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本,绽放阅读对话魅力

2023-04-29 21:00杨晓庆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3年34期
关键词:期待质疑对话

杨晓庆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也就是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1]所以,合适的对话,应该先是“倾听”、思考,自主建构自己的意义之后,才有内容“言说”。然后,在对话中就某一话题,再“倾听”、思考,再“言说”。这是一个反复的确定意义的过程。因此,师生对话的基础是教师与学生分别认真地、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关键词:文本 对话 期待 质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效率直接取决于“对话”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应积极利用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期待、质疑问难,创设阅读对话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加强方法指导,体现阅读对话完整性,从而完成阅读教学的完整建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勇于与文本对话

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视通万里”,能够使学生“思接千载”,是缩短文本与学生视界差距的有效途径。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勇气,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会更加深入。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辛弃疾的词,词中的内容与现在的生活相距甚远。在学习这首词时,窦老师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读、背,而是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情境。上课伊始,她就用柔美、舒缓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意境,在音乐声中跟着辛弃疾走近村居,学生有了与文本对话的意愿。接着,窦老师就以手舞、足蹈的方式,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在解放学生手、脚、口的同时,更解放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敢于大胆地与文本对话。尤其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受阻时,如在理解“媚”时,作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没有作者的生活经历,当然与文本对话时有一定心理距离,学生遇到了困难。此时,窦老师就请学生来扮成翁与媪,让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他们穿越时空的隧道,翁与媪相互赞美,互述衷肠,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媚”的含义,达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二、阅读期待,让学生乐于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确,阅读期待可以强化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引发强烈的期待。有了阅读期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动参与度就会提高。如何运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呢?

首先,阅读之前激发期待。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音乐渲染、图片展示、语言描绘等方法,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2]

其次,教学之中强化期待。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如果与阅读之前的期待产生较大的落差,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所以,我们可以在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对话的方式等方面尽力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执教《母鸡》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把原有的一个自然段分成两个自然段来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展开与文本更深一步的对话,读出自己的感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领悟其中的寓意。

最后,对话之后泛化期待。比如在学完《窃读记》后,马上介绍林海音的其他文章,并呈现相关的评论。以此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林海音的文章的欲望,继续与林海音进行对话,交流思想。

三、质疑问难,让学生善于与文本对话

笛卡儿说,认知的好奇心开始于疑问。质疑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方式,学会怎样质疑,包括“于何处质疑”和“怎样质疑”,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石,又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动力。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就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开头紧扣课题,教会学生“于何处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实质。如老师在破题后即让学生质疑,此时老师并没有放任不管,任其发挥,而是适时点拨引导:“针对父与子你有什么问题?扣住地震联系父与子,你能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紧扣课题中这两个关键处进行质疑,从而实现有目的地与文本对话。其次,抓住文章的重难点反复质疑,揭示主题,教会学生“如何质疑”。在这堂课中,围绕 “长时挖掘”重点段,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质疑,用一个又一个问题驱动学生去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从而悟出父亲意志坚定,铭记承诺,坚持挖掘,终于创造了地震中的奇迹这一主题,同时,悟出文本特殊的表达方法。

四、圈画批注,让学生勤于与文本对话

有时候,学生是为读书而读书,未曾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人云亦云。应怎样让学生主动积极与文本对话,深入文本呢?“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化理解的好方法。于永正老师在《全神贯注》中作了很好的诠释。在破题、学生提出疑问后,于老师紧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于老师发现一位学生边读边圈画,随即特地表扬了那位学生,并告诉全班学生: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读书方法。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拿起了笔,一下子明白了应该怎样去与文本有效交流,将自己的感受化作圈画批注。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一直这样要求,学生也一直运用这一法宝,将精彩的课堂完美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五、适时引导,让学生精于与文本对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没有老师的讲解,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隔着。那么,如何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与文本对话,从中领悟,从中获取,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同时超越文本呢?

我认为要注重对话的“精”,以点带面。精即精到,精辟,也就是要理解到点子上。闫学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对于文本里的几个小故事,比如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闫老师敢于做出大胆取舍。比如“谈水浒”,通过“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词为抓手让学生来辩一辩,鲁迅先生对周晔是在批评吗?这个看起来很平常的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后,闫老师一点拨,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鲁迅人格上的侧面,他的幽默、他的风趣和他对孩子的那种无限的慈爱。

总之,在对话理论下的“感受性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语文课堂所展现的精彩瞬间,应当是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丰富的内心世界、舒展的生命活力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精妙体现,应当是学生在对话中细细体会、领略、发掘和创造而产生的人生顿悟。我们要让学生与文本尽情对话,学会在对文本“倾听”的过程中,理解、感悟、欣赏和批判,努力让生本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放飞学生的灵性,成为积极的生命过程中的驿站,课堂就一定会流光溢彩,灵性飞扬。[3]

参考文献:

[1]袁维新.教学交往:一个现代教学的新理念[J].上海教育科研,2008.4.

[2]陈颖.在对话中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J].教育科研论坛,2003.7.

[3]孙宝华.激活课堂生成的“营养源”[N].中国教育报,2010.9.

猜你喜欢
期待质疑对话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论奇观电影中的期待快感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