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钦龙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支付方式,通过独立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专业机构,为消费者和商户提供在线支付、移动支付、跨境支付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22 年中国网络支付市场研究报告》,截至2022 年6 月,中国第三方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10.8 亿人,同比增长16.7%;第三方网络支付交易规模达到248.9 万亿元,同比增长23.4%。
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服务模式,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第三方支付也给传统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影响。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抢占了商业银行原有的客户资源和利润空间,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和收入水平;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推动了商业银行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改进,促进了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经营效率。因此,探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及其实证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与对策,对于理解我国金融市场变化趋势、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保障金融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机制及其实证分析,在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廖华清认为,第三方支付模式给国内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造成银行存贷款业务量减少;二是对支付结算业务有挤压现象;三是导致银行的客户资源减少;四是促使商业银行更新其业务经营模式。金融硕士论文选题《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分析了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在存款、结算、贷款等方面的竞合关系,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创新服务模式、拓展合作渠道等应对策略。《第三方支付对中国银行经营影响的数据分析》一文利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利润率和存贷比等指标,实证检验了第三方支付对中国银行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并建议中国银行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张鹏飞梳理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影响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并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1]。
从影响机制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
(1)利润来源变化:由于第三方支付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风险,并提供了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选择,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第三方支付而非传统银行卡或现金进行付款结算;同时,由于部分资金流向了非存款类机构如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产品,并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存款外流,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和利息收入受到影响[3]。
(2)客户关系与服务模式转变:由于第三方支付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个性化的支付体验,使得消费者对商业银行的依赖程度降低,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弱化;同时,第三方支付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合作机会和服务渠道,如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展移动金融、电子票据等业务,拓展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
(3)风险管理与合规要求:由于第三方支付涉及多个主体和环节,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给金融监管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同时,第三方支付也促使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能力,提高对非现金支付交易的监测和分析水平。
(4)技术创新与业务拓展:由于第三方支付引领了金融科技创新的潮流,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功能,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同时,第三方支付也激发了商业银行进行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如建立自己的移动支付系统、开发智能柜员机等,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从实证分析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事件研究法:通过选取某一特定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如某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上市或推出新产品等,并比较事件发生前后相关商业银行股票价格或其他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以评估事件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
(2)面板数据分析法:通过收集一定时间段内多个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和第三方支付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如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等,并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变量,如宏观经济环境、金融监管政策等,以实证检验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3)案例分析法: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个案,如某一家商业银行与某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案例等,并运用比较分析、因果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机理和实际效果。
第三方支付是指由独立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专业机构,通过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为交易双方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一种网络支付模式。与传统的银行账户不同,第三方支付不是银行的结算账户,也不是银行的存款账户,而是以网上交易为主、线下支付为辅的支付结算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上买卖双方之间的资金转移只涉及资金划拨和资金清算两个环节,交易完成后资金即可到达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交易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场所、信息发布和结算服务,并根据买卖双方提交的订单进行相应处理,最终实现交易双方款项的划转。第三方支付机构不直接参与货币创造和流通,而是依托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建立资金池或资金监管账户等方式,实现资金的归集和划拨。
第三方支付具有以下特点:
(1)独立性: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属于银行体系的一部分,而是作为一个中介平台,连接交易双方和银行系统。
(2)多样性: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提供多种类型和形式的支付服务,如在线支付、移动支付、跨境支付、预付卡等。
(3)便捷性: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实现快速、安全、低成本的支付结算。
(4)创新性: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功能,如扫码支付、红包支付、声波支付等。
第三方支付在国际上起源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美国的电子商务发展。1998 年美国PayPal 公司成立,并在2002 年被eBay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电子钱包服务商。此后,在欧洲、日本、韩国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并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在欧洲以信用卡为主要支持方式,在日本以运营商为主要合作伙伴,在韩国以银行为主要合规对象。
在中国,第三方支付从2003 年开始兴起,并经历了四个阶段。
(1)探索期(2003—2006 年):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推出“担保交易”模式为标志,引入了“中间人”角色来解决网络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缺失问题。
(2)爆发期(2007—2010 年):以腾讯旗下财付通推出“QQ钱包”功能为标志,将第三方支付与社交网络、游戏等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形成了“平台+支付”的模式,大幅提升了用户黏性和市场份额。
(3)规范期(2011—2014 年):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为标志,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了资质审批、业务范围、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和监管,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4)创新期(2015 年至今):以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额宝”推出为标志,将第三方支付与金融理财、网络信贷等业务相结合,形成了“支付+金融”的模式,拓展了第三方支付的功能和价值。
第三方支付相对于传统的银行卡或现金支付方式,具有以下优势:
(1)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第三方支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实现无须携带现金或银行卡、无须到柜台或自动取款机、无须填写复杂表格等方式进行付款结算,节省了时间和人力资源,并减少了现金丢失或被盗、银行卡被冒用或挂失等风险。
(2)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选择:第三方支付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和偏好,提供多种类型和形式的支付服务,如在线支付、移动支付、跨境支付、预付卡等,并根据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功能,如扫码支付、红包支付、声波支付等。
(3)提高交易效率和便利性:第三方支付可以实现24 小时全天候不间断地进行付款结算,并支持多种货币和语言,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客户随时随地进行交易的需求。
(4)增强交易安全性和可信度:第三方支付可以通过采用数字证书、加密算法、双重认证等技术手段,保护客户的个人信息和账户安全,并通过提供担保交易、退款保障等服务方式,增加客户对交易双方及交易结果的信任度。
第三方支付相对于传统的银行卡或现金支付方式,也存在以下不足:
(1)监管滞后和不完善:第三方支付涉及多个主体和环节,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给金融监管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同时,由于第三方支付是一种新兴的支付模式,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市场准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空白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2)竞争激烈和分化严重:第三方支付市场呈现出高度集中和寡头垄断的特点,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其他中小型企业则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困境;同时,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互联互通平台,导致了客户资源、资金流量等方面的分散和隔离。
(3)服务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系统故障、网络延迟、资金冻结、客户投诉等问题,影响客户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同时,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服务内容和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客户在选择时难以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4)利益分配和协调存在困难: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商户、客户等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服务费用、资金管理、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诉求和利益,如何平衡和协调各方的利益,是第三方支付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营绩效是指一个组织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实现既定目标和任务的程度和水平。经营绩效反映了一个组织或企业的生产力、效率、效果和竞争力等方面的情况,是评价其发展状况和优劣势的重要依据。
衡量经营绩效的指标可以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类。财务指标是指反映一个组织或企业在财务方面的表现和状况的数据或比率,如收入、利润、资产、负债、净值等。非财务指标是指反映一个组织或企业在非财务方面的表现和状况的数据或比率,如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员工离职率、创新能力等。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其经营绩效直接影响着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绩效高,可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增加利润收入,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可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保障资金安全性,促进金融稳定;还可以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低,则会导致资金闲置浪费,减少利润收入,降低市场竞争力;同时,会削弱风险抵御能力,威胁资金安全性,影响金融稳定;还会失去客户信任,提供劣质服务,阻碍实体经济发展。因此,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金融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4]。
内部因素是指商业银行自身可以控制或调整的因素,如资本结构、资产质量、成本控制、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等。外部因素是指商业银行自身无法控制或调整的因素,如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竞争对手、客户需求等。
内部因素中,资本结构是指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成本;资产质量是指商业银行资产能够产生收益和回收本金的能力,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收入水平和风险程度;成本控制是指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对各项费用支出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节约,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和效率水平;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面对各种潜在或实际损失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或补救措施,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性和稳定性;技术创新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或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外部因素中,市场环境是指商业银行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政策法规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或实施的相关政策措施或法律法规,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和合规要求;竞争对手是指与商业银行在同一市场或领域进行竞争的其他金融机构或企业,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和优势地位;客户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质量、特征等方面的要求,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传统商业银行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存款人、储户、政府等,资金运用则是通过银行信贷、票据融资等方式实现。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出现,传统商业银行在资金来源上不再占据绝对优势,同时,资金运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依赖存款人和储户,而是更多地依靠互联网企业。在第三方支付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基础和经营模式将受到一定冲击,商业银行应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挑战。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个性化的支付体验,使得消费者将部分或全部资金从银行账户转移到第三方支付账户中,导致银行存款外流,影响银行的资金来源和成本;同时,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开展网络信贷等业务,满足了消费者对小额短期贷款的需求,降低了消费者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影响银行的资金运用和收入。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业务种类,促使商业银行从单纯提供资金和贷款等金融服务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逐渐加深,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拓展客户和业务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但从目前来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还很有限。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了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的服务选择,如跨境支付、电子票据等业务,满足了消费者对非现金支付交易的需求,抢占了银行的中间业务市场份额,影响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同时,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提供担保交易、退款保障等服务方式,增加了消费者对交易双方及交易结果的信任度,减少了消费者对银行提供的信用卡、汇票等中间业务的需求。
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实现了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和沟通,收集和分析了大量的客户数据和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增强了与消费者的黏性和忠诚度;同时,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将支付与社交网络、游戏等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形成了“平台+支付”的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生活场景和服务内容。
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运用各种支付工具和创新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支付工具的功能。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转账、充值、提现等方式实现资金的收付,同时也可以进行信用卡还款、缴纳水电燃气费用等交易。这使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渠道和方式更加丰富,也更加便利。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依托于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功能,如扫码支付、红包支付、声波支付等,引领了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提高了消费者对支付服务的体验和满意度;同时,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采用数字证书、加密算法、双重认证等技术手段,保护客户的个人信息和账户安全,并通过建立资金池或资金监管账户等方式,实现资金的归集和划拨,提高了支付服务的安全性和效率。
面对第三方支付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商业银行不能被动地等待或抵制,而应该积极地应对和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5]。
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偏好,提供更加便捷、灵活、个性化的支付服务,如开发移动端应用、支持多种货币和语言等;同时,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客户数据和信息,为客户提供更加定制化和差异化的服务,如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优惠活动等。
商业银行是一种典型的以资产负债业务为核心的经营模式,资产和负债业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当商业银行出现问题时,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在当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信贷结构不合理的背景下,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将会对银行的经营绩效造成严重影响。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交易信息能够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身在金融领域的专业优势,与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合作或竞争,开展网络信贷、电子票据等新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来源;同时,商业银行应该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力度,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功能,如支持扫码支付、声波支付等创新支付方式,提高支付服务的体验和效率。
商业银行应该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如共享客户数据和信息、开展联合营销活动等;同时,商业银行应该引进和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和金融专业知识的人才,提高自身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客户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支付需求,与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整合或对接,提供一站式综合平台,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服务内容,如快递、出行、娱乐、资讯等,提高客户对支付服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支付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技术成熟的背景下,快速发展壮大,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多样、创新的支付服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然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也给传统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客户关系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面对第三方支付带来的竞争压力,商业银行不能被动地等待或抵制,而应该积极地应对和适应,从转变经营理念、拓宽业务范围、强化合作关系和布局生活场景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升自身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