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发展的四次“伟大飞跃”:“能”“好”“行”内在逻辑的学理论证

2023-04-29 08:46:35杜黎明徐淇鑫
学习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伟大成就

杜黎明 徐淇鑫

[摘要]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依托“四大成就”,中国社会总体实现了四次“伟大飞跃”。“四大成就”和四次“伟大飞跃”,以雄辩的事实昭示和证明中国共产党之“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四大成就”蕴含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硕果,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行”。四次“伟大飞跃”既是对“能”和“好”都归因于“行”的内在逻辑的证明,也是对没有“能”就没有“好”,也就无从彰显“行”的宣誓。四次“伟大飞跃”凸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揭示了“能”“好”“行”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庄严宣告;历史主动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608(2023)02-0020-08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滋养了中国共产党,没有马克思主义的问世,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的百年奋斗确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没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只是局限于学术思想库中的一家流派。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掌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的百年光辉。“四大成就”标志着中国社会总体实现了“四次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四大成就”和四次“伟大飞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之“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也揭示了“能”“好”“行”的内在逻辑。

一、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第一次伟大飞跃:“能”归因于“行”的初证

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直接将抽象的理论主张具体化为实践遵循,还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分析中国具体问题的工具和方法?毛泽东深刻总结党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之所以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之“能”,在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行”。

(一)“能”与“行”凝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鸦片战争彻底打断了中华民族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现实,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尝试了多种主义,实践了多种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这种屡战屡败的“历史宿命”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才得以终结的。“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既是 “能”和“行”的直观体现,也是“能”归因于“行”的直接证据。

中国共产党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历程从被动、自发推向主动、自觉。鸦片战争后,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不懈地奋起反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仁人志士频频提出救国方案。无论是针对具体苦难而自发地、被动地做出的奋起反抗,还是借鉴国外经验的救国方案,虽然都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但终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失败。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指引拯救民族危亡的方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救亡图存的具体行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渐成为中国人民主动的、自觉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主动自觉追梦的历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4]。从科学理论只有被正确运用才能转变为物质力量的角度出发,中国共产党之“能”,虽归因于马克思主义之“行”,但没有中国共产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之“能”,再“行”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转变为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之“能”,就在于其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历经28年的艰苦卓绝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终于能够“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是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胜利。尽管当时国家千疮百孔,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强大战争制胜能力,使中国人民有底气向世界宣告站起来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形象得以根本性颠覆,中国实现了从不平等条约缠身、饱受列强欺凌向废除不平等条约、终结列强欺凌,从武装割据、社会动荡向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从人民惨遭奴役向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伟大飞跃,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第一次伟大飞跃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跨越理论

无论是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和发展,还是旧的社会形态走向没落并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必然遭受旧事物的遏制,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在其发展的初期,必然遭受旧的生产关系的制约。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6]。社会形态演进不是机械的历史过程,放眼世界各国,社会形态演进纷繁多样、错综复杂。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对各个国家社会形态演进多样性的抽象概括,揭示的是社会形态演进的内在动力、总体趋势和一般规律。马克思认为,俄国在全国范围内保存的农业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7]。这事实上提出了社会形态跨越的观点,开启了社会形态跨越研究的先河。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交织,结成制约历史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大网,形成对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提升的严重制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人民战争的方式,运用人民军队的武装力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使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能够摆脱封建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交织的束缚。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验证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预见性和科学性。社会形态跨越是特殊国家、特殊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不是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能动作用于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表现,是充分发挥创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的国家和民族所实现的社会发展阶段跃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的社会形态跨越的生动范例,深刻地昭示了社会形态跨越的条件和方式。主动探寻、积极运用历史规律的自觉历史主体,是社会形态跨越的前提条件。成长为自觉历史主体的杰出历史人物、先进组织、先进政党引领社会形态跨越的条件在于:一是广泛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驾驭和运用历史规律的能力;二是以崇高的理想感召民众,激发民众参与历史创造的动力和活力,不断提升民众的获得感;三是持续推进自我革命,始终保持无私先进的本色,既以自身的无私性向民众昭示社会形态跨越的希望和可能,又以切实的为民造福行动凝聚实现社会形态跨越的磅礴力量。

(三)第一次伟大飞跃肯定和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打碎了套在中国人民脖颈上的沉重枷锁,彻底清除了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各种障碍,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军队强大的战斗力,是终结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悲剧,并避免悲剧重新上演的底气和保障。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创新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形成强大战斗力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也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和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行稳致远的关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理解人民军队强大战争制胜能力的关键因素。

党始终致力于探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映照现实的具体出路。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用革命的武装战胜反革命的武装,以人民战争的方式为人民争得权利,依靠人民军队的力量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深刻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后做出的历史决策。不是为个人、特定利益集团,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战,始终是激励人民军队战士奋不顾身、冲锋陷阵的强大动力,也是人民军队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军队的特质。 人民军队为人民,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是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生动写照,是人民军队以弱胜强、无往不胜的经验和秘密所在。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注重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是人民军队保持强大的战争制胜能力的法宝。忌惮人民军队强大战争制胜能力的别有用心者,总是企图把人民军队建设引向歧途。一些人以与国际接轨、遵循国际惯例为借口,叫嚣“军队国家化”“军队政治中立”,企图借用价值中立、入流合群的表象,掩盖、隐藏和否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割裂军民鱼水情的本质;以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名,行历史虚无主义之实,引发和制造社会思想混乱。习近平强调,“坚持党指挥枪、建设自己的人民军队,是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8]。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我军建设发展的关键,关系强军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9]。没有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捍卫人民利益的强大武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不可能有坚强的后盾和坚实的保障。

二、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实现第二次伟大飞跃:“能”归因于“行”的再证

只有抛弃幻想、自立自强,积极探究和自觉运用历史规律,才能掌握历史主动。掌握历史主动,实质是先进政党作为历史发展的领航者和主心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沉着应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风险和挑战,实现历史发展预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始终坚持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10],成为掌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主动的力量。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得以用“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宣告,是实现第一次伟大飞跃的政治宣告。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中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第二次伟大飞跃,以铁的事实回击了对党的经济工作能力的质疑,使流言蜚语不攻自破,不仅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之“能”,而且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之“能”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行”的实践论证。

(一)第二次伟大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挥创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物,是发挥生产关系能动反作用的实践成果。

第二次伟大飞跃丰富和发展了生产关系的能动反作用原理。相较于马克思设想的继承资本主义强大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启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和困难。采用政治动员的方式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明确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向,翻身做主人激发了劳动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劳动者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得以最大限度激发。尽管成立之初的新中国一穷二白,但有人民群众高涨的建设热情,有清晰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有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精心组织,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事实证明,不能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广大劳动者的真心拥护和积极参与,就不可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激发利益相关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衡量和评价生产关系调整变革有效性的直观依据。

第二次伟大飞跃丰富和发展了上层建筑的能动反作用原理。观念上层建筑越能凝聚在社会制度、社会发展上的共识,政治上层建筑的形式与民众的自发选择越契合,政治上层建筑的实体在观念上层建筑中投射得越充分、越彻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第二次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昭示,无论是发挥政治动员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还是上层建筑能动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都必须有政治决策者克己奉公、情系人民群众的政治条件,必须有发展目标明确、建设任务清晰的前提条件,必须有领导者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实践条件。

(二)第二次伟大飞跃是对社会主义历史主体的肯定和强调

历史参与者是历史主体的构成要素。历史结局与每一个历史参与者、经历者相关,“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个体就是自然的、天然的历史创造主体。人民群众只有以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成为创造世间奇迹的历史主体。个体分散力量只有汇聚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成为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奇迹的动力。就历史参与者与历史规律的关系看,历史主体有自觉和自为的类型区分:前者主动探寻、积极运用历史规律;后者缺乏探寻和利用历史规律的意识和能力,盲目被动地接受历史规律的安排。历史人物和先进政党,只有主动探寻、积极运用历史规律,才能被称为自觉的历史主体;被动地盲目地接受规律制约的个人和群体是自为的历史主体。自觉和自为两类历史主体互动互联,是阐释和揭示历史演进内在逻辑的一个重要视角。

社会主义历史主体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历史创造者。影响历史主体创造历史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觉历史主体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和洞悉,二是自为历史主体的发展能力,三是自觉历史主体对自为历史主体的示范和凝聚能力。社会主义制度清除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根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国人民之所以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汇聚了自觉和自为两类历史主体的力量,使中华民族成为富有创造力、极具能动性的历史主体。习近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3]。这充分展现了自觉历史主体的宽广胸襟,生动诠释了我国社会主义历史主体的生成逻辑。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主体生成的前提。始终不渝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主体的生成途径和方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不仅揭示了“能”归因于“行”的内在逻辑,而且揭示了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之“能”,才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行”的内在逻辑。

三、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实现第三次伟大飞跃:“能”与“好”同归因于“行”的初证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改革开放阶段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走向解体,一些国家陷入社会分裂的混乱状态。导致这些国家的改革事与愿违的原因极其复杂,迷信西方神话以及没有独立且完整的工业体系尤为值得反思和警醒。我国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因此能够“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14]。改革开放是对封闭僵化的抛弃,其核心和关键在于创新求进、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广泛吸取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将资源优化配置的空间由本国范围拓展至全球,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用上百年走过的路程,是一场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历史运动,生动直观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消除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导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了我国从孤立封闭向融入世界、保守僵化向努力创新、全面落后向不断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的飞跃。第三次伟大飞跃,深刻回答了如何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实现比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之“能”,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都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行”。

(一)第三次伟大飞跃挫败了西化中国的图谋

第三次伟大飞跃破除了对现代化“教师爷”的迷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总是以现代化“教师爷”自居,利用后发国家改革发展之机兜售其现代化方案,借以维护和强化国际秩序的“中心—外围”格局。改革开放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企图西化中国,借改革开放之机实施和平演变,诱使中国接受西方价值观,使中国逐渐步入西方预设的发展轨道。西方中心主义者顽固地坚持以西为美、以西为是,把现代化简单等同于西化,制造和引发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广泛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又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始终坚信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推进改革发展,既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服务和服从于资本增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把追求个体私利演绎得淋漓尽致,虽然带来了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大发展,但无法逃脱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和人的异化的历史宿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始终指向人的解放,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避免了伴生于西方现代化的两极分化,铸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发展格局,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

(二)第三次伟大飞跃推动了市场经济理论创新

第三次伟大飞跃突破了西方市场经济学的理论教条。首先,突破了西方经济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三化统一”教条。西方经济学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视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将私有产权视为市场机制的基础,将经济主体的自由决策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与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先有私有的市场主体、再有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达成市场规则共识的“先主体、后规则”不同,我国改革开放在学习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先由政府明确市场规则,再依据市场规则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走的是“先规则、后主体”的市场化改革道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路不同于西方的市场经济发展进路,摆脱了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三化统一”的理论教条的束缚,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突破了西方经济学政府和市场互为失灵弥补者的理论教条。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弥补政府失灵,隐含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此消彼长的西方经济理论核心。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尽管我们曾经对政府和市场的具体作用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但我们最终扬弃了政府和市场各自独立以及市场失灵依靠政府弥补、政府失灵依靠市场弥补的西方理论主张,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配合,最终形成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5]的实践原则和理论主张。

(三)第三次伟大飞跃对重新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引领者的肯定和强调

在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前,中华民族曾长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中华民族尽管因错失工业文明的发展先机而落后于时代,但只要奋起直追,就有条件和机会实现后来者居上,再次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重新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引领者正从理想变为现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不仅需要孕育感召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发展理念,而且必须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发展经验,更要能主持国际公平正义,协调和化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国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世间奇迹,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以中国为师,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吸纳中国的发展理念。改革开放为我国创造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条件和机会,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参与国际治理,也无从争取国际公平正义。改革开放既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又增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跨越,中华民族就一定能重新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引领者。

第三次伟大飞跃,既以改革开放举世瞩目的实践成就,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容,确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第三次伟大飞跃也是对只有“能”,才能塑造“好”和彰显“行”的宣誓。

四、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实现第四次伟大飞跃:“能”与“好”同归因于“行”的再证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正如邓小平对全党发出的警醒,“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6],化解发展难题的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17],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度重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创新境界,“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18],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因此能够“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9]。改革开放不断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境界。第四次伟大飞跃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为充分、更为全面地展现,而且再次以雄辩的事实证明,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之“能”,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都归因于马克思主义之“行”,尤其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行”。

(一)第四次伟大飞跃成就了国家治理现代化

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往往是后发国家赋予现代化的使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初也是把全面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作为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代化的战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在诸多领域由世界领先水平的“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新时代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引领和赶超并举的复合型现代化[20]。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21]。国家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直观体现和根本标志。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制度执行能力、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耦合所形成的国家治理效能,是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三大要素。西方国家治理本质上是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虽然可以形成强大的制度执行能力,但难以形成国家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和关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2]。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防止和避免金钱因素渗入民主过程,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和有效避免西方民主乱象的核心和关键。政治献金使西方的民主选举异化为金钱选举,国家治理的民主实质是以民主之名行“钱主”治理之实。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民主选举中,政治人物为筹集巨额竞选资金,选择与超级富豪合作,成为大金主的利益代言人,而不是广大民众的利益代表。金主之间的利益竞争、利益冲突,直接体现为政治决策的相互否决,国家治理效能提升也就只能停留于言说、止步于设想。

(二)第四次伟大飞跃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世界史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世界交往史。社会生产力发展激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必然会使民族史发展上升成为世界史。首先,第四次伟大飞跃是对世界历史动力论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运动、国际贸易是形成世界历史的传统动力。随着新科学技术不断涌现,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促成了第四次伟大飞跃,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动力。其次,第四次伟大飞跃是对世界历史主体论的丰富和发展。在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中,各个主权国家是推动形成世界历史的主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化解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难题为目的,因而最大限度地促成不同国家达成共识,汇聚不同国家的实践动力。不同国家结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再次,第四次伟大飞跃是对世界历史发展机制论的丰富和发展。在借助资本扩张、国际贸易而形成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奉行的弱肉强食法则、你得我失的零和博弈规则等,是世界历史发展机制论的主要内容。而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凝聚全球发展共识,完善国际治理以弥补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坚持平等协商、奉行合作共赢,成为世界历史发展机制的主要内容。

党的百年奋斗积累了掌握历史主动的经验,为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添了极其宝贵的正面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23]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在掌握历史主动中呈现出的精神状态。坚定历史自信,是增强历史主动的前提和保障。新时代的历史自信,既有掌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也有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主动。“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24]。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要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掌握历史主动的根基,使中华民族实现从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到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转变。

(三)第四次伟大飞跃是对形形色色的国际围堵和肆意遏制的回应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非一路坦途,既要沉着应对前进途中的各种挑战,又要努力冲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围堵。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历史,“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25]。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绝不惧怕霸权。第四次飞跃亮明了中华民族不挑事、不惹事、不怕事的立场和态度。对于霸权主义惯用的指鹿为马、歪曲抹黑的伎俩,日益自信、日益强大的中华民族有耐心、有能力应对。中华民族既有信心,也有能力防止和避免跌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悲剧。 人民军队“有信心、有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6]。有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有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中国军队,形形色色的围堵和遏制终归是螳臂当车,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会成为世界历史的现实。

在实现第四次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新时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实了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携手世界人民开创更加美好未来的底气和根基。“四大成就”和四次“伟大飞跃”以铁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行”。四次“伟大飞跃”生动展现了“能”“好”归因于“行”,没有“能”就没有“好”,也就无从彰显“行”的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1][4][10][18][22][23][24][2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17、15、4、22、1-2、60、57.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3][8][2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15、16.

[5][11][13][14][1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14、66、23、6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5.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84.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2.

[15][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5、30.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20]杜黎明.扬弃与开创: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大贡献[J].兰州学刊,2020(10):14-23.

[2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

[责任编辑:李曼]

猜你喜欢
伟大成就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New Era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弘扬劳模精神 感悟伟大成就 凝聚奋进力量
工会博览(2022年34期)2023-01-13 12:15:0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解读之五
当代陕西(2022年1期)2022-03-09 06:12:14
文化自信视域下新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分析
化学教与学(2022年2期)2022-02-18 18:30:28
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理论·下(2020年12期)2020-03-25 04:37:14
从不忘初心到砥砺前行
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教育论坛(2019年3期)2019-09-10 07:22:44
试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之路
知与行(2018年6期)2018-05-14 12:32:20
追寻光辉历程共筑伟大成就——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