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期刊专业化发展的道与术
——以《终身教育研究》为例

2023-05-11 05:27虞晓骏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社科终身教育办刊

虞晓骏

(江苏开放大学 a.社会科学处;b.《终身教育研究》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36)

一、问题的提出

20 世纪末就有学者提出高校主办的学报由综合性向专业化转型的发展命题和改革思路,其后,相关的政策导向逐渐浮出水面并越发清晰。2001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进一步调整高校学报结构的通知》,提出“适当发展高校专业性学术期刊”。[1]2014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学术期刊“注重专业化发展”,鼓励“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径”。[2]2015年,教育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型”。[3]这一意见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日益暴露的高校学报“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改变高校主办期刊“全、散、小、弱”的局面,以加快学术期刊出版能力的建设,服务国家提升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虽然专业化发展的政策指向很明确,但是实践进路并不顺利。2013—2020年间,主动更名、变更业务范围(包括转型为专业性期刊)的高校学报仅66 种[4],在近1500 种学报中占比不到5%,对其中的缘由研究者和办刊人讨论诸多。大多数高校学报选择的是与专业化发展相近的专题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品牌化发展等提升内涵、质量的策略。

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支持现有学术期刊合理调整办刊定位,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5],表明专业化发展是高校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学术期刊要成为国家层面的一流学术期刊体系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要完成与学科配套的体系化建设”,“构成新体系的基本单元当是学科或问题边界清晰的专业或专题期刊,故对综合性学报来说……专业化或专题化转型与体系化建设必须同步推进”。[6]体系化建设有赖于决策和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的整体推进。我国高校主办或参与办刊的学术期刊有3769 种,其中特色或专业期刊2314 种、学报1455 种。[4]体系化建设如何涵盖数量众多的学报,是一个艰巨的考验。对于个刊的主办高校来说,专业化或专题化转型亦面临选择。事实上,无论是基于学校学科发展的考量,还是出于摆脱办刊困境的诉求,很多高校社科期刊陆续开始了专业化发展的探索。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自科类学报专业化发展的案例居多,本文以转型为专业期刊的高校社科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终身教育研究》的办刊实践,总结和反思高校社科期刊面临的共性问题和解决之道,提出专业化发展的实施路径,以期提供参考借鉴。

二、高校社科期刊专业化发展的出场语境

问题的出场语境是社会历史和时代环境的反映,是基于当下的现实需求、实践条件来把握和诠释问题的形态和意涵。高校学报的体制基因决定了其转型的实践条件不足,因此,仅从高校学报转型以破解办刊之困的视角来审视高校社科期刊的专业化发展,必然导致专业化发展的“不在场”或“离场”;换言之,高校社科期刊先天缺乏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的政策设计只有嵌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被主办高校、期刊人所认知和把握,专业化发展方能“出场”为高校社科期刊主动创变的议题。

(一)建设“高品质学术期刊”的应有之义

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主力军,就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学术期刊的关系而言,高校更多地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载体的层面注重学术期刊的交流和传播功能,因而其主办的期刊大多成为展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窗口,期刊品质和办刊成效由外部的期刊评价体系决定,而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生态的影响作用则未能得到综合的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7]“引领创新”指明了高校社科期刊的重要功能,即作为“促进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5]高校社科期刊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生态中不应置于辅助性、边缘化的境地,而应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产主体、学科建设主体和话语建构主体的层面,注入专业化的内涵。从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要求出发,专业化是“高品质学术期刊”的应有之义,反映了高校社科期刊学术品质的专业性程度。因此,主办高校应从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全局出发,考量期刊的定位和功能,在机构、人才等方面匹配高水平的专业学术资源,为建设“高品质学术期刊”夯实基础。

(二)推动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

学科是大学的基石,学科水平是高校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与学术期刊相辅相成,高水平教育学科往往与优质的教育专业期刊数量正相关,期刊工作和学科建设在生产链条组织及其要素组合上存在内在联系。[8]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总目标是“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9],但从高校主体来说,建设高水平学科是非平衡、差异化的,大多数是走“小而精”的重点学科发展路线。因此,高校社科期刊要成为高水平学科建设依托的平台,专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能为‘双一流’建设视为依托的刊群的主体必然是学科边界清晰的专业期刊和虽然跨学科但问题边界清晰的专题期刊”[6]。对主办高校的管理者和相关部门而言,社科期刊的专业化发展不是为了解决其对学校社科研究贡献度“小而弱”的被迫之举,而是基于推动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内在要求的主动选择。

(三)提升专业学术领域话语权的迫切需要

学术话语权是特定主体(个人、组织、国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特定学术领域或议题中所拥有的主导性、支配性的学术影响力[10],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文化资本。学术话语权是在特定主体的学术交流中逐步建立的,因而学术期刊是提升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力量。“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1]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提升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迫切需要学术期刊实施国际化出版战略,增强专业学术领域的成果推介传播、交流对话。从国外学术期刊的运营模式来看,办专业性极强的期刊或采取综合性期刊按专业分科出版实现增殖是发展趋势。[12]期刊内容专业化或专题化是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助力学术话语权提升面临的挑战之一。即便是不太追求国际化的学术期刊,仍然面临基于主办高校的社科特色、在特定领域内构建话语权的任务。专业化社科期刊平台有利于促成专业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对话交流,成为主办高校与专业学术共同体内其他主体紧密联结的纽带,藉以彰显主办高校的影响力、引导力。因此,高校社科期刊的专业化发展寄托着主办高校打造社科特色的意图,体现了提升专业学术领域话语权的诉求。

基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实践条件,来审视高校社科期刊的专业化发展问题,除了期刊体制改革、结构布局优化这一自上而下的整体性进路外,更有赖于主办高校管理者和期刊人自下而上的观念破茧。实践中,高校社科期刊专业化发展大抵有五种路径:第一,通过更改刊名,重新打造期刊定位、内容版式、办刊机制等,彻底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变;第二,按照专业化的办刊思路来办刊,聚焦某学科,实现内容的专业化;第三,按照专题化的思路来办刊,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学科为导向;第四,众多单刊联合在数字平台上重新分科打造专业期刊矩阵;[13]第五,另起炉灶,基于高校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申请创办新的专业性期刊,或以书代刊出版学术辑刊。第一种路径的专业化发展最彻底,难度和风险较大;第二、三种路径的可操作性强,办刊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可进可退;第四种路径需要相应的数字平台为支撑,并探索运行新的联合出版机制;第五种路径要以高校相关学科发展的热度、成熟度为基础。无论哪种路径,在实践中都出现了有益的尝试和成功的案例。由于第一种最为彻底,且第五种实质上与第一种殊途同归,因此本文对高校社科期刊专业化发展的探讨仅针对第一种路径。

三、高校社科期刊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和应对

(一)因循之道:专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专业性学术期刊是“以刊发各专业各学科优秀成果、学科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及最新前沿动态,推动学科建设和学科理论发展为宗旨的学术性期刊”[14]。而学科专业方向是专业性学术期刊最鲜明、最根本的特质,因此,高校社科期刊专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何办刊、办什么刊、怎样办刊、为谁办刊,始于标定学科专业方向,进而基于学科问题的边界和知识生产、传播的规律来生成内容栏目、构建办刊机制、聚合队伍人员,完善专业性学术期刊办刊的基本要素,完成“专业化”的转型之路。

首先,为何办刊——标定专业化转向的领域。从期刊自身专业性品质、主办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学术话语权提升等角度出发来破解为何办刊的问题。我国期刊出版严格控制期刊刊名、办刊宗旨等的重大变更,在此前提下,期刊的专业化发展并非易事。对于主办高校来说,专业化转向的领域要立足已有的期刊资源、与国家战略相契合,还要符合本校的学科发展水平、专业研究队伍和出版条件等。同时,需要进行科学审慎的论证,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可能的办刊成效有合理的预期,对服务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办刊初心要保持高度的自觉性。

其次,办什么刊——生成学科化的内容栏目。专业性学术期刊的内容栏目要沿着转向的领域,呈现相关或邻近学科的知识体系,反映其知识分类的制度与规范,议题设置须关照基础性理论和前沿性问题,以及在学术话语、方法论方面有清晰的学科边界、框架脉络。期刊专业化转向的领域如果属于尚未有学科建制的新兴知识领域,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应从邻近学科的研究范式和视域来给予观照、进行策划。为此,专业化发展强调期刊人的“学者”身份和学科专业素养,从而使期刊的内容栏目保持较为稳定的学术风格、专业品位。

再次,怎样办刊——构建开放型的办刊机制。专业性学术期刊不是主办高校的“自留地”,而是围绕专业化方向构建的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公共平台,开放性的办刊机制体现在期刊编委会成员的构成、期刊出版流程的运行和期刊质量的认同等方面,并基于学科以及学者、学会、研究机构等学术共同体的力量,凭借学术声望来发挥作用,而非通过主办高校的行政管辖力来规定。高校学报的定位逻辑正是在开放性办刊机制的构建中反映出来的,而这也是高校社科期刊专业化发展遭遇阻碍的主要原因。

最后,为谁办刊——建设专业化的三支队伍。为谁办刊指向的是专业性学术期刊的服务对象问题,即作者队伍、读者队伍以及相关的编辑队伍。专业化发展也意味着这三支队伍的专业化是高品质学术期刊的表征。期刊的作者队伍、读者队伍由特定学科领域内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功底、掌握本学科研究现状、话语活跃度较高的研究人员构成,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编辑队伍由具有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掌握策划、编校和人际交往等技能的专业人才构成,能够创新服务方式,聚合优质的作者群和读者群。

(二)应对之术:《终身教育研究》的办刊实践

《终身教育研究》前身为《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年开始由综合性社科学报向教育类专业性期刊转型,2017年正式更名。期刊以“关注终身教育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服务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办刊宗旨,该宗旨源于教育政策的目标指向、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和期刊主办学校的研究优势。

1.专业化发展的背景和挑战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①参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z0100729_171904.html。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重申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②参见:http://news.cctv.com/2017/10/23/ARTI7NFLBOOpuF0NDHD876Dr171023.shtml。的任务,党的二十大又作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③参见:http://theory.gmw.cn/2023-06/01/content_36602715.htm。的部署。政策安排、制度设计必然涉及方方面面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加强终身教育理论研究,宣传解读相关政策法规、推广终身学习理念以促进政策的落地和实践的开展。在相关学会组织、研究机构和队伍的推动下,终身教育研究已成为新兴的知识领域,迫切需要一个学术成果交流的平台,然而2017年之前我国还没有一本专注于终身教育理论研究、反映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进程的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无论是出于促进终身教育领域知识生产和学科化的需要,还是为了优化我国教育类期刊的结构资源,学术期刊的专业化发展都非常必要。开放大学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实体,《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开放大学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引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确定学校在构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功能作用。[15]原《江苏开放大学学报》的主办学校江苏开放大学有着强化终身教育特色研究的强烈诉求,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牵头成立学会,学报长期开设的特色栏目“远程开放教育”有稳定的作者、读者群,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确定了深耕终身教育领域的专业化发展方向,2017年正式更名为《终身教育研究》。

更名转型后的《终身教育研究》面临三大专业化发展的挑战:一是由综合性向专业性办刊转变的挑战。涉及办刊模式的全面调整,其背后是栏目结构、主题风格和出版流程的重新打造;涉及期刊从属学科的根本调整,其背后是专家队伍、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的重新整合。二是从一般性教育类学术期刊发展为专注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领域的特色学术期刊的挑战。相比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技术等教育学其他领域的研究,终身教育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专业研究队伍较弱、支撑学科力量不强,导致尽管国内终身教育的实践发展很丰富,需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很多,但研究成果的产出并不丰盛、学术共同体对其的关注不够。三是现有高校科研评价体制和学术期刊发展生态对普通学术期刊发展的挑战。因办刊时间较短、研究内容小众化等,《终身教育研究》的组稿、约稿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引用率、转载率及影响因子的提高非常艰难。因此,只有创新办刊举措,学报才能在众多教育类专业学术期刊中脱颖而出,走向专业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2.专业化发展的举措

一是建立与专家学者共同办刊的机制。成立专家委员会作为期刊的学术指导机构,专家委员会集合了一批国内终身教育、远程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的重要专家学者,由他们把握国内外终身教育发展态势,形成期刊年度重大选题和重要关键词,于每年年底公布,引领终身教育的研究方向。加强与国内高校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教育科学学科点的学术交流、合作,开展栏目共建,邀请相关学科带头人作为栏目主持人承担组稿、审稿、撰稿等工作,并向优秀中青年学者定制和委托研究项目(课题),第一时间刊发优秀成果,为终身教育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最新、最好的学术资源。与专家学者共同办刊,有利于《终身教育研究》凝聚专业研究力量,打造一支由专家、中青年学者、优秀博硕士构成的作者队伍。《终身教育研究》在转型后不久就被教育学界和期刊界所熟悉。

二是加强期刊特色专题栏目的建设。作为新兴知识领域,终身教育的知识生产更适合采用多学科、跨学科的模式,与终身教育联系紧密的传统教育学二级学科包括教育学原理、成人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而作为国家重大教育战略亦得到了社会学、法学、社会工作等学科学者的关注。因此,《终身教育研究》的栏目设置采取专题化模式,按照专题开设栏目,如“终身学习”“老年教育”“成人学习理论”“社区教育”“企业教育与培训”“继续教育”“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理论”等;同时,以“理论探讨”“国际视野”“实证研究”“学术大讲堂”等常设栏目关注概念理论、政策法规等终身教育的基本问题以及国际前沿、国际组织报告、国别研究、案例研究等。专题栏目重在孵化特色,使研究者保持对相关专题相对稳定的关注度,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探讨持续触发新的研究视角,如“社区教育”专栏特色已显,在第七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术期刊质量与评估活动中荣获“特色栏目奖”。常设栏目旨在呈现专业知识,跟踪终身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进展,[16]从而实现了《终身教育研究》内容栏目的专业化发展。

三是打造“终身教育新视野”学术交流平台。从学术共同体构建的视角来看,专业性学术期刊有展示成果、引领学术、培养人才等价值功能,通过联结学者、学科、学界来促进学科内、学科间、期刊间的对话。[17]因此,《终身教育研究》将期刊发展融入学术平台建设和学术活动中,共同促进终身教育领域资源共享、对话交流,繁荣终身教育理论研究,推动了终身教育学术共同体的生长。从2017年起,《终身教育研究》编辑部举办“终身教育新视野”学术论坛,至今已七届;此外,还与中国教育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会和科研机构工作委员会、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等学会协作,组织专业学术研讨。《终身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发展秉持服务学术共同体的原则,获得了成人教育学科共同体的承认,且在专业学科领域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3.专业化发展的成效

从前述转型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来看,《终身教育研究》进入专业化发展轨道后,无论是办刊模式的全面调整,还是期刊专业特色的打造及学术品质的彰显等,都通过调整办刊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影响力在同类期刊中不断提升。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终身教育研究》2018年至2021年的影响因子从0.681 增长至1.293、五年影响因子从0.459 增长至0.781、影响力指数CI 值从31.148 增长至94.1。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2018—2021年间发布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综合指数结果显示,《终身教育研究》的历年排名都保持在前25,2021年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 版)”,2022年入选“教育学学科期刊”高转载率和高转载指数名录。①参见:http://old.zlzx.ruc.edu.cn/acdemicEvaluation.action。此外,期刊还入选RCCSE 权威核心学术期刊、CHSSCD 入库期刊目录(2018—2019)、AMI 综合评价入库新刊,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江苏省高校优秀期刊”,这些都体现了期刊的综合办刊水平。当然,在量化指标之外,还应考虑期刊的“社会效益”,如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的贡献等,注重“学术创新和期刊特色化发展”[18]。《终身教育研究》对服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一国家教育重大战略的实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9]

四、高校社科期刊专业化发展的反思与创新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主题[20],无论是综合性办刊还是专业化发展,高校社科期刊“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不断提升期刊的学术力、影响力、传播力、引领力”[21]。对转向专业化发展的期刊来说,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会经历转型低谷期,会遭遇变更刊名带来的低谷效应,会影响专栏建设的持续发展、专刊稿件的质量监控。[22]反思高校社科期刊专业化发展的出场语境,其高质量发展要在办刊理念上守正创新,在提升期刊出版能力、专业学科水平和引领学术话语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办刊举措。

(一)办刊理念守正创新,深化高品质学术期刊的发展内涵

高校社科期刊承担着服务学术研究、学术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职责,更肩负着传承、引导和繁荣文化的重大使命。对于高校社科期刊的主办者来说,高品质学术期刊是其坚持不懈的追求,而对“高品质”发展内涵的理解,也要立足时代方位不断深化。新时代高品质社科学术期刊要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因应新时代对社科期刊发展的新要求,主动承担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回应重大现实关切的新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23],这是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要始终从这一办刊初心和价值立场出发,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要求和问题意识中找准主题定位和引领方向。

(二)提升期刊出版能力,增强数字化、全媒体出版要素

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运营是学术期刊在互联网平台提高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24]目前,高校社科期刊主要采取以纸刊出版为主、网络数字出版为辅的模式,尽管包含了期刊全媒体出版的要素、载体,但全媒体出版的理念、方式还未真正渗透期刊出版的全过程,互联网、新媒体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作用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编辑的全媒体出版意识、技术和能力都有待提高。未来,《终身教育研究》将在利用已经搭建的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推进期刊全媒体出版的同时,进一步有意识地聚合资源建设网络学术社区,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在线互动,第一时间关切和回应重大、前沿问题,促使终身教育领域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实践者在网络社区中联结起来。同时,利用新媒体手段、大数据技术等加强专业化出版的多元精准传播、内容生产增殖,推进期刊的数字化品牌建设。

(三)提升专业学科水平,推动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融合发展

建立期刊和学科融合发展机制,促进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同频共振、互利双赢是当前高校努力的方向。[25]融合发展包括社科平台共建、人才资源共享、学术成果共产、学科规范共制等,高校要从学校学科高水平发展的角度来为社科期刊专业化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立足长远和全局把握期刊发展的态势和作用,不囿于现有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摆脱功利化办刊的不利因素。目前,在社科平台共建方面,《终身教育研究》已布局与学校学科建设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跨部门、跨学校、跨机构的专业人才资源共享的协同联动尚未常态化,及由此带来的学术成果共产、学科规范共制缺乏坚实基础等问题。终身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主要从属于教育学及其二级学科如成人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但校内外研究队伍、作者资源不能局限于上述学科方向,根本上还是要确立问题意识和导向,跟踪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重大、热点问题,寻求多学科方向的专家、作者参与的研究,通过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促进资源共享、成果共产,使终身教育研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教育学学科的不断壮大和成熟。

(四)提升学术话语引领力,按需分阶段实施国际化发展策略

学术话语是一个国家学术研究质量、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26]长期以来,国际学术话语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中国当代的学术理论舶来者居多。因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必须提高原创性,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终身教育是20 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兴起的教育理论思潮,相关理论研究成熟度、活跃度较高的主要还是西方国家。但在实践层面,我国终身教育的前身——作为学校教育补充的校外教育——早在清末民初就已形成,现代终身教育因我国政府的强力推进更是后来者居上。[27]我们迫切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我国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领域的学术话语权。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推进国内外终身教育界的交流、扩大我国研究成果的对外传播,还是提升《终身教育研究》的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及其国际化发展都是必由之路。国际化的实施策略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方式分阶段推进,包括内容上的国际化,如翻译成果汇编、创办英文期刊、刊发国际化的稿件等;形式上的国际化,如设置国际化的编委、审稿人等;路径上的国际化,如加入国际知名数据库等,从而不断提高期刊的国际化程度。

猜你喜欢
社科终身教育办刊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人文社科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