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一体化“三全育人”研究

2023-04-28 02:21王立新
党政干部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雷锋精神三全育人一体化

[摘  要]“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三全育人”的核心是“人”,出发点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中心在“育”,重心在“全”,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将雷锋精神全员协同、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融合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对雷锋精神一体化“三全育人”展开研究,既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也是对凝聚民族复兴伟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雷锋精神;一体化;“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3-0010-07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在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实现雷锋精神一体化“三全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高校全员全过程和各环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雷锋精神一体化“三全育人”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雷锋精神“三全育人”主要体现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的育人目标,将雷锋精神一体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实现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的目标。

(一)雷锋精神一体化“三全育人”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构建雷锋精神一体化“三全育人”格局,将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传承好、弘扬好,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薪火相传、蔚然成风,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核心要素。

1.应对国内外形势与挑战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这些都影响着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是应对国内外形势与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是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用雷锋精神武装大学生、用雷锋高尚的情怀感染大学生、用雷锋感人的事迹感化大学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时代呼唤和要求。

2.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确立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需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为谁培养人”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指向;“培养什么人”彰显了立德内涵;“怎样培养人”是对如何立德、如何树人根本性问题的回答。雷锋是时代楷模,雷锋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浓缩了人类互利互助、向善向美的精神追求,彰显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精神境界,雷锋精神一体化“三全育人”是对“怎样培养人”的生动诠释,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

3.利用红色资源育人的时代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历史遗存、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也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载体。将雷锋文化资源融入学校理论研究、课堂教学、文化浸润、社会实践、典型引领等环节,能够助力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高度。

(二)雷锋精神一体化“三全育人”的理论依据

雷锋精神一体化“三全育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它扎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合力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控制理论。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落脚点和归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面指出:“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人的发展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4]123,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手段,内化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三全育人”的核心在于育人,其出发点与落脚点是通过德智体美劳并举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合力论。恩格斯认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5]254“三全育人”体现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合力的思想,从整体上要求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全”。全员育人就是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是育人的实施者,从整体上规定了育人的全面性;全过程育人要求各个时间段都要抓住,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从而达到无时不有;全方位育人则是全面育人,更加注重从各个方面利用不同形式提升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

3.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控制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控制理论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坚持和协调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觉影响,又要努力控制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发影响,实现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的辩证统一”[6]9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各种因素不断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些矛盾的对立与冲突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就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和对立加以协调和控制,最大程度形成合力。协调控制理论为“三全育人”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能够满足新时代发展需要。“三全育人”要求注重育人的主体要素、空间要素和时间要素,通过协调各组成要素,形成德育合力。

二、建立雷锋精神“全员协同”育人机制

雷锋精神“全员协同”育人是指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明确每一位高校教职工都具有以雷锋精神育人的职责,建立“管理主体—实施主体—支持主体”三位一体的全员协同育人机制。

(一)建立雷锋精神管理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管理主体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统领作用的人员,主要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和党委部门。建立雷锋精神管理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

1.成立雷锋精神一体化“三全育人”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全校各方积极参与的雷锋精神一体化协同育人工作模式。高校推进雷锋精神一体化“三全育人”过程中,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高校党委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充分整合、挖掘、借鉴校内外学雷锋资源,将全体教职工有效地组织起来,借助岗位职能和岗位职责的划分来细化、拓展雷锋精神育人责任,形成合力,同频共育。在具体实施中,高校应强调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强化组织的领导权、话语权,保障雷锋精神育人工作在组织的领导下得以顺利开展,避免因为“各自为政”而失去雷锋精神一体化“全员育人”的核心组织力。学校党委要将“全员育人”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借助管理规章制度等为教职工指明雷锋精神育人的方向和职责,并将其辐射到各个岗位,形成雷锋精神一体化“全员育人”的核心组织力。

2.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牵头抓总、二级单位具体落实的“全员育人”管理主体育人机制。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学校行政工作要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整体办学水平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充分调动各个职能部门与院系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雷锋精神在文化、心理、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由宣传部门牵头、二级部门具体落实,统筹育人资源,强化实施雷锋精神育人保障,打破育人壁垒,进而形成雷锋精神育人合力。既要凝魂聚力打造独具雷锋特色的育人品牌项目,又要调动二级部门的积极性,推动雷锋精神在具体育人实践中的创新。

(二)建立雷锋精神教育实施主体协同机制

实施主体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负责具体落实的人员,主要包括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对于高校雷锋精神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实来说,建立一支雷锋精神育人的专业化教育团队至关重要。

1.提高雷锋精神教育实施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含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包含其他各类课程,所有课程的教师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教师只有对立德树人有高度认识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好使命担当,把雷锋精神传播好。首先,要打破育人责任分割与偏差,明確教师的育人责任。其次,要纠正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是增加工作量的错误思想,将工作概念转变为使命概念。最后,要树立持续性的课程行动意识。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同向同行,师生共创教育价值,师生彼此理解和认同。

2.强化雷锋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育人理念是主观性的,因此,首先要从教师个体的主观意识着手强化雷锋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理念,促进教师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对协同育人需求的感知,进而产生共同的愿景。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雷锋精神作为拓展课程知识的载体、创新教学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将思想性、理论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强化雷锋精神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面,应展开系统的政策学习、宣讲、研讨会议、项目指导等,以实现共同计划和共同教学。

(三)建立雷锋精神支持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支持主体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直接发挥作用但又必不可少的人员,如后勤、财务等部门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虽然不能直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却是保障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坚强后盾,会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管理具备计划、组织、协调、决策、控制及创新等基本职能,每项职能都与教育功能密不可分,管理的整个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一次育人的过程。日常生活管理更注重的是管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因而在界定其内涵时需要充分结合和考量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目标要求、节奏要求等。因此,要求作为雷锋精神教育支持主体的管理人员,将雷锋精神自觉落实到各个岗位中去,潜移默化以雷锋精神中的敬业精神、钻研精神服务学生、感染学生,为雷锋精神“全员育人”教育机制提供保障、支持。

三、构建雷锋精神“全过程贯通”育人体系

高校雷锋精神教育全过程育人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其所采取的实施策略也必须基于过程这一形式。因此,要从纵向、横向、分层次等三个方面去推进高校雷锋精神教育全过程育人的实施,实现高校雷锋精神全过程育人在时间、空间和效果上的和谐统一。

(一)纵向推进高校雷锋精神教育全过程育人

从纵向看,高校雷锋精神全过程育人是将雷锋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贯穿到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的始终,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的过程。

从教育者的施教过程看,高校雷锋精神教育全过程育人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在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对大学生进行雷锋精神教育的过程。教育者在开展雷锋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有所侧重地对每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教育。初始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雷锋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内涵及学习雷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一心向党的道德品质。中间阶段是积累基本知识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阶段,要让大学生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既要有雷锋的“挤”劲,又要有雷锋的“钻”劲,增强底气与实力,并以自己所学为社会做出贡献。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毕业教育侧重在利用所学为未来谋出路,雷锋精神中所具有的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和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都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具备的。由初入学时不成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所需。教育者应利用多种渠道对毕业生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帮助,站在毕业生的立场上帮助其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雷锋精神教育,将雷锋精神教育贯穿到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从受教育者的受教过程看,高校雷锋精神教育全过程育人就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即大学生对雷锋精神教育内容进行接受并进行内化,最终通过实践来进行外化。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者要研究和了解大学生,不仅要对他们在行为上和思想上的动态有所了解,还要对他们接受教育内容的状况有所把握,在雷锋精神教学过程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把他们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学生只有将教育者传授的道德知识进行内化和实践,才能最终实现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大學生进行引导,实现大学生对雷锋精神教育内容的吸收、内化并进行外化的过程。

(二)横向推进高校雷锋精神教育全过程育人

从横向看,高校雷锋精神教育全过程育人是一个多方面、多渠道展开的过程。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运行过程,雷锋精神教育全过程育人不能局限于学校这一范围之内,而应该主动与家庭和社会相联系,构筑一个强大的教育教学体系,将学校、家庭与社会包含在这一体系中,使三者融为一体,共同推进雷锋精神教育全过程的实施。

学校是推进高校雷锋精神教育全过程育人的主要场所。在实现全过程育人过程中,要将雷锋精神教育与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相结合,利用学校的各种载体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各种与雷锋相关的资源,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让这些资源所具有的育人功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家庭是雷锋精神教育全过程育人的一个重要阵地,家庭是大学生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大学生除了学习生活是在学校度过之外,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庭多沟通,并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体系,推动家庭积极培育家庭美德、优化家庭环境,促使家庭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社会教育是高校进行雷锋精神教育的大课堂和大舞台,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推进雷锋精神教育全过程育人,高校要主动联系各级组织,维持好与社会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充分利用育人资源,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三)分层次推进雷锋精神教育全过程育人

高校雷锋精神教育全过程育人是由多方面有机结合的一个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高校雷锋精神全过程育人要分层次进行,以确保育人资源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使整体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相结合。一是从全局的角度统筹各要素、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雷锋精神全过程育人目标,避免雷锋精神全过程育人出现形式化、随意化和碎片化,保证其任务实施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二是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将雷锋精神融入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中,作为教师师德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激励广大教师在理想信念的引领、价值理念的引导和道德观念的规范上做表率,切实增强广大教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和服务学生的奉献精神,增强其荣誉感、使命感与责任感。三是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整合雷锋精神育人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教材,强化完善教材内容,将雷锋精神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实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四是推进雷锋校园文化建设,拓宽育人渠道。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高校可以通过矗立雷锋雕像、成立雷锋书院、建设雷锋精神育人馆等雷锋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形象,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达到涵养熏陶大学生的育人目的。

四、构建雷锋精神“全方位融合”育人模式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7]389。让雷锋精神以及雷锋好的做法进入高校学生头脑,达到育人的目的,除了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雷锋精神育人大格局外,还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

(一)建立雷锋精神的组织、课程、科研、管理“四位一体”育人中心

组织育人是借助组织活动的开展创造育人的机会、实现育人的效果。组织育人包括党组织、群团组织、学生组织等各级组织——它们承载着不同的育人功能。可以以党组织为统领,开展“学雷锋主题党日”“雷锋故事人人讲”“红色影院”“红歌大赛”等活动,培育大学生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可以依托党团组织,通过解释雷锋精神时代内涵,开展好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的培训工程,培养大学生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还可以通过培育党建标杆院系,评选“雷锋党员之星”等,汇聚大学生的先锋力量。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做到“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课程育人是指思政教育在各学科课程中的育人功能。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课堂教学各环节,就是要发挥雷锋精神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的同向同行的价值引领作用。抓住课堂主渠道,用好教学主阵地,在讲与学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形成师生共同参与、探求新知的动态课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讲转向专业课教师通讲,形成所有课堂都有雷锋故事、每门课程都在培育雷锋精神种子、每位教师都是“雷锋人”的雷锋精神全过程育人的生动局面,拓宽雷锋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实现雷锋精神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从而实现雷锋精神全方位课程育人的目标。

科研育人是指科研实践中,教师及其团队围绕科研任务,在共同探索和发现未知的过程中实现科学精神的培育与传递以及科学道德的体验与生成的方式方法。[8]教师要将雷锋的善“挤”善“钻”的“钉子精神”融入到科研和教学中,发扬钉钉子精神,培养科研团队和学生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奋进意志、锐意创新的优秀品质,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大学生则应通过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对教师的科研育人进行传承和创新,在学习雷锋精神和丰富专业素养等方面得以显著提升。

管理育人是指通过将行之有效的规范、严格的管理方式与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孕育的保障功能,营造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雷锋是严格遵守纪律的典范,在雷锋的日记中多次提到要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严格组织纪律。管理人员可以用雷锋的严格遵守纪律的事例,教育学生不能脱离学校管理而独立存在,让大学生明确生活与规范之间的关系,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积极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自我约束的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规范行为的养成意识。教育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严格遵守道德标准,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成长成才。

(二)搭建雷锋精神的心理、资助、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心理育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往往是外在结构性力量与个体能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雷锋是全社会理想人格的典范。雷锋最具普遍感召力的是他以做好人好事的行为实践,朴素地回答了哲学家们至今仍然在反复探究的命题——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他的核心信念是通过无私奉献来实现为人民服务。雷锋具有的理想人格,有助于教育学生探寻人生的价值、坚定人生信仰的意义,真正领悟助人为乐的深刻含义,学会奉献和感恩,领悟让他人幸福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资助育人是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是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在帮扶的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雷锋精神的育人优势,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意志。要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精神品质;要鼓励学生树立正确学习导向,营造良好竞争氛围,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励;要培养学生发扬雷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高校还应跟踪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借助党组织的力量帮助学生强化自身的奋斗、发展意识,及时为其提供精神帮扶。

服务育人是指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帮助师生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服务育人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形成公德心、道德心。以人为本是服务育人的核心理念,雷锋以服务人民为最大的快乐,以帮助他人为最大的幸福,他用真情和行动践行着服务人民的宗旨。高校教师应向学生宣传雷锋的服务意识,将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作为行动指南。应将关心人、尊重人、教育人结合起来,坚持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通过教职员工的工作形象、工作作风、工作内容、工作精神来感染学生。

(三)建立雷锋精神的文化、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空间

文化育人就是“挖掘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来引导学生理解、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雷锋文化是雷锋精神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因此,雷锋文化具有价值引领、精神凝聚、信仰维护的育人功能。雷锋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以散文、诗歌、题词、故事、电影、电视、文章、音乐、戏剧、标语、纪念馆等形式和载体存在。高校要通过雷锋文化的熏陶,规范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言行,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育人指高校教师以网络为中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思政”已经成为思政网络育人的主渠道。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多样性最大限度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使得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引入“互联网+雷锋精神”,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接触更多关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自身发展的正向信息,可以更好地去学雷锋做雷锋,在良好的网络大环境中不断提升高校雷锋精神网络育人的效果。

实践育人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意志品质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将坐而论道与起而行之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理论教学的“学思”向实践教学的“渐悟”转化。高校用雷锋精神育人,既要解决学的问题,也要解决做的问题;既要教育师生学习雷锋的精神,更要引导师生学习雷锋的做法、把雷锋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高校要立足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将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对学雷锋主要载体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加强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大学生中蔚然成风,在培养大学生奉献意识的同时,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習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8]刘香菊,刘在洲.大学科研育人的价值意蕴与作用机理[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8):73-81.

[9]李沐羲.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10]徐世甫.网络育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9(9):50-52.

责任编辑  王  雨

[收稿日期]2023-02-10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教学研究”(19JDSZK091),主持人王立新。

[作者简介]王立新(1967— ),女,江苏常州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雷锋精神、党建与思政研究。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三全育人一体化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三个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