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婷 齐蕾 马桂芬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是个体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原始场域,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培育的理论渊源,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培育的内在逻辑,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培育的重大意义,对于推动家风培育深入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培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培育的理论渊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关联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做出了明确要求,为良好家风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国家建设赋形,生动展现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极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社会建设定规,清晰描绘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公民道德建设赋值,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之间内在契合,相互印证,彼此辉映,清晰描绘了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全体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准确展现了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全体中国人民向往的美好家园;生动阐释了什么样的人生,才能使中国人民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1]因此,家风培育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不断增强科学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家风培育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风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理论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儒家伦理的“家国同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主流认同。从微观意义上,家风既是家族认同和遵守的作风,更是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行为的准则。从宏观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风是“家国同构”追求的逻辑起点,从人的修德自律内省到家庭伦理关系的构建,最终到社会安定有序发展和国家地位稳固,形成一整套连续统一的完整理论,既体现了家风培育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又论证在了“家国同构”追求中国运通达是个人和家庭命运前途的根本保证。[2]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家庭是个人安身立命的起点和归宿,家风对于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沉淀和中华民族性格,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也是滋养家风培育的文化土壤。因此,家风培育必须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培育具有文化同源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是在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延续和弘扬。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和谐”,正是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体现,也是对“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描绘的和谐共赢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又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诚信”,更是中华文化倡导的君子立身之本。流传至今的商鞅“立木赏金”推广变法、季布“一诺千金”赢得赞誉、杨震“不受四金”清廉慎独等故事,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坚守。家风的传承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以文字记录、口耳相传等多种形式沉淀的文化印记。家风的培育不仅是家族门风的继承和发扬,也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友善邻里”等行为,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导人们的行为规范,而且早已在百姓的生活实践中成为日用而不知的价值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培育具有文化同源性,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和根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培育具有目标契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培育在目标上相互契合,归根结底都是对高尚道德品格的探寻和追求,主要体现在二者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顶层设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最大共识,达成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理想状态。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明确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诉求,具体从经济发展、社会民主、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四个方面阐明了国家发展的理想状态,而这种理想状态恰恰也是家庭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虽然家风的产生是由单个家庭价值取向决定,内容形式各不相同,但中华民族从未将治家与治国割裂,而是在治家的过程中将家风的传承与社会繁荣、国家稳固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强化“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的家国同构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培育具有目标的契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培育具有作用互补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培育在培养公民道德意识、提升公民道德情操等方面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二者共同致力于引导和教育人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人;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培育在培育家国情怀过程中具有功能的互补性。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平等”“和谐”“爱国”“友善”等价值追求,是对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理想的批判继承;家风对净化社会风气有重要作用,千千万万家庭树立良好的家风,是支撑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石。[3]其次,家风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基本场域,良好家风的培育决定一个人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素养;家风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生动体现,为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家风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传统家风的现代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家风培育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家风培育应坚持对传统家风的批判继承,使之更好地回应时代需求,体现时代价值。因此,当前我国家风培育必须解决好传统家风的现代转化问题。
首先,解决好传统家风的现代转化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家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我们在批判继承传统家风时,要清醒认识到其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阶级基础。传统家风以宗族为纽带,反映地主阶级的意志[4],如“男尊女卑”“忠君爱国”等思想,都具有浓烈的封建统治色彩,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在当前家风培育中要予以坚决批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为传统家风的现代转化定规,其“平等”“爱国”价值导向则正面回应这些问题。
其次,解决好传统家风的现代转化问题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家风培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也就是父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现代家庭多为“父母—子女”的小家庭模式,传统家庭中父辈权威性的单向教育形式不适用当代家庭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传统家风的现代转化开放,其“和谐”“友善”价值导向充分体现新时代社会风尚,让家风传承与当前家庭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创新性发展。
(二)家风培育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了现实依据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家风培育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所不同,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
首先,家风培育极大增强了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民众内心的认可和信服,家风培育的环境蕴含着血缘亲情,这对于情感认同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生成的场域。家风的培育经由长辈传递给晚辈,使这种情感认同因依从感而对个体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长辈在家风培育中对自我的规约也成为一种榜样的力量,其对晚辈言传身教和率先垂范的教育形式,更增强了这种情感认同的说服力。
其次,家风培育极大增强了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相比,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彻底的认同,需要人们在思考比较、体验分析、判断感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5]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培育也反映着社会建设的进步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可以化解社会实践中各种冲突和矛盾。如社会层面的“公正”“法治”价值导向,为家庭成员间的理解分歧、沟通障碍甚至是情感上的焦虑、行为上的冲突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符合人民对自由、平等的诉求,对民主、公正的追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家风培育为增强文化自信助力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家风培育注入了时代精神和新的活力,将家风的培育从微观意义上的建设和谐美好家庭,拓宽到了宏观层面上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助力。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家风培育为增强文化自信筑牢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风培育在文化上同根,培育优良家风就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增强文化自信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家风建设为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共识,培育良好家风不仅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向往,更是确保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最小单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培育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回应了普通百姓的诉求,使爱家和爱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凝聚共识。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家风培育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实效,家风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载体,以其特有的发展场域将核心价值观传播到千家万户;以其特有的生成方式使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其特有的传播规律,体现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蕴含着中国人深沉的民族气质,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培育顺应了历史规律,回应了发展要求,更为家风培育注入了时代话语、融入了时代精神,必将凝聚起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先春,柳宝军.家训家风: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与有效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30-34.
[2]陆树程,郁蓓蓓.家风传承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3):14-20.
[3]何良安,尹忻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建设:理论逻辑、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06):29-37.
[4]刘良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家风培育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
[5]武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好家风培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家风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2141)
作者简介:
王晓婷(1985.5-)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齐蕾(1993.6-)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马桂芬(1967.1-),女,汉族,河北沧州人,学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