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琳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是新时代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段英语课程的最新纲领性文件,其颁布预示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迈入了核心素养时代。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其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得益于语言。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只有基于相应的文化背景,才能实现语言的精准表达。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其文化意识,开阔其国际视野,提高其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鉴别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提升学生价值认同和意识形态鉴别力,实现课程育人的重要路径。
“文化意识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教育部 202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得益于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是要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这是一个双向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多搜集语言知识点所包含的文化知识;要不断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融入语言文化的背景;要帮助学生端正文化态度,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蒋京丽,等 2020),并能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交流,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2011》)与《课程标准 2022》,《课程标准 2011》提到的“文化意识”部分的表述是“知道、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而《课程标准2022》关于“文化意识”的表述把“英语国家”改成了“中外”。英语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化知识,而且要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增强家国情怀,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我国,英语是一门外语,也是“语言”和“文学”的结合,其中,语言指学习英语的技能,而文学是体现英语学科的人文价值。日常的英语教学往往以传承性学习为基本特征,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或表达技能的获得,而对英语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关注不足(洪琳 2012)。尽管自2011年以来,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兼备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但是部分教师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提升,忽略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所蕴含的“人文意义”的理解。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语言,探索文化背景,能够全面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中的文化意识不局限于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还包括评价、解释、比较、归纳,以及鉴别语篇反映出来的文化现象,丰富自身的文化体验,形成自身的文化立场,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李箭、周海明 2020)。
英语教育在本质上也是跨文化教育。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挖掘文化知识,以文化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英语课程中,文化既包括饮食、服饰、建筑等物质的一面,又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非物质的一面。例如,在讲授冀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1 Spring Is Coming!时,教师以学生熟悉的唐诗《春晓》《村居》等导入课堂,并把经典唐诗作为课堂的创新点,让学生体验英语与中国传统经典诗词的融合。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有了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也提高了文化意识。
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英语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迎来了大的变革。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教师要努力将课堂教学活动、课后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巧妙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从文化性课文品词学句中得到提升
以《课程标准2022》为依据,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归纳中外文化信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品味经典词句,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句,边读边品味好在哪里,并且理解和比较中外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此外,教师还要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了解中西方文化知识,提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课前进行相关背景介绍,以及对文化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延伸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10的阅读课文是一篇关于一名交换生在法国的生活经历。因为学生对法国餐桌礼仪不太了解,所以教师让他们观看有关法国餐桌礼仪的视频,由此导入新课,开阔其文化视野。然后,在阅读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入乡随俗”的含义,真正弄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其文化意识,还能提升其阅读兴趣并启发其思考。
2.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英语阅读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朗读经典文本、复述故事情节,也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后阅读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书籍,如《书虫》系列读物,《鲁宾孙漂流记》《圣诞欢歌》等。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简单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英语读本,如《西游记》,或者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小故事,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推荐的书籍必须是英汉对照版,以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教师要积极营造阅读的氛围,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学生能了解中外文化信息,提升文化差异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提升文化素养。
作为一种语言技能,写作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英语写作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还有助于他们提升英语思维和培养跨文化意识。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时,教师让学生用目标语言和恰当的连词讲述和撰写熟悉的中国传统故事和西方童话故事。在前期的阅读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信息,为写作积累了素材。为了让学生将输入的语言知识在写作过程中展现出来,教师努力为他们搭建展示其独特见解的平台,鼓励他们通过写作从不同角度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同时,学生要对不同文化知识有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品味优美词句,并用恰当、准确的词句进行写作练习。这样的以读促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启发其思考,从而提升其写作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借助蕴含不同文化元素的教学资料完成课堂教学,并且“润物细无声”地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打破单一的课堂导课,用贴近教学话题的原声版视频进行导课,通过画面及原声的表达,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并自然地展示目标知识点。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主要围绕“加入俱乐部”的话题展开。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以西方学生自述丰富多彩的课后校园俱乐部为主题的视频,用形象、生动的视频画面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通过视频展示让他们了解中西方学生课后活动的不同方式,并且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其文化意识,丰富其英语知识。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总是组织两人活动或者小组活动,就会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及倦怠感,从而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对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而不探究其内涵。有鉴于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其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舞台,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能够用心感受课堂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精神内涵,进而提升文化意识,真正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语用技巧。
角色扮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运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以增进中外相互理解,开阔国际视野,同时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的核心话题是“传说和故事”,这是一个故事单元,内容包含学生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西游记》等;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Section B第一部分用对话的方式讲述西方的万圣节。在课堂伊始,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更多中西方传统文化,并且组织他们进行角色扮演,鼓励他们用英语讲中国传统故事。这样,以表演的主题为主线,学以致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内驱力。
课后作业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设计英语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将作业变得生活化、常态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首先,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将抄写单词、背诵课文等作业转化为课后主动收集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相关视频材料,调动他们的视听感官,让他们在观看视频、收听节目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同时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感知西方文化的魅力,并在作业反馈表达中形成英语思维,在掌握语言表达技能的同时培养文化鉴赏力。
其次,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在课后学唱相关英语歌曲。这样的课后作业不仅不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而且会拉近他们与英语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从而促进其综合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相关文化资料,如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或者查询文娱资讯、社会新闻,将对文化知识的解读贯穿自己的日常生活,从而形成英语思维,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作铺垫。
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为英语语言学习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中外文化信息提供了平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主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选择恰当的词句进行交流。语言只有通过交际才能习得,而文化意识的培养更需要交际来实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英语。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英语教学要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