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青 范媛媛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传承传统文化变得日益重要。生物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并发挥其优势,可以揭示出传统文化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对如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地适应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进化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革与创新。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维度提倡学生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形成生态意识,这些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密切相关。《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都强调了在学科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素質教育也日益重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一、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可渗透的传统文化内容
1. 古诗词和俗语
为了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品味文化之美,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蕴含了大量赞美自然的古诗词和俗语,帮助学生分析生物学相关规律,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理论知识。
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统称“教材”)必修1主要是围绕“细胞”这一大概念展开的。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每一个细胞都可以看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宇宙,其中暗含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人们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又如,教材必修1“细胞的能量‘货币ATP”这节课引用了古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该首古诗出现在“问题探讨”栏目,诗句中提到的“萤”,即萤火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古诗内容联系到生物学知识,思考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同时引出ATP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十分含蓄,把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在感受古诗之美的同时,增强文化底蕴。再如,教材必修2是以遗传信息的发现、表达、变异及生物体的进化为主线展开的。在遗传学中也能看到传统文化的一些现象,如成语牝鸡司晨是对生物学遗传理论性变异现象的一种解释,这一概念在“伴性遗传”的课后习题中有所涉及;“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俗语与遗传、变异及生物多样性相关内容有密切联系。
生物学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和俗语,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传统文化与生物学联系的知识框架,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2. 哲学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例如,教材必修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节课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名言使学生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领悟科学研究的艰辛与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如,教材必修2“生物的进化”这一章中,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预示着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社会所选择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激励莘莘学子奋发图强。
3. 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大都是民间传承下来的技艺,每一门技艺都烙着民族的印记。传统技艺是在劳动人民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发现或创造出来的,最终发展为优秀的传统技艺。例如,我国宋元时期某著作中写道:“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两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记载了古人催熟食物的技艺,这与教材选择性必修1中“其他植物激素”的内容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让学生观察苹果催熟猕猴桃的例子,加深印象。
又如,教材选择性必修2“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中的桑基鱼塘,教材选择性必修3“发酵工程”这一章中提及的古老的酿酒工艺,这些都属于中国古代传统技艺的内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既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传统技艺,又可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对传统技艺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二、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生活规律的科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学教材是生物学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其中既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又有很多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部分。例如,“向阳花木易为春”这一诗句将教材选择性必修1“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这一内容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具体体现了教材选择性必修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展现了教材选择性必修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相关内容。
生物学教材中融入了众多的传统文化内容,需要教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去深入挖掘,并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教材选择性必修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春风吹,荒草再生”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体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现象,然后提出问题串:为什么第一年野火烧不尽小草,第二年春风一吹小草的长势又变得生机勃勃了?是什么原因使小草充满生机地生长?这种原因能供给其他生物生长吗?教师以视频为载体、以问题串为导向组织小组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答案:小草为植食性动物提供能源,而植食性动物又为肉食性动物提供能源,只有源源不断的小草才能确保相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能量正常流动,进而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通过古诗句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知识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除了文字内容,教材中的插图中也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例如,教材必修2的封面插图有多种动植物,有的动植物已经灭绝,有的动植物也岌岌可危,呼吁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若教师同时讲解“天人合一”的道法自然理念,则能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一丝一毫都可能与生物学产生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学会精心筛选生物学知识,做到知识之间的点面结合、融会贯通。
2. 利用传统文化创设学习情境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师要先发现他们的兴趣点,然后利用传统文化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生活化学习情境中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学教材选择性必修1“植物生长素”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图片,由“红杏出墙”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素的调节与生物体生长过程中形态变化的关系,进而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思考“红杏出墙”的原因,得出植物具有向光性生长的结论。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现象。通过创设情境引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知识图式,即提到“向光性生长”便能联想到“红杏出墙”的场景。
3. 基于传统文化构建师生交流合作平台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意识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都传达了协作交流的重要性,即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应用、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生命现象、生物现象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每周安排一节课用于师生共同交流、讨论搜集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教材选择性必修2中含有大量与生态系统相关的概念,这与国家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紧密联系,也是传统文化的重点。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你身边存在破坏生态的事例吗?每人试列举事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的学生回答: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等都属于破坏生态的现象,可以通过多使用新型能源、减少滥砍滥伐、增加植树造林、倡导低碳生活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派代表回答,帮助学生积累生态文明知识。将传统文化与生物学教学相结合,构建基于传统文化的师生交流讨论平台,在交流讨论中获悉生物学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提高教学效率。
4. 结合传统文化开展课堂教学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课的导入,还是知识的讲授,都可以合情合景地结合传统文化展开。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俗语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新课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教师要充分搜集、运用与生物学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借此创设教学情境,从而顺利地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俗语“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启发学生思考,导入教材必修2中遗传和变异部分相关内容的学习;在教学教材选择性必修2“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动画进行直观、形象地导入。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隐形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将书本上静态的传统文化知识动态化。例如,通过复习成语竭泽而渔和杀鸡取卵,结合一些环保视频,学习选择性必修2“人与环境”这一章内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传递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种豆肥田”分析选择性必修2“种群及其动态”这一章中涉及的生物的種间关系;关于选择性必修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可以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人文生态观结合起来。
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又高效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于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还是传承传统文化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开展多样活动,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开展趣味多样的活动是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个性化、特色化、严肃性和趣味性,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丰富传统文化内涵。例如,教师既可以把弘扬传统文化融入生物科技实验竞赛活动中,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制作手抄报的形式向周围的人展示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学校也可以成立相关的社团,吸引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知识。对有志于研究传统文化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对传统文化中的曲艺、国画、书法、音乐、武术、棋类等进行分类研究,让学生自发探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为传统文化教育积累素材。
6. 整合知识,学以致用
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具有广阔的外延性。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走出生物学课堂,利用家乡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学习的生物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走出课堂,学以致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例如,河南省开封市的市花是菊花,开封又被称为“菊城”,菊花代表开封市的文化底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菊花展,使学生由不同颜色、形态的菊花联想到教材选择性必修2“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由长势联系到教材选择性必修1“生长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看到一些特殊颜色的菊花,回顾初中生物学知识“茎的疏导功能”,通过茎对花瓣进行染色。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用菊花制作精油皂。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生物学中的科学素养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素养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国杰. 中国传统道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张小娟. 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 中学教学参考,2018(2).
[3]潘金芳. 传统文化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
[4]白光成.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J]. 中学生物教学,2019(4).
[5]杨东.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应用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1.
[6]陈鑫华. 谈传统文化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艺术,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