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

  •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前,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内设研学区和拓展区两部分。研学区收藏区内各单位、个人出版的余杭地方文化资料,将为社科工作者和社科研究者爱好者提供免费查阅资料和学术研讨交流的开放式公共场所。拓展区设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定时举辦社科人文大讲堂、基层理论宣讲等知识普及活动,将为社科专家、社科宣讲团、社科爱好者提供宣传交流的展示平台。接下来,该区将继续依托“社科之家”建设,激活余杭本地社科资源、开展各项社科活动,促进余杭社科界人士交流学

    杭州 2019年25期2019-09-10

  • 《旅游论坛》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这是《旅游论坛》在连续获得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后,在国内重要期刊评比活动中获得的更高层次荣誉。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系由教育部社科司批准、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组织的全国性行业评比,每五年评比一次。本次评优活动共评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别贡献奖”“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编辑”“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主编”“全国高校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2019-02-11

  • 高校社科管理人员的社会责任和价值选择
    0)1 引言高校社科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对于教育水平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提高高校教学水平,达到繁荣社会科学的最终目的,高校必须要重视社科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社科管理人员培养工作存在缺陷,这一方面导致社科管理工作不规范,使得社科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宣传和推广,另一方面还影响了高校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高校相关领导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将重点放在提高社科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上,从而促进高校社科管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2期2018-02-07

  • Techniques of English Textbooks Adaptation
    欧(沈阳药科大学社科与文体学院)ⅠIntroductionAs required by education department and job necessity,English becomes one important component in college study.Textbooks are essential in language learning.Because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cademic b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33期2014-08-15

  • 本刊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布第五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获奖名单的通知》,本刊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枫桥经验’与和谐社会”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今年6至7月,经教育部社科司批准,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开展了第五届评优活动,组织有关专家通过会议评审方式,采取统一评分、专家讨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共评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55种、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216个。本刊已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并首次获评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5期2014-08-15

  • 简讯
    在第五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湖南警察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当代中国农村法治”专栏获评“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胡和平主编荣获“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主编”荣誉,王道春编辑荣获“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编辑”。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6期2014-04-05

  • 我校经管学院李庆华等3人获省社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李庆华等3人获省社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本刊讯 经专家评审并报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同意,2010年度省社科研究基地项目正式下达,我校获3项立项。经管学院李庆华、杨勇和徐盈之老师分别获得省社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本次省规划办共确立省社科研究基地项目34项。(社科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2011-04-04

  • 简论社科信息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容提要本文分析了社科信息事业在社科知识创新中的地位与职能,认为社科信息保障、信息技术支持、特色信息服务是社科图书馆在社科知识创新中的三个重要功能;并从社科信息载体、信息记录、信息资源配置和信息机构物理形态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条件下社科信息机构的发展趋势;认为网络化建设和管理创新是社科信息工作创新的主要内容。关键词社科知识信息事业发展创新

    浙江社会科学 2004年6期200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