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翠芳 黄维茂
摘 要:以贵州省遵义市问卷调查数据和官方统计数据为依据,探讨农村机构养老发展困境以及应对机制的共识性方法及对策。研究表明:农村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较低,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生活满意度有结构性差异。农村机构养老发展滞后,存在:入住率低,地区发展差异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入住老人精神与心理需求难以满足;专业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低;社会化养老能力弱等困境。协同治理机制是应对农村机构养老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在树立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理念的前提下,应构建农村老人养老需求供应机制,政府引导社会化改革机制,农村机构养老多元化发展、社会化养老与五保兜底养老平衡发展以及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机制,同时促进家庭养老、互助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耦合发展等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农村机构养老;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协同治理;农村老人;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152(2023)02-0089-10
DOI:10.16388/j.cnki.cn42-1843/c.2023.02.008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4亿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1亿人,占13.50%),老年人口在增速和数量上均为全球第一。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人口社会重大问题,而且我国约有60%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发展农村机构养老,有助于解决农村特困老人的养老问题,创新农村机构养老模式,推动机构养老社会化改革,有助于满足老年人口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因此,探讨农村机构养老发展困境,分析影响因素,并构建应对机制,现实意义重大。
一、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农村养老机构与机构养老
农村养老机构是指敬老院、养老院或五保供养中心等,主要由政府投资兴建,是我国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是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异地养老、乡村田园养老[1]等社会化养老的主要载体。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化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弥补农村家庭养老资源的不足,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缓解家庭养老压力。农村养老机构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社会机构,推动农村机构养老发展是一项关系民生的社会治理工程,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1)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民族、婚姻、文化程度、经济收入、身体健康状况、性格与心理状况、个人行为和爱好等个人基本情况,子女、配偶等家庭亲属情况,情感寄托与社会关系网络,生活状况及周边环境,养老观念、意愿、方式等养老状況,对低保、医保、养老保障等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情况,获得社会救助情况,对机构养老的认同与期望,生活满意度等内容。
(2)开展问卷调查
为使调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采取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遵义市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社区——绥阳县洋川镇红五村、云星村以及桐梓县娄山关镇杉坪村;发展一般的社区——绥阳县旺草镇石桥村、石羊村、小旺草村、小河口村、萝柏村;发展较落后的社区——正安县班竹镇班竹村为调查点。由于受访老人文化程度、身体、智力等方面的限制,问卷调查主要采取调查者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访问和集中填答的方法发放与回收问卷。在农村社区共发放问卷265份,回收有效问卷242份,有效回收率91.32%。另外,以遵义市6所农村养老院或敬老院(泗渡镇养老院、板桥镇敬老院、巷口镇敬老院、深溪镇养老院、长征镇敬老院、松林镇养老院)入院老人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75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有效回收率86.86%。
2.实地研究
深入农村老年人家里、田地间、村委会以及村民闲暇时的聚集地,采用参与观察、小组座谈与面对面深入访谈收集定性分析资料。在村委会、村民聚集地等适宜场所召集老年人群4次5人一组的小组座谈、召集村民开展两次10人一组的小组座谈。在对6所养老机构入住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抽取10个典型案例进行半结构性的面对面深入访谈,围绕其家庭环境、社会关系网络、养老需求、生产与经济收入、身体机能与心理状况、情感寄托与生活态度、生活保障来源、对养老机构的认知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以便深入到问题本质的定性分析。与政府工作人员、村委会干部、村民等受访对象的访谈采取无结构式访问的方式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场所开展,探讨机构养老发展困境的影响因素。
3.文献研究
查阅大量老年人养老需求以及机构养老发展主题的中外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料,尤其是从人口学、社会学等学科开展研究的期刊论文和著作;在官方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查阅贵州省老年人口、农村机构养老统计数据和网上数据库,对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和内容分析。
4.统计分析
由于对农村社区老人的调查问卷和对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调查问卷内容有差异,因此将分开核实、统计和分析。应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调查问卷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及卡方检验。研究中主要使用的统计功能有描述性分析、频数分析、变量相关分析。
二、贵州省遵义市机构养老发展现状
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晚,但发展速度快,是典型的“未富先老”。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5.38%,老年人口系数为8.57,农村为9.49,城市为7.17[2]。可见,贵州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市更严重,面临更为突出的养老问题。贵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多,收入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受教育程度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社会保障体制机制不健全。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近七千个,床位数量近二十万张,基本建成覆盖农村所有乡镇的供养机构网络,供养床位基本满足全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集中供养需求,但是也存在部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率低、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7.5%。全市下辖3个区、7个县、2个民族自治县、2个代管市和1个新区,截至202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29.18万人[3]。遵义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革命老区,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是黔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遵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7.05%,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42%。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20%的有4个县/市(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余庆县、赤水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的有9个县/市(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赤水市)[4]。可见,遵义市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各县/市老年人口占比以及城乡分布具有差异性,农村养老问题比城市严重,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任务紧迫。截至2020年10月,遵义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940个,其中,乡镇敬老院217个,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8个,农村互助幸福院577个,社会福利院(中心)5个,老年公寓4个,老年养护楼11个,民办养老机构30个,民办养老企业8个,养老服务床位数达38246张,共有养老管理人员3400多人,护理人员4500多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衔接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康养、医养、旅居养老等中高端养老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随着全市以汇川区为试点的全省农村养老综合改革大力推进,遵义市已成为探索解决全省农村养老问题新模式、新路径、新策略的先头兵。
三、农村老人机构养老意愿以及入住老人
生活满意度分析
(一)农村老人机构养老意愿分析
对自变量——年龄、民族、婚姻、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子女数量、居住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对养老机构了解程度、邻里关系、养老观念、生活环境、社区健身与娱乐设施建设以及居住地与养老机构的距离与因变量——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及卡方检验。
根据双变量交叉列联表分析与卡方检验的结果可知,家庭年收入(X?=17.698,P=0.017)、子女数量(X?=12.109,P=0.013)、居住情况(X?=18.338,P=0.026)、身体健康状况(X?=22.113,P=0.024)、对养老机构了解程度(X?=19.583,P=0.019)、生活满意度(X?=15.498,P=0.038)、邻里关系(X?=25.264,P=0.025)、养老观念(X?=14.673,P=0.046)以及居住地与养老机构的距离(X?=4.581,P=0.009)与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呈显著相关关系(均P<0.05),说明自变量——家庭年收入、子女数量、居住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对养老机构了解程度、生活满意度、邻里关系、养老观念以及居住地与养老机构的距离对因变量——机构养老意愿有显著影响,即对老年人是否选择机构养老显著相关。年龄(X?=26.271,P=0.117)、民族(X?=17.368,P=0.229)、婚姻(X?=16.498,P=0.208)、文化程度(X?=24.812,P=0.174)、生活环境(X?=26.252,P=0.148)以及社区健身与娱乐设施建设(X?=19.629,P=0.236)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均P>0.05),说明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生活环境以及社区健身与娱乐设施建设状况对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无显著影响。
调查表明,农村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较低,71.90%(174/242)的老人选择家庭养老,21.07%(51/242)选择邻里互助养老,仅有11.16%(27/242)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47.52%(115/242)的老人表示如果村里有养老院,将选择机构养老,如果养老院距离居住地较远,如在镇里才有养老院,仅8.26%(20/242)的老人将考虑入住养老院。在所调查的9个农村社区中,仅两个村庄建有养老院,其他养老机构距离所调查的村庄都在十公里以上。
(二)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生活满意度分析
研究结果可知,15.79%(24/152)的老人表示对养老机构的生活很满意,49.34%(75/152)比较满意,23.68%(36/152)的老人表示一般,7.24%(11/152)的老人不满意,3.95%(6/152)的老人很不满意,说明仅有11.18%(17/152)的入住老人不满意养老机构的生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社交)、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需求层次较低,主要体现为物质生活的满足,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生活结构与社会关系简单,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难以实现,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可见,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生活满意度有结构性差异。
生活质量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通过分析影响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生活质量的具体因素,进而得出影响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变量[5]。以自变量——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心理狀况、身体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对养老机构管理与服务的了解程度与因变量——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生活质量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及卡方检验。通过双变量交叉列联表分析与卡方检验可知,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生活质量与老人年龄(X?=24.631,P=0.023)、婚姻状况(X?=16.571,P=0.038)、心理状况(X?=20.613,P=0.015)、身体健康状况(X?=12.235,P=0.011)和家庭年收入(X?=17.537,P=0.008)显著相关(均P<0.05),而性别(X?=19.498,P=0.208)、对养老机构管理与服务的了解程度(X?=42.629,P=0.159)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均P>0.05)。说明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心理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年收入对老人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即对养老机构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老人的个体性别特征、是否了解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状况对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即对养老机构的生活满意度影响不显著。生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息息相关,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生活质量越高,对养老机构的生活满意度就越高。
同时,调查还表明入住农村养老机构的老人对低保、医保、养老保障等社会救助政策知晓越多,获得社会救助越多,对机构养老的认同与期望越高,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就越强烈,对入住养老机构的生活满意度也越高。
四、贵州省遵义市农村机构养老发展困境及成因
(一)入住率低、闲置床位多,地区发展差异大
表1显示,截至2015年底,遵义市15个县/市/区共有农村五保对象18607人,集中供养12215人,集中供养率65.65%,高于全省41%的平均水平。集中供养率最高是赤水市75.58%,最低为桐梓县47.76%,两城区(红花岗和汇川区)、遵义县、绥阳县、正安县、风冈县、湄潭县、习水县、赤水市和仁怀市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率高于全市农村平均水平,15个县/市/区农村养老机构发展差异大。除正安县、道真县、赤水市和仁怀市外,其余县/市/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存在已建成尚未投入使用的情况。床位使用方面,除道真县、赤水市、仁怀市和新蒲新区外,其余县/市/区农村养老机构床位闲置较多。农村养老机构入住率低,闲置床位多与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较低有一定的关系。
赤水市、仁怀市是遵义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较好的县级市,两市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与发展已经走在了遵义市的前列。赤水市目前建成投入使用的公办养老机构16个,建筑面积近五万平方米,床位1784张;建成投入使用民办公助养老机构7个,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床位519张,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38张。目前仁怀市有公办敬老院20间,解决特困供养老人五百余人。全市现有88间农村幸福院、19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家易地扶贫搬迁老年服务中心。
表2显示,仅有泗渡镇和巷口镇养老机构入住率达60%及以上,巷口镇敬老院规模小,特困老人入住率较高;目前泗渡镇、板桥镇养老机构暂无社会养老人员,主要入住的是五保老人,深溪镇、长征镇在入住特困老人的基础上,床位闲置还较多,逐渐向社会养老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配套设施不全
遵义市农村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满足农村特困老人集中供养需求,社会化养老容纳能力极为有限。总的来看,遵义农村养老机构基础条件相比以前有了较大改善。以桐梓县为例,已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所,农村幸福院64所,总面积8073万平方米。登记设立养老服务机构15家,床位4129张,入住2564人,入住率62.10%,比2016年的入住率47.76%提高了14.34百分点。但全市部分农村机构养老仍存在问题:养老机构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如松林镇养老院;设施破旧,维修资金短缺,如巷口镇敬老院;改扩建资金不到位,对入住老人造成安全隐患,如板桥镇敬老院。表2显示,除深溪镇养老院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外,其他5所养老机构都缺乏康养、医养的硬件设施和医务工作者。泗渡镇、深溪镇和长征镇养老机构设施设备较完善,巷口镇、板桥镇、松林镇养老机构配套设施不全,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有待改善。
(三)入住老人精神与心理需求难以满足,生活质量不高
通过访谈可知,入住老人一天的生活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原因在于养老机构娱乐、休闲设施不完善,尽管有一些简单的健身项目,但“很多老人不爱娱乐,不玩象棋、打牌等游戏,不喜欢锻炼,喜欢看电视”,养老机构也显得冷清。调查还发现,入住老人互相都不太熟悉,大多数老人都是独自一人坐着发呆。可见,入住农村养老机构的老人在身体健康、经济收入、精神慰藉、生活话语权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过着低质量的老年生活。相关分析也表明,入住农村养老机构的老人仅限于能够满足基本物质生活保障,老人的身体不适感和心理压力大,精神与心理需求难以实现,处于相对被隔绝的状况,入住老人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入住老人精神和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是造成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流失的重要原因。
(四)专业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低,缺乏多元化养老发展模式
据民政部统计,全国平均每13名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仅拥有1名工作人员,说明管理服务人员不足是全国农村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表明,遵义农村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人员缺乏,以松林镇养老院为例,入住老人37人,管理服务人员2人,2∶37的人员配置不符合国家对养老机构1∶10的配置要求,管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也影响养老机构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多数农村养老机构的行政办公、财务、人力资源、安全、质量等管理没有专人负责,出入院服务、咨询服务、医疗护理与康复服务、安宁疗护、居家上门服务缺乏或服务水平低。
相关研究表明,农村老人对机构养老的品质没有过多、过高的要求,老人对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和养老服务的稳定性更为关注和敏感[6]。生活照料与膳食服务是6所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最基本的需求,老人对权益保障、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健康保健、心理/精神支持、老年教育的需求意愿有差异,从养老机构供给方来讲,也不能够满足老人在这些方面的服务需求,尤为缺乏专业化和主体化的管理和服务。调查显示:6所养老机构管理体制不完善,公建公营的泗渡镇、板桥鎮、巷口镇和松林镇养老机构管理员和服务员没有分开,专业化管理服务水平低,社会养老发展滞后。
(五)社会化养老能力弱,五保供养与社会养老相混合
农村养老机构以入住五保老人为主,条件稍好的养老机构面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但普遍都是混合型,五保供养与社会养老相混合。社会化养老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农村机构养老资金不足的问题,但鉴于养老机构社会化养老能力弱,在满足社会老人养老服务需求上很受限制。养老机构可分为护理型、混合型、日间照料型、临终关怀型、养老型等[7],明确发展定位,建立结构性需求和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养老能力和服务水平。如长征镇养老机构,以社会化养老为发展定位,但是社会老人在养老服务需求上存在结构性差异,该养老机构在健康保健、医疗护理、心理/精神支持、老年教育方面明显供不应求,服务供给偏重物质养老,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老人服务需求上的结构性差异问题,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失衡,再加上当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意愿不强,而养老机构社会化养老能力弱,导致养老机构入住率低,闲置床位较多,最后仍是发展混合型养老模式。
综上,农村机构养老发展陷入尴尬境地,一方面是农村社区缺乏养老设施,另一方面是已建成的养老机构大门紧锁、形同虚设;一方面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新建,鼓励公建公营、公建民营等多元化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已建养老机构经营困难,纷纷倒闭。此外,有的养老机构还存在改扩建后权益划分不够明确[7]、宣传工作不到位、保险意识低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农村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养老思想严重等。农村养老机构由于社会观念保守、布局不合理、服务不到位、设施不健全等原因,存在入住率低、床位空置的难题,不仅严重浪费公共资源,同时也无法满足高质量、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存在服务供给和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
五、构建农村机构养老协同治理机制
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是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经济社会向现代化、市场化发展,人们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变迁,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所导致的人口社会问题。多方因素综合导致农村机构养老发展困境,解决这一困境应从协同治理的视角,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保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共同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协同治理强化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和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协作共治和责任共担,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基本趋势[8]。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社区运行、家庭承载、村民参与协同治理,促进居家养老与邻里互助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有效整合并发挥作用是构建农村机构养老协同治理机制的必然选择。
(一)树立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理念,建立农村老人养老需求供应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机构养老普遍具有行政化、半专业化的特点,社会工作中的“心理—社会”视角、优势视角、增权视角等是理解和分析农村机构养老问题的理论视角[9]。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构建农村机构养老协同治理机制,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树立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理念。借鉴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机构的开放性,并整合社会资源[10],使农村机构养老向着科学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农村老人因社会资本的缺乏、经济收入低、身体患病、家庭不幸等个人或家庭因素,成为生活在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农村机构养老要改变行政化的工作思路,改变把入住老人看作管理的客体或物化对象的思想,从影响老人健康因素的广泛性出发,关注老人生命周期、身心健康全过程,将健康作为制定农村老人健康养老服务各项政策的重要考量。立足入住老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主动了解老人的需求,尤其要多关注五保老人的心理和情感诉求。根据入住老人经济条件、身体状况、情感诉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不仅要让入住老人的物质生活满意,更要让老人的精神和情感得到满足。
(二)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化改革机制
农村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指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社会组织、民营/私营企业、社区、个人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打破政府唯一主体地位,引入社会资源,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我国农村机构养老设施普遍落后,集中供养率低,风险意识薄弱,责任主体不明确,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欠缺等[11]。通过座谈可知,遵义农村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农村老人普遍觉得进养老机构丢面子,被人看不起,哪怕是子女不愿尽赡养义务,多数老人还是选择家庭养老。当前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使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养老问题突出。农村机构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职能机构,走社会化改革道路就是要解决农村老人养老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必由之路。
农村机构养老社会化改革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主要责任,完善政策保障,加强对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税收减免、规划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尽快制定和完善农村机构养老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措施,提供多元主體介入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与管理体系的平台和相关法律政策保障[12],建立多元责任分担机制,政府部门与民营机构责任共担,协同管理,促进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共同发展,强化家庭照料功能,加强民政部门引导和监督公建民营和民建民营介入养老机构的建设与管理[13],强化对养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县政府引导、规划乡镇区域合理布局,使各中心服务范围辐射交叉,实现农村养老服务面全覆盖,在充分利用各村庄资源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
(三)创新农村机构养老模式,构建多元化发展机制
农村机构养老既要承担农村养老的“兜底”功能,也要顺应养老服务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向外辐射养老功能,发展社会化养老。各地农村因地制宜,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制度,积极探索社会养老新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工作中,大力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民营/私营企业、社区、个人等介入机构养老社会化建设与管理,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以提高机构养老市场竞争力和解决机构养老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结合各地农村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探索出一条具有乡土风情、兜底普惠特色的低成本可持续的农村集中养老模式,以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为支撑,向周边村(镇)辐射养老服务功能[14],立足农村条件、发展水平、群众意见和实际需求,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入住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健康管理等养老服务,实现网上实时监控、快捷处理,发展医养结合关怀模式,打造“政府扶得住、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管理现代化”的农村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加强农村机构养老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相衔接,促进协同发展,为周边老人提供居家养老、就医、娱乐等服务。构建农村机构养老多元化发展机制,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村老人养老服务需求。鼓励、支持、引导社会组织、民营/私营企业及社区以合资、入股、购买或租赁等方式参与农村机构养老建设,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和模式,逐步实现农村机构养老由国家福利事业型向社会公益事业经营型转变[15]。
(四)构建社会化养老与五保兜底养老平衡发展机制
调查显示,遵义市农村机构养老普遍实行社会化养老与五保兜底养老相混合。社会化养老与五保兜底养老分别承载着两类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社会阅历、经济收入、知识结构等存在显著差异,具有显而易见的社会分层差距,两类老人混合入住难以实现融合,也给集中管理和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促进社会化养老与五保兜底养老平衡发展,关键是把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以“精准供需,化零为整”的思路,盘活激活农村现有养老资源,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将乡镇分散、闲置的公办养老机构整合为功能完备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6],将就近几个乡镇按照服务需求合理整合为一个服务网格,形成“一网格一中心”,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集中安置特困人员,特困人员养老与社会化养老分开,既节约成本也便于管理,还可提高专业化水平。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养老机构增加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邻里互助式养老方式,就近就便服务老年人,积极为低收入、高龄、独居、残疾、失能农村老年人提供服务,满足农村老人养老“离家不离村”的需求。
因此,明确定位,整合资源,完善养老服务需求与服务机制,既可以提高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又能够满足各类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有助于促进城乡养老服务平衡发展。
(五)完善农村养老机构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和服务机制
农村机构养老在改善居住设施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健全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发展全面的医疗护理和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才能吸引社会老人长久入住。
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可以在完善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家庭养老床位,不仅可以使老人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而且还免去了机构养老床位费,从而节省了养老机构建设和土地的费用。如江苏省南京市,以养老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养老中心为支点,把养老机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赤水市狠抓服务队伍专业化、医养融合优质化、机构管理规范化建设,以“三化”为抓手,完善农村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机制,提高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加强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以推进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为目标,在依托省、市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不定期开展养老服务技能培训,提升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素质。
为切实加强管理,养老机构修订完善了考勤、膳食、财务、卫生、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绩效管理考核和入住老人积分奖励管理机制,加强养老管理规范化建设。同时,动员入住老人参与管理,将入住老人每月零花钱与积分考评挂钩,发挥入住老人的特长,鼓励老人参与劳动和监督管理事务。
(六)建立家庭养老、互助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耦合发展机制
“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与居住方式仍主要以与子女居住为主,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因此,鼓励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在家分散供养,对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优先为其提供集中供养服务[17]。促进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有效契合与对接,提高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是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宗旨。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社区,可探索集中居家养老模式,由村集体出资修建村老年公寓,融合个人、家庭和农村社区养老资源[18],将村里60岁以上有入住需求的老人集中安置到老年公寓,或让敬老院里身体健康的老人入住老年公寓,解决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农村养老的结构性需求问题,以提高农村社区养老保障水平。集中居家养老以老年公寓为主要形式,既保持了乡村养老传统,又满足了老人离家不离村,继续感受家庭亲情、乡情和子女照顾的需要,不同于机构养老和传统的家庭养老[19],是探索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对接的有效养老模式。有条件的乡镇也要积极建设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使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以解决养老問题而忽视村庄与养老机构距离较远,忽视老人自助、互助等问题,尊重老人养老意愿与群体差异,有效改善这一群体养老状况。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农村老人家庭养老、互助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耦合机制中角色的探讨,以厘清家庭的主导作用和邻里、宗族、社区、政府的参与空间,提升老人养老能力,建立整体性、协同性的耦合发展机制。
参与文献:
[1] Altiparmakov N.A Call for More Elaborate and Transparent Pension Data to Inform Policy-making: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World Bank Data for Eastern Europe[J].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15(2):1-25.
[2] 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20-05-11)[2022-07-28].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3.html.
[3] 遵义市统计局.2021年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5-05)[2022-07-28].https://www.zunyi.gov.cn/sjfb/tjxx/tjgb_5860123/202205/t20220505_73719001.html.
[4] 遵义市统计局.遵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2021-06-16)[2022-07-28].https://www.zunyi.gov.cn/sjfb/tjxx/pcgb_5860127/202106/t20210616_68761944.html.
[5] 龙翠芳,李正旭.農村敬老院发展态势、困境及其治理:以遵义为例[J].江汉学术,2017(3):87-93.
[6] 王治坤,武增锋.农村敬老院社会化改革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建议[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1):5-8.
[7] Sluchynsky O.Benchmarking Administrative Expenditures of Mandatory Social Security Programmes[J].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15(3):15-41.
[8] 蓝剑平.我国社会协同治理的主体障碍及解决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12):71-75.
[9] 吕青.社会工作实务[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4-27.
[10] 邱玉涵.社会工作理论视野下的农村机构养老:以湖南省W市L乡敬老院的个案研究[J].农村经济,2008(6):71-74.
[11] 郭庆玲.中部贫困乡镇敬老院发展对策研究:长治市碾张乡敬老院为例[J].理论观察,2012(3):79-80.
[12] 凌文豪,郝一潼.老年人对政府养老责任的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22(1):14-25.
[13] Adascalitei D, Domonkos S.Reforming Against All Odds: Multi-pillar Pension Systems in the Czech Republic and Romania[J].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15(2):85-104.
[14] 汪斌,武继磊,高云霞.养老机构床位空置分布影响因素的空间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22(4):118-128.
[15] 高敏,李延宇.理想与现实:农村老年人居住意愿与现实选择差异[J].人口与社会,2016(1):61-71.
[16] 伍海霞,宋健.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规划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2022(1):88-99.
[17] 秦泽华,张云英,甄苗.敬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长沙市F敬老院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2):75-78.
[18] 范洪敏,徐晶,穆怀中.挤入抑或替代: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对个人养老影响研究[J].西北人口,2022(6):40-51.
[19] 李放,王云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南京市鼓楼区的调查[J].人口与社会,2016(1):51-60.
责任编辑:王继鸽
(E-mail:wjg501@ jhun. edu. cn)
收稿日期:2022 - 07 - 29 本刊网址·在线期刊:http://qks. jhun. edu. cn/jhxs
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协同治理视域下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应对机制与对策研究”(20GZYB43);遵义师范学院博士基金项目“中度老龄化背景下贵州农村空巢老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遵师BS[2021]05号)
作者简介:龙翠芳,女,贵州锦屏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E-mail:longcuifang2004@163.com;黄维茂,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硕士生,E-mail:26247119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