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业质量评价的高考试题评析

2023-05-09 11:18罗雄飞
考试周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高中地理

摘要:以2022年高考地理广东卷第18题为例,从学业质量评价的角度,通过对试题的情境、设问方式、命题立意、评价目标、考生的答题情况等方面的评析,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学业质量评价;高考评价体系;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9-0132-04

201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首次凝练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并制订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目标与测试目标,明确要求:“在研制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时,要将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细化为测试的目标。”2019年年底,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的考查要求——“一核四层四翼”。其中“一核”指向高考的考查目的,将高考的核心功能定位于“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指向高考的考查内容,将高考的素质教育目标提炼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指向高考的考查要求,高考的评价维度体现在“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层次。可以看出,高考试题命制的主要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并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而高考试题的价值取向、命题特点与规律、素能的要求等直接影响着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因此按照学业质量评价的思路去研究高考试题,能更好地引导高中地理的教与学。基于此,文章以2022年高考地理广东卷第18题为例,从学业质量评价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教学启示。

一、 试题和参考答案

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18题的试题内容如下: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Z村位于岭南某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积1605.2hm2,其中农林用地占85.36%;户籍人口3430人,常住人口2114人,外出务工人口占 38.37%,村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该村经济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仅有一家自办企业,服务业几乎空白;另有三家外来重工业企业和一个度假村,企业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与2008年相比,2018年该村的农林用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明显。下图反映了2018年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构成。

(1)推测2008~2018年该村农林用地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6分)(2)分析该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8分)(3)从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的角度,提出增加村民收入的具体措施。(8分)

参考答案:(1)满足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外来企业建设需要征用农林用地;村庄道路、住宅建设占用农林用地。(2)外来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人员多;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外出务工方便;与传统农业相比,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3)发挥该村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企业需求,提供民宿、餐饮、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发挥区位优势,配合企业发展物流、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

二、 试题评析

(一)试题情境、设问方式及其命题立意

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情境主要有两类:“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本题情境为生活实践情境,创设了与生产相联系的中小尺度的区域情境,以文字材料和统计图的形式呈现了岭南某城市边缘的Z村(韶关市转溪村)土地利用状况及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的构成。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特点与规律看,综合题的设问的方式主要有特征描述类、成因分析类、条件分析类、影响意义类、趋势预测类、判断辨析类、措施类等,本题设有3个小问题,第(1)题与第(2)题均为成因分析类,第(3)题为措施类。

本试题选择广东省本土的生活实践情境,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联系了日常生活,又关注了社会热点(当地经济发展,但是当地农民的收入却没有增加的社会现实),展示了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体现了“地理学科关注国计民生,服务社会发展的特点,从地理学科的视角看社会问题,并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措施”的核心价值。本题通过3个层层深入的设问,有效突出了学科育人的作用,能够较好地实现“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育人价值,彰显了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

(二)试题的评价目标

1. 评价的内容

本题考查的内容涉及课程标准地理2的“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这是该题考查的必备知识。从学科内容类型(核心概念或大概念)来看,高考试题主要涉及地理位置、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联系等5大类,本题主要涉及地理过程、地理联系类的学科内容。如第(1)题:推测2008~2018年该村农林用地显著减少这一地理过程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求学生分析产生这一地理过程的地理联系。第(2)题与第(3)题分别是要求学生从地理联系的角度分析原因和提出措施。

2. 评价的维度

从学科核心素养看,本题主要对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进行了考查;从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层级来看,本题主要考查核心素养的3级与4级水平;从学科的关键能力看,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从考查的目标要求来看,3个小题分别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角度进行了考查。3个小题的具体评价维度如表1所示。

(三)考生的答题情况分析

筆者了解到考生回答此题的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第(1)题的难度系数为0.35,从考生的答题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概念不清、审题有误、逻辑混乱、同义反复(同一要点反复赘述)等。如很多考生分不清建设用地与建筑用地的区别,用大概念回答,诸如“建设用地增加或生产用地增多”之类,泛泛而谈,未分析哪些建设用地增加;审题不清,未根据题干和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出现答题方向错误,如答“外出务工人数多,耕地闲置”“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少”“完善交通,吸引外资”“重工业企业入驻,污染农林地”“国道污染农田”等;逻辑混乱,如“完善交通,吸引外资,设施设备完善”“土壤贫瘠,肥力不足”“收入低,不利于种植”“被外来企业承包”等;同义反复,如前面已答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增多”,后面还在反复赘述“高速公路、国道、乡村公路、干道、村道等占用农用地”等,答了三点,但得分点只有一个。此外,部分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弱,答不出“企业占用农用地”,很少考生答出“村庄住宅建设占用农用地”。

第(2)题的难度系数为0.49,从考生的答题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题不清、表达不规范、同义反复、因果倒置、错别字等。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很多考生没有抓住“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这一关键信息,导致只回答本村的情况,如“自办企业发展速度慢,缺少服务业”“该村产业结构单一”“该村经济落后”“该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差”等;表达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表达口语化,如“收入适宜、收入不错、收入有保障”等,或者照抄题目材料,只描述、无结论或答非所问,或描述的内容与设问不相符,如只写“外出务工人员占 38.37%”,而未得出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多的结论。只套模板“大包围”回答而不分析,如“交通便利”“政策支持”等;因果倒置,如“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所以外出务工意愿强、人数多”;同义反复主要表现在针对收入进行反复说明;错别字如“岗位”写成“冈位”等。

第(3)题的难度系数为0.32,从考生的答题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审题不清,大部分考生没有从合作的角度回答问题,只是泛泛而谈,如考生只从农村的角度回答,或只从企业的角度回答等,另外有些措施并不一定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如“引进企业(无下文)”;二是因概念不清而导致的同义反复,学生的答案里找不到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这样的关键词,所以几乎所有学生均是按行业、部门进行回答,于是很多同学在同一得分点上反复赘述,如写到“村与企业合作发展服务业”,后面还继续赘述“发展旅游业”“发展农家乐”“为企业员工提供住宿、饮食”等;三是表达不清,措施不具体或不合理,套用模板答题等,如考生回答“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优势互补,加强交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政策支持”等,还有一些不合理措施:如“与企业合作,扩大耕地面积,大力发展农业”等。

三、 教学启示

(一)深化概念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从本题的考生答题情况分析中可以看出,3个小题均有“同义反复”的现象,究其原因,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对相关的地理概念理解不到位,含糊不清,直接导致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欠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与备考过程中,必须重视地理概念教学。地理概念反映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是地理基础知识及其结构的基础,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地理概念,才可能融会贯通相关的地理特征、地理原理与规律、地理过程与联系。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地理概念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如运用好演绎与归纳、比较与辨析、综合与概括等方法,抓内涵、拓外延,讲解透彻,训练到位,教学生学会运用概念分析地理问题;运用好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概念教学策略,开展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情境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帮助学生建构地理概念知识体系,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也是基础知识的基础。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必先掌握好地理概念,除此之外,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与技能(如读图、识图、区域定位、实验、手工制作、绘图、调查等)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归纳相关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整理知识体系使其系统化、清晰化、形象化、醒目化,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在教学与练习的过程中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强化审题训练,规范专业表达

考生在回答本题时,第(2)题和第(3)题均有较多学生因审题不清而丢分。审题是回答好试题的第一步,备考过程中,教师可按照“感知试题情境——明确问题指向——构建分析思路——回归试题情境,寻找信息支撑——归纳答题要点,组织语言答题”的思路步骤加强对学生的审题训练。“感知试题情境”即考生在做题前,应快速浏览试题的相关情境材料、题干与设问;通过感知试题情境,便须“明确问题指向”,这对准确解题尤其重要,教师应重点教会学生如何“明确问题指向”。建议教师培养学生在审题时抓中心词(或关键词)与限定词的习惯,如本题的第(3)题考生如果能够抓住“合作”与“增加收入”两个关键词,基本上能得4分。在明确问题指向后,考生应调动自己所学知识或生活经验,构建分析思路。至此,解题的大方向基本锁定,可保答题不跑题、不偏题。但如何做到精准答题,则需“回归试题情境,寻找信息支撑”,考生需重新回头研读相关图文材料,针对已构建的答题思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避免“大包围”式的答题。而在最后“归纳答题要点,组织语言答题”的环节,教师平时就应要求学生按要点(要素)分点答题,每一要点运用“描述+结论”或“因+果”的表述方法,并注意专业术语的运用,尽量避免口语化。

(三)关注身边生活,感受时代发展

高考地理试题的情境大多选择了与地理学科相关的能彰显时代发展特点、地域特色明显、反映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境素材,试题的设计往往与社会热点或实际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以凸显地理源于生活、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的特色,从而发挥高考评价体系中“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作用。不仅如此,地理本身也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地理课堂与身边的实际生活联系时,就可能会有生动、精彩、丰富、高效的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看新闻,拓视野,针对身边发生的大事,进行研究性学习,合理开展地理调查研究、进行体验性学习等。当今信息化的社会,教学素材与资源不能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也需具备或反映新时代的气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适时嵌入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或事物,巧用生产生活素材与新闻报道材料,讓地理课堂洋溢生活的气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化的地理”,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观察与分辨事物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水平,增强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还能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或正确的思维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4+10.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7.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6-37.

[4]罗雄飞,尹秋菊,张雄,等.高中地理学业质量评价案例评析:以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合格性考试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1(31):93-94.

猜你喜欢
高考评价体系高中地理
高考物理命题如何体现学科素养的导向作用
以高考评价体系为统领的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的心得
落实评价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秉承理念 沿袭风格 导向素养 立德育人
立足全面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