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

2023-04-29 14:21蒋丽凌烨丽
秦智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新媒体时代文化自信

蒋丽 凌烨丽

[摘要]文化自信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支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精神力量。文章主要研究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现状,阐述了文化自信培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探讨了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以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筑牢我国文化自信之基。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4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然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科技的发展,学生可以便捷地从多种渠道接触世界多元文化,其中不乏非主流文化、西方文化与网络文化,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遭受一定冲击,如何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目前需要深入探讨的迫切议题。

一、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在新媒体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互动也更为密切,西方媒体利用文化产业、学术理论等手段对中国文化进行渗透。大学生价值观念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期,对不良文化不能很好甄别。要消除西方文化对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侵蚀,光靠传统课堂是往往不够的,如果只是对外来文化的全盘否定,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一种是学生对本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降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加深,从而一味地崇洋媚外;一种是学生在外来的意识形态影响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还有就是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在接触到外来的糟粕文化时产生共鸣,从而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2]。因此高校思政课要积极主动引导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特别是要辩证看待西方外来文化,深入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二、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一)培育形式传统保守

随着信息化教学地深入发展,尽管高校思政课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但由于思政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高校教师单一的道德说教与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还比比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广泛性。另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教学也是流于形式,播放课件,照本宣科,至于教学成效究竟如何,是否真正培养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政治认同,是否从现实背景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性,教学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商榷。

(二)渗透内容力度不足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但渗透的内容与力度均不足,导致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发挥文化自信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开展的活动多与社会热点相关,在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教育上涉及不多。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高校只有少数思政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出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这也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

(三)实践教学缺乏重视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渠道,从目前思政课的开展情况来看,理论教学是思政课的主要方式。尽管也有高校将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但是活动次数较少,活动内容也有局限性,比如涉及的红色文化、本土文化、校园文化,但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方面的内容挖掘甚少。另外,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集中于教师评价和集中性评价,由于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状况重视也不高,导致在实践中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评价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只关注实践结果,对学习产生功利主义倾向,反而放松了对文化自信的培育[3]。

三、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

(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古往今来,文化打上民族的烙印,具有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重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产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因此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尤为重要。同时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学会辩证主义思想,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优化思政教育效果[4],实现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二)激发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多元的价值观念给当代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冲击。从国际上来看,特别是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仍然伺机冒头,让不少大学生认为西方价值观是“新潮”、“时尚”;从国内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遭到挑战,尤其是传统文化被认为“过时”、“老土”,因此大学生缺乏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通过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当今世界的竞争、意识形态的争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青年学生的竞争和争夺”[5],因此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问题又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安危。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当代青年大学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增加对民族的认同感和文化的自信心,才能自觉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中来。

(四)筑牢国家文化安全屏障

文化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方面,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从历史发展维度来看,国人经历了对文化认知的不同时期,从古代对自身文化的自负——“我行,你不行”,到民国时期否定儒家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文化自卑——“你行,我不行”,乃至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国人对于民族文化不够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文化本身的自信,更是对中华民族的自信——“你行,我也行”。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接受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如国潮国风席卷五湖四海,汉服热吹遍大街小巷;革命文化、红色旅游成为大学生的网红打卡胜地;诸如《长津湖》等影视作品也被大学生追捧,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也逐渐深入人心,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可以筑牢国家文化安全屏障。

四、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促进思政教师的自我革新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引领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肩负起课堂教学的重要使命,对文化自信有透彻的认识,将思政课中的中国精神、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彰显我国文化自信的源泉与底气。其次,开展集体磨课、教学竞赛、文学沙龙、大练兵等形式,提高思政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再次要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已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知识盲点。教师要立足育人目标,坚定文化自信的方向。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正能量,积极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文化,提高政治觉悟与认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依托教材体系渗透文化自信

教材是思政课的载体和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依托。在高校开展思政课,首先应建立完整的思政教材体系,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推进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其次,针对文化自信教育,可以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四史教育,适当增设书法、古筝、民族舞、戏曲、国画、传统武术等选修课,充分调动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参与度。再次,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本国文化的肯定,对于外来文化,也持开放的态度,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对比,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做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融合多媒体网络传播媒介

随着新式多媒体网络,如QQ、微信、抖音、微博、B站等网络平台的普及,依托网络与思政课相结合成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首先,巧用大数据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漏洞、文化认知进行分析,借助新式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其次,通过网络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美文、影片、话题,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知识外延。最后,建立校园思政课公众号,及时推送思政课相关信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挖掘文化资源,以开放的方式供大学生学习,在寓教于乐中建立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与政治核心素养,建立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四)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浸润校园

文以化人、文以育人。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与活动场所,鉴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易受环境影响,因此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可以浸润校园。首先,调动相关学院、团委、学生会与专业课,将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融入新生教育、创新就业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熏陶。其次,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深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最后,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演讲比赛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环境支撑。

(五)结合地域文化开展实践教学

中华民族一直秉持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品质,通过不同地域将优秀文化展现出来。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开展思政课的过程中就要结合本土文化,充分挖掘该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可带领学生参观名人故居、瞻仰革命烈士、游览风景名胜、感受新时代的大气与包容,增强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高校思政课除了课堂理论学习,更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走出去”,这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具有必要性与现实价值,尤其是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径,有利于发挥高校思政课“三全育人”的功能。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应与高校在教学方式、评价体系、课程改革等方面共同发力,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牢牢筑牢国家文化安全,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培养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这些都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42.

[2]顾一星,谭希,李慧勤.新时期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4-55.

[3]黄镜源.思政课教学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建立的对策研究[J].科幻画报,2020(11):252.

[4]刘倩倩,单曙光.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时代报告,2022(8):118-120.

[5]冯刚.习近平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理论蕴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3):170-180.

[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44.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课题,项目名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0749)

作者简介:

蒋丽(1987.3-),女,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凌烨丽(1980.1-),女,汉族,江苏海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新媒体时代文化自信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