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占伟
摘 要:通过将追本溯源法运用到读懂诗歌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从根本上去分析学生普遍读不懂诗歌的原因,主要是由诗歌的语言特点造成的。因而教师需要从诗歌的凝练性、含蓄性、跳跃性、省略性着手,分析造成学生阅读的障碍,进而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读懂诗歌的字面义、鉴赏诗歌。
关键词:高中语文;追本溯源;阅读障碍;诗歌鉴赏;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5-0019-04
高中语文各种体裁的理解鉴赏,若论难度非古诗词莫属。当前谈到读懂诗歌,常言“五看”,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意象、看抒情字句、看注释。然而阅读诗歌“五看”并不能从根本上帮我们读懂诗歌。换言之,“五看”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那就读懂诗歌而言,就要追本溯源,从根本上读懂诗歌的字面义。读懂诗歌的字面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诗歌。
阅读诗歌时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际上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诗歌的字面义。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总而言之,就是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形象地表达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容。诗歌具有凝练性、含蓄性、跳跃性、省略性,正是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造成了诗歌阅读时的语言障碍,使诗歌变得晦涩难懂。
一、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一)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的运用
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人认为“渠”解释为“水渠”,而实际上“渠“应为代词“它”,代指池塘。诗句意思为“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持续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张弼《渡江》中的诗句“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此处的“津“与成语“无人问津”的“津”相同,即”渡口“,句意是“我在扬子江渡口多次问渡,风波依旧我又添新愁”。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故”中“颜色”是古今异义词,即面色、容颜之意,那么“颜色故”是容颜依旧吗?非也,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所以“故”即老,此句说琵琶女暮去朝来容颜一天天老去。岑参《高冠谷口招郑鄠》有“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诗句,此处“相”不是“互相”意,而是偏指一方,“相访”即访问“我”。与之相似的还有诗歌题目中常出现的“见寄”二字也是寄给“我”之意。
以上例句中的“渠”“津”“故”“相”“見”都是古汉语中重点实词,“颜色”是古今异义词,这些文言词语的运用使诗句简约,但同时也给我们诗歌阅读带来障碍,所以平时要注重文言实词及古今异义词的积累,
(二)词类活用的运用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空”二字使动用法,使“鸟性”悦、使 “人心”空。同样的用法在古诗词中很多,例如“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中“滴”也是使动用法。
其实在诗词中使动、意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文言活用现象比比皆是 ,解读诗歌时切不可忽视此类现象。
(三)特殊意象的运用
李白的《早春寄王汉阳》中有诗句“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美人”二字让很多人摸不到头脑,本来是写给朋友的诗,怎么突然出现“美人”呢?“美人”就属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屈原开了以香草、美人喻君王的先河,后代文人一脉相承扩大了美人喻指的范围,可以指品德高尚的人。毫无疑问李白诗中“美人”指代朋友王汉阳,美人意象的运用也包含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诗歌中有些意象常见而熟知,如 “柳”“月”“菊”等,并不影响我们对诗歌的解读,而“落叶”“浮云”“雨露”“渔夫”“垂钓客”等意象也不算罕见,但是不能准确解读,导致对诗歌解读出现错误。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平时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文言活用现象的练习,特殊意象的储备,从而提高阅读诗歌的基本能力。
二、诗歌语言的含蓄性
诗可分两种,一种是一眼就懂,看得分明,看得透彻,却又不失含蓄,有动于心,有感于情。另一种需要细细品味,慢慢琢磨,如同寻找一位故人,心心念念,暮暮朝朝,终于相见。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诗歌不能过于直白,含蓄是诗歌之美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同时也为我们解读诗歌带来了障碍,诗歌的含蓄性主要源于修辞手法的运用:
杜甫《客至》有诗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通常翻译为开满花的小路不曾因客人而打扫,柴门今天才因为你的到来而打开。看似没问题,仔细琢磨其实运用了互文修辞,也即开满花的小路不曾因客人而打扫,柴门不曾为客人打开,因为你的到来又扫路又开门迎接,足见对友人的重视及友人到来的欣喜。司空曙 《送郑明府贬岭南》一诗中“莫畏炎方久,年年雨露新”字面义是不要害怕南方炎热天气,每年都有雨水及时到来。如果仅理解到这个层面,就没有明白作者表达的真实意思, “雨露”运用了比喻修辞,将皇恩比喻成雨露,鼓励友人虽仕途不顺但一定要充满希望,相信朝廷。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默默垂泪,运用了互文修辞。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吐丝,丝尽而死,蜡烛燃烧,烧尽泪止,此处用来比喻相思之苦和爱情的至死不渝。同时“丝”谐音相思的“思”,又用的双关修辞。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句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绿”代替叶,以“红”代替花,又用拟人修辞,以“肥”“瘦”形容人的词语形容海棠,“绿肥红瘦”表现出词人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诗词创作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固然增强诗歌的文采可读性,也能产生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但是却对诗歌产生多义性、朦胧性,从而带来阅读障碍。因此,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比喻、通感、双关、用典、象征、借代等手法要特别引起注意。
三、诗歌语言的省略性
(一)句子成分的省略
卢纶《塞下曲》“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省略了主语,上句主语“将士”,下句主语“白羽”与《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相同,主语频繁变换。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省略了采撷的宾语“红豆”。苏轼《西江月·送别》“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省略了谓语 ,即昨夜扁舟(泊)京口,今朝马首(赴)长安。杜甫《滕王亭子》一诗中“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犹”字后面省略了“辉映”,“自”后省略了“回荡”,如若不补出省略成分则无法理解。
(二)字、词的省略
1.比喻词的省略。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仅从字面看,树上黄叶在雨中飘零,灯下坐着白发老人,很难理解,其实这里省略了比喻词,即灯下白发老人就像雨中飘零的黄叶,秋雨中的黄叶喻指风烛残年的老者。
2.关联词的省略。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市远”“家贫”前都省略了“因为”,既表达酒菜不够丰盛的歉意,同时也让客人感受到竭诚尽意的盛情。
3.介词的省略。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翠柳”两字前省略了介词“于”。
此外,诗词中有以上三种字、词省略外,还有相反的字如 “今昔”、语气词等省略情况,但对读懂诗歌影响不大,同时有时也有一些不规则的省略,对读懂诗歌影响较大。例如,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上句“三千里”前省略了“离我”二字,下句“深宫”前省略了“我在”二字,如若不补出省略部分是无法理解的。
4.语意的省略。语意省略是省略中最难的。小处而言是诗句字面翻译语意不足,需要补出剩余语意才能理解;大处而言是整首诗有言外之意,也即弦外之音。岑参《高冠谷口招郑鄠》尾联“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是说作者穿着衣裳,躺在枕席之上,山上云气朦胧,语意不明,正是因为省略了“等你归来”的语意。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诗句中运用列锦的修辞,全都是名词罗列,意象组合。当年春风里桃李下共饮美酒,如今一别十年,漂泊江湖,常在雨夜独对孤灯。话外之音即思念着你。唐代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前两句写旱情庙前祈雨场面,后两句则颇为费解,甚至有人认为朱门担心因天阴而失声,亵渎神灵影响祈雨效果。但若结合第三句“看歌舞”,可知民众祈雨与朱门听曲看舞是对比关系,那整首诗的言外之意即对豪门荒淫生活的愤慨及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四、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正常而言,诗歌语言在有限的篇幅内若能表达清自己的意思,并不需要语言跳跃,只需直陈其事即可,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又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需要打破常规语言习惯。所以真正造成诗歌语言跳跃的是诗的格律要求,也就是词性的一致、平仄的相对及押韵。这样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就有两大类:规范的文言倒装和不规则的字词调整。
(一)规则的文言倒装
1.状语后置。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新雨后”“夕阳时”是后置状语,意思是“新雨过后竹色可爱,夕阳西下时山色让人喜爱”。如果意识不到是状语后置句,误把 “新雨”“夕阳”当作“怜”“爱”的宾语则无法理解。同理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如虎”二字也是状语后置。又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风”不是笑的宾语,而是笑的状语。
2.定语后置。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秋”“水流”是后置定语,用来修饰月和平羌江。意思是峨眉山上挂着半轮秋月,影子投入江水流动的平羌江。赵嘏《长安秋望》“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残星几点”应为“几点残星”。
3.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又称谓语后置,例如文言“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語序“汝之不惠甚矣”。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应当是“竹喧浣女归, 莲动渔舟下”。切记不能把主谓倒装误判为使动用法。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主谓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4.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臂”。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应当是“落日卷绣帘”也是宾语前置。
(二)不规则的字词调整
1.主宾倒装。叶梦得《贺新郎》中“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花”应为黄花报霜信,即黄花报告霜来的消息。又如“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句中的“兰”是主语,“结”是谓语,“霜”是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庭兰结严霜”,意为“院子里的兰花结上了厚厚的霜”。
2.变体式宾语前置。王维《春日上方即事》“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 “青山”是主语,“映”是谓语, “柳色”是宾语,正常语序“青山映柳色”。
3.介词倒置。刘长卿《偶然作》一诗“书剑身同废,烟霞吏共闲”,正常语序应是书剑同身废,烟霞共吏闲。
4.无规则的词语跳跃。苏轼 《新城道中二首》“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正常的语序应是“晴云絮帽披岭上,初日铜钲挂树头。”意为“晴云象絮帽一样披在岭上,初日象铜钲一般挂在树头”,完全打破了常规语言习惯。“千古江上,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是“无处觅英雄孙仲谋”。又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正常语序应为“微风岸细草,危樯舟夜独”,倒装模式根本无迹可寻。更有甚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正常语序应是“风折笋绿垂,雨肥梅绽红”,意思是风儿吹折了绿笋,因而枝枝下垂;雨儿催肥了红梅,朵朵绽开。这里甚至出现了复句的倒装。
高中阶段古诗文阅读历来都是重难点,而其中尤以诗歌鉴赏为最,要想鉴赏诗歌,前提是读懂诗歌,尤其是读懂字面义,而不是似懂非懂。文章从诗歌语言的四个特点入手,分析了诗歌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阅读障碍,教师不仅要明白学生读不懂诗歌的问题出在哪里,还要指导学生在日常重视文言词语、常用意象和典故的识记积累,最后教师应真正做到把古诗当文言文来读,当病句来修改,当作文来润色,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