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云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体现立德树人这一原则,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班级文化建设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就需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应该从创建良好的班集体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这些方面入手,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为小学生今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一种精神,只有当它植根于集体的土壤中,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乐观、活泼、好动、好玩,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和好胜心,而且不愿意受约束。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尊重学生,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在班级营造一种活泼向上、宽松、和谐而又有序的文化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出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教室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师生共同生活的环境,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有重要作用。因此,班级标志一定要设计得新颖独特、富有个性,能够体现班级的特色文化。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些知名学校或知名教师创建的班级标志,如北京八中的“金”字架、上海实验学校的“龙”字架、重庆市江北区实验小学的“书”字架、广州荔湾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附属小学的“鹰”字架等。这些标志都彰显了各自学校、教师及学生独特的个性与魅力,深受学生喜爱。
“言传不如身教。”因此,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可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标语制订班级标语,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如“爱国爱校、尊师爱生、诚信守纪、乐学善思、团结友善”等标语。
图书是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更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可以利用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学会选择好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知识和营养,用书籍陶冶情操。通过设立班级读书角,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让他们在书籍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定期更换图书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书。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科学发展观。
班级墙壁文化是指班级中以墙为主阵地进行的各种形式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建设活动,它为师生所共同认可、理解参与,并不断进行积极构建与维护,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班级环境文化。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富有创意的文化建设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开展“我最喜欢的校园”绘画比赛、“我心中最美之教室”征集活动、“我身边最美之老师”征集活动等;在主题班会上以“童心飞扬”为主题召开班会,在黑板报中以“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进行板报设计,在晨会中以“校园之声”为主题进行班队活动等。通过这些班级活动,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校园里最美的风景,同时也能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班级规章制度是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者为实现班级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为了对班级日常工作中的各项事务进行明确、细致、有效的管理而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班级日常管理制度、课堂常规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科学、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能更好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规则的制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班主任可以通过制订合理的班规,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了解班规制订的必要性,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规则进行思考,最后再确定班规并进行完善。通过班规制订,学生可以逐渐了解到各种规则存在的意义以及作用,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制订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制度,如每天由谁负责卫生打扫和检查,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情。同时,教师要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和修订,并把学生需要遵守的规定写进规章制度中,让规章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合理的班级制度能有效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科学、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能更好地发挥班主任的管理作用,让教师能够更加全面、有效地对班集体进行管理。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班集体发展和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课堂常规制度和卫生管理制度,并根据学生所犯错误和存在问题,制订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在卫生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奖惩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遵守相关规定。总之,科学、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把学生需要遵守的规定写进规章制度中,使这些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更具有可操作性,以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明确值日班长的职责时,可以把它细化成不同的工作项目,如负责班级公共卫生、宿舍卫生等,并对这一职责赋予不同的权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由学生共同管理公共卫生和教室卫生。如班级整体环境由班长负责,如果教室内有纸屑、杂物等影响教室清洁,那就由值日班长负责管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
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从班级环境的创设入手,充分发挥环境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创建班级文化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思想特征以及学习特点等,创建和谐、美好的班级环境。
教师应该利用集体理念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思想和价值观正在形成,所以教师在创建良好班集体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阶段学生所具备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利用班训对班级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班风,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班集体中所应当扮演的角色。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召开“我是文明小公民”这一主题班会时,教师可将“我是文明小公民”这一主题引入班级文化建设中。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教师要利用班训进行宣传,因为在班训中就明确提出了班级中不文明现象出现时应该如何处理,以及当集体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处理。教师在班会中应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文明行为。通过班训引导,学生就会明白自己在班集体中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与责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可动员学生设计一个有深刻寓意的班徽,并利用班徽增强学生的班级认同感,进而提升凝聚力。班徽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集体的标志和象征。因此,教师在创建班级文化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到班徽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班徽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角色,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班名、班歌以及班徽增强小学生的集体认同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中。
例如,教师可将“快乐小蚂蚁”设计成班名,利用“蚂蚁”这个形象,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教师要鼓励成员多为集体做奉献,以此来增强班级凝聚力。教师在创建班级文化环境时,让班干部与其他成员一起策划设计文化建设方案,充分体现本班特色以及个人特点,这样既能够加强班干部与其他成员之间的联系,增进成员间的沟通,又能够让班集体变得更加富有凝聚力。
例如,教师在创建班级环境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环境设计之中来。先由成员进行方案介绍,让其他成员了解他们的设计意图,之后进行分组,由不同小组共同设计出适合本小组发展以及本班级特色的活动方案,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生之间可互相了解。
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为学生今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是因为学生在年龄较小的时候心理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对学生情感方面和思想方面的教育工作,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以自我约束为荣。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的最重要时期。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学校的基本规则。教师要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开展教育工作,不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行为规范的落实情况,做好课堂管理工作,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课,认真做好笔记,让每一位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是班级管理中的核心力量,因此,班主任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班主任可以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协助学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通过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为学生创设平等参与交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例如,学校可以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要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来,营造出积极向上、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班级氛围。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班级整体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的育人手段,对班级的精神面貌、德育活动、师生关系、学生行为习惯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活动中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时代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丰富班级生活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