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多维孤独书写*

2023-04-20 16:49:42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布恩迪亚马孔多百年孤独

奚 伟

(巢湖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8024)

孤独是文学创作中频繁出现的主题,它是现代文明之下人们生活的本真状态,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其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中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叙写了扎根于拉美民众内心深处的孤独意识,并指出孤独使个体之间、文明之间出现分离断层,孤独是导致拉美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的重要原因[1]。《百年孤独》中孤独意味贯穿始终,既有不同人物个体的孤独,也有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更有整个拉美文明的孤独,而勇敢地打破孤独怪圈是通向文明进步的重要路径。

一、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创作背景与写作手法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杰出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在198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推向高潮,且奠定了拉丁美洲文学在世界文坛中的重要地位[2]。马尔克斯于1928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的阿拉卡塔卡镇,他自幼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擅长讲述志怪故事、神话传说,在其营造的充满魔幻色彩的家庭氛围中,马尔克斯度过了奇异而梦幻的童年生活,他具有了极为丰富的幻想力,为其日后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自由党派成员、曾参加过内战的外祖父则带给马尔克斯以理性思维启迪与历史观思想的震动,外祖父给马尔克斯讲述哥伦比亚的历史、战争故事,这些成为其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比如马尔克斯小说中曾出现过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美国香蕉公司。外祖父在马尔克斯八岁时便不幸逝世了,他的离去使马尔克斯陷入了长久的落寞与悲伤之中,郁郁寡欢的马尔克斯孤独地躲进文学艺术的天地里,希冀以文字书写来获得心灵的些许慰藉。纵观马尔克斯一生的文学创作,不难发现他对孤独主题的特别关注与情有独钟,孤独意识深刻地烙印在马尔克斯的心灵深处,引导着他以更加敏锐的目光、睿智的心思探索人性,洞悉复杂多面的世界与人生[3]。

《百年孤独》创作于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该书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具有传奇色彩的演进发展历史,揭示了弥漫于这个家族始终的孤独意味与精神。在这个特殊的家族中,亲人之间情感淡漠、缺乏沟通、互不了解、不相信任,有的人尽管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开始苦苦寻找打破孤独的途径但终以失败告终。布恩迪亚家族式的孤独源起于根深蒂固的狭隘思想,这种思想既会为家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也是影响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尔克斯借助《百年孤独》的创作表达了对拉丁美洲被排斥于世界文明进程之外的愤懑与抗议,他号召拉丁美洲民众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摆脱当前孤独封闭的状态,竭力探寻民族振兴之道。

《百年孤独》遵循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现实、神话、传说、幻想在其文本中得以巧妙统合起来,由此营构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读者沉浸于其中,如梦如幻,既陌生又熟悉。魔幻现实主义在现实的基础上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如作者写道,各家各户的铁盆、铁钳等铁制器皿皆因吉普赛人的磁铁而纷纷落地,运输罢工者尸体的火车有200节车厢等,这些虚假交错的画面带给读者以别样的感受体验,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强烈而鲜明。此外,马尔克斯对于该小说的创作还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他写道马孔多所有居民皆患上了不眠症,为此他们只得在各种事物上作标签才能不会忘记这些事物,作者实则以此喻指公众对历史的遗忘,提醒人们要牢记过去、牢记历史。

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之人物个体的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人何赛·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原本住在里奥阿查,因其杀死了羞辱自己乱伦的邻居,为逃避死者冤魂的骚扰而带着家人离开原住地,在一个河床边驻留扎根下来,建立了马孔多小镇。小镇因吉普赛人的到来日渐红火起来,炼金术、天文学得以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小生意促使经济快速增长。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一位极具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开拓者,他想到了利用吉普赛人的磁铁来开采金子,利用其放大镜将阳光聚集在一起而制作成强力武器,他非常珍视吉普赛人的新发明,想方设法地将这些发明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他保持着对各类事物旺盛的热情,有着永远无法满足的求知欲,他将播种、育儿的知识教给族人,希望人们能用正确的方法来从事劳作、创造财富。对于世界形势,布恩迪亚有着清晰的认知与研判,此是大多数浑浑噩噩生活着的人们所不能企及的,他向族人讲述河对岸的世界已经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发明出各种神奇的机器,这些机器使人们的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但马孔多小镇却依旧在固步自封,生活于此的人们“像蠢驴一样过日子”,阿尔卡蒂奥希望能开辟一条马孔多与外界联系相通的途径,但人们对此不以为然,在其多次努力终以失败告终之后,他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炼金术,一个人待在实验室中搞“研究”,他人与自己在思维上的差距最终使自己陷入无尽的孤独之中,他的理想和才华因此被埋没,更因为他的不合群,他还被当作异类,人们把他绑在树下,直到他孤独地死去。布恩迪亚的孤独主要由于自己思想的独特性而产生的,此与其后人愚昧的孤独有很大的不同。

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二儿子奥雷里亚诺是一个性格较为孤僻的人,他每天钻在实验室做小金鱼,直到遇上了妻子蕾梅黛丝,可惜蕾梅黛丝在二人婚后不久就中毒身亡,奥雷里亚诺重新又孤独地回到了实验室。内战爆发后,奥雷里亚诺参加了武装起义,战争中他九死一生,性格也发生了陡然的改变,因掌握了权力,他与17个女子生下了17个孩子,但这些并未能带给他幸福感和安全感,相反他在动荡不安的战争生活中愈来愈感到烦躁与不安。于是他停战回家,只可惜一切已回不到最初的模样,习惯了战争生活的他异常警觉,所有人都必须离他三米之外,于是他虽然回到了家却陷入了另一种孤独,他又开始在实验室中循环往复地做小金鱼,最终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离世[4]。

马尔苏拉是一位干练勇敢、勤俭持家、富有主见的伟大母亲,她参与并见证了小镇马孔多的创建、兴起、纷乱、衰亡。她不辞劳苦地操持家务,辛苦经营糖果生意,用积攒的钱盖起了马孔多最宽敞的房子。对于外乡人,她从不吝啬自己的认可与包容,表面看来乌尔苏拉的生活非常充实,但实则她在以忙碌来逃避孤独,她终其一生都在担心降生猪尾巴怪胎,害怕逃不出家族的宿命与诅咒。她尽心尽力地操持家庭,但无论付出再多也未能换来丈夫及子孙的爱,晚年时期,她双目失明了,只能靠嗅闻气味来识别外界环境,对此她的家人们却无一人察觉。子孙们对她漠不关心,她为无爱的家庭奉献了一生,最终在无助和孤独中凄然离世。

阿玛兰坦是乌尔苏拉和何赛的小女儿,她长期生活在淡漠的家庭氛围中,并习惯了家人对自己的疏离,这种习惯保护了她,使她未曾感到孤独。直到母亲表侄女丽贝卡的到来,家人们因丽贝卡体弱多病而小心呵护照顾她,阿玛兰坦由此才看到了何谓家庭温情,她的悲哀感、孤独感油然而生,对丽贝卡也生发起嫉妒之心。阿玛兰坦和丽贝卡后来同时爱上了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当皮埃特罗选择与丽贝卡结婚时,阿玛兰坦因嫉妒而丧失了理智,她本想毒死丽贝卡,却阴差阳错将嫂子蕾梅黛丝毒死了,这使她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发誓永不嫁人。在丽贝卡和大哥结婚后,面对皮埃特罗的求婚她选择了拒绝,同样也将其他男人的求婚拒之门外,皮埃特罗因感情受挫而为爱自杀了,阿玛兰坦终在孤独中度过余生,她每天自缝寿衣,直到死亡的降临。

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之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创建了小镇马孔多,最终也见证了马孔多的衰亡。在这个家族身上,孤独是挥之不去的阴霾与印迹,它似乎成了家族图腾,家族中的七代人有着相似的性格与命运,他们深陷孤独的漩涡而无法自救,最终在孤独的境地下走完人生。布恩迪亚家族的男性一直承继着父辈的名字,此喻指着时间的往复轮回,家族的开拓者、创建者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聪明睿智、有勇有谋、敢于拼搏,但在感情方面其是淡漠贫瘠的,这种麻木冷血的性情被刻在家族的基因里,后代的承继者们也表现出无情懒惰的性格缺陷。布恩迪亚家族的奥雷里亚诺共计22个,他们皆有共同点,即会将热情投注于某一事情上,如战争、实验等,家族中的阿玛兰坦们则在乱伦诅咒中沉浮,如与侄子乱伦,她们陷入无止境的孤独中,终难逃脱命运的魔掌。布恩迪亚家族发展到第六代时,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与姨母乱伦,生下第七代奥雷里亚诺,此时家族可怕的俄狄浦斯诅咒又一次应验了,这个孩子长着猪尾巴,是一个动物怪胎,她在出生后即为蚂蚁所食,此暗示着整个家族的消亡。岁月更迭,人们不再谈起布恩迪亚家族,似乎它从来就没存在过,那些过往、战争皆逐渐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马孔多小镇居民不相信科学,不崇尚文明,他们落后愚昧、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机械地生活着,封闭的思想最终将整个家族带入末路,小镇由遗忘布恩迪亚家族逐渐变成否认布恩迪亚家族,智者、精英们开始离开小镇远赴他乡,布恩迪亚家族血脉走向终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开始重新占领小镇,房间里生长起了茂密的植物,梅尔加得斯的书房也遍布水藻,昔日的布恩迪亚家族文明终抵不过时间的考验,它不再被传承,甚至不再被记忆,终年沉寂在岁月孤独的沙漠中。

四、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之拉美的孤独

透过《百年孤独》人们可以感受到深藏于拉美民众内心深处的孤独意识与精神,而此种孤独意识的形成是与拉丁美洲的发展历史密不可分的。拉丁美洲实际上同中国、印度一样有着非常悠久的文明史,玛雅文化、印加文化都诞生在这片土地。公元10世纪,太阳神庙建成,一些蔚为壮观的建筑至今仍令人们折服,但拉丁美洲开放意识非常淡薄,以至于东方世界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在拉美内部、印第安部落间也鲜有交流,不同部落各自为政,只关注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5]。由此看来,历史上的拉丁美洲在文化交流方面长期处于封闭孤独的状态,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拉美逐步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它们的文化受到了宗主国文化的侵袭。独立战争爆发后,拉美国家表面看来不再受制于殖民者的统治,但其本国独裁统治者相较于殖民统治者有过之无不及,残暴的统治最终激起了民众的反独裁斗争,长年的战争状态严重拖垮了拉美的经济,影响了其社会发展进程,拉美民众在孤立无援中陷入另一种孤独。宗主国对殖民地的文化侵略导致殖民地民众对殖民者的绝对服从,这使得拉美民众感受到了难以言状的思想孤独感。他们面对复杂的形势深感迷惘、不知所措,沉淀于拉美人灵魂深处的生存孤独与心灵孤独逐渐形成了拉美人以孤独为核心的民族气质。

马尔克斯曾说,布恩迪亚家族是拉美历史的缩影,自由派、保守派之间永不休止的纷争为内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数十万民众在战乱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不断侵袭,拉美丧失了往昔的平静,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对象。拉美原有的经济结构被破坏,文化传统也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其处于文明与落后的两相拉锯中,使传统与现代混乱地杂糅在一起,拉美民众在此情境中开始感到自我的迷失感,其深陷文化孤独而难以有所突破,内忧外患加重了民众的苦难,民众在动荡不安中孤独感加剧。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核心宗旨即在唤醒和强化拉美人民的团结意识,鼓励大家齐心协力一致对外,改变封闭的现状,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诚然马尔克斯也从全人类的视角作出了呼吁,他关注并思考人类共同的命运及共同的孤独困境,号召全人类在友好互助中走出孤独的窠臼,在自由平等中共建命运共同体。

事实上每一个人类个体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孤独的,尤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孤独几乎成为一种精神常态。人们为了理想,为了明天努力拼搏,在奋斗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挫折,这些负面的经历和体验别人并无法真正地感同身受,最后承担者和面对者只能是自己。个体与外界无法实现完全的接触与沟通,与环境的交流受到阻碍,其内心即会生发出强烈的失落感与痛苦感,这种行为导致的心理孤独带给人的戕害十分深刻,人们因此而感到迷茫无助,面对生存困境难以找到突破之路,只能被局限在狭小的天地里忍受着煎熬。马孔多小镇并行于现代文明,其与现代文明之间几乎没有交叉点,直到现代文明以强势的姿态入侵小镇,小镇才被迫接触全新的文化与理念,此必然造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矛盾冲突。在不同文明的对抗中,人们精神世界受到破坏,出现了断层的状况,于是他们在记忆中寻求安慰,日复一日,固步自封,迷茫而困顿地生活着。纷繁的现实世界削弱了人们的精神归属感,当心灵在流浪中,孤独自会乘虚而入,如影随形。拉丁美洲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前处于世外桃源般的生存状态中,随着宗主国开始统治这里,残酷的掠夺破坏了拉美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文化结构,拉美开始出现多种文化的混合杂糅状况,殖民者不仅在物质层面对拉美实施殖民统治,更是影响和控制拉美人民的思想观念,用基督教思想来禁锢他们的头脑,殖民地人民在长期的文化侵袭下思想陷入了迷惘、孤独、失落的状态。

五、打破孤独怪圈,超越孤独藩篱

与孤独相对应的是团结,马尔克斯认为团结是孤独的反义,人们因团结而增进彼此的信任,相互之间更易于理解沟通,由此同情、怜悯与爱在人们的心田生发出来,人们的内心开始变得有温度,即使是再冷漠的人也会受到感染,在心底的某一角落为温情留出空间。布恩迪亚家族成员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回忆他们一生的经历,为过去的种种感到懊悔与愧疚,这样的反思自省是有力量的,它带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激起了人们探索生活真谛的热情,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活的本质,才能在慢慢的人生旅途中不至于迷失自我。马尔克斯将孤独书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借助普遍而深刻的孤独来反衬爱的美好与伟大,他洞察人性、体味人生,认为爱才能打破人们之间的隔离,赋予人们克服孤寂的能量,结束与世隔绝的状态,为人类生存问题的解决提供答案。

马尔克斯小说中孤独有着非常强大的支配力,它韧性十足、难以摇撼,尤其对于那些忘记历史、不擅于总结和反思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孤独成为他们难以逃脱的宿命。布恩迪亚家族也好,马孔多小镇也罢,它们陷入命运的轮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他们意识不到反思的重要性,一再重复错误的行为和错误的路径,在错误中循规蹈矩、固步自封,布恩迪亚族人跳不出乱伦怪圈,他们自己启动了灭亡的按键。马孔多镇不愿看到外面的世界,拒绝与外界的文明接触,其被困在方寸之地内周而复始地重复旧有的生存模式,于是贫困、愚昧便与之紧紧相随。诚然布恩迪亚家族与马孔多居民也试图进行抗争,他们揭竿而起,希望以自己的行动打开通向文明的路径,但他们的反抗斗争缺乏团结性,成员彼此漠视、保持距离,更多依靠自己单薄的力量来进行战斗,如同单枪匹马的堂吉诃德。在遭遇失败后他们不会探讨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不会因失败而对现有的作战方法作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他们很容易就退出群体, 以至于斗争队伍逐渐分崩离析。马尔克斯将这种以孤独为核心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视作是民族的劣根性所在,他指出哥伦比亚社会被围困在这种孤独状态中,受此影响,繁荣进步只能是望洋兴叹。《百年孤独》中,作者以布恩迪亚家族最终的衰亡来预示哥伦比亚会因为孤独而走向没落,他号召人们要“让旧的自我灭亡”,不能只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他人,只要团结在一起,民族孤独的藩篱就会被打破,人们就可以冲出孤独的命运循环。马尔克斯不仅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自己的现实主义精神,他还身体力行地参加了多次反独裁斗争,1975年他以文学罢工的形式抗议智利军事独裁者干政,他借助现实主义批判精神来帮助拉美人民意识到民族孤独意识的危害性,他以自己的人格和作品来鼓舞反独裁斗争,促使人民的觉醒。

总之,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杰出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推向了高潮,极大地提升了拉美文学的世界地位及影响力。在该部作品中,马尔克斯一以贯之选择了孤独作为创作主题,他通过刻画塑造众多人物形象,书写他们的人生历程,描绘他们的精神世界,来诠释生存孤独、个体孤独、权力孤独等各种各样的孤独,以此映射拉丁美洲独特的孤独性民族意识,希冀唤醒拉美民众的团结之心,共同促进哥伦比亚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布恩迪亚马孔多百年孤独
拉丁美洲的“百年”与“孤独”
人民论坛(2023年16期)2023-09-15 18:59:49
惨遭灭口的调查记者
环球人物(2022年10期)2022-05-23 10:48:54
惨遭灭口的调查记者
环球人物(2022年10期)2022-05-23 10:48:53
星期六
牡丹(2021年11期)2021-07-20 06:31:16
文学地理视域下地域文学的民族化和世界化研究
今古文创(2020年35期)2020-09-10 07:22:44
无处安放的百年孤独
青年生活(2019年16期)2019-10-21 01:46:49
《枯枝败叶》:孤独的死者大夫形象分析
基于高中生视角解读《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中梦想与现实的反差
那么,就呈现此时的我们
诗林(2016年5期)2016-10-25 23: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