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构建

2023-04-29 00:44李世东樊宝敏林震
林草政策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化构建基本思路基本方法

李世东 樊宝敏 林震

摘要: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之行,是繁荣新时期生态文化之需,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之魂,是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之要。文中在论述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想,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核心内容、基本特征、基本方法。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核心内容包括退耕还林还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一种复兴文化、智慧文化、和谐文化、科学文化,其建设的基本方法包括全面研究、系统归纳,深入挖掘、精心创作,吸收借鉴、博采众长,广泛传播、正面引导。深入研究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对于深刻理解退耕还林还草这一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标志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构建;基本思路;核心内容;基本特征;基本方法;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122;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9546(2023)01-0001-08

DOI: 10.12344/lczcyj.2023.02.27.0003

李世东,樊宝敏,林震.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构建[J].林草政策研究,2023,3(1):1-8.

Constructing the Culture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Li Shidong1Fan Baomin2Lin Zhen3

(1.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 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Policy and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3.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 The culture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ath to flourishing ecologic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the soul of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the essential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y discuss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culture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cluding the basic ideas, core conten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elementary methods. The culture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is in nature a culture of revival, wisdom, harmony and science, with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behavioral culture as the core content. The elementary methods for building the culture includ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by means of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careful organization and creation through indepth potential tapping, extensive adoption of the merits of all aspects by absorption and reference, and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for positive guidance.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culture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s of the monumental program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basic ides; core conten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elementary metho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土地利用史。明清时期,我国局部地区就有退耕还林的实践探索[1]。1949年开始,我国就号召动员人们进行退耕还林[2]。作为世界十大重点生态工程之一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1999年试点启动以来,已经实施了20多年,在改善生态环境、助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全民生态意识、树立全球生态治理典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3]。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9年研究结果,新世纪以来我国绿色面积净增长和净增长率均排名全球首位,绿色面积净增长占全球净增长总面积的25%,其中植树造林占比达42%[4-5]。根据同期数据推算,退耕还林还草贡献了全球绿色净增长面积的4%以上[4]。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格蕾琴·戴利通过长期深入研究后指出,退耕还林已经在中国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其他国家应重视并学习中国的经验,将中国当成一面镜子[6-7]。通过20多年的丰富实践,退耕还林还草已经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的灵魂所在,深入研究退耕还林还草文化,能够进一步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史上这一标志性工程的重大意义。

1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1退耕还林还草是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之行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森林就成为祖先们最初的栖息地、庇护所和食品库,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人类祖先就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木为巢”是森林孕育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人类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创造了语言和文字,形成了由原始图腾崇拜到“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和狩猎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人类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栽培了一些野生植物以补充食物,原始农业逐渐产生,人类进入了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时期。由此,农业成为新石器时代的基本标志之一,这也是人类历史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农业革命。从那时起,所有的耕地基本都是逐步开垦森林和草原而来。

1949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1955年,毛泽东主席就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生态兴则文明兴,森林是文明的根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工程区生态修复明显加快,短时期内林草植被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超过4个百分点,一些地区提高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百分点。林草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创造了良好条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生态工程。

1.2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繁荣新时期生态文化之需

中文“文化”一词源自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中的“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余秋雨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这个定义既以中国社会为参照,又与各国学者的见解互为共识、一脉相承。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是21世纪人类面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诸多生存和发展危机所选择的新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是一种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发展中实现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生态觉醒、行为修正和社会适应。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正是我们面对生存危机所作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发展中实现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重要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旨,退耕还林还草参与者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活动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退耕还林还草文化。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从狭义上讲,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指人们在退耕还林还草活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创造的或受其影响、与之相关的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想道德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催生了退耕还林还草文化,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退耕还林还草实践的产物,并将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重要的作用。

1.3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1世纪以来,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退耕还林还草贡献巨大。2019年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20周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行了认真梳理,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工程建设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表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20多年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文化研究正当其时。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退耕还林还草文化也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的灵魂所在。

进入新时代,国家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目前,《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规定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截至2022年底,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总面积约3 480万hm2(5.22亿亩),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约1 420万hm2(2.13亿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0多年来,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严重沙化耕地得到有效治理,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和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积极履行国际公约的标志性工程,成为人类修复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还林还草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大力宣传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载体。

1.4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之要

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新定位、新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国是人口大国,耕地面积有限。经过20多年发展,退耕还林还草已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升,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了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修订相关技术规程、面向全社会开展“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广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标识(logo)”征集活动等。真正实现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研究,是引领未来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8-9]。

2退耕还林还草文化的核心内容

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两山”理念为引领,以不断丰富完善退耕还林还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核心,以全面研究、系统归纳,深入挖掘、精心创作,吸收借鉴、博采众长,广泛传播、正面引导为手段,以讲好退耕还林还草故事、传播好退耕还林还草声音为宗旨,以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退耕还林还草及提高退耕还林还草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为目标,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为推进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1退耕还林还草物质文化

退耕还林还草物质文化是指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获得的物质产品。退耕还林还草物质文化凝聚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成果,是以实体形式对退耕还林还草文化的具体呈现。退耕还林还草物质文化是在工程推进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和退耕区群众所创造和逐渐形成的具有退耕还林还草特征的物质和物质性产品,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例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文化活动室等。

退耕林地和草地是退耕还林还草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截至2022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 000多亿元,在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87个地市2 435个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约3 480万hm2,4 100万农户、1.58亿农民直接受益。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促进了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有效推动了工程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致富奔小康[10-13]。2009年9月8日,“退耕还林展览馆”在陕西省吴起县建成开馆,这是我国第一处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题的纪念馆,馆内有大量关于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图片、实物、影像等资料,让人们见证退耕还林还草历史。1999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南庄河村聚财山向全国吹响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号角,并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16字方针。湖南湘西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区也树立起生态恢复纪念碑。

各地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培育的绿色资源,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采摘、森林康养等新型产业,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生态效益正在逐步转化为促农增收的经济效益[12]。

2.2退耕还林还草精神文化

退耕还林还草精神文化表现为与退耕还林还草相关的意识、观念、心态、风俗、习惯、精神、传统等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退耕还林还草精神文化可以被视作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价值观念构成的理论体系。多年形成的退耕还林还草精神文化成果,形式和题材多样,包含文学创作、影像制品等,它们或来自退耕还林还草的一线参与者,或来自文学领域的艺术作家、新闻记者。这些作品在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认可,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引向深入。

新闻报道是退耕还林还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绿色时报》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等中央级新闻媒体为龙头,以各省级报纸、政府网站为骨干的新闻报道网络。截至2020年9月,百度词条共计收录“退耕还林还草”7 190万条。

在文学作品中,如陈廷一2005年撰写的《我称道退耕还林,写这篇文章正是基于斯——退耕还林交响曲》对我国为什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又有什么成果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张学军所作诗歌《退耕还林——春夏秋冬》描写了退耕还林还草后草木的四季变化,展现出了一副生机勃勃的画卷;何晓明的诗歌《退耕还林谣》,用精炼简短的语句描绘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后的绿意盎然,赞颂了这一伟大工程;刘宏彦所写《吴起退耕还林赋》表现出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前后变化;杨志洲所写的《秦草是宝》则描写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后秦岭的郁郁葱葱,内心充满的喜悦之情。

影视纪录片一类的作品所反映的题材,如《辉煌中国》《把绿色留给子孙》《大漠长河》《我们一起走过》《退耕还林:一场始于陕西的绿色革命》等,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到发展方式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均有涉及,体现了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走过的光辉历程,赞颂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电影《山丹丹花儿开》则谱写一部延安青山再造的朴素故事;由飞林作词,修骏、孙兢兢作曲的《退耕还林歌》,唱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美好成果和光明前景。

发展退耕还林还草精神文化,就要丰富退耕还林还草文学艺术创作,引起人民思想共鸣。除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外,还应发展电影、相声、小品、说书、快板、秧歌剧等。

2.3退耕还林还草制度文化

退耕还林还草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相关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是规范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展的行为准则,它以刚性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化的规定内容来约束和限制人们的行为,是退耕还林还草广大工作人员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对保证退耕还林还草顺利进行、保护工作人员的财产与生命安全、保障退耕还林还草的各项成果具有重要作用。

退耕还林还草制度文化体现在包括《退耕还林条例》在内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法规[14],这是中国生态制度建设的重大创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创造性地实行个体承包、直补到户的方式,让农民真切感受到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惠;退耕还林还草将生态治理与群众的现实利益直接挂钩,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治理管护积极性,任务分配到户、政策直补到户、工程管理到户,政策措施家喻户晓。

今后,应积极推进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退耕还林还草的体制机制保障。应全面梳理20多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各项政策制度,研究制定修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建立起适应新时期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

2.4退耕还林还草行为文化

退耕还林还草的行为文化是人们在生态价值观引领下发生的行为转变和形成的行为习惯,是在退耕还林还草组织工作中,及教育、宣传、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退耕还林还草相关的文化现象,它是退耕还林还草实际工作、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和工作人员文化素质的动态体现,也是退耕还林还草精神和价值观的映射。

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已经表现在人们的一些行为之中,如退耕还林还草早已成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选题,并已经走进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教材和课堂。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学研究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开始,近20年来,以此为主题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大量涌现。截至2020年底,以“退耕还林”为关键词检索国家图书馆官网,共有藏书100多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2004年出版的《中国退耕还林研究》(李世东),2005年的《退耕还林(草)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张美华),2006年的《退耕还林与西部可持续发展》(陈建生),2009年的《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崔海兴),2017年的《探讨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王敬中)等。据在“中国知网”中搜索“退耕还林”主题词统计,1998年9月—2022年12月,共发表相关论文1.10万余篇。

教育普及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及全国各地林业和教育部门,经常组织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或职业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各方面人员的综合素质,取得良好效果。

2020年伊始,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构建研究项目正式展开;同年7月,项目组召开了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构建与传播研讨会,标志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文化研究工作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2020年11月1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退耕还林还草标识”。标识整体以“退耕还林还草”的草书写意变形而来,整个图案形似一只帆船,代表退耕还林还草事业乘风破浪,稳健前行,中英文以蓝色体现,与红、黄、绿等颜色共同体现“退耕还林还草,共建美丽中国”的主题。“退耕还林还草标识”作为集中展示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发展理念的符号,是创造退耕还林还草品牌形象、展示退耕还林还草文化的重要载体,被广泛应用。

退耕还林还草行为文化的养成首先需要通过科学研究与信息传播等,把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内涵落地落实,其次要推动退耕还林还草文化的互动体验。

3退耕还林还草文化的基本特征

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文化,其研究主题是人与自然相处之道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1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一种“复兴文化”

“复兴”一词出自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指衰落后再兴盛起来、再创辉煌,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退耕还林还草主张“将自然还给自然”,即人类欠下自然的债务还回自然,努力恢复自然本来面貌,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实现“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长期以来,人类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索取无度,寅吃卯粮,欠下了大笔的生态债务。人类理应将自己欠下的生态债务还回自然。退耕还林还草是一场深刻的土地利用方式变革,通过“退”和“还”的方式,将人类欠下的生态账还回自然,努力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大自然“复兴”生机和活力。

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文化不是要放弃农耕文化,更不是要否定农耕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而是在新时代新情况下对农耕文化进行反思,采用“退”和“还”的方式,提高农业效率,优化产业结构。“退耕”和“退”不是无限制无规划地被动退出,而是在增强生态意识、依靠科学决策的前提下主动而有计划地退,是在人们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主体行为。

3.2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一种“智慧文化”

退耕还林还草的一个“退”字尽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退耕还林还草主张以退为进,退出耕地、种树种草、恢复生态,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缓和下来。通过研究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可以发现和揭示退耕还林还草中的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

退耕还林还草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对自然万物及其规律的尊重,首先要破除的一个思想窠臼就是传统对“良”“莠”的区分,即并不是只有产粮食的土地才是“好地”“良田”,山、林、河、草、湖不是无用的荒山野地,而是与产出粮食的耕地一样,在人类生活和文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退耕及其相关文化就是建立在对生态和谐之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之上,蕴含着尊重和平等对待自然界万物的生态平等思想。

中华传统的生态智慧既滋养了中华文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整体性等方面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正是对中国优秀的传统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态保护思想相结合。

3.3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

退耕还林还草主张深入反省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摒除人类中心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课题。

对大自然,尤其是山林河泽的保护和管理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在尧舜时期,就有过掌管草木鸟兽的官职“虞”。古代已经深刻认识到要想确保国泰民安,就应遵守四时节律,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到了西周时代,这种虞官的制度职责更加明确,统称虞师,如山虞是保护上林的虞官、泽虞就是保护薮泽的虞官,山水薮泽是自然万物生长繁殖的场所,都有相应的虞官进行管理。

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道家和儒家认为,自然即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密不可分,所以审美也必然是人与自然直接的“善”与“和”。例如,中国国画常以人物、花鸟、山水作为描摹对象,在画中概括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这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退耕还林还草思想,是对我国传统生态美学的继承,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

3.4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一种“科学文化”

退耕还林还草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与风沙危害、保持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退耕”是为了实现土地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把农民的精力财力集中起来,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把陡坡耕地腾出来,种树种草;把富裕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合理配置。“退”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还”的是先进生产力。

中国的农耕文明很早就开始认识到尊重生态规律的重要性。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田”“圃”“囿”“畎”等有关土地利用的文字,自春秋时期就懂得用地养地以及土地规划的道理。垦田离不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进入春秋战国之后,黄河流域已经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优良技术传统。如今,凭借农业技术的力量,以不到世界总耕地面积7%的耕地支撑了约占世界1/4的人口;世界上许多曾繁荣一时的文明古国已相继衰落,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科技与文化的先进性就更显突出。

21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了很多惊艳世界的中国奇迹。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项伟大创举,是一项涵盖了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草业等基础科学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事关当下和未来民生的重要领域[15-16]。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的今天,西方学术界也对人地关系,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反思,采取了一系列与中国的退耕政策相类似的举措。

4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

4.1全面研究、系统归纳

全面梳理20年来各行业、各领域、各类型的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成果和丰富经验、做法,及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下一步如何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历史、当前和未来的贯通上,从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关联上,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全面总结退耕还林还草产生、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地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和法规、创新理论和科技,用以指导和支撑退耕还林还草新的工程任务,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绿色发展和美丽建设伟大实践。全面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及其相关文化,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切实提高退耕还林还草文化研究的水平。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4.2深入挖掘、精心创作

深入实际调研,挖掘整理退耕还林还草基层丰富实践;投入足够力量,集中精力开展创作。全国80%的县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要想做好相关文化研究,离不开深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与基层干部,特别是退耕农户打交道、交朋友,掌握第一手材料,激发研究灵感。同时,广泛收集各地相关文件资料、工程建设档案,挖掘历史事实和当时代表人物的思想与情感,收集并保留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素材,记录感人的历史故事以及尊重自然、艰辛探索、团结奋斗的退耕还林还草精神。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学者,通过实地调查、采风、评比等形式,创作退耕还林还草文艺。如中国作家协会组织数十位作家深入退耕还林还草一线采风,形成了一批退耕还林还草文学作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编辑出版了《退耕还林在中国——回望20年》一书,向全社会发布了《中国退耕还林还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书,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与乡村振兴》专题研究等,这些成果都可以为研究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提供帮助。

4.3吸收借鉴、博采众长

摆脱行业束缚,扩展研究的视野范围。退耕还林还草是由林草部门实施的一项生态工程,但同时也是一项特点鲜明的复杂系统工程[17],带有准公共商品的属性[18],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安全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退耕还林还草文化研究中无论是数据整理、资料收集,还是统计分析、撰写文稿,都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多行业、多单位协同协作的特点,既有行业内上下联动,也有学科间交叉融合,需要开阔视野、博采众长,广泛吸纳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国际上一些国家也开展了类似于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工程,如美国“罗斯福工程”、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加拿大“绿色计划”、北非五国“绿色坝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退耕还林还草有其特殊性,研究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更是首创之举,可以直接参考的资料有限。因此,应广泛借鉴其他相关研究的成果,如森林文化、草原文化、湿地文化、园林文化、植物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民族文化、古村镇文化等,以此启发思路、开阔视野。

4.4广泛传播、正面引导

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要传播好退耕还林还草的声音。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宣传力度,开展院士行、作家行、记者行、重走长征路等活动,相关媒体通过实地采访、拍摄、访谈等形式反映退耕还林还草20多年所取得的成果,深入基层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其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工程建设规范成效突出;但也不排除个别农户理解不到位,或退耕地类、还林面积、林种树种、成活率等方面出现问题。应做好正面引导,传播好正面声音,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生动、形象的事实宣传退耕还林还草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退耕还林还草纪实编委会.退耕还林还草纪实[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21

[2]李世东.中国退耕还林发展阶段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1):36-41

[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退耕还林还草二十年(1999-2019)[EB/OL].(2020-06-30)[2022-09-25].http://www.forestry.gov.cn/html/main/main_195/20200630085813736477881/file/20200630090428999877621.pdf

[4]李世东.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策略[J].林草政策研究,2021,1(1):8-19..

[5]CHEN C,PARK T,WANG X H,et al.China and India lead in green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landuse management[J].Nature Sustainability,2019(2):122-129.

[6]LI J,FELDMAN M W,LI S Z,et al.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inequality under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in western China[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1,108(19):7721-7726.

[7]OUYANG Z Y,ZHENG H,XIAO Y,et al.Improvements in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investments in natural capital[J].Science,2016,352(6292):1455-1459.

[8]李世东.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构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2.

[9]刘某承,李世东.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

[10]李世东.退耕还林还草与乡村振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

[11]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报告编委会.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报告2020[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

[12]李世东.退耕还林还草实用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

[1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0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监测国家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

[14]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文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5]李育材.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评价研究[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9.

[16]李世东.中国退耕还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7]李世东,樊宝敏,林震,等.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8]张秀斌,陈应发.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与公共选择理论[J].林业经济,2009(9):41-43.

猜你喜欢
文化构建基本思路基本方法
成全:教育的一种定义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庆文化构建探析
浅析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及注意问题
小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
论孙子文化普及教育的基本思路与有效途径
浅析激发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
英语翻译实践中的文化欠缺和文化建构探讨
以文证史:文学史教学的基本思路
探讨电力企业文化构建对企业执行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