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 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探究

2023-04-19 21:36李玲玲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德育课文情境

李玲玲

(如东县掘港小学,江苏 南通 226400)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在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德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贯彻与落实。小学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价值性、科学性与人文性,不仅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需要重视对学生德育的塑造。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重视渗透德育内容,积极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载体作用,通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小学生审美水平与品德修养的有效提升。

一、研读课本教材,寻找德育素材

(一) 结合课文重点词句渗透德育

语文是文化和语言的综合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中有很多语言优雅、故事生动的课文。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不仅能掌握课文中优雅的语言运用方法,还能了解体会到课文背后所包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因此,语文教学课本就是教师德育渗透的尤为重要的素材。作者会通过文字传递自己的情感,情到深处时用的词句能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同样,语文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关键句也蕴含着巨大的德育能量。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最主要且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无论是渗透教育还是学科教育,都需要教师深入研读课本教材,在课文教学中借助文中的关键词与关键句展开讲解,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使学生融入课文所呈现的情境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诗词“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和“异”,让学生想象作者一个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地孤苦伶仃;接着,引导学生体会下一句诗词“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让学生理解诗作者的思念并不是普通的思念,而是一种更加浓重的思念。教师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并且询问学生:“如果你在这样的情形下,在思念家乡时会流泪吗?”“你会思念家乡的什么呢?”“你会思念家乡中的亲人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都能融入古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给学生增加一抹兴趣与情感的体验,能让学生感同身受,使语文知识教学与德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古诗和散文中,作者总会用凝练的词句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抓重点词句,进行深层次挖掘,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能量与魅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二) 结合课文重点语段渗透德育

在一些篇幅短小的课文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重点词、重点句的方式渗透德育,而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就需要教师抓住课文重点语段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彻底理解一篇课文,完全学好一篇课文,就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深层次挖掘与分析整篇课文,这样的分析挖掘就需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语段。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在词句中领会情感,也要帮助他们在语段以及整体内容中领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良好道德品质。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引导学生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中故事的时间、地点,事情起因、经过、发展、结果。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精读课文并给每一段加上一个小标题。比如,学生在精读后,能总结出第一段的小标题为“雨来村庄”,第二段的小标题为“雨来是个游泳小健将”,第三段的小标题为“妈妈不让雨来游泳”等。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并对每一段进行概括加上小标题,能让学生体会到雨来身上的英雄特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交流,在小组内说一说雨来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经过反复阅读,小学生能认识到雨来是一个充满智慧、坚强毅力、热爱祖国且不向鬼子屈服的人民英雄。小学语文课文大多艺术性较高且蕴含真切、纯真的感情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反复阅读重点语段,使学生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文中真切的情感,实现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

二、优化教学过程,拓宽德育途径

(一) 在课前导入中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方式能为学生构建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场景,使学生置身于能感同身受的场景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体会。在课堂上构建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还能使学生产生不一样的学习体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构建情境的方式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为学生构建德育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字美及情感美。

例如: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对比图片,以此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为学生展示圆明园毁灭之前的照片及有关的文字介绍,使学生从图片中感受到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磅礴气势,使学生在感受我国圆明园这个园林艺术瑰宝时产生民族自豪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圆明园遭受外敌破坏后的照片,学生在观看照片时一个个眼神中均带着震惊,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富含感情的语言为学生讲述我们国家美丽的园林是在英法联军的抢夺与焚烧下变成了一片废墟。课前导入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播放的两种具有对比性的影像资料中了解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与毁灭的经过,并且形成了深刻的记忆。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激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增强了使国家振兴的使命感。总之,在导入环节中构建德育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的内心感受会在特定情境中被放大,此时教师开展的德育往往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 在课中教学中创新德育方法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均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开展学科教育或渗透德育,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具有便捷性、高效性、直观性,但学生长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往往会对学习产生疲劳感。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提升德育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的全面性,教师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在现代化的、灵动的教学方法下集中学习注意力,明白更多的道理,获得情操上的陶冶。比如,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在学习课文中一个有趣且情节丰富的段落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在语文课堂上还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与德育有关的小游戏;教师还可以构建大单元教学活动或主题教学活动,渗透德育。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时需要学生明白: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访谈的方式使学生自己总结出田忌获胜的原因。具体而言,教师在访谈活动中担当访问记者,并邀请班级中的其他同学扮演田忌、孙膑、齐威王的角色。在访谈的过程中,学生只需要对教师的提问做出回答即可。如,教师向“孙膑”提问:“多亏了你的主意,田忌在第二次赛马时取得了胜利,那么当时是如何想到将马调换出场顺序这个方法的呢?”在扮演孙膑的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教师可以询问全班同学:“大家从‘孙膑’的回答中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回答。之后,教师向“田忌”提问:“在这次赛马比赛中,虽然第一次比赛没有取得胜利,但第二次却大获全胜,对于这个比赛结果,你心中有什么想法吗?”扮演田忌的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回答问题并总结经验。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适当地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充满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还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明白更多道理,使学生对语文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产生深刻的印象。

三、组织教学活动,拓宽德育范围

(一) 构建陶冶情操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教育学生的一个良好载体,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听觉上,均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感官的刺激,使学生用脑思考、用心感受,获得丰富的认知。并且,实践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渗透德育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对学生正向道德情操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小学生往往都对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开展教学活动,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因此,为了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围更广,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渗透德育且有趣的实践活动,在寓教于乐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需要学生完成《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以及《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梳理这三个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并要求学生借助课文中人物的言行分析其个性特点。学生在完成课文的学习后,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课文中所呈现出来的三个故事是否可以颠倒顺序?”“这三个故事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性?”“你认为廉颇和蔺相如最后和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与同伴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就能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人物印象,这个过程中也能使学生形成如蔺相如般不畏强权、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如廉颇般勇于纠正错误的态度。在课文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同伴一起以话剧表演的形式感受这三个故事,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总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渗透德育,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合适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以及道德素养方面的熏陶。

(二) 布置丰富认知感受的任务

任何学科、任何形式的教育工作开展都需要建立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基础上,德育工作的开展也是如此。德育工作的成功不仅依赖教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的方式感受到人生的道理与情感。因此,为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真正发挥,语文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适当布置一些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认知感受,实现精神文明素养的提升。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也会获得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教学循环。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如课前组织学生查阅相关学习资料,并借助所收集的资料感知课文中的情感;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座谈会、课外阅读、活动性作业等任务。

例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主要需要学生通过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在教学前为学生布置收集自己家乡中与春节有关的传说、风俗等资料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课堂上,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分析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对春节产生深刻的认识。这种课前学习资料收集任务,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还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认知感受。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每周都为学生设计类似的作业任务,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促进德育的无形渗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小学语文课堂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需要语文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推进,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渗透德育,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影响,最终实现语文素养及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德育课文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背课文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