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宏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初中语文课堂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单一层面上,同时也对初中生的人格塑造、审美情趣的熏陶、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价值和意义。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我国现阶段初中语文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人文价值观的改变,使得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有些“功利化”,初中语文教育风格也逐渐丧失了人文教育的意义,造成本末倒置的尴尬局面。人文素养对于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同样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与价值。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标准化教学中落实人文素养的必要性、限制因素等进行了充分研究,并以此为重点,探讨了初中语文标准化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策略,希望能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标准化教学 人文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5.027
语文教师需要明确的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标准亦有所转变,与之相对应的初中教学体系的基本格局与教育方式也应做出创新性的升级。而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其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结合不同学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其人格、情操以及价值观等进行正向引导与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关注与认知,从而借助语文课堂以及相关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初中阶段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有助于洗涤、升华初中生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积极讨论、慎重考虑后确定的,每一篇文章中都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发人深思的思想感情与价值取向。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语言以及写作手法的了解,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不同文章背后所呈现的深刻内涵。从而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将爱国、敬业、礼貌待人等优秀品质与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与升华,使学生在文章以及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其生活产生多元的思考与认知,从而获得更全面的成长。
2.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初中阶段的语文授课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过程,其中适当强调并践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本质上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与充实的过程。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大量的人文素养知识,从教材出发,教师可以结合多元的教学手段与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将正能量的人文素养传递给学生。而学生接受良好的熏陶与指导后,也能对人生产生更深刻的思考,从而以更积极、主动的状态面对日后的学习与生活,自觉自发地加强对学习意识与学习行为的约束,最终成为学习能力与品德兼具的优秀青少年。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初中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便是在引导学生有效吸收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对其道德、修养、价值观念、人文情怀等进行培养,最终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或是课堂教学手段都过于功利化、机械化,往往会利用较为强硬的手段,“逼迫”学生记忆、学习、积累相关知识点,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价值取向,甚至可能造成学生厌学、叛逆等不良心理。因此,教师要从自身的教育观念出发,在初中语文课堂中不断渗透人文素养的内容,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对其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保障其能够充分发掘实际生活的乐趣,始终秉持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在初中语文标准化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限制因素
1.社会价值观的嬗变
随着社会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居民也愈发追求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与高效率的工作方式。社会环境的转变进一步加剧了收入与财产之间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也变得更功利化。而这也会引发我国人民基本价值观的改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目标与理想,最终导致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时至今日,利益已经成为衡量大量事物的标准,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也间接引发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而初中语文教育的初心与目标亦未能幸免,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也逐渐变为了一种功利化的“市场商品”,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也逐渐染上了较为强烈的功利色彩。而这非但无法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良好引导,还有可能造成学生极端功利、自私、麻木等不良思想观念的形成,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2.“重理轻文”的错误教学观念
无论是教育界抑或是學生、家长群体中都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话语。诚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理科知识的确能够有效推动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加之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使得经济利益成为衡量大部分事物的标准,而初中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已经不是积累知识、感知快乐。家长与学生普遍认为,提升学生数学、物理等理科的学习成绩与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则意味着学生能够在日后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并且也有部分学生和家长固执地认为,能够学好理科意味着学生的智商更高,而针对语文的学习,只需要机械性地背诵课文即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文科与理科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初中阶段重理轻文的尴尬局面。基于大部分人对于文学课的偏见,使得家长不会倾注更多的资源帮助学生提升其语文素养与知识积累,而部分语文教师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逐渐丧失了工作积极性,进而采用更表面、敷衍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趋势的诞生,非但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甚至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语文知识积累水平的下降。
三、初中语文标准化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策略
1.基于教师层面的观念转换
现阶段,我国初中教育体系中仍有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存在较为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较为落后的职业素养。尽管学生个体层面的学习积极程度、智力基础也是其学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然而学生成绩与能力的情况,一定程度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授课质量。基于此,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式与教育观念,同时加强对不同学年段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与年龄特征的调查,有意识地调整其教育手段。
首先,从教学工作出发,教师应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关注,从而将有价值、更贴合初中生需求的人文素养纳入日常教学中。同时,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引导,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摒弃传统教学环境中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其次,教师也应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地提升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应秉持不断学习、不断奋进的工作态度,广泛地吸收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手段。在此情况下,初中学校也应积极发挥其作用,通过定期开展语文教师培训活动的方式,帮助教师加强对人文素养的认知,提升教学水平。最后,教师要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整体教学工作中,时刻以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积极观察、分析学生的个人情况,利用分层式的教育手段,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措施,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学习能力的方式,促进学生群体获得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2.加强对教材的关注,充分发挥教材的人文价值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能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知识点与文章。因此,初中教师不妨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向外延伸,在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中隐含的人文观念,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其人文素养。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本诗平仄韵律中的魅力,同时也要借助与诗作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充分体会其内在的深厚情感,使得学生在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更深刻的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题,开展与之相应的讨论、写作活动。帮助学生加强对作者高洁品行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受到作者以及诗文的感召,汲取诗文中的人文素养,树立更高尚的价值取向。
3.“精读”文学作品,加强人文素养的熏陶
古往今来,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初中生的人文情感塑造以及价值观树立都有十分重要且正向的影响。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智慧,拓展其思维,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帮助其养成更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关注,从而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课堂的教学方向,将更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引入教学活动中。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文学作品的细节、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式来洗涤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精读”“沉浸式阅读”等活动,借助优秀文学作品中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引导,重点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渴望。
同时,教师也应借助语文课堂,转换学生对部分优秀文学作品的誤解,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例如,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对爱情具有懵懂的认知与向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观。以传统民间文学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教师不仅要借助主人公之间的凄美爱情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正向引导,同时也要借助主人公在封建时代中的抗争精神与拼搏精神,来培养学生勇于斗争、坚持不懈的人文素养。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勇于和命运抗争、锲而不舍的高尚品质都是学生应该学习、模仿的对象。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入语文课堂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4.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学生感知、传承人文素养
作为我国的珍贵遗产,优秀传统文化理应得到初中教师的充分认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教学,以更具创新性、实效性的教育方式,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同时隐藏着众多的传统文化精髓。教师应以文言文教学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利用相应的教学活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与传承,从而有效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
以初中文言文《木兰辞》为例,教师在开展活动之前,就应有意识地对文中所含“孝顺”“勇敢”“忠义”等宝贵品质进行挖掘,同时结合相应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有效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进行剧情演绎、展开主题讨论会等方式,逐步加深对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象,并做到在未来人生中主动模仿并践行文章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成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但教师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符合我国现今社会的价值取向。例如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奉母》,《弟子规》中诸如“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等错误思想,便不具备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价值。因此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甄别与筛选,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形成正向、积极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同样也不应该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唯一目标。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大胆的创新来培养、升华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要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需求,探索最适宜的教学方式,进而帮助学生养成正向、积极、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人文素养仅仅是初中生综合素质中的组成部分,想要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就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其构建更多元、立体的教学环境。笔者以本文为引玉之砖,以期望能够通过本文所研究的教学策略,为相关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思考,进而以集体之力共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进步,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芳能《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学周刊》2022年第15期。
[2] 王祯功《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探索》,《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4期。
[3] 夏荣业《初中语文中的人文素养培养》,《清风》2021年第24期。
[4] 程砣《初中语文教学强调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探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七)》。
[5] 荆晓东、荆超《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年第7期。
[6] 马淑芳、王瑞《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试题与研究》2021年第7期。
[7] 陆鹏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新课程导学》2020年第15期。
[8] 吕毅《论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养成》,《智库时代》2019年第3期。
[9] 李建军《转型期文学教育与青少年人文素养培育》,《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10期。
[10] 赵靖茹《浅谈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