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构建研究

2023-04-29 15:08:24钱聪李丹丹
鹿城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闻学协同育人

钱聪 李丹丹

摘 要:受限于地域经济发展,中西部高校发展困境凸显:办学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办学经费紧张。在此背景下,跨学科、跨地域的虚拟教研室构建对于中西部高校更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将研究视野聚焦中西部高校,以内蒙古河套学院“新闻学虚拟教研室”为参考,设计了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内容,进而对技术融合下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运行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中西部虚拟教研室的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虚拟教研室;中西部高校;新闻学;协同育人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in Midwest Universities in Centval and Westen China

——Taking the “Journa Lism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of

He tao College as an Example

Qian Cong1,2 Li Dandan3

Abstract:Central and western universities in China fac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terms of their development due to limite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ese challenges include weak educational foundations,insufficient teaching staff,and limited funding.In this context,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regional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se universities.Based on this,this paper focuses on central and western universities and takes the “News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at Hetao College in Inner Mongolia as a reference.The paper then designs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and explores the operation mode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The aim i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and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s.

Key words: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central and western universities;journalism;collaborative education

一、虚拟教研室的理论内涵

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虚拟教研室顺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虚拟教研室建设被列入《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1]说明这种新型的基层教学组织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传统的教研室成员大多数来自同一学科,有明确的行政职务,但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虚拟教研室是自发性组织,成员之间依托协同共进、共同发展,不依托行政属性的关联机构,更有利于教研室的开放性建设。

(一)虚拟教研室的概念

桑新民等认为虚拟教研室是以信息时代高校基层实体教研室的功能和组织创新为基础,将优秀教师团队开设的课程建设成开放的网络课程,并在跨时空的共建共享中创建跨学校的虚拟教学、教研团队,更新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平台和学习工具、培养师生团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2]曾建潮等认为虚拟教研室是跨学科、跨校际甚至跨国际教研工作者,为解决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共性、前瞻性问题,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组成的教学研究团队。[3]战德臣等认为虚拟教研室是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为目标,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或专业教师动态组织,联合开展协同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的教师共同体。[4]

归结而言,虚拟教研室(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是在信息环境下,为解决某一问题有共同意愿的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或专业教师组成教研团队进行虚拟教学。虚拟教研室结合深度学习导入不同院校的教学设计[5],配合人工智能、眼球识别、人机交互等技术实时更新学生的学情数据库,加以人工智能教员配置,营造24小时的学习环境。

中西部高校受限于地域经济的发展,办学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办学经费紧张。虚拟教研室具有跨地域、跨时间、跨学科的特点,能够帮助中西部高校借助发达地区院校的地缘优势、经济优势、科研优势、政策优势、实践设备优势、课程优势等,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管理与共享、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多校教师协同合作,带动中西部虚拟教研室的融合发展功能;实现师生团队的组织、指导、人才培养等功能;对教学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功能;对教学学术研究成果实现交流、筛选、传播、推广等功能。[6]

(二)“教—学—研共同体”的打造

互联网的创生使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依托互联网构筑的“教学研共同体”是以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为抓手,教即教育、学即学习、研即研究,借鉴共同体单元(FLC)理论,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实现大学科建设、优势资源共享,形成有机整体,一体化作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7]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这里就蕴含着建设“教学研共同体”的构想,立足互联网的开放思想,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秉持开放共享的思想,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连接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水平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传输和流动。“教学研共同体”的打造有利于育人理念的重塑,教学资源的重组,课堂教学的重建,教育生态的重构,在中西部高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或者转化的同时引入发达地区的师资、课程、设备甚至教学方案与设计,让中西部地区的教师和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虚拟教研室里,既是教师,又是学习者;在教学方面,虚拟教研室可以解决新文科、跨学科、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教学改革问题;在学术研究方面,虚拟教研室能够为有共同科研志向的教师提供平台,通过深入交流和探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实现全员共同发展,形成教学研共同体。

二、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架构

虚拟教研室构建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考核标准,创建具体的架构、组织模式,结合运行机制构建起完善的虚拟教研室整体建设机制。本文以内蒙古河套学院“新闻学虚拟教研室”的构建为例探索虚拟教研室建设机制,新闻学专业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应用性突出,强调复合与交叉培养。后工业文明时期和社会需求使其知识体系、学术体系不断变革,新闻行业需要的是专家型的记者和编辑,即除新闻学外,在其他专业领域也要有着扎实基础和丰富经验的人才。

在构建新闻学虚拟教研室时,跨学科方面:从新闻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问题入手,联合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医学、法学、互联网技术、环保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行业专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程,修得跨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10门课程),以面授、微课、慕课、讲座、参与科研、实践实训等多种形式修得学分。

跨地域方面:联合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借助发达地区高校和区内优势高校的地缘优势、经济优势、科研优势、政策优势、实践设备优势、课程优势等,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管理与共享、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多校教师协同合作,带动中西部虚拟教研室的融合发展。

河套学院新闻学虚拟教研室立足共建共享,依托名师,以新闻学专业建设为理念,开展平台建设,课程示范,最终提升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综上,新闻学虚拟教研室有以下建设内容。

(一)团队建设

河套学院新闻学专业现有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团队、新闻编辑学教学团队、传播学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学团队等。而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将不同学校开设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组织起来进行团队建设,围绕建设特色专业进行团队建设。例如,在组建新闻编辑学教学团队时,依托中国MOOC、超星学习通等课程资源,实现在线课程与线下课程的协同教学,与南京大学、河南大学、南通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多所高校的相关教师共同商讨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共举办线上授课、专题讲座10余场,共同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协调教学资源运用。

(二)内容建设

构建虚拟教研室时,要确定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内容。第一,课程建设。在虚拟教研室的构建中,团队可以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共享到虚拟教研室平台,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统一平台相互研讨,取长补短,形成更完善的标准化文件,以供课程发展使用。第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包括各类型教材、校本教材、案例汇编、课件、视频、微课等,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同建设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不断推广升级,共建共享。第三,讲座、培训建设。组织各类型讲座、培训,组织各类型跨校示范课、专题讲座、师资培训等,实现异地教师培训的同步化。

(三)平台建设

虚拟教研室是为了促进优质课程共建共享、优质专业共建共享,开展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着手构建虚拟教研室网站,网站包括虚拟教研室简介、教研活动、成果展示、资料下载、课程资源等,虚拟教研室面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格局,将紧密围绕专业规划、课程(含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以培养有担当的新闻人才,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为目标,展开广泛合作和资源共享。

三、虚拟教研室“线上+线下”协同运行模式

虚拟教研室中的“虚拟”主要依托网络技术,微博、微信、教研室网站、QQ、腾讯会议、公众号、中国MOOC、学习通等教学共享平台,与其他高等院校开展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同时可以与合作高校的实验室、研究院等打破时空限制和传统线下工作模式,有效提升东西部区域线上协作。

河套学院地处内蒙古西部,新闻虚拟教研室依托内蒙古特色专业——新闻学专业进行建设。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与新闻学前沿学科的特点构成矛盾,跨学科、跨校际的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能够帮助新闻教育工作者聚焦新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虚拟教学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创新和成果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超越时空限制,最大程度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研究效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新闻学专业的大部分课程以网络形式开课,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学原理、传播学、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中外新闻史、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编辑、音视频节目制作、新媒体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介伦理与法规、融合新闻学等核心课程均建设了网络课程资源,同时通过虚拟教研室的仿真实践,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时更新学生的学情数据库,使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显性与隐性课程、课内与课外的学习,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虚拟教研室的构建推动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与跨校、跨学科的共同协作教学模式的革新。

河套学院新闻虚拟教研室采用“线上+线下”的协同组织模式,[8]可以实现在线教师教学培训的常态化、高效化、形式多样化,尤其是疫情过后,虚拟教研室的设置有助于有效地开展正常教学工作,跨区域的教师、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工作当中,在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组织竞赛等都有明显助益,促进专业协同构建。

(一)组织模式

1.线上部分

虚拟教研室成员可以在虚拟教研室平台分享相关教学资源、前沿专题、讲座视频,并在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提供案例、实验、适用场景、技术挖掘分析、PPT语音讲解等,形成模块化教学,将新闻学专业课程根据属性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提高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模块,逐步建成线上学习系统。

2.线下部分

虚拟教研室成员可以结合虚拟仿真教学基地,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让西部院校的学生能加入高水平院校的科研项目组,加强日常科研训练,例如文献检索、外文文章阅读、资料汇总、论文撰写、科研协作等,借由科研项目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转化程度,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信心。

(二)成果产出

在虚拟教研室的运行过程中注重成果产出,如新闻作品、科学研究等,驱动教育系统运行,通过成果导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持续性改进,最终结果形成学情数据库,这为动态跟踪虚拟教研室教育质量提供了有效证据和有力的信息反馈。

虚拟教研室培养的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能强化问题意识,完善知识逻辑,平衡知识类型,明确价值旨归。[9]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特殊新闻作品任务,如公安新闻、医疗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灾难新闻等,这些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能够保证学生完成预期目标。在评估虚拟教研室教学效果时,要强调成果目标、知识整合、教师指导、合作学习、学生本身纵向达成评价等。

(三)协同教学

虚拟教研室通过主体协同、学科协同、主题协同等模式进行教学,虚拟教研室成员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10]主体协同是指虚拟教研室涉及多层级和多元主体,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团队、技术团队、结对学校等多方协同主体共同参与,各自发挥优势,取长补短,促进教研室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协同是指在网络学习空间的支持下,根据学生认知逻辑和各学科知识整合结构,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负责相应的教学内容。主题协同是指针对某一学习主题进行协同教学,例如针对新闻策划这一专题,新闻编辑学、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均有涉及,可就新闻策划这一专题将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重新分配教学侧重点,理论与实践并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清晰、充实、丰富。

就其理论逻辑而言,作为一种综合性研究,虚拟教研室构建研究是新时代教研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完善了教育生态学的架构和体系。虚拟教研室的构建能够应对新文科环境所提出的地域融合、学科融合等交叉融合问题,从而拓展了教学研究的新视野,交叉融合了信息管理学、新闻传播学、教育技术等学科方向,有利于新文科建设的融合发展。

四、结语

虚拟教研室的构建能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能够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普及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虚拟教研室还能够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云平台,对中西部教育精准扶智。通过构建虚拟教研室,能够突破中西部高校与高水平院校联合培养过程中的时间、空间、人员、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对推动教学质量建设、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中西部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20-02-20]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002/t20200220_422612.html.

[2]桑新民.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21(11):91-97.

[3]曾建潮.虚拟教研室: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64-69.

[4]战德臣.虚拟教研室:协同教研新形态[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3-31.

[5]张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研究——以“影视艺术中的思政元素研究虚拟教研室”为例[J].电影文学,2022(15):18-23.

[6]王海啸.创新创优 共建共享——“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探索[J].外语界,2022(4):8-15.

[7]李善寿.依托虚拟教研室打造专业教师发展共同体[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2022(8):112-117.

[8]曾芳芳.医学统计学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22(6):13-16.

[9]俞佳君.基于 OBE 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2(8):13-16.

[10]郭赛.协同教学视域下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22(6):127-134.

(责任编辑 赵毅彬)

收稿日期:2022-10-25

基金项目: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构建与评估研究”(NGJGH2021454)成果。

作者简介:钱聪(1988-),女,内蒙古兴安盟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新闻学协同育人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22:05:50
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物联网技术(2015年8期)2015-09-14 10:11:58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