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

2023-04-29 00:44尹鹏飞
中国科技投资 2023年17期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

尹鹏飞

摘要:以工业互联网为主题,详细阐述了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和内涵,说明了信息技术和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工业互联网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有效措施,通过研究为企业实行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新型工业化

加快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融合发展进程、构建工业互联网发展格局,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及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党中央积极推广的方针政策。近年来,党中央在一些重要的会议上都提出过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相关内容,并要求基层政府全面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融合工作。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二者融合提供了更多途径,使得我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之间深度融合,为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服务。

一、新型工业化概述

党中央在十六大上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新型工业化是指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的联系,借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型升级,借助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发展进程,借助二者之间的联系真正落实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化发展理念。

新型工业化和传统工业化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其一,新型工业化反映了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将之前侧重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侧重于工业生产的发展模式,借此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其二,新型工业化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升级的变化过程,调整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和产值,尽量将多余的产值和就业人数从第一产业调整到二、三产业上,尤其是工业领域;其三,新型工业化是在信息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趋势,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改造,借此提升工业领域的发展活力,并在传统工业行业的基础上发展一批新型产业。

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工业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真正实现了集约型经济增长理念,有效落实了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相比,不会产生严重的污染,保证经济实现绿色、稳定增长,在提升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避免产生生态破坏现象。正是因为新型工业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发展方式才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解决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信息技术和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信息技术可以带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为工业化发展提供生产要素,全面改善工业化发展质量。从现实情况来看,资本和劳动力是传统工业发展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逐渐显现出更多弊端,不仅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及人力资源市场的良性发展。信息化的生产要素是信息技术和知识,从生产要素的层面来看,信息化发展趋势可以有效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及污染程度。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工业产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此外,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很多环节,包括生产资料准备环节、加工装配环节等,这些环节都将成为企业提升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在这些环节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信息化控制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并借助监督管理机制有效保障企业生产的科学性,真正实现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操作。

其次,新型工业化可以进一步落实信息化理论知识,并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合适的载体及资金、劳动力、发展空间等要素。知识和信息技术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生产元素,这些元素也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反之,信息化时代如果没有新型工业化这个发展平台,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也不能在实践中继续发展完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比工业发展速度快得多,企业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会选择引进很多信息技术,但这些信息技术并没有和工业化有效结合,导致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生产率的想法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正是因为企业被动接受信息化发展趋势,才会出现“再工业化”和“重振制造业”的呼声。由此可见,企业只有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才能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信息技术的转化价值。此外,新型工业化为信息技术研发指明了方向,并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了实践平台,信息技术根据新型工业化需求进行改进和完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信息技术实践提供了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广阔的市场,便于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以普及、发展。

三、工业互联网形成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机制不完善,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不清。实现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有机融合,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作为保障,部分地区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导致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之间缺乏协调发展和深度融合的良好条件,在构建工业互联网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化”的建设发展进程。此外,部分地区政府部门没有厘清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导致其在制定产业结构优化政策时没有落实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角度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进程。同时,部分企业对于“两化”融合把握不清,没有将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加入企业战略目标中,致使企业没有跟上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步伐。

其次,各地方政府对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工业领域产业结构升级较为缓慢。例如,2021年,南京市溧水区政府响应国家政策,分别给予国家“两化”融合示范和试点企业50万元、30万元的奖励,分别给予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的企业30万元、20万元奖励;安徽省给予“两化”体系评定企业择优奖励50万元;山东省济南市给予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的企业30万元奖励。由此可见,政府补贴对于“两化”融合企业力度较下,无法为其提供强大的支持。

再次,工业互联网建设缺乏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保障,导致“两化”融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需要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两化”融合企业需要吸收高素质人才。我国在该领域并没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导致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相关教育机制不完善,该领域的专业人员得不到充分的教育和培训机会。而且,“两化”人才地区分配不均衡,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人才储备比较丰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人才比较匮乏,企业很难凭借人才优势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面的水平一直得不到提升,很难支撑“两化”建设和发展。

四、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智能企业建设,加速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首先,企业要明确推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的目的在于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进而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和效益。同时,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实际情况选择“两化”融合改造的关键节点。之后,针对现实情况制定差异化“两化”融合建设目标,从战略目标的层面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并积极学习、借鉴其他企业在“两化”融合方面的成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避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此外,企业要重视“两化”融合人才建设,积累更多“两化”融合人才的数量,有效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考虑到“两化”融合需要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企业要借助有效手段提升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培训工作,确保工作人员全面了解“两化”融合的相关内容。

其次,针对一些大型企业,可以在组织架构中加入首席信息官制度,设置首席信息官职位,并挑选合适的员工担任这一职位,全权负责“两化”融合工作,包括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整合、市场信息追踪、企业管理流程优化、项目选型决策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加快实现智能化转型,将自身转变为智慧企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要正确认识到智慧企业的内涵和价值,将工业互联网理念加入企业战略发展的规划中,借助“两化”融合发展,提升智慧企业的转型发展步伐。在这方面,企业可以利用宣传和培训,全面提升管理层和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帮助工作人员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企业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水平。

(二)构建城市融合平台,形成区域信息化工业发展优势

首先,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所之间要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整合资源构建城市融合平台,并通过建设“两化”融合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等措施,为当地“两化”融合交流平台提供实践载体,加快园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水平,发挥企业聚集效应,提升产业链价值,并通过合作关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克服发展难题,为“两化”融合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政府需要为“两化”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借助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强化工业互联网格局规划工作。政府需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及指导思想,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措施,为那些具备较强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其尽快完成“两化”融合转型。

其次,企业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大力推广制造业信息化集成应用。考虑到“两化”融合发展,需要企业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借助自主创新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需要在方针政策的支持下引进更多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真正实现企业向“中国创造”发展模式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大型工业企业要发挥自身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带领其他企业推广普及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更要积极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制造水平,借此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展现出“中国创造”的能力。

(三)加强产业融合,激发新型工业化发展动力

政府有关部门要针对“两化”融合的发展需求,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新激励机制、规范产权交易市场等方式,为工业企业提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的条件。此外,政府和企业要共同构建“两化”融合的交流平台和服务机制,借助交流和服务提升企业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融合水平,并借助相应的监管机制解决企业“两化”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全面保证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合理调配。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工业领域建立跨企业合作关系,便于行业内企业之间构建数字综合集成应用平台,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跨领域合作,有效提升工业和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在行业内形成新的业务模式,为构建工业互联网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四)深化政策引导,提升“两化”融合程度

首先,政府要提升对企业“两化”融合建设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并从政策上给予企业更多支持。例如,政府给予示范企业一定的奖金,鼓励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工作,政府可以根据“两化”融合发展情况动态调整奖金金额,激励传统工业企业完成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型。在此基础上,政府适当减免企业的纳税金额或适当调整企业产品的进出口税率,借助优惠政策鼓励其他企业效仿。例如,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准许“两化”融合企业的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业务产生的报酬,按照规定实施免征营业税或减免一半所得税,对于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研发的新产品,可以享受政府贴息等待遇。

其次,借助政府优势优化“两化”融合的环境,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意识。政府利用自身资源建立各种信息技术研发机构,借助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提升高校和研究所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借助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帮助企业尽快实现智慧企业转型。同时,政府可以加强“两化”融合的宣传力度,并培养一批模范企业,借助宣传作用和模范作用激发其他企业的“两化”融合意识,确保其他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工业互联网发展格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和政府、高校需要构建紧密的合作关系,集合各方资源构建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交流平台,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撑。企业落实“两化”融合方针政策,要求高校和研究所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三方合作构建工业互联网发展格局,共同实现我国工业企业的信息化转型,完成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模式转型,有效提升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借此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袁航.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生存”[J].当代贵州,2021(17):48-49.

[2]柳杨,江鸿震,付宇涵,李君.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J].改革与战略,2021,37(04):1-8.

[3]张凌.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J].当代贵州,2021(02):46-47.

猜你喜欢
新型工业化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推动黑龙江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互联网+”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