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
摘 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教师可在阅读中开展以美育德活动,即将德育的培养融入具体的美育中。蔡元培先生说,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显然,阅读与美育自然是分不开的。在引导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也提升他们的道德,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即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以美育德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5.007
阅读教学是教师开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阅读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学生在阅读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感知着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科学美。学生接纳美的过程也是他们成长的过程,可以这样说,阅读是教师实现以美育德的主阵地、主渠道,学生在阅读中,美育与德育都获得了发展,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美育德的现状分析
在“五育并举”的理念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要基于阅读促进他们的成长。但是,当前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只是文本的结构、文法、修辞等,对于文本中所涉及的美育、德育、劳动教育等往往重视不够。具体地说,在以美育德方面还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1.美育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笔者曾对城乡接合部一所初中的500名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的问题为,全面发展指什么,美育指什么,学校开展过美育吗。将近90%的学生知道全面发展指德智体美劳都要发展起来,但是对于什么是美育,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说出来。同时他们还表示教师没有专门给他们开设过美育课,50%的学生认为在语文教学或者其他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提及与“美”相关的内容。有学生回顾教师在课上讲到的一些内容,比如美分为外在美与内在美等。显然,从总情况分析,学生对“美”的认知是模糊的、粗浅的。
2.德育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同样,德育在阅读教学中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大多时候,教师只是就文本进行分析,并没有对相关人物、思想、背景等进行进一步分析,没有让学生与作品、作者、人物等开展对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这说明阅读对一个人德育的重要性。教师要通过阅读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向榜样学习,让他们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等。
3.美育与德育没能充分融合
借助阅读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要能将五育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合起来。进一步说,要能将德智体美劳融合起来,不断发展,共同前行。比如,开展劳动教育时,就可将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育教育等融合起来,让他们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常常将美育与德育分开,其实可以融合在一起,再巧妙地渗透。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美育德的策略
1.体会文章的形象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品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瞧不起农民工的心理。在一次户外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去观察社会中的人,再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描述,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但是,教师发现学生在描述农民工的时候,大多描写了他们衣着的脏与破,显露的是一种瞧不起的态度。这样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基于这样的现状,在阅读教学中,在有关人物的描写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进而形成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将文中有关短衣帮的描写找出来。接着,教师问学生短衣帮是些什么人,学生说这些人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农民工,看来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大致上还是准确的。学生在文中标出这些句子: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可以看出来,鲁迅先生用了寥寥几笔就将“短衣帮”的一些特点展示出来。教师问学生从这些描写中能看出什么,学生说从“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可以看出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他们喝点酒,也是是为了更努力地工作。学生说从“容易说话”,可以看出农民比较质朴。教师再问,整合起来看,小说中的短衣帮是什么样的?学生说是一群艰苦工作又不会计较太多的劳苦大众。教师问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个群体的。學生说,这些人在旧社会处于最底层,他们只知道艰苦而又麻木地工作。这些人在如今就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美丽城市的创造者。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小说所描述的人物,同时他们也在思想上有了新的变化,就是要尊重劳动者,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这篇文章主要人物就写了孔乙己一个,但是其他的人物却写了很多,尽管没有着多少笔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就能发现更多美的东西,这些美会在学生的心中形成涟漪,进而促进他们改变自己。以美育德更多体现在学生的自我体会中,体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教师通过美的渗透,可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行,但教师不能以简单的说教代替阅读教学中的耳濡目染。
2.发现作者的思想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多方面的内容,以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关注文字本身,还要关注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感。比如,学生在阅读时,就需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就是文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发现作者的思想美,进而提升他们的德育素养。
还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教师先问学生这篇小说反映的主体是什么?学生是这样回答的:作者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讽刺、揭露和批判,同时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痛苦与悲哀,也给予了一定的同情。教师接着问,能不能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说,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与人聊天时,嘴里都展现着文人的气息,可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孔乙己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却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这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教师再问学生,为什么鲁迅能将这样的社会现象以深情的笔法展示出来。学生这样回答,这说明先生对社会的关注。因此,教师问,作为当代的初中生应该怎样向鲁迅学习呢?学生说,也要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去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事,去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教师进一步阐述,是不是也要向鲁迅先生那样歌颂真善美,揭露假丑恶?教师让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仔细观察,写出一份真实的场景。一学生这样写道:每次回家的时候,都会经过一个刚刚修好的马路,在马路的旁边有一个地下水道口整天敞开着。我每次经过的时候都会抱怨几句,为什么没人管呢,要是有小孩经过,不小心掉下去,可就麻烦了。每次我抱怨的时候,我也看到别人也有同样的表情。到后来我发现,经过那儿,不抱怨几句,心里就觉得别扭。今天早上经过的时候,我发现邻居大爷在下水道的旁边放了一个牌子,还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在维修中,请绕道”。看着这行字,我心里暖暖的,大爷是个好心人,这样的人多了,无关紧要的抱怨就少了。
可以看出来,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利用文本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发现作者思想的美,其实也是阅读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学生在与文本交流的时候,会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尽管初中生在思想的高度与深度上无法与作者比,但是他们能感知其中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创设具体的环节让学生将美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需要以美育德,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立德树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开展以美育德活动,让学生的品质与品行不断提高。
3.发现文本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勤劳意识
毫无疑问,学生在阅读时接触最多的就是一行行文字,他们要从文字出发,读出更深远的思想。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字的美,在美丽的文字背后再去揭开它更有价值的东西。初中教材所选用的文本往往都是经典的中文作品,文字优美、隽永、深刻是普遍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体会文字的优美,然后再从这些“美”出发,去引发他们内心的变化。
还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先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让他们去感受美丽的文字。可事与愿违,学生却觉得这篇文章更多的是艰深,而不是文字的优美与生动。这其实说明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还有待提升,还不能一下子发现鲁迅先生文笔的高妙,这也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优化教学环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能不能从文中找出有关孔乙己从身上拿钱的描写。教师的这一提问让学生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在阅读中他们没有去关注这个问题。换言之,他们没有阅读到类似的信息。当学生再次阅读时,他们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人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教师让他们仔细阅读去发现两次取钱的不同动作。学生很快就发现文中第一次使用的动词为“排”,第二次使用的动词为“摸”。学生说,这是不是说明孔乙己的生活每况愈下,自己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呢?教师问能不能感受到文笔的美?学生说,这些动词更形象地表达着孔乙己的内心。教师让学生到前面表演这两个动作,以便更好地体会文字的美。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发现第一次“排”这个动作,能将孔乙己的假装有钱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个动作的“摸”,却又将孔乙己的穷困潦倒、悲凉生活展现出来。教师再问,从文字背后能看到什么?学生说,能看到孔乙己的懒惰。他们说如果他勤劳点,也不至于连几文钱也要从身上摸出来。也就是说,通过发现文字的美,学生发现了背后的真实。因此,教师问学生,这些文字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学生说,孔乙己生活在那个年代是一个悲剧,他的好多不幸都是时代造成的,但是他自己懒惰也是造成悲剧的一个原因。
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将话题过渡到懒惰与勤劳上,因此教师问学生,现在的你,怎样做才是不懒惰的呢?显然,教师将阅读教学与美育、德育联系起来。学生可联系自己的真实生活给出切身体验,学生也可以反思过去,进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学生说要让自己不懒惰,就是在上课的时候,要让自己的大脑不懒惰,能围绕着教师转;在下课的时候,要让自己的双腿不懒惰,能围绕着操场转;在回家的时候,要让自己的双手不懒惰,能围绕着家务转;在周末的时候,要让自己的眼睛不懒惰,能围绕着身边的一草一木转。学生的回答是基于文本的思考,也是一次以美育德的体验。
4.感知人物的心灵美,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一些名篇的解读往往是不变的。其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要让他们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要让他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处。当学生发现一个鲜活的人物站在他们面前,拥有值得学习的品质,也会心向往之,进而会从内到外地要求自己也这样做。以美育德,总是在学生发现一份美好之后,“德”会自然地生长。
还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将有关孔乙己的工作与生活经历集中找出来。学生自由组成若干个小组,他们先是将文本中有关孔乙己的描述找出来,进而再逐一进行总结与概括。比如学生从文中的表述:“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概括成这样的文字:大半生考功名,但是没能考上。同样,学生从“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概括成这样的表述:替人家钞钞书,顺手牵羊拿走人家的书籍、纸张、笔砚。通过同样的方式,学生在合作中整理出孔乙己的这些事迹,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常去咸亨酒店喝酒,被人嘲笑;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教小伙计识字;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用手走来喝酒等。教师让他们就这些事具体分析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发言一下变得精彩纷呈,不再仅仅是一介文人、懒惰、迂腐之类的表达了。一学生说,他们发现孔乙己是一个善良的人,给出的理由是:孔乙己喜欢吃茴香豆,但是他的钱不多,每次也只能点上少少的一碟。就是这样的窘境,孔乙己还是给孩子一些茴香豆,给他们一点温暖。要知道,这些在酒店门口看热闹的大多是穷孩子,能吃到茴香豆也算是一次大餐了。显然,学生从文本中发现了人物的心灵美。教师问,这样的发现对他们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学生说,也要做一个内心善良的人,孔乙己可能有很多缺点,但是因为他的善良,肯定还有很多人喜欢他。学生接着说,孔乙己可能无法选择不贫穷,这有外在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是他可以选择善良。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不能将美育与德育的一些观点与做法强加给学生,要让他们在发现美、感知美的过程中,渐渐成为一个品德优良的人。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要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智育水平,同时还要促进他们的德育、美育等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阅读活动中,除了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丰富他们的语文认知外,还应从“美”的角度,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悟、有所改,助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屈晓春《探索语文美育功能,培育学生健康人格》,《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年第20期。
[2] 习欣月《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散文审美教育——以〈故都的秋〉为例》,《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8期。
[3] 冷玉辉《让美育始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