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姗
摘要:本文从勘察设计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内容入手,利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秩序相关系数等搭建企业技术资源的价值评价体系,确立了包含4个类别、15个评价指标及27个基础指标的技术价值评价体系,并分析确定指标权重,旨在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效能,为整合技术资源提供思路和启发。
关键词:技术价值;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现代企业特别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勘察设计企业,技术价值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十四五”规划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机遇更加明显、需求更加迫切。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创新复杂性不断提升,对企业技术管理水平提出了严峻考验,只有不断革新管理模式,打破思维定式,才能灵活应对外部变化,满足发展内驱需求。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从1986年罗默建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知识完整纳入到经济和技术体系中,到他在“干中学”概念基础上提出知识溢出模型,再到1988年卢克斯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投射到人力资本上。学术界对知识、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8年发布第四版奥斯陆手册,将无形资产(即知识资本)与不同类型的创新知识联系起来,以支持无形资产投资的计量。
中国科学院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后,于2003年建立包含24个基础指标元素的创新能力指数定量测评体系,形成技术创新“价格表”。
在评估技术水平的实践中,目前我国企业和高校多利用数据分析软件评估某一地区或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或针对科研工作开展项目后评价和激励政策设置的研究。
勘察设计企业由于业务范畴和运营模式的特性,技术管理工作有着不同于其他企业或高校的方面。勘察设计企业的技术资源既是生产力的来源,也是生产水平提升的产物,技术资源的产生和转化应用都不能脱离企业生产日常。因而,在评价技术价值时,要把资源的实际应用类型和应用条件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合理剔除与企业生产无关的衡量指标,保留最能凸显设计工作特性的因素。
二、技术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筛选和明确构成评价体系的因素,完整展现技术资源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对指标数量的选择也应适量,既能清晰描述维度,又能确保指标间的相对独立性。在此基础上,以指导勘察设计企业管理实践为目的,在设计指标范畴时,注意指标及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追溯性,保障实践的顺利开展。
2.系统性与协调性相适应
从技术资源的属性和特征入手,以分类、分层、分级的框架形式为体系构建基础,确保全面呈现各项技术资源的技术要点,准确判定其价值与效果。同时,由于勘察设计企业业务内容的特殊性,很多技术资源是多项业务叠加推进的成果,在细化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时,要注意平衡彼此间的关系和权重,使体系内部各要素间协调一致。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应用科学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可度量化、可参数化处理,由于技术资源产生和应用过程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单纯量化不能完整反映情况。在设置参数和编制适用条件时,要将定量化和定性化有机结合,用定性方式明确指标体系的意义构建和归纳阐释,并在规定性上补充定量方式。
(二)构建方法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用于评价项目或技术水平时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德尔菲法、对比分析法、逻辑框架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在综合考虑企业业务内容和内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本文选择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作为研究企业技术价值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
1.问卷设计
本文的德尔菲问卷设计思路来源主要包括检索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两方面。在文献检索方面,着重收集和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进步、创新能力评价、研发投入与产出效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了拓宽研究眼界和思路,针对高校、医院、高新产业园等机构和组织的技术研发水平进行了广泛检索。通过阅读文献,总结前人研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式,初步建立了问卷基础框架和思路。
在基础框架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完善和充实问卷内容。首先,在企业内部,面向技术管理部门、生产部门以及公司管理层,针对目前实际业务中涉及的技术成果产出及应用进行调研与访谈。从管理、落实和决策等维度上,了解当前技术性业务的推动难易程度、政策支撑以及回报期望等情况,为后续完善评价体系应用条件等提供基础资料。其次,通过对上级公司、兄弟单位以及政府主管部门走访,征求其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和意见,对专家问卷的设置进行政策性和完备性的完善。
根据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的调查结果,完成专家咨询问卷的编写。为保障回收数据的有效性,遵循李克特量表的设置原则,以“完全不认同、不太认同、一般认同、比较认同、非常认同”五个程度作为问卷选项。
2.问卷发放及回收
依照德尔菲法开展原则,专家咨询问卷采用匿名作答,利用非公开网络问卷形式进行。考虑到问卷发放及回收的实际操作,将参加作答的专家人数控制在12人,同时为确保反馈意见的全面性,人员选择涉及技术管理部门、生产部门、企业管理层及政府管理部门。前后共三轮问答,首轮作答后由课题组收集反馈并向作答者公开,作答者可参考提供的资料修订意见,三轮循环后专家达成共识,最终确立包含4个维度、15个评价指标的企业技术价值评价指标表。
3.指标分析
在评价指标表的基础上,综合企业历史数据及前序访谈中获得的信息,课题组完善了根据专家咨询结果形成的评价指标说明,明确其内涵和基础说明,勘察设计企业技术价值评价指标库如表1所示。
三、技术价值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一)层次结构模型
课题组已基本明确勘察设计企业技术价值评价体系指标库,得到三层结构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二)比较矩阵设置
对四类因子的权重分析分为两种情况,针对知识产权、技术奖励、科技成果应用,设置两两比较判断评价表,邀请专家填写,汇总数据确定各指标权重值。针对人力技术资源类,三项指标具有个人身份属性,且一经获得具有有效性,在评价时将其列入附加分中,可以不进行因子权重分解计算。
针对权重计算的三类指标,编制两两比较评价表发送至专家,依据标度分值含义表将评价结果转化为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三)权重计算
为保障研究思路的连贯性和数据的合理性,课题组在本阶段对前期参与德尔菲调查的专家发放两两比较评价表。专家们依据自身经验对各项基础指标进行相对性判断,回收有效问卷12份。将所得的专家意见进行平均计分,并辅以历史数据参考,通过计算得到B1、B2和B3的CR值分别为0.0671、0.053和0.063,均小于0.1,即认为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权重分析结果有效。得到指标权重如表3、表4、表5所示。
(四)秩序相关分析
经过上述步骤,课题组得到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将通过相关性检验,分析被测试部门的模型测试分与同期历史产值。选择产值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产值数据是勘察设计企业部门及个人年终效益核算的重要依据,数据具有可靠性。第二,产值与企业发展及经营状况有着密切关联性,将技术价值评分与之对照,能增强项目评价体系在后续应用中的可信度和实操性。为了确保分析的可靠性,课题组选择两个部门进行测算。
通过观察参与测试部门的数据存在游离点,这表示数据并非同样速率变化,即并非是线性关系,最终选择可衡量两变量之间的单调关系的Spearman系数进行分析。
Spearman系数计算方法中设定有N个观测样本Xi,Yi,i=1,2,……,N,对这组观测样本排秩,得到秩统计量xi,yi,ρ的计算公式为:ρ=1-,当0.6≤ρ≤0.8,属于强相关;当0.8≤ρ≤1,表示样本间存在极强相关。
通过反复调整系数权重,同时综合专家意见和历史数据,最终在取到B1、B2和B3的权重分别为0.5、0.3和0.2时,得到ρA=0.768、ρB=0.851,说明测试分值与产值数据具有强相关性,能较准确描述现实状况,因而评价有效。对所有二级指标的一致性进行核验,均通过检验。对此,得到技术价值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如表6所示。
(五)评价指标分析
通过分析上步所得评价指标权重表,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权重占比最大的指标为专利,权重值为0.353。这说明在勘察设计企业的技术资源中,专利最具有竞争力,它能从法律上保护企业对专用技术的独占性和市场份额的优势性,从根本上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效益提升打好基础。
第二,除专利指标外,占比相对较多的指标为设计勘察类奖项和科研结题验收,权重值分别为0.153和0.1462。作为勘察设计企业的主营业务,设计勘察类的行业及政府级奖项的参评是企业报优业务的重点。而科研项目的开展可以为企业现有技术升级创造条件,也能鼓励将行业领先技术应用到常规项目。从另一个角度看,行业奖项和科研评级结题都是勘察设计企业获得认可的体现,有利于企业面向市场和公众展现技术实力,为打造品牌效应创造条件。
第三,其余指标项目同样被关注,它们共占总权重的34.78%。这表明,勘察设计企业的技术业务是全面推进的,围绕企业生产任务,将会产生众多技术资源,如何有效维护及合理利用是提升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企业历史数据为基础,利用德尔菲法,确认技术价值评价因子库,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计算各因子权重情况,并利用秩序分析验证模型有效性,最终构建起企业技术价值评价体系模型。
本文的技术价值评价模型由逻辑关联、互为补充的分层性指标构成,基本涵盖企业技术资源各方面。对各项指标的范畴定义、评分标准和适用情况作出较为清晰的阐述。通过研究对勘察设计企业的技术资源搭建可度量化的评价体系,实现资源科学把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应用,协助管理层及时调整政策和战略,同时也为员工提供参考指导,为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进步提供条件。
本文的研究在借鉴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和企业实际情况开展。一方面,由于课题组能力所限,无法穷尽所有的技术业务;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和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都表明没有任何一个评价模型是万能的。因而,课题组把评价模型作为优化和改进管理的方法,但不会视作技术管理工作的全部。后续将根据模型应用的反馈情况,进一步完善指标参数及评价应用条件。
参考文献:
[1]Christensen JF. Asset Profil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Research Policy,1995(24):727-745.
[2]The Measurement of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Reporting and Using Data on Innovation, 4th Edition,Oslo Manual. EUROSTAT,2018.
[3]官建成,史晓敏.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11):60-64.
[4]潘春霞,陈丽晶,杜微,黄玉璐.国有制造企业科研人员的动态多维度绩效考核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16):133-135.
[5]应松宝,郭强,李良.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软科学,2010,24(09):14-17.
[6]中国科学院科技评价研究组.关于我院科技评价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02):1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