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与乡村小学德育教学的融合路径

2023-04-19 21:36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者道德德育

张 勇

(海安市金港实验学校,江苏 海安 226634)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沉淀下来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将传统文化与乡村小学德育融合,不仅有助于弘扬和保护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更能为学生提供深厚的德育环境。在乡村小学,学生更容易与自然、社会和文化产生紧密的联系,通过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尊重、孝道、诚信、助人等基本伦理道德。这种融合也能够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与传统文化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长远来看,这不仅对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更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化的传承弘扬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传统文化与乡村小学德育的融合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解析

(一) 经典文献中的德育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不仅是道德观念的载体,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大学》中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反映了儒家对于道德教育的全面关注[1]。而老子的《道德经》提倡的“无为而治”,实际上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和人与外界和谐相处的要求,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

(二) 家族伦理与社会道德

家族在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单位,其伦理关系和价值观念为德育提供了鲜明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孝”成为德育的核心元素,《孝经》对于孝的定义并不仅停留在对父母的尊敬和服侍上,更进一步涉及对家族、对社会的责任。在这个伦理体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多重角色,子、父、兄、弟中任何一种角色都有其相应的道德要求,这种复杂而细致的道德体系为德育提供了实际的、具体的操作框架[2]。除了家族伦理,社会道德也在传统文化中得到了重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就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的道德指引。

(三) 自然观念与道德修养

在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视为德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关系不仅是一种物质层面上的互动,更是一种精神和哲学上的交流。例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更是一种对人类自身道德修养的要求。另外,道家的自然观念更为深入,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与外界的和谐。这些观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更为德育提供了一种从宏大到微小,从外部到内心的全方位的指导思想[3]。

二、在乡村小学德育中引入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一) 传统文化与德育的结合:对价值观的强化与内化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念,孝、悌、忠、信等观念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已深入人心,并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迹。在乡村小学德育中引入这些观念,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伦理道德的认知,使其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例如,《论语》《孝经》等古代经典,无一不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智慧,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解读,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弘扬的道德理念,进而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更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观念,最终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4]。

(二) 传统文化与乡村社区:为德育提供生动的实践场所

乡村社区的传统生活方式,邻里之间的互助、尊老爱幼、家族和谐都能够为德育提供生动的实践材料。引入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例如,通过参与过年、庙会等乡村常见的传统节日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乡村社区中的传统文化,感受邻里互助、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只有亲身参与、亲身体验,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受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价值。

(三) 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塑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对于乡村小学的学生而言,建立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同时,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在乡村小学德育中引入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而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当他们面对外来文化时,能够更加从容,更具包容性,既能够开放接纳,又能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三、乡村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分析

(一) 乡村文化背景与德育的深层联系

乡村小学的德育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独特性主要源于乡村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乡村社区多数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为德育教学提供了富有特色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育不仅是教科书中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伦理道德问题的解读和引导。另外,乡村小学的学生大多生活在紧密的社区结构中,家族、邻里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关系网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现实的社交环境,使他们更容易亲身体验并实践德育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因此,乡村小学的德育教学更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强调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道德实践与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 资源匮乏与创新性德育方法的探索

乡村小学普遍面临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缺乏先进的教育技术,往往要求教育者更要创新地设计教学方案,以确保德育的有效性和深度。正是这种挑战,促使乡村小学在德育教学中探索出许多与众不同的方法和路径。例如,利用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将学生带入田间地头,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从而培养他们勤劳和感恩的情操[6]。又如,利用社区中的长辈和有经验的人士作为德育课程的“特邀讲师”,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故事,让学生深切体会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这些独特的教学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德育体验,还使他们更加珍惜身边的资源,更有动力去探索和学习。

(三) 小规模与个体化的德育实践活动

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小学的办学规模较小,学生数量也相对较少,这样的规模,使得教育者更容易与每一位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关系,更有可能进行个体化的德育指导。乡村小学的教育者往往更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因此,也就更容易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更为贴切的德育方案。此外,小规模的班级也更有利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方式的灵活性及有效性也将得到提升,学生也会有更多机会直接参与德育实践,更深入地感受德育的内涵。

四、传统文化与乡村小学德育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 经典文献的选取与解读

乡村小学的德育教学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首要任务便是精选与德育相关的经典文献,为乡村小学德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如《论语》《孟子》《大学》等儒家经典,以及道家的《道德经》和法家的《韩非子》,教育者须对这些经典文献进行深入解读与适应性改编,确保其内容与乡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水平相匹配。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解、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这些观念的内涵和价值。以《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教育者可以设计与乡村生活相关的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活动,当乡村学生面临土地、资源分配或个人争端时,引导他们运用这一原则,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内涵。

(二) 家族伦理与社区环境的整合

乡村小学的德育教学不能脱离当地的社区环境和家族伦理,乡村社区的传统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德育的现场课堂。在此背景下,教育者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家族和社区生活相关的德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接受这些观念;同时,也可以利用家族伦理的教育资源,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族传统,为德育教学提供更为具体和贴近实际的内容和方法。

(三) 自然观念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为乡村小学德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在乡村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接触到田野、山川、草木等自然资源,这些天然的环境也为教育者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场所。对此,乡村小学就可以设计一系列与自然相关的德育活动,以种树、观察生态、参与环保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引导他们实践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切地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 持续的师资培训与教育创新

教育者是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小学德育教学融合的关键,为此,乡村小学必须加强对教育者的培训工作,使其具备深入理解并传授传统文化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培养教育者的传统文化知识,更要提高其创新教育方法的能力,确保德育教学方法与乡村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可通过教学工具的创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案例设计等,使德育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吸引力。例如,在某次师资培训中,教师首先对“二十四孝”的内涵进行学习,而后将孝道故事创造性地与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设计一系列的德育课程,引导学生讨论当代的孝道表现,与传统的孝道故事进行比较,旨在让学生理解“孝”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完成传统文化的浸润。

(五) 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德育价值的挖掘

乡村小学所处的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从古代的祠堂礼仪、乡村庙会,到家家户户传承的家风家训,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世代相传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智慧。这为乡村小学德育教学提供了珍贵的资源和独特的参照背景。此外,乡土文化也是一本活的教材,它所代表的传统价值观、伦理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方式,都是德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育者在设计德育课程时,应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更能在实际生活中体会、理解和实践这些传统道德价值。这种基于乡土文化的德育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德育,还有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六) 文化遗产与德育活动的结合

乡村地区往往蕴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德育教学提供了独特的实践场所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的歌舞、手工艺、民间传说、节令等,都是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乡村的历史和文化,更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与德育教学相结合,创设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学习这些文化遗产所蕴含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的农耕活动,或者学习和表演传统的歌舞。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传统文化,更能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实现德育的目标。

五、结束语

在探索传统文化与乡村小学德育教学融合的道路上,我们不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灌输一种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德育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坚守文化根基,成为既拥有传统文化底蕴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一代。需要注意的是:新时代的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发掘和整理那些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历史智慧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乡村小学的德育教学中,使之成为学生性格塑造和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依托,让他们不仅能在校园里学到知识,还能在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教育者道德德育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