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超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在不同的课程领域进行了跨学科融合的有益尝试。其中,在小学阶段将语文课程与艺术课程的教学进行融合探索,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与综合性较强的主要课程,与艺术课程无论是在创作意境方面,还是在审美欣赏方面,可以说都具有共同的欣赏价值。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评价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时,说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古代许多诗人、画家都深谙诗与画的共通之处。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仅能诗善画,融画入诗,还能吟诗唱曲,从多方面进行了有机融合。古人的这些诗画创作实践告诉我们,音乐、美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都可以借助不同表现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或作者情感:文学借助语言文字,美术通过色彩线条,音乐借助节奏旋律。
小学语文、艺术学科的有机融合,可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或以艺术绘画描绘文本意境,或以音乐对语文课文进行形象化的完善与补充。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综合素养的提升,还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思维、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文字与音乐、美术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同一大文化的范畴。古人的琴棋书画往往以诗词曲赋予其通灵之性,反过来又可以以音乐与美术画作来映衬、凸显语言文字的思想与灵魂。可见,语文学科和音乐美术具有先天性的内在关联,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而不是相互对立、相对封闭的学习内容。我们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语言文字与音乐、美术紧密结合,借此充分彰显语言文字与音乐、绘画的不同艺术魅力。
语言文字与艺术学科均属形象思维范畴,二者有着相似的情感表达形式。在语文文本教学过程中,单纯的口语教学难免使学生感觉单调与乏味。而单独的一曲音乐、一幅画面,如缺乏有效的语言解读,学生只能感受画面色彩的绚丽、乐曲旋律的优美,而难以体味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将语言文学与艺术学科有机融合,音文合璧,图文并茂,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学习,让人感受到不同艺术所蕴含的异曲同工之妙,还可以让小学生通过语文课堂进入更为开阔的视域空间,进行高效学习和多元化发展,从而实现小学课程教育的高效、低耗。
文学与音乐、美术的审美均属于对客观美好事物的欣赏。这一过程必须借助人们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不与艺术融合,单纯进行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学生也可以掌握基本的阅读与写作技能,但这一过程是肤浅的,是难以深入感受语言文字所固有的“内涵与境界”,难以全方位地实现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可将文学与音乐、绘画融为一体,创设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情境。跨学科教学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思路,以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为目标,整合多学科知识进行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左右逢源”。其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鉴赏、创作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与艺术课程教育的融合途径,许多教师都有所探索,下面以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王维是盛唐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画家。其诗多咏山水田园。诗之意境高远,空谷绝尘。读其诗有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作为一位诗、书、乐、画兼擅的艺术诗人,王维将其艺术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山水田园诗不仅“诗中有画”,还是字外有音的“有声画卷”——句句入画、篇篇如曲,有声有色,沁人肺脾。王维的诗在描写山水自然景物方面,独具一格,造诣颇深。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还是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练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王维的诗多五律和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尤为适宜小学生学习。因此,他的诗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较多。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将其灵活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基础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增加识字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语言文字的基础性训练会显得单调乏味,尤其对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大量的生字词记忆与书写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束手无策。如果教师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音配画的方式来辅助生字词的教学,可以让一年级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生字词。
例如,《画》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课文里有一幅山水画与一首五言谜语诗。这首五言诗是诗人王维对一幅古代水墨画的欣赏与赞美。全诗共四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描写的是山、水、花、鸟等自然界中的景物,是中国画最寻常的题材。诗的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畏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画卷。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知“山、水、花、鸟”等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来—去”等几组反义词。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谜语,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师:同学们,大家过去猜过不少谜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猜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谜语。谁知道谜底是什么?
在认读生字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与古诗相关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与此同时,舒缓、优雅的古典乐曲在教室里回环缭绕。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这首古诗所描绘的美轮美奂的山水意境。学习生字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现“山、水、花、鸟”等生字的象形图案。众所周知,最初创造的汉字都为象形字。汉字的造字途径,是“书画同源”,即一个字就是一幅画,见图1。
图1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的象形图案帮助识字可谓一举两得:既方便识记、理解,又增强识字兴趣。
教师还可以将生字制成卡片,一面是生字,一面是图案。让学生自由认读时,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将反面的图案转过来,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进行拼字游戏,即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这种方法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欣赏文学作品的最佳途径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身心发展还不完全的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多,情感经验更少而又少。因此,他们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古诗词)中作者的情感与思想难以理解,产生共鸣就更无从谈起。即使是古今名篇诗章,仅仅依据寥寥几个或几十个方块字,阅历不深的小学生是无法认知其精彩如画的内涵的。欣赏美术画作比欣赏诗词作品相对更形象、更容易。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将其与美术课程相互融合,引导学生根据对古诗词内容的解读,以“诗配画”的形式开展即兴创作活动,以画笔助力小学生解读古诗词,可以提升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效率。
《鸟鸣涧》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与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活脱脱一幅山水花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的景物,突出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产生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作者却以动写静,这种反衬的写作手法显示了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齐读古诗后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鸟在山涧鸣叫。)诗歌题目直接给我们提示了答案。(板书诗题)师: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桂花、春山、月、山鸟、春涧)从诗人的描写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七嘴八舌,纷纷发言:夜深人静,桂花飘落,空山中升起了一轮圆月,被惊飞的鸟儿鸣叫着。师:这样的境界美不美啊?学生齐答:美!师:若你此时身处其中,会是一种什么享受啊?生:美的享受。师: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展开想象与联想,将诗中所描绘的婉丽秀美的鸟鸣涧用彩笔描绘出来。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跃跃欲试。师:(播放古筝曲)让我们随着这悠扬婉转的曲调,一起描绘古诗,感受这美丽的春山夜景吧!
学生在乐曲声中挥笔描绘出一树桂花、几座青山、一只山鸟与皎洁的明月(见图2)。教师巡视后,请几位画得比较有特色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画。这种引导学生“为《鸟鸣涧》配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图2
《鸟鸣涧》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熟练背诵古诗,但在教学的拓展环节还可以进一步与音乐携手。虽然这堂课的新课导入与为古诗配画这两个环节都应用了古曲,经过几十分钟的学习,全班学生大多可以将《鸟鸣涧》全诗完整地背诵下来,但是对于学习古诗还不多的小学生而言,其对古诗《鸟鸣涧》“意境”鉴赏可能就要困难得多。想要让学生有感情地熟练背诵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可以尝试在古诗教学的拓展环节采用音乐创编、视频演播、古诗表演等不同形式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艺术创编,让学生在这些体验以及简单的编创中对古诗词形成更深的理解。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古诗新唱”的相关内容,语文教师可以与音乐教师联手,将语文教学内容通过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些课题组根据课本中古诗词节奏、韵律、音调、情感、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原创谱曲、配乐、唱诵、录制。这方面的探索已经有许多成果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唱或让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自己写曲谱,教完一首古诗之后,让学生学唱古诗歌曲。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歌唱,学生对所学的古诗词的印象会更深,记得更牢。
综上所述,将小学语文与艺术课程教育有机地融合,可以让语言文学之美与音乐、绘画之美相得益彰,美美与共。这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古诗、画古诗、唱古诗的教学融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绘画之美、音乐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与艺术审美能力的综合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