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3-04-29 00:44:03尹亮李国荣齐少楠王琦李嘉城
鹿城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现象

尹亮 李国荣 齐少楠 王琦 李嘉城

摘 要:文章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通过观察和调查认为现今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严重、传承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从传统文化自身、历史、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6个维度剖析了原因,进而针对性地从个人、家庭、学校、政府4个层面提出应对措施,希望能对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复兴、建设文化强国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象;因素;传承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Inheri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Yin Liang1 Li Guorong1 Qi Shaonan1 Wang Qi1 Li Jiacheng2

(1.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Baot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Inner Mongolia,Baotou 014030;

2.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Tianjin Urba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Tianjin,300134)

Abstract: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rich connotation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significant importance of its inheritance.Through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it is found that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severe lack of cultural literacy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 weak consciousness of inheriting it.The reasons are analyzed from six dimensions: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tself,history,society,family,school,and individual.Based on the analysis,targeted measures are proposed from four aspects:individual,family,school,and government.It is hoped that these suggestions can contribute to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promote cultural revival,and assist in building a culturally strong country.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Phenomenon;Factors;Inheritance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绵延不断的灿烂文化。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可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传承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中华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永生不灭之魂、生生不息之根,更是流淌在每个华夏儿女脉搏中的血液。她深深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演绎,成为制约社会发展、支配思想行为和维持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她包罗万象、不胜枚举: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神秘高深的易经思维,影响至远的国家礼治,教人以善的儒家思想,诸子百家的经典学说,格调高雅的琴棋书画,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千年不朽的亭台楼阁,令人赞绝的衣食茶酒,科学严谨的天文历法,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妙手回春的中医药学,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人立身之本

个人的优良品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华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世代遗传的文化基因,她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是我们为人处世的精神向导和行动指南。她使我们每个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富足的精神,而非茫然于天地之间的行尸走肉,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家族代继之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纯正的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老子》言:“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家教家风的缺失,危害之烈不啻洪水猛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风能影响一个人,也能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和谐之基

泱泱中华,芸芸众生;天下熙熙,处处井然。社会公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先祖在长期的思想碰撞和融合中形成的、被证明是最为合理的社会观念和道德基础。她引领人与人和谐共处,共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有序生活。

4.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之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气质。一个缺乏文化自信的民族,必将丧失自我;一个缺乏文化自信的国家,必将丧失希望。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强大底气、不竭动力和现实需要。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树立共同的崇高理想和普遍共识,才能激发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磅礴伟力,才能坚持科学的历史认知和发展道路,才能唤醒持续的自我担当和守望相助。

5.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和平之望

太平盛世,人人向往。放眼天下,太平难得:文化对冲、种族歧视,利益纷争、历史纠葛,能源危机、粮食安全,霸权主义、武力扩张,恐怖活动、流血冲突……人类不禁发出“世纪之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西方文明没有答案,战争武器适得其反。

中华文明素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生力量。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文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高度萃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倡导世界各国“共有、共享、共赢”理念,摒弃个别国家“独占、独有、独霸”思维,以实现全人类利益、共同构建和谐共存的美好世界,这是解答全人类“世纪之问”的唯一正确答案。

二、高职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一)形形色色的现象

现象1:丑书丑文一族。古人云:“字者,心之迹也。”从古至今,一笔好字,一手妙文,一口雅言,都是国人人文素养的基本体现,然而今天许多学生的书写和文笔却不尽人意。笔者曾收到一份贫困申请,短短51个字的申请,竟出现近20个错字别字,且语句不通、标点混乱。

现象2:埋头一族。“文化艺术诚高雅,于我莫如一网游”,看看那些上课人来心不来、除了手机啥也不带、一到上课没精神、只有手机吸引人、下课铃响飞出门的学生们,直逼得老师焦头烂额、江郎才尽。

现象3:潮流一族。开放予人自由,时代引领潮流。曾几何时,有学生黑头发变了颜色、男同学戴了耳钉、上好的裤子开了洞;有留学生崇洋媚外、数典忘祖,为迎合国外反华势力倒戈相向、大放厥词;有学生轻薄叼烟走校园、卖血卖肾换手机、铤而走险校园贷,甚至有毕业生不思辛勤立业、只想一夜暴富,炒股炒到血本无归、误信传销身陷囹圄。

(二)高职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透过形形色色的现象,笔者深感高职学生传承中华文化意识薄弱,并开展了调查研究。调查采取线上问卷的方式,对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及掌握情况、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对传统美德的理解与践行、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等4个方面。

从统计结果看,两校学生确信自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34.07%、48.48%,对自己的字迹满意率分别为20.88%、30.3%,认为自己非常了解传统文化的比例仅为9.89%、10.61%,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答对率也都偏低。因此,高职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素养严重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

1.自身因素

传统文化神秘深奥,不利传承。中国素来讲究“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许多经典文化往往只有简短、深奥的几句话,着实难以理解。

语言文字发展演变,昔意今非。文字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媒介,通过口口相传或典籍传世,文化的核心思想得以传承。不少典籍使用的古文字历经数千年演变,与今字在音、形、义上都已大不相同,因此断章取义、偏离初衷的现象不免发生。

传统文化亦含糟粕,使人误解。如以帝王为中心的封建专制,宣称“帝王是真龙天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又如缺失原则和正义的厚黑之学,妄言“窃玉者贼,窃国者诸侯”;再如消极避世的自我麻醉。

2.历史因素

中华文化历经重重磨难,影响了传承的连续性。秦朝末年,楚霸王入军关中,将咸阳宫付之一炬,咸阳宫遂成一片废墟,大量记载先秦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科学技术的书籍尽化灰烬。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却限制了其他文化的繁荣。王莽之乱,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和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被焚。董卓之乱,一众野蛮的西凉兵把“章册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则制为滕嚢”席卷而去,带不走的也一把火烧个干干净净,连传国玉玺也未能幸免。公元554年杨忠攻破南梁都城,梁元帝萧绎令人焚烧古今图书14万卷。大业之乱,藏于长安嘉则殿的37万卷典籍和藏于东都洛阳的37000余卷典籍尽数遭毁。安史之乱,唐王朝东西两都所聚之四库经史子集尺简不存。广明之乱,新修的四库典籍尽数毁于战火。靖康之难,图书典藏“尽为金人辇载以去”。临安陷落,六万余卷典籍被伯颜尽数捆载而去。清乾隆帝为修《四库全书》,将从民间收集的与清王朝思想相悖的71万卷古书全部烧毁。1860年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中华文化连遭洗劫,公私藏书被掠夺而流失海外的不计其数,举世瞩目的《永乐大典》也从此散失,成为中华民族挥之不去的痛楚。1931年日本侵华,大量文物古迹、图书典藏惨遭掠夺。1966年,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焚烧古典著作、捣毁文物字画、破坏名胜古迹,使中华文化再遭浩劫。

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巨大。自鸦片战争至建国前,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屡战屡败,这个伟大的国度及其文化一度受到世人的嘲笑和质疑。无数仁人志士认为只有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才能救亡图存、实现振兴。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向愚昧、落后的封建礼教发起进攻,但却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使一些人对传统文化误解加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却疏忽了全民精神文明建设。在长期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假借文化交流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宣扬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1]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加剧了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

3.社会因素

西方文化对我国社会影响颇深,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今社会轻浮、功利之风影响人们,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不会惊讶“女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言论,不会拒绝一个浪漫的平安夜,不会忘记购买一瓶可口可乐,可能会认为一笔好字难堪大用、一篇美文不过尔尔、一杯清茶淡而无味。而贫富差距、腐败现象和偶然的不公待遇都会让学生产生思想困惑,转而对西方文化产生认同。

4.学校因素

学校教学任务重,家庭“成才”期望高,没有更多时间教习传统文化。从中小学至大学,鲜有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列为重点课程长期坚持,只是作为一门副课间或教学。

5.家庭因素

面对功利化的现实环境,许多家长变得“务实”,导致家庭教育短视。在家长看来,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身体健康、成绩优秀、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他们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的学习,而对其文化熏陶鲜有思考和努力。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其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孩子。迄今为止,我国的文化教育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很多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在家庭教育中融入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个人因素

高职学生生活阅历有限,身心不够成熟,思考问题不理性、不全面、不长远,缺乏文化选择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接触新事物的渠道多,富有极强的好奇心,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新东西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盲目崇拜、盲目跟从。

三、应对策略

(一)明辨慎思,汲传统文化之精华

毛主席说,对老祖宗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习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高职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盲目排外,而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明辨是非、辩证取舍,“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做一个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

(二)言传身教,扬淳厚中正之家风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第一任老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良好的家风家教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家庭和美、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教子以忠,其志必远;教子以孝,其德必淑;教子以仁,其行必善;教子以义,其智必深;教子以礼,其言必雅;教子以专,其事必成;教子以俭,其业必长。

(三)踏石留痕,重教书育人之实效

一要崇尚师德,加强师资建设。传承传统文化,终在立德树人。高职院校必须适应教育教学要求,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培养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课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3]通过课程教学、课程建设和文化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要广开选修课程,如《古汉语》《古代文学欣赏》《中华古诗词欣赏》《书法》《民乐》《美育》等;三要创新德育课程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引入第二课堂,如创建学生文化社团,举办人文知识讲座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戏曲大赛、传统乐器比赛等;四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思政,[4]强化教书育人职能;五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耳濡目染的作用。

(四)凝心聚力,强文化传承之鸿基

一是完善保障体系,确保文化传承落到实处。政府部门应建章立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具体措施,如完善名城名村名镇保护制度,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条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实施办法;保证传统文化传承的经费投入;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定期举办本土传统文化活动等。二是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资源和博客、QQ、电子期刊、视频网站、移动电视等网络媒介资源,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起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三是将传统道德标准融入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任用、监管体系,举贤任能,科学社会治理、维护公平正义。正如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所言:“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任重道远。我们唯有万众一心,自觉身体力行,同时博采众长,才能再度奉献令世界肃然起敬、令人类共同受益的中华文化传奇!

参考文献:

[1]王周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与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8):37-40.

[2]王丹.论当前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文化学刊,2015(8):85-86.

[3]张金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2(12):77.

[4]高倩.“学徒制”对解决“技工荒”的几点启示[J].价值工程,2014(11):268-269.

(责任编辑 吴建荣)

猜你喜欢
传承传统文化现象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13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58:54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07:49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28:51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2:53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