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3-05-11 16:28:46付友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数感长方体图形

付友

(珲春市第八小学校,吉林 延边 1333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指出,小学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渗透到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能急功近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各种建模思想、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字探索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一、关注“数感”培养,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数感是一种感悟,它并不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可量化、可测评,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十分必要,可以让学生数学的学习事半功倍。数感需要在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持之以恒地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何为培养学生的数感? 通俗地说就是指通过学习过程,让学生对数量、数字等对应的数量关系有基本认知。

在步入小学之前,基于现实生活经验,很多学生就已经了解了数,认识基本数字,但他们对数字的认识相对浅显,并不懂其中内涵。在讲解有关于数字的内容时,教师要通过现象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数的意义与其对应现实之间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提高学生的数感。例如:一年级下册“100 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习、认识20 以内数的基础上,今后还将学习1000 以内数的认识,因而这节课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大数、培养数感的关键。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动画:1 只羊、2 只羊、5 只羊……10 只羊。停留10 秒,让学生在脑海里充分建立起一一对应的表象。然后,再出示10 只羊的图片,感受20 只的数量,最后再出示100 只羊的图片,并提问:这是多少只羊? 以20 只为标准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发言,体会比20 只多得多。之后,在数一数的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玩数数游戏,每组发一张印有100 只羊的图片,要求:可以一只一只地数,可以两只两只地数,可以五只五只地数,可以十只十只地数。这样就把数和具体数量对应上,学生脑海中就会有清晰的表象。数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关注“量感”培养,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量感”是新课标新增加的核心词,说起“量”大家都知道,有关于“量”的数学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很普遍。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都非常强调相同量之间的相互转化等一些考试的必考点或重点,但往往忽略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如何培养“量感”呢?

(一)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的第一步。只有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地探索、分析,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改变与调节,为训练和提高量感能力提供必要条件,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有关“千克、克、吨”的知识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1 千克棉花和1 千克铁,哪个更重?”这个问题趣味性很强,学生需要开动脑筋,一不注意往往很容易便可得出1 千克的铁比1 千克的棉花重的结论。其实,1 千克铁和1 千克棉花是同样重的。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将1 千克棉花和1 千克的铁放入水中,哪个更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单纯依靠原有知识已经无法满足了,学生需要将1 千克棉花和1 千克铁分别放入两个盛满水的玻璃杯中,由于棉花的密度比铁块的密度小,所以同样质量的棉花比铁块体积大,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所以尽管它们同样重,但在水中铁很快就沉入水底,而棉花则浮在水中。

又如:“从你家到珲春高铁站开车需要多长时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知道这段路的路程和车的速度是多少,学生需要结合生活实际,与家长共同探讨完成这个问题。如果无法准确得出结论,还可以与家长一起开车实践一下,记录到车站的时间。

(二)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

实践是加强和丰富内容的一种高效方法,同时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强化对知识点的印象,以便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公顷”这一内容时,笔者为学生讲解了1 公顷到底有多大,并且让学生明确了“1 公顷=10000 平方米”,但学生对10000 平方米这个数并没有具体概念,而理解公顷的大小这个问题对学生今后的知识掌握和具体运用又关系密切。于是,笔者大胆地改变教学方式,把课堂转移到实际生活中,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变成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提前到体育组借来了长绳和卷尺。然后,把学生带到学校对面的怡乐园,告诉他们这个怡乐园的面积大概就是1 公顷。同学们先目测一下,感受1 公顷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因为很多学生心里对1 公顷是没有概念的,只有对比之后,他们才能形成并进一步强化对1 公顷概念的认识。接下来,笔者把班级48 名学生分成4 大组,然后以组为单位,分两种方法计算1 公顷的面积有多大。第一种方法: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步子测量怡乐园的长是多少步,宽是多少步,然后测量每步是多少厘米,最后计算出怡乐园的实际面积,要求每组的12 名学生都要参与,并做好记录。第二种方法:让学生先用长绳和卷尺测量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怡乐园的实际面积。在实践课上,学生们兴奋不已,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都在仔细测量自己步子的大小,然后沿着怡乐园的长和宽走,认真地测算步数,最后通过换算和计算得出近1 公顷的面积。通过这样的实践课,学生充分感悟到1 公顷的大小,比在课堂单纯地讲解要更容易理解,更有效果。有了1公顷的概念之后,笔者又相机提问:“你家的居住面积是多少?”“多少个教室面积相当于1 公顷?”“一栋楼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学生都能给予合理的回答。

又如:教师在讲授“面积”问题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区域间的换算以及对面积大小的比较,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算一算教室的面积有多大? 要求:

1.自己先预估一下;

2.以组为单位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实际测量;

3.分析一下结论正确或错误的原因。

在预估阶段,学生的预估跨度很大,有的写10平方米,有的写60 平方米,有的写100 平方米。经过实际测量之后,计算得出教室的面积大概是60 平方米。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发现预估面积过大或过小的学生对1 平方米有多大没有具体概念,量感不强烈,而预估面积准确的学生则说起来有理有据。其实,不管预估的错还是对,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对1 平方米有多大、60 平方米有多大有了很清晰的认知,促进了学生对量感的培养。

通过实践性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数学想象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量感,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和意义。

三、关注“空间感”培养,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空间感主要是指学生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空间感的培养,绝不能靠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实践操作,动手感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来源、定理的产生,有利于其更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这一节内容时,笔者要通过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一节内容的动手操作价值较大,笔者做了如下设计:在课堂导入环节,由实物观察导入,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物品,以小组为单位,先感受一下体积有多大。有的学生准备的物品是实心的,有的物品是空心的。针对空心物品,可以先让每个学生把手伸进去感受一下长方体纸盒的空间,然后由笔者出示准备好的装冰柜的纸箱,看看封闭时它的体积大小,然后再打开上面的纸盖,并让学生跳进去体验,看看能容纳多少位学生,让学生体验到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为后面涉及容积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接下来,笔者适时提问,这些长方体的体积有大有小,你们猜测一下会跟长方体的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通过实践,经过思考之后得出其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系。“那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呢,长方体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以此问题引入新课。本课结尾再布置一项实操的作业,每位同学制作一个长12厘米、宽10 厘米、高6 厘米的长方体,并阐述自己的制作过程。整节课,学生亲身经历、亲自感悟、认真体会,并动手实践,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内容是培养学生空间感的,其中“观察物体”的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与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一共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观察物体教学,第一阶段在二年级上册,第二阶段在四年级上册,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

例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时,重点强化两个内容:1.根据给出的平面图形(从一个方向观察),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让学生感受到:单单从一个角度所观察到的形状,并不能直接断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其实它的实物图可以存在许多种摆放方式。2.根据给出的平面图形(从三个方向观察),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是不是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从而激发学生对空间的想象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口描述、用心体验,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上一堂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课。整堂课,笔者采用了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与教学环节,以学生自己动手拼搭的方式贯穿整堂课。接下来,笔者出示用4 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前面看是三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自己试试、摆摆会是什么样的几何形体。学生动手摆,体会从一个面观察,实物会有多种摆放形式。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正方体,保证从前面看到的图形不变,还可以怎样摆? 如果再增加两个同样的正方体呢?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感,笔者让学生用五个小正方体任意搭建,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搭建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了什么形状? 让学生先在脑海中想象出所看到的形状,再实际验证,然后再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右面观察出的图形再摆实物图,还会有多种实物摆放图样吗? 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的空间感。

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还包括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等。在新课标的描述中曾多次出现经历、尝试、探索、形成等词语,就是强调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一定要充分放手、相信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和他人的鼓励、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体会数学的作用,感受数学的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非易事,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让项目式、实践式、合作学习充分走进课堂,让数学理念和思想走进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猜你喜欢
数感长方体图形
有几个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