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晖 赵芷柔 徐家旺
[摘 要]驻村第一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第一线的政策执行者,其工作绩效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由于工作绩效问题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传统的实证分析方法不能有效和全面解释其影响因素。为突破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二元化桎梏,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以辽宁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案例为样本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驻村第一书记高绩效行为。研究结果显示:驻村第一书记高绩效产生的因果关系复杂,应全面考虑,精准匹配驻村第一书记;派出单位支持、社会资源引入的核心作用明显,应重点关注;政府部门、派出单位、驻村第一书记本人三方应协同联动,共同提高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
[关键词]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3-0043-0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施”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推进乡村振兴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1]这对我国驻村帮扶制度的载体——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能力及绩效提出了新的要求。驻村第一书记作为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中选派到乡镇和村工作的驻乡驻村干部,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的重要嵌入式力量。作为农业大省,“三农”工作始终是辽宁省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辽宁全省15个省级贫困县在2020年已完成贫困摘帽任务,乡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648元。如何振兴与发展乡村经济成为辽宁省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重点。
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就成为加强党对乡村基层全面领导的重要举措。驻村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作用显著,国内学者们认识到探究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职责特征对于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切实提高实施成效至关重要。近几年,国内学者对驻村第一书记的研究主要围绕两条线索展开。第一条线索是对驻村第一书记任职的素质、动力、行为范式、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剖析。[2]不仅探究了驻村第一书记任职的基本素质,而且识别了驻村第一书记推动战略落实工作的动力,分析了驻村第一书记“嵌入式”乡村治理的行动范式。第二条线索是探究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影响因素。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驻村第一书记的个人能力,包括公共领导力、胜任力、工作经验及自身社会资本[3][4];二是外部影响,包括派出单位支持、政府资金支持等[3][5]。显然,单独依靠驻村第一书记个人的努力或外部单位的支持难以独立地支撑起驻村工作的重担。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环境特殊,影响因素复杂,一名优秀的驻村第一书记想在乡村工作中取得成效,需要自身领导能力和政府、单位的共同支持等多因素共同作用。
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绩效?这些因素如何相互联系并共同作用于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哪些因素是驻村第一书记产生良好工作绩效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单个因素在组合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这些问题都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亟须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现实问题。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结合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组织评选并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书记风采》一书,以及对在职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的访谈,以辽宁省14个市共48位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的案例为依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分析提升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的组态路径,以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中领导决策等相关理论研究,同时为驻村第一书记甄选和建设实践提供决策参考。[6]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从已有理论文献来看,绝大部分国内学者在对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都会选择应用广泛的线性回归分析。但基于实际的经验可以知道,影响绩效的绝不是单一线性的因素,没有哪一个因素可以对高绩效行为产生绝对的影响,并不是做到单一因素就一定可以产生高绩效行为,不同因素组合才能产生高绩效行为,这种多种原因不同路径组合产生同一结果的情况,采用线性的研究方法会有一些局限性,所以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试图对该问题进行组态分析,减少分析绩效问题的局限性。fsQCA是一种案例导向型的研究方法,其基于集合论思想和組态思维,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联结,从集合的角度考察前因条件及条件组合与结果的关系,从而解释现象背后的复杂因果关系。本文将运用fsQCA方法探索影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的复杂因果机制,对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高绩效行为进行分析,以期提升绩效问题分析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通常情况下,fsQCA的分析分为以下五个步骤:一是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和结果变量;二是进行数据校准;三是进行单个条件的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估结果集合和单个条件集合的子集关系;四是通过fsQCA软件对条件变量进行组态分析;五是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7]
(二)变量选择
本文在选取前因变量时,从社会资本和绩效的管理学视角,研究个人、政府及派出单位如何协同耦合,共同提升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用“户均年增收”指标来代表。笔者通过文献查阅、案例分析和访谈梳理出5项前因条件,分别为:社会资源、政府支持、派出单位支持、工作经验以及长效机制。
1.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指除自然资源以外的人类劳动产物的总称。派出单位支持、驻村第一书记引入社会资源会产生高绩效行为,驻村第一书记为村庄带来的不仅是制度上的嵌入,更是社会网络的交汇,特别是社会资本的流入。[8]驻村第一书记能够为乡村带来的社会资本相较于国家、基层组织注入的资本可能是有限的,但是因为驻村第一书记处于乡村振兴第一线,提供的社会资本是最精准、最能满足乡村发展迫切需要的。因此,本文社会资源特指由社会渠道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并将驻村第一书记引入的社会资源作为一项前因变量。
2.政府支持。政府支持通常指政府通过政策或资金的补贴对地方工作进行帮助。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是公共治理的关键要素,政府对驻村工作的支持非常重要。[9]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过程中,国家能为驻村第一书记提供十分重要的帮助,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离不开政策的支持。[10]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政府出台支持政策、提供扶持资金等会使驻村第一书记绩效显著提升。因此,本文中政府支持特指政府针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财政支持政策,并将驻村第一书记争取到的政府支持作为一项前因变量。
3.派出单位支持。派出单位指驻村第一书记在选派到乡村工作前的原工作单位。驻村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层级和职务职级越高,越有助于提升贫困治理绩效,派出单位对于其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驻村第一书记得到派出单位的支持程度。[4]因此,本文中派出单位支持特指派出单位为驻村第一书记驻乡、驻村工作提供的资金、基建投资和项目等,并将派出单位支持作为一项前因变量。
4.工作经验。工作经验通常指劳动者所有工作历史的总和。在辽宁省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到乡村工作的文件中明确指出,需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已有研究成果表明,驻村第一书记的乡村工作经验对贫困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6]因此,本文中工作经验特指乡村工作的经验,并把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经验作为一项前因变量,衡量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时长、政策落实成效等因素。
5.长效机制。长效机制通常指能够使一种制度保持长期且高效运行的体系。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是引导和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11]因此,本文中长效机制指驻村第一书记为乡村建立的自营平台、商业渠道、集体合作社等,并将驻村工作是否建立长效机制作为一项前因变量。
(三)数据来源
在样本的选取上,本文以查阅文献作为样本的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访谈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以及参考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书记风采》一书,整理得到48个样本作为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依据定性比较分析研究方法的要求,样本数量至少为2n个(n为条件变量的个数)。本研究选择了社会资源、政府支持、派出单位支持、工作经验、长效机制这5项驱动因素作为条件变量。根据fsQCA样本要求,理论上样本数大于32个即可,由于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复杂性,一年的任期很难体现驻村第一书记的绩效,为提升数据的有效性,去掉任期不满两年的样本14个,选择34个样本数据,该数量满足fsQCA对样本量的要求。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校准
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按照fsQCA软件要求,首先要进行数据校准。将常规变量变为模糊变量,即应用隶属度函数,将收集到的数据均转化为0—1之间的数,称为数据再校准。
本文基于已有理论和经验知识,运用直接校准法进行校准。
长效机制:将长效机制视为一个二分变量,有合作社或其他形式的长期企业视为1,反之为0。[12]
工作经验:参考张明对行业相关性的校准方式,一年工作经验得分为1,两年工作经验得分为2,三年工作经验得分为3,四年工作经验得分为4,五年工作经验得分为5[12],同Campbell等对行业相关性的校准方法一样,并且得分为5时,则为完全隶属,3为交叉点,1为完全不隶属[13]。
社会资源、政府支持、派出单位支持三个变量都是将固定资产、资金支持折算为价格后求和进行衡量的,运用数据分布软件赋值法,把5个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分为驻村第一书记高绩效行为的完全隶属、交叉点、完全不隶属,分别设置为样本数据的上四分位数、上下四分位数的平均值、下四分位数,转化为模糊集隶属分数。[14]“社会资源”的锚点为11、25、254.5;“政府支持”的锚点为100、44、30;“派出单位支持”的锚点为192、100、10;“户均年增收”的锚点为3000、416.37、113.23。
(二)必要性分析
按照fsQCA的规定,当一致性指数大于0.9时,可以认定该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存在因果关系,该前因变量是结果变量的重要必要条件;若一致性指数为1,说明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存在完美的子集关系。通过fsQCA3.0软件的“Necessary Conditions”分析选项,计算出驻村第一书记高绩效行为的前因条件必要性和覆盖度,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沒有任何一个前因变量的一致性指数为1,表明没有前因变量是高绩效行为的绝对必要条件。且各前因条件一致性指数均小于0.9,只有社会资源和派出单位支持的一致性指数非常接近0.9,因此,这两个条件变量可以认为是驻村第一书记高绩效产生的重要的必要条件(社会资源:一致性指数0.822901;覆盖度0.649920 派出单位支持:一致性指数0.890713;覆盖度0.570639),其中派出单位支持一致性指数最高,影响较为核心。在必要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下文将把这些前因要素条件纳入fsQCA,进一步探索产生驻村第一书记高绩效行为的因素组合。
(三)组态分析
通过可以生成中间解的标准分析,得到fsQCA分析的简单解、复杂解、中间解,根据fsQCA的要求,一般对中间解进行分析并结合上述分析的简单解来定义核心变量与边缘变量。
从表2可以看出,影响驻村第一书记产生高绩效的原因组合有三种,社会资源和派出单位支持作为重要必要条件在每条组态中出现。而在三条组态中,H2的覆盖度最高,说明大多数高绩效的驻村第一书记受到第2条组态的影响。同时从覆盖度可以看出影响的多样性。
组态H1:~工作经验*政府支持*派出单位支持*长效机制。将其命名为柔性资源驱动型路径,这一组态表明,即使驻村第一书记在选派之前没有从事乡村工作的相关经验,但在政府层面和派出单位层面均得到了一定财政或技术支持,并且在自身的驻村工作中建立了维持乡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就可以产生高绩效行为。
组态H2:政府支持*派出单位支持*~长效机制。将其命名为刚性资源驱动型路径,这一组态表明,不管驻村第一书记在选派之前是否有从事乡村工作的相关经验,是否进行了社会资源的引入,只要在政府层面和派出单位层面均得到了一定财政或技术支持,即使没有在自身的驻村工作中建立使乡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也可以产生高绩效行为。
组态H3:社会资源*~政府支持*~派出单位支持*长效机制。将其命名为柔性技术驱动型路径,这一组态表明,不管驻村第一书记在选派之前是否有过从事乡村工作的相关经验,只要驻村第一书记引入社会资源足够多,不管有没有在自身的驻村工作中建立长效机制,即使从政府层面和派出单位层面得到的财政或技术支持较少,也可以产生高绩效行为。
(四)不同因素组态对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的影响
根据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影响因素组态构建,共得出三条组态,不同地区驻村第一书记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进行路径选择。
1.柔性资源驱动型路径。从政府、派出单位和驻村第一书记三个层面共同提高对驻村工作的重视程度。政府与派出单位可以提供以资本、技术为核心的支持模式,构建一个公开的服务平台,与驻村第一书记个人对这些资源的消化与转化相结合,将资本与技术快速地与乡村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鼓励驻村第一书记多申请政府与派出单位的支持,同时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转化能力的考量,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资源、技术大循环。
2.刚性资源驱动型路径。以政府、派出单位为主导力量,加大对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支持。从符合这一路径的案例可以看出,政府及派出单位支持水平高的驻村第一书记在前期开展工作时能够更便利地使用丰富的资源,从而提高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整个驻村环境对驻村第一书记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政府及派出单位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坚强后盾,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将对驻村工作的支持作为一项战略部署,形成刚性的资源技术支持结构,融入未来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
3.柔性技术驱动型路径。以社会资源及驻村第一书记为核心,将社会上引入的丰富的人力、技术和资本等转化为建设乡村的坚实助力。鼓励驻村第一书记发挥自身社会资源优势,依托融资或招聘平台,为驻乡、驻村工作增添活力。构建一个生态经济发展环境,将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效发展作为资源转化的主旨,从而实现技术资源驱动经济发展。
(五)稳健性检验
使用fsQCA进行研究时,选择不同的一致性水平以及校准标准会对真值表中组态的数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证明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对产生驻村第一书记高工作绩效的组态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将原始一致性水平的阈值由0.8调高至0.85,频数阈值仍然确认为1,产生的组态基本一致,组态的总体一致性分数由原来的0.982791上升至0.984568,总体覆盖度由原来的0.761578下降到0.501352。在调整一致性水平阈值之后结论没有发生变化,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三、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为探究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本文以辽宁省34位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为样本,采用fsQCA方法,以社会资源、政府支持、派出单位支持、工作经验、长效机制作为5个出发点,以组态的视角从整体出发研究影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的因素,結果如下。
1.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因果关系复杂,应全方位关注研究影响其工作绩效的相关因素。从本文得出的三条组态来看,没有哪个前因变量能够独立地影响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绩效。即使存在某一因素缺乏的情况,也会因为其他因素得到满足而产生目标结果。相反,即使有些组态存在某些有利因素,但因为其他条件不能满足,最终得到对立的结果。在不同的组态中也有前因变量不出现或者出现非前因变量的情况。这证实了之前对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影响因素多种复杂因果并发的猜想,同时在现实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2.派出单位支持的核心作用明显,应加大与乡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单位的技术或管理人员的派遣比例。根据现在的政策及要求,选派到乡村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多为仍在原单位任职的,来自机关单位的处级或科级干部。这种选派机制的优势是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和政府机关进行沟通搭建了桥梁,但对经济发展亟须挖掘本地特色产业的乡村,派遣具有指导农业发展相关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对其工作绩效正向影响更显著。这说明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时应该根据乡村特点进行干部选派,更加注重精确性,这也是今后驻村第一书记派遣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地方。
3.社会资源引入属于必要条件。驻村第一书记可以为乡村引入的社会资源需要结合该地区的产业特点。驻村第一书记大都是来自事业单位或省级机关的干部,其在社会上的人脉资源相对广泛,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驻村第一书记的个人社会资源可以转化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如乡村内有特产的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社,将乡村的优良特产带入城市,销售变得更加简单便捷;有工厂的结合先进的物联网,使得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进而提高村民的收入;等等。
4.工作经验对驻村第一书记绩效影响较小。地方政府选派标准中明确要求的工作经验,本研究发现其对提升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能够做出卓越成效的驻村第一书记,并非全部具有驻村工作经验,部分从高校派遣至乡村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同样可以凭借着审慎的工作态度以及与“村两委” 的密切合作,得到村民及村干部的认可。出现这样的研究结果,是否由于辽宁省自身乡村贫困程度不高,或所选样本全部集中一省,还需在今后通过扩大样本来源去进一步验证。
(二)对策建议
1.地方政府和派出单位应与驻村第一书记三方协同联动,共同提高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驻村第一书记是国家稳抓乡村振兴的支点,是政府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直接实践力量,其本人的阅历和社会资源无疑会对乡村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驻村第一书记本身如果拥有丰富的资源,与派出单位关系密切,还能够为乡村争取到更多外部资源。因此,政府进行驻村第一书记的甄选时,应更多从事业单位选派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选,加大派出单位的支持力度,政府、派出单位、驻村第一书记三方强强联合,三方协同联动,才能更好地提高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绩效。
2.加大选派精准度,建立第三方资源平台。从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的过渡中,除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外,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要提升选派精准度。嵌入式管理的选派方式,更需要选派时双向的匹配度,即在进行派遣前,对乡村及派出单位的了解应深入具体,找准驻村工作的侧重点,精准匹配干部。如有的乡村急需党建扎根,有的乡村需要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有的乡村需要大力开拓农产品销路,只有根据乡村的不同特点进行驻村干部的选配才能规避驻村第一书记难以开展驻村工作的风险,更好地提高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其次,政府要为驻村第一书记引入社会资源,建立第三方服务平台。驻村第一书记个人资源有限,而且并非所有驻村第一书记都刚好拥有适合的社会资源。政府可以考虑总结乡村脱贫的工作经验,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乡村振兴服务平台,为乡村振兴资源共享、信息分享和监管提供便利条件,为有理想、缺资源的驻村第一书记提供工作共享平台。
3.乡村振兴不可急于求成,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制度重点在于持续发挥作用。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的根本在于保证粮食安全、阻止返贫。对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绩效评价,一要坚持根据乡村特点,持续性评价;二要杜绝“一刀切”、忽视乡村特点制定硬性指标现象。绩效考核一旦过于数字化,就会出现追求短期效应、形式化的现象,就会限制驻村工作抓落实效果的长效性。
综上所述,乡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进行振兴政策实践的场域,其制度环境与其他社会场景相比,更具独特性。以驻村第一书记为代表的个人行动者和村支部等原始组织间的碰撞,与其遵循的政策、规范和制度等,共同归于乡村这一整体环境中。因此,在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基础上,应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驻村第一书记自身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更为科学、多样化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绩效考核机制,真正为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提供坚实助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02-14(1).
[2]刘晖,冯淑清,梅晓岩,等.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通用胜任素质能力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2022(5):34-43.
[3]倪大钊,徐志毅,钟超,等.“先锋”与“后盾”:个体资本、单位层级与第一书记贫困治理绩效——基于陕甘宁深度贫困地区72个贫困村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20,17(4):126-139+174.
[4]刘湖北,闵炜琪,陈靓.“第一书记”社会资本与扶贫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9):212-218.
[5]李华,李一凡.精准扶贫“第一书记”工作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7):220-224.
[6]辽宁省委组织部.第一书记风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
[7]杜运周,贾良定.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6):155-167.
[8]袁铭健.驻村“第一书记”的治理有效性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9.
[9]舒全峰.公共领导力供给、国家赋权与制度重构——第一书记治村的制度逻辑[J].行政科学论坛,2017(11):16-23.
[10]王晓东,张书军.精准扶贫背景下体育扶贫参与的价值及路径——以安徽省无为县石涧镇为例[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2):82-86.
[11]林育芳.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探析——兼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28-32.
[12]张明,陈伟宏,蓝海林.中国企业“凭什么”完全并购境外高新技术企业——基于94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J].中国工业经济,2019(4):117-135.
[13]Campbell J T,Sirmon D G,Schijven M.Fuzzy logic and the market: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 to investor perceptions of acquisition announceme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6,59(1):163-187.
[14]赵富强,胡思源,刘勤,等.科技企业孵化器高孵化绩效因素识别、组态构型与突圍路径——基于fsQCA的多因素组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8):8-17.
责任编辑 魏亚男
[收稿日期]2022-11-01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危机管理视角下领导干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测度、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 ”(L20BGL033),主持人刘晖。
[作者简介]刘 晖(1968— ),女,湖南涟源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组织行为、创新管理研究。
赵芷柔(1999— ),女,辽宁抚顺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
徐家旺(1966— ),男,江西庐山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辽宁省岫岩县驻村第一书记,主要从事创新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