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化在女性网络文学中的影响力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3-04-29 00:44:03贾舒
鹿城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文学

贾舒

摘 要:“她经济”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使得女性网络阅读成了当代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游牧文化在女性网络文学中的独特影响力,又给二者的结合研究带来了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女性网络文学中,游牧文化是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虽然这种书写具有一定经过幻想填充的刻板性,但是仍然饱含着当代女性网络群体扩展中的期待视野。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在鼓励创作、树立典型、多元发展的基础上,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点针对网络女性群体特征进行定向宣传。同时也要重视游牧文化研究的当代性,寻找适应时代的立足点,以期提升游牧文化在当代的影响力。

关键词:游牧文化;网络文学;性别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The Influence of Nomadic Culture on Female Online Literatureand Strategies for Enhancement

Jia Shu

(School of Literature,Baotou Normal College,Baotou,Inner Mongolia,014030)

Abstract: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he-econom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has made female online reading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modern cultural studies.The unique influence of nomadic culture on female online literature brings both reason and necessity to the combined study of the two.In female online literature,nomadic culture serves as a crucial vessel to reflect the sense of community within the Chinese nation.Although this portrayal might sometimes be somewhat stereotyped due to creative embellishments,it still encompasses the expansive aspirations of the contemporary female online community.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efforts should be directed at encouraging creative writing,establishing exemplars,and promoting diversified development,all grounded on the shared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and targeted promotion tailor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nline female audience.Furthermore,the contemporaneity of studies on nomadic culture should be emphasized,and a footing suitable for the times should be identified,aiming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nomadic culture in todays era.

Key words:Nomadic culture;Online literature;Gender culture;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游牧文化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游牧生活方式,在长久以来的演变中形成了一种尚勇尚力、豁达开放、自然包容的文化样态,并以其独特的吸引力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笔下令人向往的恣意奔腾景象。对于游牧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书写及影响力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针对其在当代文化特别是女性网络文学中的影响力研究目前仍然处于缺失状态。而与此相对的,则是游牧文化在女性网络文学中的良性扩展态势。在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乐乎等平台进行搜索,涉及游牧文化内容的篇目可达6万余篇。与此同时,“她经济”在文化传播和消费中所展现出的强劲势头——如女性的线上粘性以及消费水平均高于男性[1]——使得女性网络群体对于文化的接受态度和接受方式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她阅读”作为女性“汲取内心力量、丰富精神世界和构建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尤其让人不得不将目光投之于女性群体的网络阅读情况。因此,对女性网络文学中的游牧文化影响力现状及提升策略进行分析,是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一、游牧文化的女性网络文学书写模式

游牧文化在女性网络文学中的书写,主要包含四种模式:

第一,深入挖掘马、狼等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化符号形成的具有网络特色和性别特征的表达性复现。由于网络文学的书写人群主要集中于城市,受城市文明影响较深,因此这种复现相对于传统文学中的共时性写作,更侧重于历时性的复现回忆。因此在进行文化书写时,各种具有游牧文化代表性的物象就成为其回忆中具有特殊所指的文化符号,用以维护文本空间中的文化属性。

第二,在维护原有形象“神圣性”的基础上,通过注入女性情感体验的方式对历史文本进行重构性演绎。如针对成吉思汗、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等形象所进行的书写。这一类书写得益于历史文化对于当代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力,使得书写者在内容撰写时,往往以维护历史的纯洁性为基础,将女性的自我实现理想融入其中。因此相对于传统文学中以男性形象为主体的书写模式,这一类书写更加关注在历史中相对边缘的女性形象,又由于清朝在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学中的大量创作,所以如海兰珠、孟古青等女性角色成为其十分青睐的书写对象。

第三,针对现当代文化中的游牧文化知名形象,以其表征为“能指”,对文化内涵进行的阐释性解读。这一类书写以同人文学居多,不论是针对文学作品如《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这样的二次创作,还是以现实人物如蒙古族歌手阿云嘎为基础的阐释,都是网络女性群体颇为喜爱的作品内容。由于当代网络文化所具有的祛魅属性,所以这一类书写不再以维护形象的神圣性为己任,更多的是倾向于一种以文化形象为框架所进行的破坏性书写,即形象的内涵是不具备单一的固定属性的。随着形象在文本中被不断地阐释,传统文学书写的本质主义倾向被消解,形成了一个具有“家族相似”属性的形象家族集群,“一种交错交叉的相似性形成的复杂的网(或大或小的相似性)”,[3]并经由同人创作的多种媒介如音乐、视频的关联影响,形成跨媒介的文学阐释。

第四,以游牧文化为基底,以女性幻想为核心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原创性幻想。幻想性是网络文学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也是其深受网络女性群体喜爱的重要原因。由于在现实中陷于菲勒斯话语体系中,女性网络群体在文学领域对于幻想展现出了高度的热忱。因此相比于依附于传统文化的权威,她们更乐于以自己的游牧文化知识为基础,构建出独属于自身的幻想国度——大到文明政权、习俗文化,小到动物植株、器皿用具,游牧文化中的驰骋精神成为网络女性群体自由幻想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游牧文化在女性网络文学中的影响力现状分析

第一,在当代女性网络文学书写中,游牧文化是其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网络文学的民间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比起单一的文化样态,其书写内容更倾向于对于多样化的表达。但是在网络的匿名空间中,主体用以维系自我的具身性被打破,面对这种自我的解构,断裂的主体急需一个锚点来维系自身的主体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共同体意识就成为其维护自身存在的不二选择。以“中文”书写而成的网络文学作品,必然是以中华文化为底色。因此不论选择何种题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根植于心的一种本能,得以展现在网络文学的方方面面:以中国人为主角、以中国历史为故事背景、以儒家文化为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星火传承遍及网络文学的各个角落。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文化多样化的展现,游牧文化成了女性网络文学中热衷于书写的部分。如《开唐录·乱世殇歌》《昭若公主》《凤舞九天》等作品,虽然是以中原文化作为主要背景,但是为了扩展作品内容,给予读者更加丰富的选择,骑着奔驰骏马而来的角色以及通向草原的历险必然会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如《替嫁后我被草原狼王宠翻啦》《和草原之主和亲后》《十四阿哥种田记》等作品,则是通过不同民族角色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展现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间的交融过程,而这种交融往往是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为基础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其他文化样态的“他者”属性就被消弭了,在文本的余音中留下的是中华文化的共鸣。

第二,女性网络文学中的游牧文化书写偏向刻板印象下的幻想构建。出于对游牧文化的憧憬,许多作者构建了游牧文化相关的文化形象,如《厌金杯》中的穆勒河文化、《原上草萋萋》中的乌云百骑、《公主遇草原》中的“鞑靼”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鞑靼”并非现实中经历过复杂演变的民族,而是作者以游牧文化为主体虚构而成的政权,是男主角塔拉的母国。这个政权居于女主角所处的大康王朝北部,基本通行中文,原文中对塔拉舞蹈的描写可以很好地彰显作者为“鞑靼”赋予的文化内核:“康宁第一次领略了刚柔并济的含义。苍鹰翱翔,纵马挥鞭,勒马驱停……康宁有些感觉到了草原骑马狩猎的豪气”。[4]这种舞蹈描写十分接近当代的蒙古舞表演特征和内涵,其伴奏乐器也是马头琴,兼及塔拉酷似蒙古族的外貌描写,可以很好地代表当代网络女性群体对于游牧文化的整体认知。由此可见,受限于作者的文化视野和知识结构,有相当多的作者对于游牧文化本身其实了解不足,所以在进行写作时往往会以某种文化符号如上文中的舞蹈、马头琴、雄鹰、纵马等作为表征,用以构建其心目中的游牧国度。在“心之所向”与“不求甚解”这两种矛盾的夹击下,很多女性网络文学作者对于游牧文化的构建都具有相当的刻板性。这种“不求甚解”一方面源自网络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扁平性和符号性特征,另一方面源自网络女性群体对于相关文化的知识获取来源——并非严肃的历史典籍,而是各类影视剧作品和其他通俗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作品。由此,在大众文化的浮光掠影和惊鸿一瞥中,她们将从中获得的游牧相关概念以一种模板化的方式嵌套在自己的作品之中,然后按照自己的喜好对其中的空白处进行填补——而其中最吸引她们的就是与现实中束缚身心的城市文化所相对的“自由”以及“包容”,以此为核心经由幻想填充构建而成的游牧文化画卷就此成了女性网络文学中独具魅力的风景。

第三,当代网络女性群体对游牧文化饱含扩展中的期待视野。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当代网络女性群体对游牧文化的了解有一定欠缺,但是恰恰这份未知为她们带来对游牧文化的期待。尽管这种风景可能并非具有本真性的游牧文化图景,但是这种幻想填充的构建已足够在她们的脑中种下期待的种子,使得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们开始试图了解文化内容,并尽可能以自己的方式挖掘游牧文化的精神内核:轩辕天香曾为了研究萨满文化深入内蒙古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丢不掉的苹果为了写好酸奶的制作过程去相关视频学习;云迩为了细腻地写好牧民生活亲自到内蒙古进行体验;凉蝉为了描写游牧政权的权力结构去查阅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创作者们对于游牧文化的了解是在逐步拓展与增强的。与此同时,这些女性网络文学创作者们对于游牧文化的理解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并传递出去,使得接收者的知识结构获得延伸,塑造出全新的对于游牧文化以及内蒙古的期待视野。有不少读者通过阅读之后对游牧文化以及内蒙古都产生了良好的印象,如《草原之巅,星河之境》的评论区中就出现了不少诸如“很喜欢,会再看一遍,我甚至已经爱上了内蒙古大草原。”“作为一个文科生,要说对祖国的哪个地方最感兴趣,一定是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大大的书也让我对内蒙古的兴趣更加浓厚。”[5]等充满期待的评论。这种传播链接通过由点到面的辐射,逐步形成了游牧文化的传播网,这就使得游牧文化及其承载地区之一的内蒙古在女性网络文学中呈现出一种良性的扩展态势。

三、游牧文化在女性网络文学中的影响力成因分析

(一)网络女性群体地位的转变导致的女性审美转向

网络文学所具有的匿名性和民间性给予了女性更加自由的发声方式。对于这部分女性来说,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不便说出口的话题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表达,与此同时这种表达又可以吸引同好,这样就可以将原本分散于群体中的个人聚集起来形成全新的群体势力。群体势力又为个人表达增加了自信,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圈。这种文化圈的形成过程和群体特征就决定了相比主流文化,其审美更加倾向于边缘和小众文化。与传统文化中的宏大叙事不同,游牧文化与网络空间的叠加所产生的自由性和想象空间给予了这些女性最为适合构建理想的场域。相对于密林的幽深、大漠的狂野和海洋的无常,游牧文化以其辽阔壮美的自由奔驰精神和与“母亲”身份的天然亲和,在网络女性群体解构对元叙事的崇拜并建构自我中心时,有了自我重塑的文化基底。

(二)城市文明冲击下的游牧文化精神迷失

游牧文化是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文化样式。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崛起,游牧民族原本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转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越来越多的原住民开始远离自己曾经赖以生存的蓝天碧草,投入到钢铁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之中。网络等新媒介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逐渐剥离。网络给予了人们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是在不断风化的旧时代的基础上兴建而成的。当原本的游牧文化精神迷失在现代文明的洪流中时,很难希冀于非游牧民族的网络群体对其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在依据综合阅读量、篇幅、网站评分等指标挑选出来的83篇游牧文化题材相关网络文学作品中,创作者身份为游牧民族的仅有9人,身份无法判定者16人,其余创作者均为对游牧文化有兴趣的其他文化圈的爱好者。所以,女性网络文学中虽然也有《草原的红飘带》《蒙古北边的蒙古》《女奴的反抗》这样由牧民出身的创作者所撰写的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游牧文化作品。但是更多的作品,仍然出自对游牧文化具有兴趣但是却受限于各种原因对其不甚了解的群体。

(三)游牧文化内容传播的大众化程度不足

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有关游牧文化的研究在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展,相关文化的整体性研究以及各学科研究都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是其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宣传大都集中在学术范围内,研究成果的大众化宣传以及普及程度不高。特别是面对当前互联网发展,大众审美倾向的转变的情况下,传统研究的网络传播、图像传播等新媒体传播内容匮乏,也给大众获取相关知识、提升对于游牧文化的认知带来了一定的门槛。诸多爱好者对于游牧文化信息的获取除了传统影视剧之外,大多集中于抖音、快手、bilibili等视频网站和微信、小红书的自媒体账号中,如抖音中的播主“牧民达西”所分享的牧民生活,就成为众多创作者的素材来源。这类个人账号对于游牧文化的内容分享往往具有碎片化、片面性、模糊性等特征,并同时带有一定的功利倾向。因此绝大多数女性网络文学创作者在畅想游牧生活时,只能以自己从网络平台等渠道摄取的各种零散知识来构建,并将自己的幻想填充其中。

四、提升游牧文化在女性网络文学中的影响力策略

首先,鼓励创作,树立典型,多元发展。中国网络文学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后,其生产模式已经从诞生伊始的粗放式转向现在的产业化,定制文、IP开发、跨媒介叙事衍生等生产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等大型网络文学平台合作,进行游牧文化相关主题征文,从源头上拓宽游牧文化在女性网络文学中的传播范围。如晋江文学城每年都会设立的主题征文活动,从“建党百年”“奋斗乐章”到正在进行的“科技兴国”,征文活动不但可以促进作品的产出,同时网站也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对其进行推介,从而加大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力度。另一方面可以与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文学作者合作,进行作品的“定制”,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体出版、周边产出、动漫、广播剧和影视作品改编等方式打造IP,实现游牧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重视网络文学所具有的文化传播作用,鼓励受众群体以受欢迎的作品为范本进行相关的网络文学创作,遴选其中的优秀作品和代表性作家作为典型进行推广,形成游牧文化的网络文学创作及发展体系,也有利于提升游牧文化在女性网络文学中的影响力。

其次,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点,针对网络女性群体特征,定向宣传。网络文学空间中的非具身性使得主体的自我存在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当作为主体的意识不再以身体的唯一指向性作为锚点时,自我就成了漂浮于虚拟空间的一个符号,这就给主体间的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然而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则可以成为主体间沟通的一个基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文本中的中华文化书写也使主体间的沟通成为可能。在此之上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网络女性群体共有审美倾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当代女性网络群体对游牧文化题材网络文学的接受来考察,其审美倾向主要集中在两点:可以解放现实主体束缚的自由包容和与城市文化相对应的辽阔自然。前者主要是出于网络女性群体在现实中对菲勒斯中心话语体系反叛的需求,而后者主要源自脱离城市束缚、回归自然的需要。女性网络群体在当代的地位变化和审美转向,在游牧文化宣传时可以将二者相结合,以中华文化的认同为基点,以重塑自我为主题,通过网络女性群体喜爱的文化符号,配套其喜欢的女性角色内容,提升其对于文化塑造的参与性,在体验中深化其对于游牧文化的理解,最终实现幻想与现实的耦合。如近两年晋江文学城完结的《草原种田发家记》《草原之境,星河之巅》和大量以《海的尽头是草原》为背景的同人文学创作,都是得益于“三千孤儿入内蒙”相关的文艺创作带来的传播效应。相关作品以纯粹、质朴和伟大的女性情怀为受众展现了不一样的内蒙古和独特的“母亲”形象塑造,在贴合网络女性群体审美的基础上拓宽了她们对于草原的认知。

最后,重视游牧文化研究的当代性,寻找适应时代的立足点。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改变了当代的大众生活方式和审美倾向,更重要的是在这基础上对文化本体所形成的冲击。而与此相对的,对于文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需要随着时代不断演进。当代游牧文化研究,除了不断深化传统的研究内容外,也应当转变观念,以时代特征和文化传播的需要为基点,不断扩展新的研究领域。如面对当代城市文明的冲击,可以通过研究游牧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结合形式,更好地探索游牧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道路;利用好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通过有针对性地研究游牧文化媒体内容现状和受众审美倾向,深入发掘游牧文化的内容特性,打造适配度高的传播内容,消除刻板印象,提升网络女性群体对游牧文化的认知;就现有研究成果而言,可以依托新媒体手段,针对媒介传播特性和受众需求,量身定制媒体内容,方便游牧文化的当代传播与发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打造既可以展现传统又能够适应未来的游牧文化艺术体系。

五、结束语

游牧文化在当代女性网络文学中所具有的影响力是不应当忽视的,它承载了当代女性网络群体追求自由、重归自然的精神愿望。虽然其书写内容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重要的是,游牧民族的生活通过她们的文字在网络文学这种全新的文学样式中展现出了诸多前所未有的现代特征,而这也为游牧文化的未来提示了一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QuestMobile.2023年“她经济”洞察报告:女性活跃用户近6亿,消费意愿、消费能力远高于男性,三大趋势凸显“价值”跃迁[EB/OL].36氪,https://36kr.com/p/2160765068615938,2023-3-7.

[2]柴祯祯.经济日报携手京东发布数据:“她经济”催生新机遇[N].经济日报,2023-3-24.

[3](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2.

[4]绿豆红汤.公主遇草原[EB/OL].晋江文学城,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6220173&chapterid=6,2022-4-5.

[5]云迩.草原之巅,星河之境[EB/OL].晋江文学城,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7484663,2023-4-6.

(责任编辑 陈润梅)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6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4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2
揭秘网络文学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16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现代交际(2018年9期)2018-08-31 09:42:44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4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