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2023-05-12 01:05阙媛媛吴安琪乔娇娇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运动障碍功能障碍靶向

阙媛媛,吴安琪,乔娇娇

(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 江苏南通226001)

脑卒中是目前临床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以头痛头晕、意识障碍、肢体偏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受上述症状影响,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受限,严重者将形成运动功能障碍[1-2]。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该疾病患者人数逐年攀升。据相关临床研究调查显示,较2018年,脑卒中患者人数同比增长2.26%,其中有50%以上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3]。针对此类疾病患者,临床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会采取康复护理干预[4-5]。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院开始应用靶向康复护理模式。该模式靶向康复护理模式主要指对不同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专项针对性护理,以促进全面康复为最终目标。且结合刘文伟等[6]研究结果可知,该护理模式对加快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恢复具有良好效果。为进一步了解靶向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00例该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收治的100例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存在运动功能失调、偏瘫、头晕头痛等症状,接受脑部X线断层扫描(CT)、脑部核磁共振(MRI)等检查,符合《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卒中组织化管理[7]诊断标准,可确诊为脑卒中;患者年龄40~90岁;患者预计存活时间≥6个月;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合并严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者;合并低血容量休克者;合并完全性失语、听觉及视觉受损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46~72(52.96±3.09)岁;病程1~3(2.01±0.12)年;疾病类型:缺血性脑卒中24例,出血性脑卒中26例;运动障碍类型:间歇性运动障碍25例,面-口运动障碍8例,运动传导通路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9例,情绪紧张引起的运动障碍8例。观察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3~70(53.01±2.99)岁;病程1~3(2.05±0.13)年;疾病类型:缺血性脑卒中28例,出血性脑卒中22例;运动障碍类型:间歇性运动障碍22例,面-口运动障碍9例,运动传导通路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11例,情绪紧张引起的运动障碍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患者入院当天进行常规检查,由责任护士完成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相关评估,并以此为根据制订康复护理方案。利用健康手册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脑卒中基础知识、健康防护方法、日常注意事项等。由康复治疗师每12 h进行1次肢体按摩,辅助患者完成相应肢体训练,如踝关节背伸、跖屈和内外翻等,3次/d,每次20 min。应以高蛋白饮食为主,如鸡蛋、瘦肉等,改善内营养平衡。制订肢体功能训练计划,如手臂延展、步行慢走等,每日持续1 h,在此基础上遵医嘱用药。

1.2.2 观察组 给予靶向康复护理。参照《脑卒中合并稳定性冠心病运动康复专家共识》[8],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障碍系统分类,并对其实行相应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14 d,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靶向康复护理内容

1.3 观察指标 ①运动功能:于患者入院当天及入院后3、7、14 d,采用运动功能量表(FMA)[9]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综合评估,该量表由Fugl-Meyer于1980年修订,包括上肢与下肢的反射活动、共同运动、分离运动、协调/速度等12项内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运动功能越好,量表Cronbach′s α为0.6735~0.8902。②日常活动能力:于患者入院当天及入院后3、7、14 d,采用Barthel指数(BI)[10]对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估,该量表由Dorothy Barthel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研制,包括进食、穿衣、梳洗、行走等10项内容,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日常活动能力越好,该量表Cronbach′s α为0.6924~0.9037。③生活质量:通过留院观察及跟踪回访,于患者入院当天和干预30 d后,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11]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该量表由许军在1999年修订,包括生理职能(8个条目)、心理职能(8个条目)、社会功能(4个条目)、总体健康(12个条目)4个维度,共32个条目,各条目分值范围0~3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该评分量表Cronbach′s α为0.7109~0.9133。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FMA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FMA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不同时间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3.1 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FMA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存在交互、组间、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运动功能存在影响,并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与刘娟等[12]研究结果吻合。由此可见,靶向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较好。分析原因:该模式有效利用科学运动障碍评定方法,明确不同患者实际运动状态,并以此为根据,实施具有针对性地护理干预,确保各类患者均能得到适合自身的临床护理服务,弥补常规康复护理流程化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康复指导、肢体功能锻炼及肌群功能锻炼等措施,全面改善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

3.2 增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康复阶段,因自身负性情绪、肢体限制、肌群失调等原因影响,心理及生理压力负担会逐渐加重。在综合条件影响下,引发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导致无法正常参与日常活动[13]。而传统的康复护理仅能满足患者基础生理需要,缺乏明确的康复方向与针对性护理内容。靶向护理会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状态评估,并以此制订护理内容,更注重层次性与阶段性,主张循序渐进[13]。首先利用康复指导,强化患者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联合肢体、生活能力、机体平衡等综合康复训练措施,加深患者对日常活动的适应能力,进而达到日常活动能力不断提高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BI指数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存在交互、组间、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护理方式对其日常活动能力存在影响,与应涛等[14]研究结果相符。

3.3 提高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0 d后,观察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康复护理虽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但缺乏预后处理,易出现复发情况。该模式实施后,在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的联合作用下,生活质量也得到提升,与张宁等[15]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靶向康复护理,能改善其运动功能水平与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运动障碍功能障碍靶向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运动障碍临床分析☆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MUC1靶向性载紫杉醇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实验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1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