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仁荣
(福州第七中学,福建 福州 350012)
新课标、新教材以人文主题统整单元,系统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内容,聚焦知识结构化。“双线” 交织,呈现综合化、实践化、情境化的特点,共同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任务群虽然强调的是不同媒介之间的跨越,但是这种跨越要在坚持以文本为主的基础上进行,落脚点还在“阅读”。[1]它不仅仅是阅读不同媒介信息,更重要的是辨识立场,辩证分析网络文化,多角度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养成媒介素养,提升思维品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学习任务群是数字化背景下对人才提出的时代要求。因此,加强本任务群融合创新运用实践研究,实现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双提升势在必行。本文以《〈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 初见林黛玉》为例,重点探讨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任务群融合创新运用策略。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主要问题有“三不”:其一,阅读兴趣不浓。《红楼梦》是长篇章回体小说,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对于涉世不深的高一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社会理解差异,对学生吸引力不大。其二,阅读时间不足。《红楼梦》需要细读、品读,多数学生存在读书功利倾向,主动阅读时间不足,阅读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难以统一。其三,阅读版本不一。《红楼梦》版本众多,出版社五花八门,书籍厚重,学生随时随地带书存在一定困难。鉴于此,教师应该巧借信息技术融合课堂展开教学。在《〈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 初见林黛玉》教学中,笔者将“微信读书” 引进课堂,不断拓宽学生读书思路。在分析林黛玉“眼到” 之“婉拒王夫人让座”情节时,教师课前让学生打开“微信读书” 小程序,统一寻找2019 年10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的《红楼梦》,读完相应章节,在“微信读书” 上直接写下读书心得并进行批注。课上师生共同打开 “微信读书”,不但可以看到师生还可以看到广大读友的心得分享,思维碰撞,十分精彩。留言示例如下:
生1: 林黛玉太聪明了,观察力还强,知进退但又不过分诚惶诚恐、小心翼翼,适时接受了王夫人的热情。
生2: 处处留意、小心,必然是极累人的。好在这只是初次相见,礼节方面,需要如此。
师: 林黛玉到二舅母王夫人那里,进门观察屋内陈设,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手,见黛玉来就往东让。舅母是长辈,长辈让坐哪,小孩本就听话地坐哪。黛玉才不是这样,她一眼就看出来了,东边是上手,因此,这应该是贾政的日常座位。所以,她坚决不坐,一定要坐在挨着炕的三张椅子上,这才是晚辈的座位。可是,王夫人客气,再三拉她上炕。怎么办? 最后挨着王夫人坐下。她绝不冒犯长幼尊卑的秩序,这表面是在看空间结构,其实更深层次的是在看礼法规矩。
读友1: 卧室的桌椅摆放都有尊卑之分,黛玉观察如此仔细,礼节样样不漏,第一次出场真是极其体面,颇有大家闺秀风范。
读友2: 古代,特别是皇家贵族最注重礼仪,王夫人是在试探林黛玉,故意考验黛玉的礼仪修养吧?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指出: “所谓精读,强调的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文本细读。在单调而又烦琐的应试教育中,经典精读教学给了我另一种深切的教育体验。那就是创造的乐趣与育人的喜悦。”[2]可见,经典细读精读,方能乐趣无穷。“微信读书” 让传统文本细读可以打破时空,让阅读爱好者汇聚一堂,迸发思维火花,深入分析,读得越精越细,思得就越深越广。它通过技术支持,让读者交流走向深度融合,充分感受思维风暴的喜悦。如针对“婉拒王夫人让座” 这一情节,“微信读书” 上共批注了几十个不同的想法,师生课上课下、随时随地都可以共读一本书,批注读书笔记,与广大读友沟通心得、共享思维,感受“文本细读” 魅力,进行文字、视频、微信等多种媒介下的跨媒介学习研讨。随着阅读载体的丰富,学生主体高度参与阅读,积极交流,创设了浓厚的读书研讨氛围。
短视频时代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浩如烟海的网络视频资源要进行有效整合,创新运用资源,有效为教学服务。以《〈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初见林黛玉》为例,创新融合资源要点如下:
笔者设置了林黛玉进贾府flash 动画行踪图,直观形象,围绕黛玉行踪,巧妙梳理了林黛玉进贾府的主要情节: 初到荣国府—贾母处—贾赦院—贾政院—贾母处。动画行踪图的展示,也让学生深刻感受黛玉进贾府的等级森严、礼节烦琐,拜见长辈的顺序不是根据空间距离的远近方便,而是严格按照等级,处处都要小心谨慎。
“跨” 意味着“融”,不仅是文本信息的互渗,也是媒介平台的互融,更是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交汇。[3]在鉴赏林黛玉婉拒王夫人让座环节,教师让学生对比文本和视频,观看了2010 剧版《红楼梦》对这段情节的拍摄,并让学生“找不同”。对比后学生发现: 2010 剧版没有拍摄“王夫人往东让”,也没有‘再四’ 携黛玉上炕” 情节。找文本和视频两种媒介的不同,学生阅读好奇心被激发,不断发现文本品读的魅力所在,发现探究学习的乐趣。其实,王夫人“往东让”,让的是贾政之位,体现了古代尊卑观念,由此看出黛玉深知“礼法规矩”,心思敏捷。“再四”不是“再三”,“再三” 黛玉还不肯,“再四” 方才挨着坐,不但展示了黛玉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风范,也刻画了黛玉初到贾府“时时在意,步步留心” 的谨慎敏感性格。剧版此情节的省略,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黛玉寄人篱下、聪慧敏感的鲜明个性。
在品读林黛玉喝茶细节,体会林黛玉“眼到”之“敏” 时,教师播放了1987 剧版《红楼梦》林黛玉喝茶片段,通过视频打卡、在线互动截图方式,巧妙截取了林黛玉喝茶时的每一个微表情。9 幅截图,每一幅图的黛玉心理,陈晓旭都演绎精准,演出了林黛玉的精髓,学生也深刻体会到黛玉的观察力。教师结合文本和视频,互动截图时解说如下:
晚上回到贾母处吃晚饭,寂然饭毕,小丫头就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可见,黛玉是准备要喝茶。接下来这一笔就妙了,说“早又有人捧过漱盂,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然后又洗手,然后再捧上茶,这才是要吃的茶”。短短50 秒视频,每一张截图都能看到黛玉的心思和聪慧,我们看到黛玉虽然心里有个预判,但也一直暗暗留心别人。接过茶来,她并未轻举妄动,观察别人,这才明白是自己误会了。然后她就学别人的样子,先漱口再洗手再接第二杯茶,这一通操作,行云流水,谁也没有看出来她原来不懂这些规矩。可以想象,如果林黛玉莽撞些,真把第一盅茶喝了,那要让贾府的人笑一辈子,笑她不懂规矩。可黛玉就是这么敏锐细腻,凡事先看明白再动,观察清楚,绝不给人留下话柄,这就是“眼到”。
视频、文本、互动、解说,黛玉喝茶的情节品读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堂的典型范例。视频与文本互相印证,截图与解说互相补充,让学生对文本解读更透彻,对黛玉形象把握更深刻。
“互联网+” 时代下,媒介变革与更新迅速,“疫情时代” 线上教育突显优势,“互联网+教育” 在“后疫情时代” 持续发展。“线上教学主要是教师基于学生在线学习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形式的探究学习资源。”[4]线上教学让学生时空更自由,创建“深度学习” 的场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授课传统固化的教学方式。《〈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初见林黛玉》的教学,笔者设计为2 课时,第1 课时为线下授课,在智慧教室进行,学生通过平板进行实践互动、交流研讨、思维碰撞,在阅读研讨课上引导。而面对课后阅读指导难以到位和有效的难点,第2 课时就以线上录课的方式进行,方式灵活、时间自由,学生可自主安排深入学习研讨,也可以充分弥补课堂阅读不深和时间有限的不足。
“在全球已进入新媒介时代的今天,社会已跨入知识爆炸、信息膨胀的大数据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纸媒以外的媒介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学生必须要顺应,学会跨界学习。”[5]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融合创新运用,教师更要善于跨越和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有机整合文本和视频等资源,通过投屏实现屏幕上不同媒介互动,丰富学习内容,阅读内涵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图片、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这样的跨媒介阅读,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实现学生阅读高参与性、自主性、多样性、便捷性等特点。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作者往往用一个字对人物进行评价,来概括或凸显其品性,即所谓“一字评”,如“酸” 凤姐、“勇” 晴雯等。教师收集学生对林黛玉“一字评” 的理解,生成 “词云图”,主要有: 敏、美、弱、娇、聪…… “词云图” 能直观展示所有内容,在视觉也上更有冲击力,它本身是对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极简处理,能客观真实反映学生们对林黛玉的理解,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对重要信息做到一目了然。在最后文本分析结束,引出“灵” 黛玉,有了对比,印象深刻,理解到位。
以《〈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 初见林黛玉》为例,评价素材与方法整理如下: 课前: 通过问卷星,进行诊断、反馈,依据报告结果优化教学内容,从学生最喜欢的三位“金陵十二钗” 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课堂: 促进对话交流、小组分享,笔者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敏感多疑性格,初见林黛玉的“时时留意,步步留心”,设计了“眼到组” “嘴到组” “心到组” 三组进行汇报,每个小组都是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是同伴评价的主体,真实记录任务群学习过程,注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强化“以评促学”,设疑激趣,以生为本。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家长、教师、广大网友等参与课程评价,不断完善过程性评价,评价更全面科学。其次,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本次课例运用了读书笔记、小组研讨成果、体验性表演活动、阅读积分奖励等,丰富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课后的阅读积分奖励,通过抽奖的形式,激发学生课上认真品读和课后持续阅读的积极性,构建了“教—学—评” 新生态,使融合教学走向纵深,形成全新学习场。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主要渗透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中,笔者选择《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课例,巧妙借用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信息化的优势,弥补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困境,又抓住两个任务群的共同特点“阅读”,探究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融合创新运用,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信息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的素养能够运用迁移到社会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