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其知识内涵和方式方法都有不同,在逻辑体系和内容建构方面也存在差异,但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是相契合的。本文主要是在大思政背景下,研究思政和艺术的有效融合,通过对高校“思政+艺术”教育融合的探索,廓清二者之间的内在特点,思索融合的方式,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拓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新模式,遵循教育发展理念,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艺术;融合机制;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9.07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培育时代新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任,作为未来国家建设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接班人的高校大学生,需要具有正确的政治站位和价值理念,高校思政课主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高校艺术专业教育主要是通过真实、生动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艺术教育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艺术教育效果。立足党的二十大报告,善用“大思政课”,忖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融合机制,探寻“思政+艺术”学科交叉的新型教学方式,促进高校思政教学有效开展,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品德信念和学科素养。
1 高校“思政+艺术”教育的融合探赜
高校思政课,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使高校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落到实处。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增强生动和感染效果,激发学生对思政内容学习的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育教学实现跨学科融合,培育新时代人才。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借助艺术形式,有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唯物辩证法成对范畴之“内容与形式”,即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集合与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诚然,积极、富有正能量的形式,对于高校思政课内容开展具有助推作用。通过艺术教育形式,丰富和优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思政课更为生动、活泼和具象化,使思政课堂更为鲜活;与此同时,融入多样艺术教育形式,在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启迪,实现高校思政课育人目标。譬如,艺术展现形式之雕塑,可以通过雕塑对历史事件、英雄人物进行展现,彰显历史伟力,推进“四史”的内化,会给大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雕塑艺术,要凝结中华民族精神,艺术品本身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共鸣,激发爱国主义热忱,达成教学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统一。雕塑艺术感染力和代入感很强,经由艺术形式能够启迪心智,激荡心灵,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起着重要作用。同向同行,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把情感理念和思想价值外化于艺术之中,培育大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思政课教学,为了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也在不断变革,把理论性、抽象性知识转变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主动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艺术形式是很好的方式和途径,创新思想教育资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感染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真正做到“顶天立地”。
其次,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发展路径,拓宽视野。不同艺术形态,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也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何更为有效、精准地运用艺术手段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進而提升对思政课内容的兴趣和喜爱,使大学生产生共鸣。音乐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渲染力,运用音乐艺术形式,可以消除不良情绪,心情舒畅,唤起大学生心灵深处的思绪和情感,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涤荡心灵。高校思政课侧重理论性,每门具体思政课程又有其独特的内容框架,增添思政教学的灵活性,学生更加愿意接受生动的教学模式,音乐艺术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思政课。绘画可以引导大学生的审美认知,通过分析和感悟作品,提升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铸就坚强艺术品格,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营造意象之美,大学生可以感受蕴藏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中的美,进而体悟生活的真谛,领会思政核心思想精髓。营造独特的意境,启迪思想,积极且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形式,对于高校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不断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网络化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艺术形式,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会增添新颖性和生动性,避免理论的抽象,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艺术形式具有自身内在的特点,通过艺术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情感,充分运用艺术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譬如,艺术作品所展现的正能量,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具体情境感染下,体悟思政内容和理论,感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做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时代新人。
2 高校“思政+艺术”的融合路径
传统教育认为,艺术教育是与专业有关系,也就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类别。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教育也具有全新的诠释。遵循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则,各专业之间是有共通之处,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等。大思政背景下,艺术教育有其独特之处,艺术教育所具有的观察、审美等特点,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新时代秉承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艺术教育可以同其他学科结合,比如思政教育。把艺术融入其中,和思政内容有效衔接,并非为了融合而融合,使大学生思维和视野开阔,充满学习的热忱和活力。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同向同行,实现协同发展。在高校思政理论和实践中,引导大学生通过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情境体验,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旨趣,进而实现道德与情感的内化,更好达成高校思政教学效果。
首先,高校思政和艺术的融合发展,教师之间可以实现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合作。高校思政课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和艺术教育的融合,教师队伍的合作与建设也是至关重要。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艺术学院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合作,这种协同合作,不仅仅是教学方面,也可以是科研方面,因为教学与科研是互为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跨专业研究,对于教学是一种新的视角,注入新的能量;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新的思路,对于研究也是大有裨益,所以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促使大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思政课内容,与此同时,深刻感悟艺术的魅力。注重平台的建设,构建思政课教师和艺术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教师之间可以对课程教学进行讨论,艺术类教师也可以运用思政内容进行专业教学,授课内容与思政紧密结合,有正确的导向,在协同合作中,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德育和美育的双向发展。
其次,把高校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充分融合,遵循立德树人的目标,发挥艺术功能,实现思政与艺术的贯通。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互联网时代,还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对教学创新进行有效推广,提升教学的水平和感染力,强化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可与关注。
校园艺术文化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也是至关重要。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具有优化的功能,不仅是育人,还具备协调、激励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各种艺术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润物细无声,培育新时代品德高尚的创新型人才。主要的途径,比如倡导具有正能量的艺术形式进入校园,开展系列校园艺术活动。这样,可以发挥艺术的育人功能,传递积极、正能量的思想和价值追求。深化大学生对艺术内涵、价值和本质的进一步理解,陶冶情操,助推个人素养的提升,向善向美。贯彻国家有关思政和艺术的相关政策,确保“思政+艺术”协同育人,实现教育教学的跨越和创新,促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目标的实现。校园文化里,艺术社团可以组织形式各样的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中,学生会感受到艺术的丰富多彩,以及艺术的美。在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寓教于乐,大学生更加愿意融入和接受。通过艺术节和讲座的方式,为大学生搭建平台,深化艺术认知,提升审美力和感悟力以及综合素养,开创高校“思政+艺术”教育新局面,争做文明时代新人。
第三,高校校园社团文化丰富多彩,种类繁多。但是有些也出现了偏离,弘扬红色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和手段,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特别是政治性方面,助推高校思政教育通过艺术形式在高校进行推广。运用红色经典系列文化活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引领高校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高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平台,多开展一些有关于思政方面的文艺比赛或者知识竞赛,适时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宣传和教育。万物互联的时代,高校思政和艺术会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明确思政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思政教育中的艺术元素,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推动“思政+艺术”深度融合,构建二者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构建思政和艺术协同育人机制,特别是在课程内容建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领域等多方面协同和融合,需要不断合作。在具体融合的过程中,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强化育人方面的协作,注重机制的构建,打造育人平台,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功能。不能把高校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简单融合,而是把思政和艺术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贯穿到整个育人过程之中,融入到“五育并举”中。高校思政和艺术,由于学科不同,分属两个学院,所以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构建“思政+艺术”的教育教学体系,多措并举,不断发展和创新,突出思政课育人功能,还要发挥好艺术的优势,以及“思政+艺术”的作用。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和艺术,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艺术形式,是以更为灵活和生动的形式,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创新。
3 结语
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教育作用凸显。高校思政教育在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丰富的内容,对大学生审美、创新、情感,都有深刻影响。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相互融合,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非常有帮助。此种教育方式,不仅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还增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拓宽视野,更好推动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思政教育,重要的工作重点在于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运用艺术教育形式,符合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也契合当代教育教学创新的要求。把一些理论性和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展现,对内容和方式进行思索,在吸收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感悟艺术之美。高校思政课融入艺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为国家培育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方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教育思考分析[J].文教资料,2022,(04).
[2]崔方葳.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2).
[3]辜靖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以美育德的路径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22.
[4]张香君.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的相互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21,(40).
[5]张丹,李鹏飞,曹硕,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
[6]赵玉洁,赵国锋,臧亚平,等.“三全育人”视域下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决策探索(中),2021,(05).
[7]孙燕明,王美仝.艺术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J].江西教育,2021,(01).
[8]崔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等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J].长江丛刊,2020,(15).
[9]包静,张英.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探析[J].艺术评鉴,2019,(23).
[10]张冬月.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重要意义及现存问题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84).
[11]王仕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融合的实效性及路径分析[J].现代交际,2018,(16).
[12]敖永春,张振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运用:问题、原因、对策[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8,(03).
[13]程晓光.艺术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7,(Z4).
[14]盖逸馨,田霞.中国梦视野下艺术教育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