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与实现路径

2023-04-29 09:46:57秦健芦洁
学习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路径

秦健 芦洁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与民族命运走向,它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理论基础是我们党历任主要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理论遵循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凝练出极为丰富的内涵,其核心要义包括民族身份的认同、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认同、利益一致的命运共同体三个层面。中国共产党立足新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拓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即根本政治保障是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物质保障是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石,心理基石是增强文化认同。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理论逻辑;核心要义;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608(2023)02-0106-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攸关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指导中国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理论来源,我们党历任主要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是理论基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格局是理论遵循。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840年,恩格斯强调民族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实现本民族内部的统一,这一观点最早见于其发表的《不来梅通讯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一文。他还通过批判狭义的民族情绪,提出谋求欧洲各民族之间彼此有充分的了解,并且争取内部的统一[2]。马克思在《论波兰》一文中指出,“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要使他们的利益一致,就必须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3]。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与被压迫奴役的民族反抗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根本主张就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形式推翻民族剥削压迫,打破民族隔阂,实现平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立足人类的自由解放来探讨民族复兴问题,充分肯定作为其载体的人民的力量,使民族国家在争取独立解放时拥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我们党结合国情和民族工作的特点,坚持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提出增强“五个认同”的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对新时代民族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进行重大研判,既基于历史尊重民族地区发展的连续性,又超越历史把握民族理论发展的规律性,创造性地提出逻辑严谨、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历任主要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

毛泽东深刻思考了国家统一和民族问题的关系,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强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倡导民族平等和团结[4]。他还把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联系起来,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阐明民族发展的政策原则。邓小平强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5]。在他的推动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总结归纳我国民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团结友爱、互助合作,为民族事业发展明确了思路。

江泽民根据新的形势变化,继续推进民族工作。他指出:“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6]这一理论深刻揭示出各民族命运与共的内在联系,对推进民族团结有指导性意义。胡锦涛强调,一个国家没有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就没有社会安定团结、国家繁荣昌盛[7]。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发展,国家力量巩固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可以获得可靠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的事业才能取得更多新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加强调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互通互融。习近平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五个认同”[8],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全面阐述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出“十二个坚持”的主张[9]。各民族间不断加强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这一时期,我们党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以此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三)理论遵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费孝通曾作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判断[10]。中华民族的发展实质上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因而也被赋予“多元一体”的特征。“多元”是说各民族有各自的特点,呈现不同的形态。“一体”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互融互通,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它发挥着推动和引领多元发展的统摄功能,擘画的是统一国家的社会根基[11]。

习近平对“多元”与“一体”的内在逻辑作出辩证思考,他强调,“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12]。增进民族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注意特殊性,这是中华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基础。我们经常讲“和而不同”,意味着扩大认同、求得共识,同时也不能忽视民族差异。“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是所有多民族国家在推进政治认同时必须面对的问题”[13]。

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望,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14]。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共同缔造出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政治共同体,共同致力于精神家园建设。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

2014年5月,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5]2021年8月,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1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对历史规律的提炼,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将共同体的形成看作一种自然的、历史的、思想的联合体[18]。它的本质即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实践中汇聚成的存在实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这个民族实体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一个建立共同体的民族,能够凝心聚力参与世界交往,并在此基础上求得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实体的映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认同,表现出强烈的归属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共同体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身份及其政治、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指向共同的情感利益诉求,含有团结合作、共建共享、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的要求。其核心要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各民族交流融合中形成的民族身份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它来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社会意识层面的映射,是各族人民在经济社会文化交往过程中生发出的共同价值规范和情感共识。中国人正是在这些“生产活动”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民族认同[19]。

认同是民族、社会、国家的纽带,是信仰和理念的一种内化改造,是社会信任的基石[20]。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强烈的认同基础,为共同体意识精神内涵的凝聚贡献了力量。费孝通曾分析道:“一个民族是一群有着共同生活方式的人所构成的,必须与其他种民族的人接触,才能产生民族认同,也就是民族意识,这是一个由自在发展到自觉的过程。”[21]作为社会意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是各族成员长期进行民族交往的产物。“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22]。民族身份认同觉醒于鸦片战争以来国民抵御外侮的苦难历史中。在万马齐喑的近代社会,山河破碎,被瓜分豆剖的危机感时时警醒着人们,民族国家观念因之兴起。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入侵增强了中国民众的共同体观念,各民族人民结成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民族身份认同感日益强烈。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救亡的重任,带领各族人民由被动转向主动谋求民族独立,各民族人民清楚地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团结一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任务,强大的民族认同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现一片灿烂的曙光。

(二)对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认同

政治认同是各民族认同感的基石,是对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理论的肯定,是彰显国家属性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核的政治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直接来源,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发挥着引导动员和凝聚民众的重要功能,影响着共同体的兴衰与存续。政治认同体现为社会成员在情感、行为和心理上的强大聚合力:要对民族国家有归属感,忠于祖国,承担责任,为民族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有助于社会共同价值体系的建立,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源头。共同的文化基础是纽带,使各族人民紧紧相依、共建共享。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外部结构与内在文化特质之间“理性亲和”,相互形塑[23]。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上的中华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引发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要求。民族成员愈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其民族共同体的融合度愈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所有的社会成员组成的,因此,其意识的践行者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就是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得个体在情感价值观念的指引下,投身社会实践,致力于民族的团结进步。

(三)利益一致的命运共同体

一个民族共同体成员要想形成民族认同意识,就必须承认自己的身份,即身份体认,并将自我的利益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因此便拥有了共同一致的民族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24]。结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之一即拥有共同利益。利益使得人的本质力量由于共同利益的驱使而凝聚于对象之中,进而改造对象以实现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25]。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共同体成员在差异性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指导其实践活动,最终实现互通互融。

中华民族历经百余年的奋起抗争,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目标得以实现,作为共同利益现实载体的民族命运共同体生成。在争取民族共同利益的过程中中华民族觉醒,共同体意识萌芽。习近平强调,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6]。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建构好拥有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保障民族的整体利益。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着各族人民的集体共识,也是中国共产党凝聚民心力量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法宝[27]。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拓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为民族工作做好做实做细提供政治保证。习近平指出,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离不开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民族关系就经得起风浪,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都挑拨不了,民族团结进步也将随之获得坚定的政治保障[28]。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不能仅仅依靠哲学思辨而向前推进,必须推动各民族共建共享共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政治保障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要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不断健全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整体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提升办事效率。民族问题的处理解决必须保证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各民族地区要制定实施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考评机制,推动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加强党的领导,要求各级党组织自觉承担使命,创造条件支持民族地区的发展。各民族地区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民族工作,加大对民生建设的投入,支持各种民生、惠民工程适当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补齐发展的短板。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汇聚民心、民智,促成全民族共建共享的充满活力的局面。

(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基石

马克思指出,“社会、政治和精神等各领域生活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限制”[29]。各族人民能否互通互融,经济发展是关键因素和物质载体。如果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凸显,各民族人民的物质基础缺乏可靠坚实的保障,必然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民族共识的达成面临诸多阻碍,影响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生产力发展依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公布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名单中,11个在民族地区,而总数仅14个。此类特困地区的普遍特征是地理气候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30],缺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解决民族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的问题。只要扎实有力推动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民族工作中的一切难题和挑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新发展阶段,党中央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采取扶持措施,在政策资源持续倾斜投入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首先,继续巩固拓展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成果,将保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高原则。巩固好来之不易的成果,需要各民族地区将扶贫职责压实分解到每位党员干部,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民族区域的发展,注重调查研究,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创造出一系列符合当地发展的好模式。

其次,继续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少数民族优势,深化交流互鉴,促进民族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艰苦边远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背景下迎来崭新契机。要充分发挥边疆地区的区位优势,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再次,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可以较好应对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就是鼓励、引导一部分城市人口到民族地区生活就业;同时为边疆民族地区人口创造好条件,让他们能够安心到内地发展。立足与民生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打造民族互嵌式的社区、村镇,让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在一起学习生活,共同成长进步。在边疆地区与内地之间架起一座交流、合作的桥梁,共同推动交流互融。

(三)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的对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这也是凝聚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和根本所在。民族团结进步局面能否持续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其工作抓手就是增强文化认同,必须驰而不息地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使热爱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成为各族人民的一致共识。由此才能实现民族认同,实现各民族关于共享文化的认同,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外部结构和内在文化之间相互形塑,有助于社会共同价值体系的建立,凝聚更高层面的认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源头活水。

首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孕育的民族认同和个人身份的认同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由此塑造形成,其重要途径就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需要广泛弘扬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氛围,依托互联网融媒体平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进行广泛宣传,特别是结合生动事例推动其入脑入心。

其次,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3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延续发展中华民族之魂。我们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尤其是要发挥其凝聚民族力量、赓续精神血脉的关键价值,加大保护的力度,积极开发文化资源。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深远意义。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保护传承优秀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完善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活跃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适应新时代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尊重各民族的差异性,寻找共同的文化基础,将共同体意识有效渗透到意识形态建设中,不断深化对民族共同体演进和发展的规律性把握。

再次,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系到下一代对中华民族的体认。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爱国团结的意识。发挥各类平台的作用,为各民族青少年的交流牵线搭桥。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式,更加注重受众的心理,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知识,讲好各民族交往的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民族工作举旗定向。这也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我国民族政策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凝聚人心的价值驱动力。

[参考文献]

[1][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09.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2.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

[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

[7]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75.

[8][1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9][16][24][26]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10][2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19.

[11]王学荣.“多元一体”的逻辑构式: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敞显[J].宁夏社会科学,2022(2):24-30.

[13]余露.自我认同、承认政治与政治认同:查尔斯·泰勒的政治认同理论新探[J].云梦学刊,2022(2):12-20.

[14]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6-10.

[15]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

[1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45.

[19]王海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追问及其实践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2(1):35-44.

[20]何生海.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初探[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5-13.

[2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7.

[23]崔榕,赵智娜.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民族学刊,2021(8):1-13.

[25]余源培.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哲学审视[J].学术月刊,2002(11):5-12.

[27]董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5-11.

[28]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8.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591.

[30]马福运.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19(7):9-15.

[31]容晖.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12-15.

[责任编辑:张振华]

公示

根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2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工作的通知》(国新出发电﹝2023﹞6号)要求,我社1 名持有记者证的同志按通知要求进行了自查并已通过杂志社审查,均无违纪违规记录。现公示拟通过 2022年度记者证核验人员名单:

薛瑞汉,统一编号 K41102366000001

本单位监督电话:0371-69685556

省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监督电话:0371-61680129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路径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现代交际(2018年9期)2018-08-31 09:42:44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人民论坛(2017年3期)2017-02-20 18:53:31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理论导刊(2017年1期)2017-02-10 19:03:29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09:08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58:21
浅谈供给侧改革
商(2016年21期)2016-07-06 14: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