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教育思想探究

2023-05-15 13:45郝万喜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灌输列宁恩格斯

李 铁,郝万喜

(1.商丘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2.榆林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教育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针对无产阶级群众开展理论教育,并用理论武装群众的思想体系。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为更好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群众与武装群众,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都各自提出了理论教育的观点论断以及具体方法,并逐步形成经典作家理论教育思想。因此,理论创立和理论教育呈现出高度同步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否能够取得效果,直接决定着无产阶级政党政治目标能否实现、关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地位能否长期持久。列宁甚至把理论教育提到“关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能否成功和巩固的首要问题”的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能否用这一思想来成功教育群众与武装群众,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所以,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教育思想对于增强党员干部理论思维、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理论创造的目的在于用理论武装群众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其学说的核心在于解放全人类,其创立目的在于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支撑。理论创造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为革命实践提供指导。斯大林说:“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1]因此,在整个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在无产阶级政党带领人民群众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世界,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群众、武装头脑。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刚成立的时候,就旗帜鲜明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而马克思主义也基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层面上,为中国革命提供高屋建瓴的指导。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2]在现实当中,怎样才能够彻底改变原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指明的社会发展方向,先进行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解放无产阶级自身,进而解放全人类。而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发起革命斗争的过程当中,需要积极团结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将革命队伍壮大,而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培养树立鲜明的阶级意识,引导无产阶级深入了解到自身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即消灭资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武装无产阶级,让无产阶级明白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才能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被 剥削、被压迫的世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马克思曾多次强调这样一个观点,他之所以从事极其艰苦的理论创造活动,就是要为无产阶级提供科学的理论武器,而不是纯粹的学术动机。

恩格斯也曾说过,“理论教育至关重要”。如果说理论创造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基本前提,那么,理论教育就是前提条件。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的对敌斗争中,如果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就不能有效地组织群众,打击敌人,更不能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恩格斯要求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和对立”[3]。然而,对于作为无产阶级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们只有先服从它才能战胜它”[4]。而且这种服从是一种不撕裂自己的心就不能从中挣脱出来的枷锁。所以,要摆脱自己原有的思想束缚,完完全全接受马克思主义、信服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的过程中,不间断地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主张,只有接受才能逐步走向服从,只有服从才能做到用思想引领行动。

恩格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对工人进行广泛深入、艰苦细致的长期教育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自身的被剥削地位,使得工人阶级必然会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他们是不会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终极形态、不会认识到自身才是代表着新生产方式、不会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更不会意识到要成立无产阶级政党,并在政党的领导下,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无产阶级和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第一步。所以,无产阶级本身是不能创造一种彻底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科学的理论的。而这一理论只能由投身到无产阶级队伍中的有文化的有产者来完成。他们是有产者阶级,由于所受教育以及对现实的敏锐观察,他们既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又根据实践需要进行新的理论创造,使得他们超越了自己所处阶级,创造了高于前人的科学理论。在指引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通过灌输方式传输给工人阶级。在无产阶级获得理论武装之后,就不再是之前的自发斗争,而是会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会主动接受党的领导,并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冲锋陷阵。为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牺牲了无数革命烈士,例如广东的彭湃、浙江的沈玄庐、广西的韦拔群、湖南的夏明翰等,他们之所以宁死不屈,就是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信仰,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可以救中国。

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还表现在被群众掌握的程度。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强调,在与资本产阶级的斗争中,工人阶级的优势就是人数多,但人数多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而在于用理论武装群众,在于理论被群众掌握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因为大党有大党的难处,如果管党治党不力,就会一事无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如何始终”的重要论述,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因此,马克思说:“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5]其中所提到的知识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工人阶级掌握了这一理论之后,人数众多才真正成为无产阶级的优势。

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创造科学的革命理论。列宁在批判俄国经济主义只要经济斗争,不要政治斗争的改良主义错误观点时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6]对于经济主义所持有的自发论,列宁认为工人所采取的自发斗争无法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于工人阶级没有从事理论研究的时间和物质基础,他们本身没法产生先进的科学的理论,那么,就必须由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创造革命理论,并从外面对工人阶级进行理论灌输,引导工人从自发斗争上升成自觉斗争。因此,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工人运动,其罢工斗争的目的才能由经济要求上升到政治要求。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工人阶级的头脑是确保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在革命的实践中,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思想阵地进行占领,则将会给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提供机会。列宁曾言:“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轻视与脱离,会导致资产阶级思想得到纵容。”[7]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主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更不能停止,否则,就是把无产阶级拱手送给资产阶级。这样不但会缩小无产阶级革命队伍,还会无形中壮大资产阶级队伍,就不能作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因此,在对敌斗争中我们就有可能失败。

延安时期,面对王明提出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错误,党中央意识到教条主义错误对我党的严重影响以及对中国革命造成的无法挽回的损失。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中国共产党发起了延安整风运动,其目的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党员思想。延安整风的关键就在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还使全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达到空前的团结统一。至党的七大召开,中国共产党人数由“七七事变”爆发时的3万增加至121万。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不但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一举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由此可见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理论教育是提高无产阶级革命水平的必然要求。列宁说:“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8]德国工人运动在斗争中之所以表现出更高的水平,原因在于具有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相反,同时期的英法两国工人在斗争的表现就相对差一些,主要原因就是英法两国工人运动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充分说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具有坚强的领导力。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无条件的民主集中制和铁的纪律是保证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由此可见,科学的革命理论与高水平的革命运动是正向关系。

列宁之所以高度重视理论教育是由当时俄国的实际国情决定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成立后,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大批人民群众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党员人数和革命队伍不断壮大。为了保证革命胜利,对新加入党组织的党员群众进行理论教育是革命斗争的需要。但同时,有不少加入党组织人的理论修养很差,甚至毫无理论修养,这些加入俄国工人运动,会降低革命运动的总体理论水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只有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注重对工人阶级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提升革命队伍的理论水平,这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保障。

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

2018年,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的理论,是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要与时俱进,而不是死板教条。我们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某个时间以及某个特定环境之下说出的话,视作绝对真理进行理解与执行。1930年毛泽东在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当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用以反对当时红军中存的教条主义,指出中国革命斗争要取得胜利,要靠中国同志去了解中国的情况,去做调查研究,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坚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

针对欧洲各国工人党,特别是英美工人政党内部,不懂得应该怎样领导整个工人运动,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包医百病的药方这一错误倾向,马克思要求他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例外。

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必然”。但是,两位伟人当时尚未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后来当他们发现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和调节功能后,在1859年提出了对“两个必然”的补充内容和“两个绝不会”的原理。这个原理显然是克服他们以前对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和革命后果过于乐观的估计,同时,对资本主义寿命过短估计的认识的及时纠偏。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在1872年提出,《共产党宣言》当中的部分内容已经过时。例如其中的第四章,针对共产党人对待反对党派持有态度的论述,尽管该论述在原则上具有正确性,然而当时政治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所列出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所以这一论断就其实际运用来说,在当时就已经过时。

恩格斯曾说过,若是不将唯物主义方法视作历史研究指南,而是将其理解成固定的公式,据此对历史事实进行剪裁,则最终将会导致唯物主义变成对立物。在这里,恩格斯想告诉各国工人党领袖,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一种科学理论,但更应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并用以辩证地指导各国工人运动,而不是教条式地“硬塞”,这样,势必导致错误的结果。1886年,美国的工人运动取得巨大进展,但是恩格斯很快发现,一些在美国的德国人却不顾美国工人运动的实际情况,一厢情愿地对美国工人进行理论灌输,于是,恩格斯就写信批判了这些流亡美国的德国人。恩格斯指出,美国工人运动兴起得晚,理论上也不够成熟,针对这样一个重实践而轻理论的民族,更应该让美国工人通过亲身经验的体验后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而并非一味进行灌输。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他说,现在无论那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从实际中发现联系了。对美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更要从实际出发,切不可主观教条。

恩格斯还针对德国一些青年作家不是就事物的具体层面作实际研究,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千篇一律的“套语”的错误行为进行了批评。当时德国的青年作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研究工作的指南,而是把它当作一成不变的标签到处乱贴乱套,以为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其实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作为幌子,帮助把他们贫乏的历史知识构建成一般历史体系。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要求的。恩格斯对此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对此,列宁曾言:坚决不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作一成不变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并非现成教条,而是一种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群众、武装群众,而不是仅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的某一句话来教育无产队级和人民群众。恩格斯还说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历史产物,其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形式,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所不同。列宁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予以辩证的继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升到了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个国家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实现本土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无产阶级政党在应用这些原理的时候,“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9],而不能死搬硬套,更不能只关注它的普遍性而忽视它的特殊性。恩格斯也曾说过,如果“把马克思认为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一些原理解释成绝对的原理”的话,“那些原理本身就成为不正确的了”[10]。因此,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本国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11]。只有坚持理论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才可以真正做到落地生根,获得本国人的认可与接受。

四、“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灌输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对无产阶级进行灌输,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关系的理性认识,是把马克思主义真理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有效途径。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了灌输教育的概念。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等人“灌输”论的基础上对其作了全面系统、详细的阐述,并最终形成“灌输论”的教育原则。

马克思在他的著述中多次提出“灌输”一词。在马克思看来,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但这种思想能够被广大被统治阶级所顺从,靠的主要是灌输。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只允许工人接受符合资产阶级本身利益的那一点点教育”,甚至把“为了使自身有保障而炮制出来的道德”灌输给工人。巴黎公社失败后,恩格斯在给母亲的信中,批判德国报纸通过灌输向市民作虚假宣传,他说,“这两家就是向你们灌输谎言”。在这里,恩格斯所说的“灌输”是指理论教育的具体方法。当然了,无产阶级政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也可以用灌输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外部灌输给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信件中也多次谈到灌输教育。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通信中谈到,艾韦贝克通过灌输把自己千辛万苦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工人们,当他发现灌输的是一些空话后又开始从自己和工人头脑中清除。这是恩格斯较早谈到灌输教育的信件。恩格斯还要求彻底清除李卜克内西系统地灌输给工人的狭隘观点。由此可见,灌输教育的前提必须是正确的理论,否则灌输出去的思想要想清除掉就很困难。

在革命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是极力主张运用灌输教育为革命作宣传的。1874年恩格斯就要求,“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布到工人群众中”。马克思曾把反俄情绪作为最无害的抗毒素灌输给波克罕,与此同时,恩格斯也要求马克思要向波尔恩灌输一些东西,这样他就能把演讲稿写得更好一些。灌输教育是从头脑外部输入的,对于被教育对象是被动接受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是有清醒认识的。那么,如何提高灌输教育的效果?恩格斯要求,不要硬把别人在开始时还不能正确了解、但很快就会学会的一些东西灌输给别人,也不能一开始就硬塞给他们理论,而是让他们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慢慢明白灌输的重要性。

列宁通过领导俄国工人运动实践活动,使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列宁在他的《怎么办》一书中系统提出了灌输理论的教育原则。这一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何为灌输、为何灌输以及如何灌输,由此构成了列宁灌输理论思想体系。

为何要灌输呢?在列宁看来,工人阶级原本并不具备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该意识必须通过外部灌输才能够形成。列宁的这一观点来自于考茨基。考茨基认为,社会主义属于一种学说,与无产阶级斗争相同,都是以现代经济关系为存在基础。此外,社会主义与阶级斗争两者是并列形成的。而现代社会主义意识,需要建立在丰富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考茨基在针对社会主义学说根源的考察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社会民主党之根本任务,在于将无产阶级地位与历史任务的意识灌输给无产阶级。”

列宁接受了考茨基的观点,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它的内容。列宁在组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过程中发现,因工人阶级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无法认识到自身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也不了解自身在社会发展当中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以社会民主主义意识需要自外予以灌输。列宁的这一认识是基于对无产阶级所处的经济地位和历史使命的深刻考察得出的结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当时的俄国是一切矛盾的集合点,这时利用矛盾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是非常紧迫的任务。而当时存在于俄国工人运动中的“经济派”却崇拜“自发论”,认为工人运动可以自发形成社会主义理论。在列宁看来,若单纯依靠工人阶级自身力量,则无法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身属于具有完备性的科学体系,需要先掌握并应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才可以创造出来。而依靠工人阶级本身的力量,是难以超越经济斗争存在局限性的,若无法从经济斗争之外来对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人阶级的斗争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要对工人进行灌输教育的理论创造者,只能“从有产阶级中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以及经济理论当中进行发展。”[12]所以,列宁的灌输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来创造科学理论,另一方面是把科学理论从外部灌输给工人阶级。

当然,列宁的“灌输论”是理论教育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但不是绝对的、不讲方法的塞入。在具体的灌输中,要讲求灌输的有效方法。比如,列宁反对把“灌输”简单化,“灌输”要有针对性,要利用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通俗化的方法和手段传播马克思主义等,而不能机械地、教条地把理论教育内容复制到工人群众的头脑里,而不考虑工作的实际情况。在理论灌输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调动工人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要注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如果想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工人阶级的头脑,要想让工人阶级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那么,那么,理论教育就不能脱离俄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列宁说,如果“错误地把口号理解为固定不变的东西而不愿理会当前群众运动中事实上已经形成的情况和条件”就“不可避免地会堕落为革命的空谈”[13]。列宁的这一论断充分向我们表明,即便是灌输理论,也应该通过一切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引导工人阶级内心认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死板教条的灌输则只能是有害无益的。

五、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

列宁认为理论教育需要灌输,但是灌输需要讲求方法。在教育的具体方法上,列宁强调理论教育要明确教育目的、教育要有针对性。为此,提出了“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

首先,列宁的这一观点,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积极主动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明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渗透到人民群众中去。为此,无产阶级政党应到有人民群众的地方进行党的政策宣传活动,让人民群众认可党的政策。列宁之所以提出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在欧洲工人党建党的过程中,一些宗派主义者对于建党工作的艰苦有所畏惧,所以抵触到有群众的地方开展宣传工作。对此,恩格斯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应到有工人的组织当中开展理论教育工作。此外,针对觉悟较低的群众组织,以及其他改良主义组织,无产阶级不能放弃对这些组织开展理论宣传。列宁正是针对欧洲工人党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

其次,列宁的这一观点要求无产阶级在理论宣传时要注意教育的实效性。理论教育要注意研究自己的宣传对象,要研究宣传对象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等特点,只有明确了教育对象的特点后,教育才有更精准的针对性,而不是生硬的、被动的“填鸭式”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列宁认为,要善于通过每件小事对大家阐释社会主义信念以及社会民主主义要求等,引导大家了解到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所具备的重大历史价值。理论教育中,还要让受教育者明白他们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这样更容易把他们组织起来,对敌斗争。

最后,列宁的这一观点向我们表明了“灌输”教育的主体,即谁去作宣传教育工作。对此,列宁说,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通过这句话我们明白,教育主体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富有口才,还要善于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列宁认为,灌输主体要“力求做到既了解工人群众,又具备新鲜的社会主义信念”。他们应当具备优良的品质,包括忠于职守、甘于奉献、不惧牺牲、坚韧不拔等。鉴于一些俄国社会民主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的情况,列宁提出要提高灌输者的理论素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从而避免灌输者在理论教育时提出的问题陷于空谈、工作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缺乏理论根基等问题。

猜你喜欢
灌输列宁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