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杰
摘 要:高中新课标建议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关注主题单元教学.初高中同为中学阶段,相互联系,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数学.本文通过研究课标与教材,寻找知识相关点,提出了“通过类比温故知新、通过对比加深理解、通过整合促进生长”的整合策略.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课标与教材;主题教学;整合
1 问题的提出
初高中新课程标准中都突出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阶段性、连续性、整合性等特点”[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建议:教师需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1],注重联系,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数学整体的认识.一线教师要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做好教学上的调整,“不仅仅关注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关注主题单元的教学”[1].从整体的视角,按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加连贯和完整,帮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2 初高中数学课程知识结构编排顺序分析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学习从属于发展,学生的认知发展制约着他所能学习的范围”,教材知识结构所包含的知识必须在学生认知范围内,知识结构的编排顺序必须依照学生的认知顺序才能有利于教学.因此,现行教材在初高中对一些概念的介绍会有不同,比如,在初中阶段,将有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而高中阶段就可以告诉学生:分数就是有理数,小数就是实数.一般来说,同一主题初高中课程的变化特点:一是“从特殊到一般”,二是“从具象到抽象”,三是“从初步认识到综合运用”.
站在课标的高度,高中数学的学习不仅仅需要大单元教学的整合,也应考虑到整个中学阶段的整合.因此,考虑到学生进入高中后知识内容陡增、学习内容断层、思想方法突变,高中数学课程结构增设了“预备知识”主题.这里的“预备知识”“以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为载体承前启后,为学生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做好准备,帮助学生顺利过渡”[1].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需一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整合.
3 做好初高中数学课程对比与整合研究
3.1 初高中数学课程对比研究
初高中同属于中学阶段,是一个系统的不同阶段,它们的基本理念相同、核心素养相关而递进、课程目标相同、课程内容相互联系.
课标与教材是教学的抓手,分析初高中课标与教材找寻内容的结合点,对做好中学数学的整合有重要作用.下面是相关知识对照表.
3.2 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研究
高中教师如何跨越初高中的界线,将中学数学主题教学从理论研究走向教学实践呢?笔者整理了以下几种方法:
3.2.1 类比引入旧知,理解新知
如高中《解三角形》,可以回顾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从角的关系,边的关系以及边和角的关系三个方面解三角形.
再如指、对数函数的类比,还有二次函数y=x2与绝对值函数y=|x|的类比:它们的图象和性质都有很多相似性.
3.2.2 对比研究旧知,巩固新知
如初中平面几何中,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在高中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
再如函数概念,它贯穿中学数学始终.在初中时,函数是从“变化关系”的角度下定义,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用函数表达变化关系的实际意义,但因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单位不同,两个函数不能进行有意义的四则运算.而高中数学相对抽象,函数的定义融合黎曼“对应说”和布尔巴基学派“关系说”,形成“对应关系说”,强调的是实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经抽象后不同的函数之间可以进行运算.在函数概念中引入精确和严谨的集合语言,也更好地描述了函数本质,拓展了函数的研究和应用范围[1].
3.2.3 整合新旧知识,深度研究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在新课结束后做拓展延伸,逐步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刻性.
如《数列的概念》,在第一课时了解数列后,笔者会做一个研究课《深入数列》,将数列和函数进行对比教学.进一步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再如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相似和全等似乎到了高中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实际上对三角形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初中阶段是对三角形进行定性的研究,高中阶段是定量的研究.
因此,在学习《余弦定理》时,笔者会结合初中的《全等三角形》做一节解三角形的研究课,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数学.
为抛砖引玉,列出如下教学设计片段:
案例1:“函数与数列”
学习目标: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感悟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思想以及函数思想.
复习概念:“一般地,我们把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问题1:数列的项与序号之间有确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让你想到了什么?
将横向写出的1,2,3,4,5…与a1,a2,a3,a4,a5,…对应分别圈出后纵向排列,同学们立刻想起了函数概念的图示.
同学们发现:数学概念是如此精炼的,在数列这个定义中,“次序”即“项数”,为自变量n,“数”即“项”,为函数an,数列表示的正是项数与项之间的函数关系.
问题2:数列的定义域是什么?值域是什么?
学生在讨论中确定了数列的特殊之處在于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注意到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数列{an}不能直接记为值域.
问题3:表示一个数列有哪些方法呢?表示数列:3,6,9,12,15.
问题指向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强调数列的图象是一系列离散的点.最后要求学生用解析法表示这个数列,指出通项公式就是数列的函数解析式.
问题4:(选单调性不同的数列,让学生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前5项并画出图象.)观察图象,类比函数,我们还可以把数列怎样分类?
类比函数单调性,数列可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及摆动数列.
问题5:我们还可以利用函数的图象研究数列的什么性質呢?
学生回顾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可以给出许多分析.
笔者在整个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把数列与函数对比.
案例2:“三角形再研究之定量研究工具《余弦定理》”
学习目标:结合三角形全等分析解三角形的几种情形及基本解法.
问题1:本章名为《解三角形》,解三角形至少需要三个元素且其中至少有一条边,那么有哪些情况呢?
两角一边(AAS,ASA),两边一角(SSA,SAS),三边(SSS)
问题2:初中有哪些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AAS,ASA、HL、SAS、SSS.
但初中只是对三角形的边和角做定性的研究,无法回答边和角具体有多大.
问题3:正弦定理可解两角一边(AAS,ASA)问题,它可解两边一对角(SSA)问题吗?
学生发现可能会出现不同结果(无解、一解、两解),这样的三角形是不稳定的.而当已知角是直角时答案会是唯一的,恰为HL.
问题4:任意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夹角求对边,用正弦定理可解吗?
初中学习的是已知角为直角,那么可用“勾股定理”
问题5:角不为直角,可以用勾股定理求出对边吗?
由特殊到一般,把斜三角形切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用几何方法推导出了余弦定理.
问题6:余弦定理的式子中共有几个量?
四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知三求一,也可以已知三边求角(SSS)得余弦定理推论.
问题7:余弦定理及推论可解两边夹角(SAS)和三边(SSS)问题,它可以解SSA吗?
通过例题,将数据代入余弦定理,借方程解三角形,可能无解、一解、两解.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把初中的全等三角形与正余弦定理对照整合在一起,一是从量上解了初中疑虑:“为何SSA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二是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正余弦定理.
4 结语
贝塔朗菲系统论认为:“所有的系统都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结构相关性、动态平衡性和目的性”“系统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
教师要努力做好中学数学的整合,发现初高中数学知识的结合点并对比课标要求,在“旧知新学”的教学过程中,把握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渡[3],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将旧知在新知教学过程中重现,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黄丽萍.把握新知与旧知的联结点优化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7(26):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