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红
顺应课程改革需求,我们在校本课程环境下实施“双减”政策,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运用实践驱动、衔接助力、渗透减负三大策略,依托校本课程,减负增效,让阅读悄然融入学生的生活,扎根于学生的心中,使学生形成阅读“生长力”。
1.朗读实践
诗词是用来朗读的,朗读是心灵的吟唱。红领巾广播站开启了每天的晨读午诵的快乐时光。各班语文教师将本年级学生喜爱的经典作品带进课堂,师生共读。我们还精选了一些学生喜爱的经典诗词,按年级编成校本课程教材《诗词童真》,人手一册,随时诵读,定期开展集体吟诵展示活动。每年春天都会举行“唱诗会”。小演员们个个热情高涨,诵读诗词的氛围浓厚。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吟诵陪伴孩子们走过一年四季——清明前后我们读《寒食》知寒食节禁火的习俗;吟孟浩然的《清明即事》知清明外出访春、折柳踏青的习俗;诵着杜牧的《清明》知扫墓祭祖祭拜先贤先烈的习俗。传统的习俗伴着诗词,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变得鲜活,诗词也在生活的浸染中变得充满生机。秋分时节,诗词让我们过了收获节。我们吟《夜喜贺兰三见访》感受贾岛的欣喜;我们诵《点绛唇》,感受谢逸的惬意;我们品《客中秋夜》,感受孙作的秋思;我们读《再过王辂原居纳凉》,感受周贺笔下秋分的从容……感受着岁月的流转,感受着生命的坚韧,诗词与孩子们的生命发生关联,产生共鸣,生出勃勃生机。
2.复述实践
新课标对复述的学段要求:低年级以简单复述为主;中年级以详细复述为主;高年级以创造性复述为主。校本课程跨越学科分学段开展复述实践:汉字节有语文学科各种主题的趣味故事会,数学节也有类似“我喜爱的科学家”的主题故事会,按不同的要求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定期开展比赛,分学段评奖,成功驱动了各学段学生自发训练复述能力。
3.课本剧表演
每年秋天“星梦剧场”课本剧的展演,参加比赛的课本剧题材广泛、取材新颖,有选自语文课本里的名家名作,有从必读书目里选取的片段,还有充满童趣而不失教育意义的寓言、童话等。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将《武松打虎》《公仪休拒鱼》《滥竽充数》等校园课本剧搬上舞台,把课本剧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过程既挖掘了学生潜在的智力,又让学生扎实地学习和掌握了课本知识,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文化底蕴,在校园内、班级内形成了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了学生课外读书的热情。
1.班级内的整本书阅读实践
有的班级参加了全国的“百班千人”共读活动。一本本精选的书籍,引领着一众爱读书的师生,几百个小时的共读,伴随着无数次的沟通交流。在读、写、绘的输出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
2.“好书周周见”演讲直播
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好书推荐演讲,择优选送到“小红花电视台”演讲直播,通过微信群、钉钉群等渠道推送分享给全体师生和家长,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读书有了氛围,自然就好坚持了。
3.“亲子共读”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三宽家长学校”每周五推送精品育儿课程,统一理念,形成家校合力,推动课外阅读。每年三八妇女节,学校都举行“亲子共读”比赛。每年科普月邀请家长讲各行各业的科普故事。通过活动,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由于每年定期开展活动,大家都是有备而来,比赛精彩纷呈。每年定期开展的活动产生了鲇鱼效应,驱动着“亲子共读”持续向好发展,有效改善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家庭环境与氛围,重新建构了良好的课外阅读生态。
阅读是一种生命的交流,是一种衔接,是读者与作者的跨时空衔接与交流。衔接是阅读的基础,也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
1.“快乐读书吧”是统编教材的一个创新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各学段的“快乐读书吧”,其阅读内容和单元主题衔接,形成“大单元”教学。推荐书目下有“精彩片段”或“内容梗概”等方式的引读,激起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期待,为课外整本书阅读内容的选择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
2.“校本课程”背景下,学科融合,每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可以推荐内容衔接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语文教师拓展阅读的推送比较多,有同作者作品推荐,有同类文体作品推荐,也有同一主题作品推荐等。其他学科老师也有内容衔接的推送,如数学课教学圆周率,可推荐阅读《走近圆周率》。也有学科融合共同推荐,如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写一项小实验”,可以和科学老师合作带学生做实验,共同推荐阅读《阿呆爱科学》和《让孩子们着迷的77×2 个经典科学游戏》等,开展跨学科课外阅读。从阅读科普实验书籍,到和科学老师沟通选择适合的小实验进课堂,再动手操作运用语文老师教的方法填写实验报告单,最后撰写小作文与伙伴们分享。这种教学真正将阅读融入了各学科教学,将阅读融进了学校生活,使阅读成了一种“必需品”。
1.充分利用“快乐读书吧”,将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例如,在预读阶段训练“预测”的阅读能力,如看书名预测内容、看目录预测情节、看插图预测细节、听读预测结果等。引人入胜的“预测”让学生感受到预测阅读的乐趣,掌握了预测的基本方法,同时提升了阅读理解感受力。课内训练的各种阅读方法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阅读教研课梳理方法。以研促教,引导学生梳理阅读方法,衔接课外的整本书阅读。教研课型基本分为三种:阅读前的导读课、阅读中的推进课、阅读后的汇报课。特别是阅读推进课的研究,对于梳理整本书阅读方法最为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运用恰当的方式对所读、所得、所思进行梳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梳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整理巩固所学方法,发现规律,建立知识体系,有效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阅读推进课一般又分为三种:“经验分享式”重在分享阅读经验;“问题解决式”重在解决阅读困惑;“策略学习式”重在学习阅读策略。如在“策略学习式”阅读推进课中,在阅读《西游记》时,可以训练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收获用合适的思维导图梳理呈现出来(如图1)。课上向学生出示鱼骨图、树形图、气泡图、流程图、因果图、括号图、层次结构图、人物关系图等样式,并介绍它们的作用。思维导图直观形象、好画易懂,只要稍加指导和练习,学生便会绘制。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学会串联,抓住核心人物与事件,找到众多人物和事件的关联,盘点内容、梳理“时间轴”和“情节梯”、体悟小说主题,培养持续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样的阅读不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将思考串联、梳理盘点、分析创造等融于一体的综合阅读能力的专项训练。一课一得,得于课内用于课外,从而有效衔接课内外阅读。
图1
统编教材中安排学习的文体单元有童话单元、寓言单元、神话单元、现代诗歌单元、小说单元等。群文内部具有某种关联,能给学生带来“同中求异”的语言多样性。学生能从不同的表达中体会到语言创新的鲜明特征。同类文体的阅读,我们进行“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在“求同”或者“求异”的探索中培养思辨能力、整合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可以“同中求异”发现同一种文体不同文本的个性特色,也可以“异中求同”把握同一种文体不同文本间的共性规律。
我们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设定的每周两节“校本阅读社团课”,分文体进行阅读策略指导。不同的文体侧重利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进行指导。例如,着重用“推论”“预测”的阅读策略读小说;着重用“图像化”“联想”的阅读策略读诗歌;着重用“联结”“提问”的阅读策略读科普书籍等。师生根据课内外链接需要,开展不同的文体阅读活动,关注文体特征,围绕语文要素安排教学和训练。可能有的文体在各学段都出现了,但高年级在“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等方面会有不同于其他学段的要求。这样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还让阅读策略研究落地。深度、有针对性的阅读课程开发,由于研究的切入点小,易于出成果,可以很快在实践工作中运用、推广,从而更大范围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阅读是浸润,阅读是熏陶,阅读是涵养,阅读是渗透。这种渗透,让师生的精神丰盈,让师生的生命成长。渗透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另一个重要策略,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在不知不觉中减负增效。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要求“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在“双减”背景下,作业时间少了,拓展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各地的特色课程、校级社团等一系列课后服务应运而生。课后服务和校级社团活动为阅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大大减轻了课外阅读的负担,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在“书香校园”建设中,学校因地制宜,在楼梯转角处建了读书小屋,在圆形长廊上开设读书吧,在操场上立了读书亭。各个班级也都建了图书角。有的班级还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随处可见的各类优质好书及阅读分享展示吸引着孩子们。读书成了许多孩子晨读午诵和课间活动时的自然选择。空间的渗透,使阅读融入了孩子们的日常。这种亲近和选择,因为源于兴趣,又有伙伴相陪,自主生发,故而专注、愉悦,轻松减负。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作业数量在做减法,作业质量在做加法。阅读也适时渗透到作业布置中,读书成为不少学生回家后必做的功课。读好书写阅读存折、读好书当“朗读者”诵读精彩片段、读好书制作思维导图、读好书创编诗歌、读好书创编绘本等,成为平时特别是假期学生的作业日常。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校本课程中,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时事跟踪,如建党100 周年时,我们开展红色故事讲述比赛,鼓励学生关注历史书籍;冬奥会时,我们组织学生调查冠军背后的努力故事,请曾经的奥运冠军到校演讲,鼓励学生看传记;载人航天工程获得成功时,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太空课堂直播,鼓励学生学科学、看科普书籍等。在时事跟踪中悄然进行阅读指导,学生沉浸其中欣然接受。
实践驱动、衔接助力、渗透减负,这三大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扎根于校本课程的土壤里,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通透,阅读能力的提升水到渠成。朗读抑扬顿挫,表演绘声绘色,演讲情真意切,交流各抒己见,学生的表达力在提高,合作力在凝聚,反思力在提升,转化力在发展,阅读的生命力也随之不断生长。有了这种“生长力”,阅读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融入生活的阅读照亮着、润泽着孩子们的生命,引领着他们向光而行,向上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