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通
摘要: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本文主要就人工智能驱动的企业管理变革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的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其次论述了人工智能驱动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物资采购、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五大方面的变革,再次指出了企业智能化升级面临的管理效率与管理伦理存在的冲突、人才管理的挑战性、网络安全和经济成本顾虑三方面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法律体系和规范行业标准、更新招聘标准和优化培训体系、持续升级技术和不断完善服务三大企业智能化升级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企业管理;发展变革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和特征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作为一门科学,主要通过模仿人类的思维和感知,解决只有人的智能才能解决的某些特定问题。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的本质在于赋予机器人类智能。人工智能与常规的计算机技术不同,不由既定程序执行计算、控制等任务,而是具有生物智能的特征,可以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自行动。
二、人工智能的分类
从智慧特征的角度来划分,人工智能可分为三大类别: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Weak AI),又名狭隘人工智能(Narrow AI)或应用人工智能(Applied AI),指专门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或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和思考范围具有局限性,可以执行预设的功能,但不具备自我意识。例如,苹果手机的智能助理Siri只能协助机主完成拨打电话、发送消息、播报信息等既定任务。
强人工智能(Strong AI),又名通用人工智能(General AI)或全人工智能(Full AI),是指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决策的机器或系统,具备较强的学习、交流、思考和计划能力。例如,谷歌公司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及其升级版Master,先后战胜了李世石、聂卫平、常昊、柯洁、朴廷桓、申真谞、井山裕太等人类顶尖棋手。
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 ASI),指计算和思维能力远超人类的机器或系统。由于超人工智能打破了常规人脑所受的维度限制,它观察和思考的对象,人类无法理解。可见,超人工智能已远远超出了人类可控范围,人类甚至可能毁灭于人工智能之手。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和著名企业家、工程师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都曾公开表示,人类不应该过度发展和依赖人工智能。
三、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人工智能概念可追溯到70多年前,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这一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起始时期:20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
1948年,艾伦·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最早提出了“机器智能”这一概念,并在两年后提出图灵测试,让机器产生智能的创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人工智能的理论起源。而工程起源则可追溯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冯·诺依曼于1955年指出,“计算机”和“大脑”并非对立的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路线。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夏季人工智能研讨会上,人工智能概念被正式提出。1969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的召开,昭示着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二)反思时期:20世纪70年代
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的突破性进展,大大提升了科研人员对人工智能的期望,科研人员开始尝试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然而,计算能力不足和理论的不完善,使得不切实际的目标落空,人工智能的发展跌入低谷。1974年,哈佛大学博士保罗·沃博斯(Paul J. Werbos)首次提出运用误差反向传播(BP)来训练人工神经网络。1979年,日本学者福岛邦彦(Kunihiko Fukushima)提出通过学习建立视觉识别模式的多层架构Neocognitron,将感知野(Receptive Field)概念引入人工神经网络领域,被认为是卷积神经网络(CNN)的鼻祖。同年,人工智能第一次在棋盘游戏中击败了人类冠军——汉斯·伯林纳(Hans J. Berliner)创造的计算机程序击败了双陆棋世界冠军。
(三)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
人工智能迎来了应用开发的新高潮。专家系统模拟人类专家,实现了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从一般推理策略讨论到专门知识应用的重大突破。而机器学习(尤其是神经网络)通过探索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在大量的实际应用中逐渐优化。1988年,朱迪亚·珀尔(Judea Pearl)提出了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理论,可有效应用于有条件地依赖多种控制因素的决策。1989年,乔治·赛本可(George Cybenko)发现了通用逼近定理(Universal Approximation Theorem),这是神经网络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四)稳定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2010年
1995年,科特斯(Cortes)和瓦普尼克(Vapnik)提出了支持向量机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在21世纪初,专家系统的项目都需要编码显示规则,致使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人工智能研究的重点从基于知识的系统转向机器学习。2001年,利奥·布雷曼(Leo Breiman)提出了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模型,为机器学习领域增加了一种重要和常见的数据挖掘方法。
(五)繁荣昌盛时期:2011年至今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无处不在的传感数据、图形处理器等计算平台,推动了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2014年,电脑程序首次通过了图灵测试。2015年,残差网络(Residual Network)被提出。2016年,谷歌提出了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方法,在多个分布式边缘设备或服务器上训练算法,这些设备或服务器保存本地数据样本,而不交换它们的数据样本。2021年,OpenAI提出了两个连接文本和图像的神经网络—DALL[-]E和CLIP,再次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四、人工智能驱动的企业管理变革
(一)财务管理方面
2017年10月,全球首只机器人选股ETF问世,并在3个交易日内累计涨幅达0.83%,跑赢了同期的标普500指数(涨0.48%)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0.42%)。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纷纷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会计、税务和审计的工作中。与会计人员相比,财务机器人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深度学习能力和强大的计算能力;第二,只要事先设定的程序准确无误,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错误发生率;第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第四,有助于实现财务与业务实时协同。
(二)人力资源方面
在选才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效率和准确度,减少个人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在育才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精准地识别员工的优势、劣势、潜能、爱好,对症下药,为员工安排有助于其扬长避短的工作。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个性化地为员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指导,最终实现企业内人才的多元化,取长补短,百花齐放,提高公司整体效益。在用才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挖掘员工的优势和潜能,让员工在工作中有更满意的体验,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不断优化绩效考核和激励方案。
(三)物资采购方面
在人工智能技术指导下的物资采购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物资管理标准化,采购管理更精准,流程管理更规范;二是业务流程透明化,整个业务流程的可追溯、可追责,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基层单位错报和瞒报物资数量的行为;三是供需关系简单化,人工智能技术对物资采购情况准确的、实时的反映,将减少采购需求和采购结果之间的误差,从而有效缓解供需矛盾。
(四)档案管理方面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可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显著提升准确度,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错误或数据遗失,节约人力成本,既方便档案存放单位收集、分类、排列和存储数据,又方便用户查询和调阅档案。在国外的应用案例中,In Codice Ratio项目将梵蒂冈的秘密档案转录为可供查询的电子版,这套OCR系统准确率高达96%。类似地,国内的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难以辨识的古代文字数字化,有助于节省学者查阅和辨认文献的时间,使其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分析和论证这些史料,推出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五)知识管理方面
知识管理诞生于知识经济时代,指组织借助应用平台、软件等媒介,通过获取、记录、分享、整合、存取、更新知识,实现知识的积累与更新。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在知识分享方面,由分享向共享转变。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人既是知识的提供方,也是知识的接收方。多个个体持续的知识分享,使得知识库具备形成的可能性,任何个体都可以从知识库中得到检索。二是在知识吸收方面,拓展认知视野。人工智能技术将为现有的企业知识吸收、获取和利用的过程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有效提升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三是在知识创造方面,提升原有效率,颠覆原有模式。企业创造知识、在内部传播并将其应用于产品和服务中,是企业成功的基石。
五、企业智能化升级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效率与管理伦理存在冲突
任何管理活动都围绕三大基本目标开展:效率、效果和效益。效率讲求“正确地做事”,主要用于衡量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效果讲求“做正确的事”,主要用于衡量组织从事的工作和活动,与其愿景和使命的匹配程度;效益作为前两者的检验标准,主要用于衡量投入的有效产出情况。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同时也会对管理伦理产生三方面的冲击:第一,管理手段智能化与管理人性化之间的矛盾;第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快于相关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速度;第三,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行业禁忌和伦理难题。
(二)人才管理更具挑战性
人工智能可以协助甚至替代人类高质、高效地进行一些工作。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时,一方面,大量的企业职员会被替代,使企业管理结构趋于扁平化,导致管理难度显著提升;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可以从事简单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企业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将更注重员工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专业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可以说,这是人才观念和管理方式的一次革命。
(三)网络安全和经济成本顾虑
人工智能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算法,通常需要通过云端数据中心进行大规模计算。如果网络安全技术不过关,黑客将趁虚而入,窃取企业的信息或破坏网络。因此,在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引进,反而会使企业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下。
此外,中小型企业即使有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意愿,也很可能由于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成本和未知的未来收益而退缩。与企业人工智能平台建设相关的经济成本主要包括算法、信息采购、基础设备采购、管理费用等。
六、企业智能化升级的策略
(一)健全法律体系,规范行业标准
当前,中国已经出台了许多鼓励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条例,但相关的约束性法律仍不健全。其实,相比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人工智能“该”做什么,人工智能相关法律的健全更值得思考。国家应从顶层设计着手,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在技术、产业、研发等方面的法律体系,明确相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长效的责任追究和风险分担机制,从而促进人工智能产业规范化发展,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二)更新招聘标准,优化培训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会加快一些工作岗位的迭代。因此,从人才招聘这一环节,就应充分挖掘人工智能的潜能,更新人才招聘的相关标准,确定不同类型人才的发展规划和培训体系,做好部分员工的内部调岗,协助失业人员再就业。
(三)持续升级技术,不断完善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需要建立在人工智能基础科学发展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基础上。这需要国内科研人员久久为功,推陈出新;需要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需要现有用户积极反馈,潜在用户勇敢尝试,全体用户包容理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企业将减少安全顾虑和成本顾虑,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七、结束语
现代企业管理注重经济成本的降低和生产率的提高,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替代低端劳动力、提高信息和数据的获取能力等方式,助力企业实现经济目标,因此,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是大势所趋。然而,正如特斯勒定理(Tesler's Theorem)提出的“人工智能是尚未完成的事情”,从国家层面健全法律体系、规范行业标准,到国家和人工智能企业形成合力持续升级技术、不断完善服务,再到各类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更新招聘标准、优化培训体系,以人工智能驱动的企业管理变革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鑫,王明辉.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及其促进策略[J].改革,2019(09):31-44.
[2]余应敏,王彩淋.财务机器人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之友,2018(07):54-56.
[3]葛娅秀,陈恺宇.人工智能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J].经济研究导刊,2020(03):124-126+150.
[4]何沛鸿.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物资采购的最优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