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考前焦虑的心理机制与调适

2023-04-21 08:17郭顺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

摘要:对于初三、高三学生而言,开学后面临备战中高考挑战,考前焦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因此,教师要明确考生的考前焦虑心理学机制,掌握心理疏导方法,做好考生的心理调适工作。

关键词:考前焦虑;心理机制;心理調适

随着中高考的日益临近,考生难免产生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出现焦灼不安、头痛失眠等症状,这些都可能是考前焦虑的表现。中国科学院心理学专家王极盛教授认为:“中高考,四分考实力,六分考心理。”每年都有考生因无法有效缓解考前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到学习水平的提高和考试的发挥。因此,笔者科学准确地分析复学后考生焦虑情绪的心理学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学疏导方法,以协助教师做好考生心理调适工作。

一、复学后考前焦虑的心理学机制

中高考作为人才选拔的制度,被认为是决定人生方向的重要考试。考生直面“考得上”“考不上”“考得好”“考不好”的问题,而中高考不仅是一次学业能力的考验,也是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与此同时,应激事件增加、学习环境转变、人际交往单一导致学生情绪更为复杂,不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紧张、易怒等焦虑状态,还表现为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上的无序状态。其特征与一般意义上的考前焦虑不尽相同。

(一)考前焦虑的心理学释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考前焦虑有三种特征:一是以担忧为内容的认知特征,如担心题目难、题目偏;担心自己发挥不如意;担心对不起父母、老师等。学生一旦考前焦虑,其认知功能发挥就会受到限制,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阻滞,知识点提取慢,记忆的准确性差,所以答题犹豫、联想狭窄等。二是以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为标志的生理特征,如心率加快、呼吸快而深、胃肠不适、多汗、尿频、心乱如麻等。三是因惶恐不安而多余动作增多的行为特征,如胡乱答完卷子,早早逃离考场。上述三种现象是人在面临重大压力事件时所产生的普遍心理、生理反应,通常被称为“应激”反应。

(二)应激事件影响下考前焦虑的心理机制

由于应激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导致学生多次经历了应激状态,使得学生产生考前焦虑的心理问题更为复杂,形成机制也更加多样。

首先,应激状态增加,机体反应钝化。考前焦虑本质上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体认知评价与特点等影响,学生所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其形成机理是,当学生听到“明天考试”四个字时,表现为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每一次应激状态后大脑功能都会调整,且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同时也会对睡眠、情绪、学习与记忆有深远的影响。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会导致“慢性应激”状态。由于应激事件的不确定性,学生本来就已焦躁不安,内心处于无序状态,无法对学习结果进行全面把握,加上又面临中高考这一艰巨任务,情绪更加紧张急躁,机体的反应能力就会降低。偶尔一次应激事件来临,机体能够很迅速地应对,但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时,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出现钝化。

其次,复杂的应试前情境增加焦虑情绪。中高考不单纯是一次考试,也是人才选拔的机制,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长期居家,亲子之间长时间、近距离地亲密接触,容易发生矛盾。常见的场景是急切失望的家长对孩子催促、唠叨甚至打骂,这让本来就对开学担心、考试不安的学生变得更加烦躁。

最后,学生个体存在认知偏差,不能很好地应对应激事件。中高考焦虑主要体现为学生在主动应对考试过程中产生的情绪状态、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上的焦虑。当应激事件来临时,大脑的许多区域都参与应对应激事件,其中前额叶系统、海马、杏仁核被认为是应激事件处理的核心。具体的分工是前额叶主要参与高级认知功能,注意资源调配和情绪调节;海马主要负责学习与记忆;杏仁核主要负责有关情绪信息的加工。应激条件下人类有时会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发生,也就是对消极的学习内容有着更好的记忆,以防再次受到伤害。但在进行归类学习时,却容易导致消极记忆被泛化到其他记忆类别上,引起记忆偏差。面对突如其来的应激刺激,大脑更倾向于更多更快地记忆,而不是精准地记忆。此外,大脑对于记忆内容的提取有时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考试时出现“默写不全,丢三落四”以及“明明背诵很熟但落笔时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要正确看待压力与调适不良情绪,如有的学生考前紧张会超常发挥,有的学生考前紧张则会发挥失常。也就是说,同样面对考试,有的学生存在适度的焦虑,有的学生焦虑过度,其差别来自认知评价与个性因素。

二、开学后考前焦虑的心理调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前面我们分析了产生考前焦虑的三个层面的影响因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针对学生考前焦虑的心理调适,应坚持预防为主、干预为辅、防范重点的原则。教师要根据日常行为观察、情绪反应、学习效率等几个方面判断学生是否存在考前焦虑,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具体的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开学后行为表现,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线下教学

在开学后,教师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如回归校园后,学生是否感觉到自己不愿意学习?学生是否过度关注社会信息?学生是否对外界的各种信息更加敏感,更倾向于关注负面信息,产生悲观、焦虑、恐惧等情绪,以及行为上的惰性?当有类似情况出现时,教师要重点关注,查明原因,及时疏导。由线上转为线下学习,学生可能存在多种不适,比如作息时间和学习规律的变化,思想和精神上的“钝化”,线下学习的无助和比较的压力等。因此,教师要宽严相济,引导学生提前调整好作息时间,要求他们严格按照线下教学的时间起居;与家长沟通,引导学生不主动检索负面信息,不要将手机智能推送信息完全当成现实,鼓励学生与成人多做开放的沟通,及时疏解情绪,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心无旁骛的学习状态。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焦虑情绪,提升认知安全

焦虑作为人类进化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心理品质,除了是一种痛苦情绪的体验外,尚有适应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具有信号功能,它能向个体发出信号,提醒已经存在内外部危險,同时会动员身体机能和调整行为以增加适应。

当面对中高考特殊时期,学生经历重大事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焦虑。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定程度的焦虑是适当的并且是有益的。例如,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们提高警惕,还可以提高认知速度、促进深度学习等。有研究表明,焦虑和认知速度呈倒U型曲线关系,无焦虑时认知速度适中,轻度焦虑时认知速度最快,高度焦虑时认知速度最慢。因此,轻度焦虑是有利于应考状态的,没有焦虑或过度焦虑会干扰认知水平的发挥。考试之前不紧不慢的松弛状态是不利于调动身心机能全力备考的,但是,没有事实根据夸大考试的灾难性会导致过度焦虑,也是不合适的,而轻度焦虑有利于考试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焦虑有正确的认知,这有助于学生对自我情绪的识别及正确应对。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弱化对中高考的过度解读

考试是衡量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手段,但不能全面反映学习能力和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考试观,认识到即便出现成绩的偏差也不能对一个人做出全面否定的评价,更不会决定命运和前途。人生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要有接纳“不确定”的心理韧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面对无常的豪迈和必胜的信心、正确的考试观、坚持对学习的热忱、持续努力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才是克服一切挑战的精神支柱。

(四)与家长勤沟通,共同迎接挑战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近况和家长的需求,做到与家长良好协作,共同迎接考试的挑战。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帮助,它有着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抗挫折与抗压力能力,有效预防并缓解考前焦虑。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整体联动,为学生营造良好人际环境。家长和班主任应转变观念,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技巧,营造和谐、温暖、友爱的环境,让学生感觉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强大的系统与他共同迎接挑战。

(五)建立支持性成长小组,互帮互助

对于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建立支持性成长小组,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更加放松,发挥团体成长的力量。例如,让过度焦虑的考生做“左右手”的活动。具体程序是:先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把比较消极的情绪感受和挫折写在纸条上,放在右手;把比较积极的情绪感受和经验写在另一张纸条上,放在左手。然后,在辅导老师的主持下,学生自愿分享右手里的消极感受,目的是引导学生意识到不仅本人有这些负面情绪,其他人也有,自己并不孤单。接下来,教师请学生自愿分享备考时的积极经验,目的是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战胜焦虑的能量,同时学习他人的经验。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如双手一样,右手总比左手有力,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能量战胜焦虑。

(六)通过言语疏导、心理怡情,缓解情绪

如果学生处于考前紧张焦虑的状态,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向亲人、朋友、老师或者专业心理咨询师倾诉自己的苦闷和矛盾,以达到情绪的释放,或者掌握一些怡情的方式,帮助自己心情愉快。例如,在学习感到疲劳时,可以稍微停一下,听一听舒缓的音乐,让自己在歌声中轻松下来;和家人或朋友散散步,如果条件允许到附近公园走一走,看看风景,聊聊天,让紧张的大脑暂时得到缓解;翻一翻相册,重温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

总之,考试不仅是对知识能力的考查,更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调适方法解除过度焦虑,才能使其轻装上阵,助其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徐丽娟,仝建.六步“脱困法”助推高三学子缓解考前焦虑情绪[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0).

[2]袁景颖.走出焦虑 笑迎高考——高三学生考前焦虑心理辅导案例研究[J].辽宁教育,2018(10).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简介:郭顺,沈阳大学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
初中语文创新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注学生心理 精心设计作业
心理机制架构下的物理作业设计与研究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化妆品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