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资源综合利用对策建议研究

2023-04-27 23:03:57李宗芳郭冰王建林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

李宗芳 郭冰 王建林

摘 要:科学普及与技术创新是我国文化经济的翼,研究科普资源的共享、共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开展科普教育资源的访谈与实地调研,分析科普教育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探究更好实现科普教育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普资源;科普教育资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9.024

1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和创新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为实现科学成果的快速转化,建立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关键。”国务院2006年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国家的科技培训、宣传和推广将得到长足发展,并建立比较完善的国民科学素养工程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质量监督考核等制度。2008年中国科协印发《关于科学普及资料共建共享工作意见实施方案(2008-2010年)》,指出了到2010年底,要切实提高科普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类型的结构,同时大力提高资源的研究水平。科普与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也需要培养“大科普”能力,通过创新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与制度,积极打造共建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形成公开公正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相互交流和再使用、再分享,进一步提升教育资源共享的效益。南京位于中国东部区域,近些年来政府对科学教育普及工作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政府科学普及资金投资也持续增长,我市科学普及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2020年市民科学技术素养的比重提高到17.6%,在全省排名首位,位居全国第四。

本研究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对南京玄武区、秦淮区、钟塔区、建邺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浦口区、溧水区、高淳区、江北新区等12个区开展南京科普教育资源的访谈与实地调研,全面把握南京市各区的科普教育资源情况及利用情况等,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科普教育资源利用的主要模式、特点与成效情况,挖掘南京市科普教育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探究更好實现科普教育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对策建议,为推进南京市科普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科学决策。

2 科普教育资源的概念界定

2.1 科普资源

广义上的科普资源是指在科学教育普及事业发展中所涉及的各种资源,涉及政策环境、人才、财力、物质、社会组织、科学普及内容和信息传播等要素的资源总和。狭义地科学普及资源,是直接指向由社会和公民所创造的科学普及产品、科学普及资讯和科学普及作品等的统称,除了包含书籍、杂志、影视动画创作、科学普及报告、专题科学普及展览、展教品、科学普及项目等的传统实体,还包含了数字化、信息资源等。《中国科学普及统计(2011年版)》中科普资源包括了科学普及人才、科普场馆、科普资金、科普媒体和科普项目等五大部分,并以此为我国科普统计资料的主要下设内容,通过统计我国各地科学普及资料。但在学术上,一些研究者把科学普及资源界定为科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及科普政策信息资源等四大方面,其中科学普及人力涵盖专、兼职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科普活动的志愿者等;而科学普及其他物质信息资源则包含了“科普场地”和“科普传媒”两大方面;科普财力资源,是指可用作科普活动资金的费用;而科学普及政策措施资源则是指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所制定的,与科普活动相关的行动目标、准则、职责任务和工作方法等的规范性文件。

2.2 科普教育资源

科普教育资源,是指面向公众的,具备科普教育功能的科普资源。科普教育资源这个概念,可以分两种视角来进行分析,广义来看,科普教育资源是指在科普教育活动和科普教育事业发展中所需要的一切,包括科普教育人员、资金、信息技术和知识、科普教育制度等方面。狭义来看,科普教育资源是指在科普教育过程中所需要的产品、载体、媒介和内容等。因此,本课题研究所指的科普教育资源包括科普教育相关政策、科普教育人才、科普教育基础设施、科普教育经费、科普教育媒介、科普教育活动内容等资源。

3 南京科普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近年来,南京市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支持发展科普事业,经费投入、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传播媒介等科普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3.1 科普投入稳定持续

近三年南京市基本保持在2000万元/年的投入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南京科普进校园”“南京科普游”“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等品牌活动影响力不断增强。至“十三五”期末,南京市已建立了各级科普教育基地三百七十八家,其中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十八家,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一百二十八家,每年引导居民群众观展近七百万人次。

3.2 科普主体呈现多元

南京市整合利用政府部门、科技社团、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科普教育事业。每年遴选并建立一个涵盖天文、水文、动植物、工农业产品等各个领域,并涉及社会、研究单位、高等教育、中小学校、创新型组织、社区机构、科学普及场馆等各类单位的科学普及教学培训基地,以逐渐健全涵盖全域、补充局域、直达基层的科学普及教学培训基地的体系系统。

3.3 科普方式不断丰富

科普联盟引领发展。南京市充分借助现有科研、教学、传媒等公共设施资源及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教育场馆,建立科普联盟或科普共同体,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主体全方位科普教育需求。

3.4 共享机制逐步完善

近年来,南京市不断完善科普教育资源综合利用相关制度,先后出台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意见及长期规划、《加快推进社科强市建设实施意见》“十三五”社科普及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2021年编制并印发《南京市科普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制定以面向青年、农民、行业职工、老年,以及主管干事和公务员为要点人群的科学普及计划规划。

4 南京市科普及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4.1 科普经费增长缓慢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南京市科协科普专项经费一直维持在400万元/年的规模,没有随着南京市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虽然各区财政科普专项经费有少许增加,但仍低于全国2019年人均科普专项经费4.7元的平均水平。也未能引导更多科技型企业、科技社团等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科普投入,形成多元科普经费投入机制。

4.2 科普教育人才相对短缺

调研来看,基层科协专职科普人员不足,很难满足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的需求。专职科普教育人员队伍年龄偏大,难以及时向社会提供科普教育服务和产品。从科普教育基地的专兼职科普队伍情况来看,缺乏系统性的统筹规划和创新型人才,对科普教育资源综合利用和共建共享缺乏认识。

4.3 科普资源综合利用形式单一

虽然南京市科普教育资源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综合利用,但手段和方式依然相对单一,主要采用的是馆校合作、馆企合作的方式,未能进行顶层设计,科普教育资源对接和合作尚未形成常态化、固定化、长效化的共享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从而难以探索更多机制灵活、效果显著的综合利用模式,形成资源合力,发挥最大效应。

4.4 科普资源综合利用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普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开发难、传播易的公共物品资源,特别是在自媒体和网红经济时代,极易引起“搭便车”“拿来主义”的行为。调研来看,目前大多数单位和组织,未有专门针对科普教育的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指标,缺乏相应的激励惩罚措施,导致大量科普教育资源无法实现最大整合、最优利用。

5 加强南京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建议

5.1 构建政府主导投资、市场参与运作的多元机制

一是建议加大科普经费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常住人口总数、科技发展水平等相适应的科普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吸引和激励个人、民营企业、社区机构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科学普及资金、支持科学普及工作等途径为科学普及工作和市民科学素养提升注入经费。谋划更多普惠制、长效性的科普教育项目,引导不同类型主体、不同领域科普教育资源共同参与,实现科普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三是通过资金补贴、项目支持、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一批重点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辐射南京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公众,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最大效应。

5.2 培育一支专兼结合、复合创新的科普教育人才队伍

一是继续发展科普教学研究人才、科技辅导员、科普创意人才、科普活动策划师、科普基地工作人员等专业化的科普人才队伍。培育一批跨专业、复合型、创新型的科普共享教师、科普场馆讲解员、科普创作者、科技传播者等兼职科普人员。发展壮大一批志愿科普工作的大学生、新时期科学文明践行中心工作人员、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政府离退休机构工作人员等社会科普志愿者队伍。二是把社会科普人才培养项目纳入了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奖励与补助计划,研究构建科普教育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推动形成科学技术创造人才和社会科普良性的相互促进发展机制,并推动把社会科普研究成果产出比例作为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标准与晋级、科研成果评定指标,提高科普成果在科技考核指标中所占比重。三要组织实施“最美科普工作者、科普志愿者”选拔行动,集中表彰一大批敢于负责、成绩突出的科普工作者,以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发展科普文化事业的良好氛围。

5.3 探索有机协同、互融互通的科普教育綜合利用机制

一是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科普资源合作与联盟,鼓励和引导拥有科普教育资源、服务、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参与科普教育资源综合利用,不断壮大联盟的规模,提高工作成效。二是围绕着青年、农民、企业职工、公务员等核心人群,制定相应科普计划,构建市域、县域、镇街的多级联动有机协同机制,引导科普教育资源加快整合、加强协同,开展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加强科普教育组织协调统一、互融互通,加快科普教育成果的共建共享、交流互动。三是充分发挥重大科普场馆的引领作用,引导科普教育基地的服务功能逐步向综合性、全面性方向发展,主动走出去,与其他科普教育主体对接合作,联动开展创新型、综合型科普教育活动,打造科普教育活动品牌,常态化进社区、乡村免费进行科普知识传播等。四是规范化建设科普画廊、社区科普大学、科普书屋等,扩大科普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辐射范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5.4 健全分级分类、动态调整的科普教育激励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普建设项目公开招标、政府资金投入公开论证、科普教育综合利用评优等管理办法,激励更多主体参与科普教育事业中。二要建立健全科普资源综合利用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建立科普教育综合利用中各组成部分、各参与者的利益保障机制和系列标准,并采取分类分级的机制来调动社会资源投入科学教育普及资源的合理运用与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佟欣雨.全民科普,迈出创新一大步[N].解放军报,20220924(007).

[2]杜悦英.科普事业新局机遇挑战何在[J].中国发展观察,2021,(13):5254.

[3]马健铨,刘萱.京津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对策研究[J].今日科苑,2018,(08):6372.

[4]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N].新华日报,20211206(006).DOI:10.28872/n.cnki.nxhrb.2021.007478.

[5]樊婷.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6]陈戈.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海峡科学,2013,(03):7072.

[7]叶松庆,王良欢,张犁朦,等.安徽省科普资源现状与利用机制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06):601608.DOI:10.14182/j.cnki.10012443.2013.06.014.

[8]刘健.科普资源分类及调查[J].新闻世界,2012,(01):179180.

[9]谭麒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跃上新台阶[N].南京日报,20210913(A05).DOI:10.28601/n.cnki.nnjrb.2021.005394.

[10]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J].科技导报,2019,37(01):229.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27:51
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53:44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08:2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44:43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4:00:07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1:30:10
河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改革创新之我见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探讨
天津市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