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卉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建立了现代化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完善管理结构,市场运营机制也趋于成熟。国有企业融资贯穿于管理全过程,其不仅能保证企业发展的正常需求,还能提升资金利用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而增强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当前,国有企业虽然重视融资管理工作的开展,但在金融市场变化快、融资渠道紧缩等大环境下,受银企关系紧张、自身资产负债率过高、融资渠道单一等因素影响,企业在融资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稳健发展。本文通过简析国有企业融资管理概念,分析了融资管理的困境及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正视融资管理相关内容,使其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以提高财务风险抵抗能力,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融资管理;困境
一、国有企业融资管理概述
融资管理是指国有企业针对自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发展状况、现金流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进行资金分析预测,进而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筹集资金,以保证企业有序发展的管理行为。国有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包括内、外融资两种,内源融资通过直接募集的方式获得发展资金,具有资金来源稳定、风险较小等特点,而外源融资主要包括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如银行贷款、政府专项债、一般债、融资租赁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短期融资难度,但长期权益性资本依旧缺失,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为了完成时间段考核,需要投入较高的融资成本,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稳健发展。
通常情况下,国有企业进行合理化融资管理具有以下三方面优势:第一,各项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合理化的融资管理可进一步优化完善企业的融资机制,确保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资金的流通状况,一旦出现资金短缺预警,便可提前实施融资决策,进而满足企业的需求。第二,国有企业是以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盈利目标,建立融资管理体系,可对资金进行全过程有效管理,并将其运用到相应环节,有助于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第三,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通过融资管理科学预测融资规模、计算融资成本、选择融资时机,不仅可以使资本结构得到优化,还能有效防止不规范的融资行为,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国有企业融资管理的困境及成因
(一)国有企业融资管理困境
第一,资产负债率过高。在传统的产权模式下,国有企业无须考虑成本最小化及利润最大化问题,致使成本管理理念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动力提升资金利用率。而国有企业又承担着较重的社会负担,大量资金脱离日常管理,存在举债经营现象。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形势日益严峻,国有企业采用扩大融资渠道的举债经营模式进行管理,可获得较高利润,但这也会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与管理危机,尤其是国有企业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会使资产负债率过高。此外,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视投入、忽视产出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其投入回收能力相对较弱,不仅会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还会由于资金短缺而付出较大利息,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第二,银企关系紧张。国有企业在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主要依靠国家政策扶持,以获取相应的资金,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下,国有企业需要依靠自身发展能力抢占市场资源,在维持自身各项业务有序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实现长远发展。在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下,国有企业尚未深入了解市场发展趋势,但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活动也更加多元化。受存量债务压力的影响,一旦出现财务管理相对滞后的情况,极易造成负债过高、盈利能力差的不良现象,而国有企业内源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弱,又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进而造成银企关系紧张,影响国有企业后续的贷款业务。
第三,融资意识滞后。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还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常见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建设等,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国有企业融资安排不合理、资金需求不准确等融资管理问题突出,便会出现资金筹资不足、募集资金闲置等现象。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待提高,融资意识相对滞后,外加部分人员无法及时掌握国家新政策,专业技术亟待提升,导致其对资金持有的掌握能力较弱,使融资计划与实际融资偏差较大;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依然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相对繁琐的审批流程不仅会错过最佳的融资时间,还会在政府过度干预下错失众多新型融资产品,提高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
第四,内外融资失衡。当前,国有企业存在经营效率低下、内源积累能力较差、缺乏长期权益型或债务型融资模式等内源融资能力不足的现象,使其在资金需求方面存在较大缺口,只能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等外部融资渠道。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市场优化完善,企业可通过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融资,融资体制也逐渐转变为多元化融资。受国有企业性质影响,股票、债券融资模式的政策性影响因素较多,如申请门槛较高、反馈时间较长以及限制性较强,导致国有企业的外部融资比例高于内源融资,存在融资失衡现象,不仅无法满足国有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还会使其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资金调度灵活性较差,使融资管理流于形式。
(二)国有企业融资管理困境的成因
首先,融资结构不完善。融资结构是指国有企业在融资管理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融资渠道与方式筹集的资金在负债中的占比。良好的融资结构有助于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国有企业的内源融资方式主要依赖政府拨款、企业经营利润等,具有提高资金分配效率、降低经营风险等优势,但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获得政府性投入的比例越来越小,仅依靠经营利润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因而对外部资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致使流动比率偏低、长短期借款失调现象。此外,国有企业制定的中长期融资计划与其实际发展需求不匹配,而银行为降低风险,减少了长期贷款的授信,若国有企业仍过度依赖银行融资,便会出现资金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进而引发财务危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融资模式较为单一。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融资方式已发展成为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模式。以往,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及政府长期扶持的影响,创新创造能力较低、盈利能力有待提高、资产运营效率较低,融资空间相对狭窄,内源融资的可行性较小,只能倾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取资金。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国有企业与银行具有同根同源的关系,银行弱化了对企业的约束,外加企业合并、分立、改制等影响,不仅使企业过度依赖商业银行贷款的单一外源融资模式,且产权关系不明晰。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机构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较为明显,国有企业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会降低风险抵抗能力,且由于无法获得充足资金而阻碍发展。
最后,融资管理流于形式。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其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为获得稳健发展,国有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类型趋于多元化,使得国有企业具有较大规模的资金融入,增加了其融资管理难度。当前,国有企业过于重视经济效益的提升,忽视了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无法精准管控资金流动渠道,导致资金使用的随意性较大,极易出现部分项目超额采办、部分项目资金投入不足等现象,不仅会造成资金浪费,还会影响项目的有序开展。此外,国有企业现有的融资预算方案不健全、管理体制较粗放,尤其是缺乏责任问责机制,在资金压力、政绩考核等因素的影响下,为完成考核指标,容易忽视融资决策的科学性与独立性,存在融资时间不恰当、盲目扩大融资规模、恶性增资、融资成本增加等不良现象,会降低资金利用率,增加企业风险。
三、国有企业融资管理困境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企业融资结构
第一,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国有企业要正确认识自身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与发展形势,明确过度负债给企业长远发展造成的增加偿还风险与融资成本,降低资金利用率等不良影响,使其立足国家宏观政策及市场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建立融资界限,既要保证其所获资金能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又要避免无限度融资造成资金浪费。同时,国有企业要科学规划长短期负债占比,以避免短期负债过于集中无法偿还而出现的资金链断裂或高成本支出风险。
第二,国有企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随着金融市场不断优化,国有企业在拓宽自身融资渠道的同时,要合理分配融资来源,既要统筹分析不同融资渠道资金来源的优缺点,又要通过完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效率,站在全局高度,结合自身特点、战略规划、资本结构等内容,科学规划融资额度、融资结构、融资期限等内容,选择最佳的融资渠道,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第三,国有企业在推动落实融资方案的过程中,既要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严格按照“三重一大”的要求,制定责任问责机制,又要采用全过程跟踪、动态监督、实时监控的管理模式,明确贷款流向、使用方向,避免出现资金闲置与资金紧缺的现象。此外,国有企业要深入市场,明确市场发展趋势,并根据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情况灵活调整融资方案,科学设置负债与权益资本结构,减少短债长用比例,稳固长期资本,在全面提升资金利用率、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提升营运能力,加速资金周转速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建立多元化融资模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更加关注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提升风险抵御能力,这就使短期贷款偏好增强,而中长期贷款审批发放难度加大。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相对较大,因而更倾向于中长期贷款,从而造成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偏好矛盾。为转变双方的对立关系,国有企业既要立足实际,建立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又要密切关注银企关系,在利益驱动下,使双方健康合作、互利共赢。
一方面,要重视内源融资渠道的构建。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既要积极接受新文化与新理念,加大改革力度,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等自主创新能力,又要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力度,明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持有的以及可自行支配的资金比例,并通过闲置资产变卖、留存收益、应收账款等形式,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产品调整规划,深入挖掘内部资金,并做好资金预算工作,从而发挥内源融资优势,降低融资风险。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多样化地选择外源融资方式,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选择融资成本低、效率高的融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通常情况下,外源融资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债权融资、融资租赁等。国有企业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外源融资时,要正确看待银行贷款模式,既要根据自身的资金需求及偿还能力科学地选择相对平衡的贷款金额,以免出现无力偿还贷款的现象,又要积极面对负债经营模式,加快资金运转效率,及时偿还银行贷款,进而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又如,国有企业立足债权市场,通过丰富自身的债权种类,强调投资银行、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力度,针对债权品种及结构、规模设计融资规划,以分散债权融资风险。
(三)开展企业融资细节化管理
首先,针对当前国有企业存在政权不分、政府过度干预等现状,政府要明确自身职能,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的同时,减少行政干预,确保其根据更明晰的融资管理制度开展融资业务,以提高国有企业的融资效能。
其次,随着国有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业务类型的多元化,为有效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资金利用率,国有企业要立足信息化背景,高效发挥信息技术在数据分析、统计、预算等方面的优势,并建立现代化融资管理制度,开展融资细节化管理,既要建立统一的资金账户、核算口径与支付流程,做好融资前的精准预测工作,明确项目所需资金的到位时间、投资项目风险估计等内容,又要确保融资规模满足企业发展战略与融资能力,以加强融资成本控制力度,降低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升资金管理效率。
最后,国有企业要通过加强财务人员的绩效体制改革,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其严格规范自身操作行为,避免考核指标、政绩等因素而影响融资决策的科学性。外此,国有企业要建立融资方案审核小组,保证其可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作出专业判断,精准把握经济动向,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健全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明确各方主体责任,以精准管控资金流动渠道,实现专款专用,避免项目资金出现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结束语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的融资优势已逐渐消失,这对其融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有序推进国有企业的稳健发展,解决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国有企业要站在全局高度,明确国家宏观政策,进而结合当前的市场发展趋势及自身资金需求,提高对融资管理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完善融资结构,实行全过程动态化监督管理,以加强资金管理工作,降低融资风险。此外,国有企业既要形成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市场,改善银企关系,建立多元化融资模式,确保选择最佳的融资渠道,又要开展融资细节化管理,合理评估其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结构,以加强内控效能,减少风险,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鸽.国有企业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举措分析[J].商讯,2021(28):88-90.
[2]刘轩铭.国有企业融资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21(02):46+52.
[3]王霞.国有企业融资管理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2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