是在作者看来,这样的内容最能表达自己的情志,达成自己的表达目的。这跟学生写作的要求是一致的: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详写最能表现中心的内容,略写与中心有关的内容,不写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讲述的内容,并通过理清思路、逻辑推理、情感回应和价值判断等来探究作者的情意所指。

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春》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曾经问过不少学生一个共同的问题:《春》一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相同:赞美春天,热爱春天。在听课时,笔者也发现,很多教师教学这一课时往往只在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上下功夫,带领学生分析景物的特点,赏析其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进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笔者以为,这样的教学存在片面之处。于是,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本文内容除了写景之外,还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作者还写了人。

师:是的,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不仅有景,更有人。即便是写景的四幅图中,也都有对人的描写。请继续探究作者是如何写人的,写了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学生阅读得出:“春草图”描述的是小孩,“春花图”描述了大人,“春风图”里的人物是牧童,“春雨图”中的人物是大人,“迎春图”则纯粹是对人的描写。

师: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人的?从这个思路出发,你觉得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还有什么?

师生讨论后得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景中有人,以人衬景,更是以景衬人!因为人们在盼望春天中,在玩耍时,在欣赏时,感受到了春光由远而近、由浅到浓,感受到了“工夫”创造出的美好,感悟到了“春天”对于一年的重要性,对于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实现“希望”的重要性,所以他们要在“刚起头”时计划好自己的人生,随着春天的脚步花“工夫”,下“工夫”,去实现“一年之计”、人生之计!

最后,师生理清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思路逻辑,就可以对文本之意进行这样的价值判断:文章描绘了春天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颂之情。同时强调,在春天的感召下,我们不能辜负春天的美好时光,不能沉醉于玩与赏中,而是要抓住自然之春、人生之春,及早计划,惜时奋进,主动作为,实现希望。

“文本告诉读者的东西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而他们的选择——哪些告诉读者,哪些不告知——界定了他们希望读者了解的内容”[1]90,《春》一文中对人的描写当然也是这样。

三、引导学生细辨语言之理,领悟言外深意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词沉默而小心地排列在纸的空白处,在那儿既不作声也不对话,在那儿它只讲述自己,只在自己的存在中闪烁。”[2]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心,在作者创造的字与字、字与句的全新关系中,它们就会获得自己独特的意义和味道。其实,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从“语言材料”与“话语方式”等角度引导学生细辨和体悟作家遣词造句的智慧,有助于学生积累文本解读与鉴赏的经验,促进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例如,《春》一文的开头第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带领学生解剖语言之理。

师:这句话讲述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表达了作者在急切地盼春中敏锐地感受到春天到来时的兴奋和惊喜之情。

师:你是如何读出这些内容和情感的?请结合具体的语言解说。

这几个问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作者选用的词语和连词成句的语言手段的分析上,教师带领学生剖析语言表达之理。学生在品读体验中,不仅惊叹于朱自清的语言智慧,也陶醉在汉语言的音韵与节奏之美中,不仅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明白了汉字的特点,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习得了遣词造句的方法。

“言近旨远”“言浅意深”的表达之理是什么?因为语言不仅有概念义,还有附加义,并且语言处在历史之中,在历代人的使用过程中,会丰厚它的意蕴,赋予它思想、情感与文化。作者似乎是不经意的运用,实则是匠心独运,使语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于是,我们的教学还可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语言的“星辉斑斓里放歌”。在上述環节中学生品读后,笔者继续提问。

师:这句话中的“东风”能否换成“春风”?显然不能。那么你联想到了有关“东风”的哪些古诗句?

生: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

师:你发现在古人的笔下“东风”有什么特点?

师生展开探究得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东风”是早春之风,是乍暖还寒的风,是唤醒万物的风。它是春天的象征,让人们产生希望和梦想。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有关“春风”的诗句与“东风”进行对比探究:朱自清为什么选用“东风”这个意象?

…………

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词的概念意义(所指)都不是由它与语言之外的某个相应的事物的关系来确定的,而是由它与其所属的符号系统内部的其他语词的差异关系来确定的。[2]”其实这个语词与其他语词的差异,实则是思想、感情与文化内涵的差异。作家精心锤炼语句,表面上是斟酌语言的表现力,实质是推敲寄寓于语句中的思想和感情,务求“我手”与“我口”的高度统一,实现言意相称、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引导学生解密思路逻辑,感悟生命节奏

翻开一篇文章,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行行语言文字以及语言文字组成的段落结构,诚如余虹所言,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讲述而“呈现给读者的作品,是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或话语方式)与结构”[2],也就是说讲述的方式实际上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文本的语言形式或话语方式,二是文本呈现的结构。

作者为了准确地把内容讲述出来,必须要选择出与内容相适切的词语,造出贴切的句子,从而形成特定的语言形式(话语方式),这实质上研究的是遣词造句的问题。所谓结构形式,实质上研究的是谋篇布局的问题,即所造的句子如何组成段落,段落如何组合成文章;或者说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每一项内容,采用怎样的方法与手段来处置、安排、组织与勾连每一项内容,从而连缀成篇。这连缀成篇的那条生命线,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经过的那条线就是文章的思路逻辑。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文本呈现的语言形式与结构,解开言何以意的奥秘,而与作品意蕴相会。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一文时,笔者以文章典型的起承转合的结构为教学重点,带领学生走进作者内心。笔者围绕“有读者认为本文的文眼是‘美,也有读者认为是‘奇,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这个主问题,设计了以下有梯度、环环相扣的问题:

1.请你把文章分成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2.思考这四个部分之间的联系。3.陶弘景对山川之景有怎样独特的感受?与谢中书的感受有何异同?4.本文表现了陶弘景怎样的人生志趣?5.本文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这种结构形式有哪些好处?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发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是“起”;描述山川之景的句子是“承”;“实是欲界之仙都”是“转”;“合”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卒章显志,点明要旨,直抒胸臆。文章显然是以“古”来衬“我”,以“美”衬“奇”。“奇”是文眼,是文章的灵魂。起承转合的结构让短文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又浑然一体,铺垫渲染有抑扬,情思表达有情致,通过解读能给人以思维、情感和思想的启迪。

实际上,一部作品的特定结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节奏,传达着作者的生命律动,闪烁着作者的思想光芒,表达着作者解构与诠释这个世界的独特方式。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认真探究文本结构。

文本解读教学应从语言表达之理入手,遵循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审视作品的语言及其结构,揭开言何以意的奥秘,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于语文学科性与科学性的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中美,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2]余虹.文学知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6.

猜你喜欢
表达方式文本解读语文教学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图案的艺术表达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