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诗瑜,张 荞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设计思路上要求“遵循艺术学习的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注重在第一阶段(小学1~2 年级)以艺术综合性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主线,关注孩童从幼儿到小学分科时期的综合性学习规律与艺术教育课程的衔接。本文试图探究教师在小学第一学段以小打击乐器参与课堂为主,引导学生在情境化的唱游及演奏中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研究小打击乐器在“唱游·音乐”教学中幼小衔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虽然小打击乐器进入小学音乐课堂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小打击乐器在日常教学中起到的也只是点缀或碎片式的作用,往往出现在各种音乐教学比赛课、汇报课、实验课的某一教学环节中。从这些情况来看,小打击乐器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在常规小学音乐教学中。目前,各地学校音乐教学多数是以钢琴为主要教具,每个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力度不大。因此,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构建以小打击乐器为主的音乐教学体系。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创编由以下方面组成的小打击乐器学习策略范式(见图1)。
图1 学生小打击乐器学习策略
图2 响板
图3 双响筒
图4 沙锤
图5 节奏棒
结构图将新课标下的艺术实践内容贯彻在阶段性的课堂教学中,落实音乐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技能具体要求;实现美育与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拥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相互合作中得到情感升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影响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小打击乐器在乐器大家庭中属于“简易乐器”,简易乐器并非严谨的学术术语,而是从乐器法制式分类来说属于自有乐器类。所以其名称常与奥尔夫乐器一并使用,即在奥尔夫乐器中的无音高打击乐器也称为奥尔夫打击乐器。常见的小打击乐器有响板、双响筒、铃鼓、沙锤、三角铁、节奏棒等。
这些小打击乐器在学生手中就是一个个可以发出声音的玩具,在教师次第、规范地安排设计下,才能够让每一个拥有特殊音响的小打击乐器更好地服务于小学音乐课堂。
《标准》中指出“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教师不应惧怕小学生的吵闹,要鼓励他们去敲打小打击乐器,发现好听的声音。尤其在貌似“敲敲打打”的过程中“调动其听觉、动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地感知与体验音乐”。刚上小学的学生还处于幼小衔接中,对小学教师的教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教师需要掌握6~7 岁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鼓励学生尝试学习小打击乐器。开始时,学生常常处于一种兴奋、不受控制的状态,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听—模仿—听—模仿”的师生互动中;当学生出现跟不上速度、跟不上节拍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走到他身边,轻轻按下他的乐器,暗示他先聆听,等听清大家的速度、节拍,然后再进行演奏。
音乐课堂上教师将两至三种简易乐器按材质分类进行分组,安排在教学环节中,逐步培养小学生对小打击乐器的组合感和击打的节拍感。
第一步,选择小打击乐器:双响筒、串铃、响板。组织30~40 人,分配人手一件小乐器,小打击乐器配比关系是:双响筒8 人、串铃10 人、响板12 人,分成三组进行合作训练。如图6。
图6 感知节拍
第二步,教师突出小打击乐器音色的教学。先请一名学生敲击手上的双响筒,让他自己选择敲击方法与部位,当他听到击打的声音悦耳时,再请学生重复固定敲击这一部位,然后请其他手拿双响筒的同学模仿,这样有规律的声音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第一拍。与此同时,教师用响板轻轻敲击,辅助学生适应恒拍速度。手拿串铃的学生在教师和敲击双响筒学生的衬托下,轻轻敲击第二拍,达到声音的呼应。接着教师用响板分别指挥两声部学生和谐地进行合作,同时要求学生聆听各自敲击声音的音色和音量是否和谐统一,寻找悦耳的合作敲击声,达到感知音色配合的目的。(图7)
图7 感知节拍
接下来教师采用相同的方法,训练学生练习串铃和响板。如果出现吵闹的现象,教师可采取分别演奏,指令一种小打击乐器敲击出稳定的乐拍后,再集中指挥其他的小打击乐器分组合作。
《标准》中学业要求指出“遵守游戏规则,初步建立集体意识”,以小打击乐器作介体,根据唱游课趣味的游戏化特点来设计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如图8《欢迎你》。教师创设一个初次见面的主题情境,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聆听响板的恒拍声做节奏游戏。
图8 《欢迎你》
第一,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创编的旋律节拍。小学生依据教师用响板击打的2/4 恒拍“X X”进行“欢迎词”的编创,并在编创中认知节拍及节奏不一定是固定的一拍一音,而是可以有更丰富的歌词带来的节奏变化。这一训练是培养学生对节拍和节奏的认知,分清节拍和节奏概念的最好方式。
第二,学生可以自由编创欢迎词。这一过程增强的是学生在恒拍速度里感知读词的带入感和即兴创编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其中获得了热情待人与尊重他人的情感,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和热爱同学的情感。
以上有序和规范的速度、节拍、节奏训练,学生接受的不是点缀或者碎片式的音乐学习。希克斯特米利伊的自我成长现象学理论中,提出了“当一个人将他的精神力量倾注于互动中时,无论是和其他人一起,还是和一曲音乐一起,他实际上融入了一个比原来的个体自身更大的行为活动当中”,规则自然而然产生,学生在该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的自我发展意识被“我做得很好”“我对自己的努力很满意”“我不会辜负自己和他人的期望了”这些想法所浸染,这导致学生在具体的挑战中实现了认知程度的螺旋状上升,达到了音乐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实现了音乐素养的提高。
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情境,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并进行唱游课学习。以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课《摘果子》为例,设计了四个感受情境学习环节。
第一步,教师使用响板敲击音乐的速度与节拍示范演唱歌曲《摘果子》。
第二步,教师带领响板声部的学生演奏歌曲的节奏,其他学生聆听,教师演唱(图9):
图9 感知强拍
第三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图9),加入串铃,8 名学生模仿果树,双手拿串铃分散站立不动,根据旋律的强弱规律,在强拍处由走到身边的响板声部同学轻轻摇晃串铃发出声响,模仿果树随风摇摆。16 名学生完成歌曲一遍的唱游,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强调学生行走的姿势和队列整齐,只要求学生按照旋律的节拍特点进行正确的律动。
第四步,唱第二遍的时候,加入双响筒,8 名学生手拿双响筒,分别敲击左、右侧高低两种声音,模仿果农们辛勤劳作,而拿串铃的学生继续模仿果树,站在原地与经过身边的双响筒的声音呼应,敲击第二拍应答(图10):
图10 应答强拍
三轮的互换小打击乐器练习后,24 名学生轮流完成两遍歌曲的唱游课教学活动,教师与班级里其他6 名学生做拍手律动歌唱一齐加入。经过实践,学生非常高兴地参与音乐游戏活动,过程中感受了情境化、生活化的艺术活动,探索声音,体验了有创意的身体表现,与幼儿园阶段综合活动学习方式平稳衔接,学会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在教学策略范式下,一学期音乐活动实践教学使学生非常自然地接受艺术的熏陶,既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和趣味性方式,也没有让学生感觉是在刻意学习乐器或刻意学习音乐知识。
在2022 年桂林市小学音乐学科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陆老师执教的《那达慕之歌》歌唱教学课中就运用了小打击乐器——节奏棒,他带领小学生体验节拍,感受歌曲强弱力度和速度,同时鼓励每位学生运用手中的节奏棒体验歌曲渐强的旋律发展。(图11)在老师的带领下,随着音乐力度和节拍强弱的变化,学生通过自我对音乐的诠释用节奏棒从低位到高位的敲击来表现音乐的旋律,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令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潜在的音乐感受能力。陆老师也获得了比赛一等奖。
图11 感知节拍力度
艺术实践教学课程会让小学生对音乐课有更多的期待,开始关心学习的新内容,这充分说明小打击乐器在“唱游·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意义的,就教师而言,其获得的感受是其他奖励无法比拟的。当然,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需要教师更好地研究学生游戏活动的方式方法,合理衔接幼小教学,使小学生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逐渐适应课堂,学会合作,增进友情,开发智力。在新课程实施的大环境下,我们呼吁一线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大胆尝试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因为《标准》要求教师理解课程融合的发展趋势,来实践自己的一体化和系统性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