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义夫 赵鹏
[摘 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进行了科学论述,系统谋划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方法和推进路径,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根本遵循和方法指南。在原则、方向和立场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在思想路线上从大局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内涵意蕴上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相统一、底线思维与防范化解风险相统一;在推进路径上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学习本领,推进调查研究,并加强制度建设。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3-0057-07
全面深化改革越深入,任务越繁重,越需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和特点,科学阐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联和辩证关系,就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论和怎样用好方法论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科学论述,系统谋划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方法和推进路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逻辑严谨,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和方法指南。目前,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内容还有一定的扩展和挖掘空间,因此,本文从提升系统性、整体性角度进行全景式的理论构建和阐释,对研究和发展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保障和立场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6。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原则和方向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其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永葆生机活力,一个重要原因是遵循了守正创新之道,前提是守正。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历史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将“改革”变成了“改向”;现实中,国际国内各种力量、各种诉求和各种矛盾彼此碰撞、竞相发声、相互交织。面对历史和现实,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都以高度的历史清醒和政治自觉研究讨论改革开放问题,释放出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重要政治信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场深刻的革命和一项庞大的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困难之大前所未有、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阻力之多前所未有,简单地靠“拿来主义”容易犯颠覆性错误,而机械地依照“本本主义”又容易走向僵化。只有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定力,才能开出全面深化改革良方,才能把准全面深化改革脉搏,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2]1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开放的启动和实施,才能创造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的奇迹,才能推动改革开放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又能够巩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捍卫党的领导。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使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和人民的要求。集中处理好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略和关键内容。坚持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掌控全面深化改革的节奏和力度,有助于认清形势、防范风险和应对挑战。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立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深化改革“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2]54。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都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人民群众关心什么、盼望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就聚焦什么、推进什么,使民之所向成为政之所向。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不迷失、不偏航、不走样。根据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及时对政策作出调整,“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3],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向人民群众请教,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从人民群众的发展和创造中获得前行动力。要将党的领导和发挥人民群众力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时,让全面深化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性和公正性。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至高无上的评价主体,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是衡量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要坚持把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生活是否得到改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作为检验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最终标准。
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路线
(一)全面深化改革要解放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首要的”[4]87。思想路线无法满足全面深化改革之需,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就寸步难行,就难以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难以辨识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以致无法扫清条条框框的障碍。只有坚持解放思想“突围而出”,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举旗再战”。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了外部客觀实在的优先性与客观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也肯定了思想意识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即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因此,解放思想不是主观想象,不是异想天开,更不是莽撞蛮干,而是立足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际,端正思想认识,克服利益掣肘,跳出体制机制羁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不断推进的,解放思想也是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上的刻板僵化、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解放思想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全面深化改革征程上,要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统一意识、统一行动。以善于发现、探索真知、敢于批判和开拓创新的眼光、精神和胸怀,去看待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探索发展道路、找准前行方向、凝聚创新合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5]165。“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去研究,“是”即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可见,实事求是,基础在事实,关键在求是。首先,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去研究和解决问题。想问题、办事情和作决策必须从不断变化的全面深化改革客观实际出发,努力避免超越现实阶段的急于求成,坚决纠正无视客观事实发展的因循守旧。其次,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和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其改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用其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和制定政策。要探索、发现和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力戒经验主义、事务主义和主观主义。最后,要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此外,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1]37,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要将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摸透真实情况和客观规律,学会识变、应变和求变,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并勇于创新。
(三)全面深化改革要从大局出发、符合全局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大局、全局是事物各个要素、各个部分的总和。从大局出发、符合全局需要是指从整体、全局出发对问题进行综合考量和谋划,认清大局并服从全局。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单位、各部门、各地区既不能拘泥于一地,也不能局限在一时,要摒弃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个重大战略部署的大局中去思考、定位和行动,要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普遍联系的整体性、关联性和结构性,注重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性和长远性,自觉践行“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考量和全局战略,处理好大道理与小道理、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党员干部要做胸怀全面深化改革的“国之大者”,服从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任务,明确前进方向,认清自身具体工作的意义,使每个个体形成一体协作关系,保证整体功效的最大化。尤为重要的是,要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确领悟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大局大势,胸怀大局才能明辨方向,把握大势才能因势而谋。
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意蕴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意味着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整体谋划和宏观布局,既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等横向的覆盖广度,又权衡历史、现实与未来纵向的时间跨度,从而在横向与纵向间作出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朝着正确方向前行,有助于把控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机、节奏和力度,避免全面深化改革出现全局性错误和灾难性后果。顶层设计有着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能够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在实施上衔接得当、协同发力,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超越既有利益格局,避免受到部门或局部利益掣肘,从大局和全局中寻找破解“中国问题”坐标,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和领域,要进行局部探索和部分突破。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从实际出发,“在干中学、学中干”的渐进式发展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全面深化改革啃的是硬骨头、涉的是险滩,没有现成经验和固定模式可以参考借鑒,摸着石头过河有利于控制各种不确定风险,有益于降低改革成本,积累改革经验。加强顶层设计,是在局部改革创新基础上进行谋划,反映的是对实践的重视,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原则;摸着石头过河,则是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为顶层设计提供更多的实践依据。两者之间相结合,是全局和局部相配合、整体推进和局部创新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只有“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6]233,全面深化改革才既具有主导性又具有多样性,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创新性。
(二)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2]8。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运用和发展,它不是形而上学的“平行论”。一方面,整体推进是最终目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和纵深推进的生动局面,它不是单层次、单领域的修补和零敲碎打,而是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关联性互动性的显著增加。要树立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理念,防止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增强各项改革的良性互动和协调配合。另一方面,重点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基本要求。经济领域的改革往往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要以此为改革重点和主轴发挥其影响和传导作用,集中精力应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分改革的轻重缓急,避免各项改革齐头并进、平均用力。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也就能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推进是重点突破的基础,重点突破对整体推进起到引领作用。
(三)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搞好配套保障,“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2]215。其中,社会结构的本质特征是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主要依据之一。社会结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社会关系。首先,社会结构具有系统性,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等多个层面,反映了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不同的生产关系。其次,社会结构具有整体性,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等相互联系的个体和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最后,社会结构具有协同性,各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处于不断调整并适应变化过程中。全面深化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结构性矛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增强改革的系统性,不仅要考虑改革自身的特殊性,也要考虑与其他改革的关联和耦合。要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强化统揽全局的整体思维,将各领域各环节的具体改革置于总体部署之中,全面统筹推进改革。要增强改革的协同性,重视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合和促进,在改革方案、改革落实和改革成效上,实现相得益彰。可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为增强改革的协同性提供可能并打下基础,同时,增强改革的协同性又统摄着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只有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使改革目标更加明确,改革举措更加务实,改革思路更加科学。
(四)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
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6]120。一方面,问题是改革的缘起,即“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7]。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以解决问题为指引,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集中力量和资源化解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坚持目标导向要对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有清晰的设定,以全面深化改革效果为靶心,以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为逆向起始点,从未来目标中确定当前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和资源分配,倒推资源配置、时间统筹和工作安排,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开展实施。可以看出,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指向当下,问题是出发点;而坚持目标导向则侧重指向未来,目标是落脚点。两者之间不是彼此割裂、各自独立的,而是一个“目标—问题—办法”的逻辑关系,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维导图和方法路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问题导向,并非仅仅强调解决当下问题,也要预期取得什么样的目标效果;坚持结果导向,要考虑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两者相统一,既要在目标导向中推导出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又要在问题导向中明确达成什么样的结果,从而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精准度与机动性、方向感与计划性。
(五)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相统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设计改革措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1]37。一方面,胆子要大表现出不断强化改革的锐气和闯劲。解决矛盾的基础是发展,发展的动力在于改革。若是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或者因循守旧、满足现状,那么,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便无法得到解决,甚至会因积重难返或贻误时机而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和全局。全面深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無止境,中国要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问题层次深,任务量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持续推进,要保持正确方向,平稳前行,既要着眼于超大型国家的现实国情,又要兼顾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只有坚持稳扎稳打,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成果。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是辩证统一的,胆子要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能,即在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是改革的重要前提;步子要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定力,即在战术上要稳扎稳打,是改革的重要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动能和定力兼具方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展现澎湃活力和光明前景。
(六)底线思维和防范化解风险相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全党必须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注重防风险”[2]145。一方面,坚持底线思维是指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结果,保持战略定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做到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安不忘危。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底线思维,持续增强忧患意识,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既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又要有见叶知秋的敏锐,时刻保持对风险挑战的警觉和对精神懈怠的警醒。另一方面,防范化解风险是指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方面风险正处于不断积累和集中显露的时期,需要因势利导、驭势而为,防范和消解各类危机风险。首先,要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和守土尽责。其次,要加强风险识别、评估、处置、沟通和监控,提高判断力、领悟力与执行力,预防在先、见微知著,及时斩断“风险—隐患—事件—危害”发展链条。要坚持底线思维和防范化解风险两者相统一,既要防守,更应作为;既要避免突破底线、跨越边界,又要兜底保护,以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风险,在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实现最好的结果。
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路径
(一)依托改革创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2]24,“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2]401。改革创新是对常规的突破,要超越陈规、破除惯性思维,在求新、求变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改革创新,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引领,破除体制机制积弊,弘扬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以改革创新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改革的创新动力,寻找新的增长点,解决制约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以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内外发展环境。
(二)增强学习本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改革能力”[2]65。重视学习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人生成长之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大国和学习型社会。在当今时代,新知识、新情况和新事物层出不穷,增强学习本领是适应当今时代的客观要求。同时,面对“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针对“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学习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不仅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为避免不知而盲、少知而迷、无知而乱,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其次,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知识;最后,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历史学习、向实践学习。要增强改造主观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以学益智、修身、增才,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和学用相长,对照问题找知识上的不足、找能力上的差距,切实增进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加强学习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切实增进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的客观需要。
(三)通过调查研究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
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研究,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桥梁和纽带。实施全面深化改革,闭门造车、异想天开和刻舟求剑是行不通的,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和决策权,调查研究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求破解难题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研究能够增强看问题的眼力、察民情的听力和谋事情的脑力,直接关系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首先,调查研究要“深、实、细、准、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严谨全面作风,分析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要做到出实招、办实事。其次,调查研究方法要与时俱进,既要采用召开调查会、蹲点调查等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要探索和运用统计调查、专家调查等现代科学方法。最后,调查研究要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机制,避免搞形式、杜绝走过场。只有扎实细致开展调查研究,才能让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落实下去,推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产生最大效能。
(四)加强制度建设解决全面深化改革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存在的问题,还得靠制度”[2]76,“如果不通过改革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问题就可能死灰复燃”[2]198。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描绘了制度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方面制度更加定型更加成熟。到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作为规范和规则,它是管长远的,带有根本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制度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健全各方面制度和完善治理体系,展现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生机活力,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感召力和优越性。此外,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确保各项政策100%落到实处”[2]250。首先,强化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责任担当。树立岗位就是使命、责任就是担当的意识。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进为人民服务和为民执政的宗旨意识和执政理念。其次,抓督察、促落实。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督察工作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对改革方案落实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对重视不够、敷衍塞责的,要及时督促整改,通过督任务、督进度和督成效,促进改革政策落实。最后,優化改革创新制度机制。健全改革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开拓者、宽容失误者、鞭策滞后者,尤其要旗帜鲜明地为敢担当者、善作为者撑腰鼓劲,使更多的人成为改革的促进派和改革的实干家,增强改革创新者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
综上所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质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改革方法论与全面深化改革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方法因时而进、因事而举、因需而新,它体现时代性,遵循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既不是对苏联和东欧改革方法论的模仿,也不是对西方改革方法论的复制,而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和方案,其将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上发挥更大效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责任编辑 刘海巍
[收稿日期]2023-01-1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研究”(19YJC710083),主持人闫义夫。
[作者简介]闫义夫(1983— ),男,满族,辽宁沈阳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赵 鹏(1983— ),男,山东泰安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研究员,主要从事软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