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语研究对大学英语语用教学的启示

2023-04-19 06:50:06李丽华
英语教师 2023年18期
关键词:言语语篇学习者

李丽华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科学的长足发展,新兴学科的出现促进了不同学科的融合。学科融合使学科之间不再拘泥于本学科内的知识体系,而是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为一些本学科无法解释的现象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指称语受到多学科的重视,社会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语用学家都对指称语的研究很感兴趣,他们新的思路和新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指称语研究并为指称语教学应用奠定了基础。

一、指称的概念

梳理指称语研究,首先需要界定它的概念。一般来说,指称是一个人用一个语言表达式指出或选出想要谈论的人或者事物,或者充当两者之间的连接。指称理论研究语言表达式是如何与对象建立联系的。指称研究涉及句法、语义、语用、语篇、认知、心理等众多因素,在以上学科中都能找到对指称不同角度的阐述和研究。

(一)西方学者对指称的界定

最初的指称是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被提出的。在柏拉图(Plato)的哲学著作中,一个词的意义是世界上的一个实体(或所指),这一观点后来被描述为“指称论”。密尔(Mill)是第一个提出系统指称论的哲学家。他认为,词语的意义就是它们所指称的东西,词语即名称,既有蕴含意义又有指称意义。但是,词语和指称对象之间并不能形成绝对的意义对应关系,他的理论无法解释许多语言现象。1890 年,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发现不同的表达可以用来指同一个实体,才有了意义和指称的区别。如果一个名词的意义是它所指的对象,那么这些不同的表达形式就应该是相同的。然而,数据显示,不同的形式在认知意义上有所不同,因此反驳了“意义等同于事物”的假说。弗雷格认为指称是“符号”所指的东西,符号的意义是“呈现的方式”,只是一种表现方式。特定指称对应的实物可能不只有一个名称。

对指称进行系统化描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 年代。索绪尔(Saussure 1916)认为“能指”指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所指”则指被语言符号指向的具体对象,即概念。奥格登和理查兹(Ogden &Richards 1923)在索绪尔的理论基础上对能指和所指进行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语义三角论。除了符号和指称对象外,他们还引入了另一个维度:概念。符号和指称对象的关系是通过概念连接的。

(二)中国学者对指称的界定

中国和西方一样,自古以来就对指称有一定的研究。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哲学家和语文学家就开始关注言和意、名和实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语言符号本身能够传达意义,即言能尽意。但他又认为所书写的东西并不能够完全表达出你想要说的意思,即言不尽意。庄子明确提出言不尽意,语言无法描述内涵。欧阳建认为词语只是指称对象的符号,他认为这个符号可以用来表达思想。王弼将孔子和庄子的观点相结合,将“言能尽意”和“言不尽意”融为一体构建了新的言意观。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提出:名词,无论是专有名词还是普通名词,都具有指称性。普通名词的描述成分多,标志成分少。

二、对指称的研究

(一)指称的语篇语义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指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篇指称上,即研究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san 2001)提出语篇衔接理论,把英语的衔接手段概括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和词汇衔接。霍伊(Hoey 2001)对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篇中的词汇模式上。通过研究词素的重复模式,他归纳了几个主要的模式:简单词重复、复杂词重复、简单释义和复杂释义。

(二)指称的认知心理研究

斯帕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 2001)提出关联理论,把交际活动看作一种认知活动,交际双方以关联原则为基本原则进行明示和推理。后来,他们在其著名的关联理论中引入了可及性的概念,认为在交际的特定阶段,听话人可以使用语境获取信息。因此,说话人给出的指称表达应随前者的可及程度而变化。例如,听话人更容易获得较近时间内产生的言语信息。此外,如果言语事件发生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那么其相应的言语信息也很容易被获得。

上下文形式的相关性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支持。克拉克和马歇尔(Clark & Marshall 1981)指出,代词通常指的是语言环境,指示语指的是物理环境,专有名词指的是常识。然而,学者还发现了可及性与认知状态之间的联系的证据。例如,说话者对指称表达的选择取决于指称对象的给定性或新颖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给定信息的传递要比新信息以更弱和更衰减的方式传达。

斯帕伯和威尔逊之后的关于指称可及程度的理论是艾丽尔(Ariel 1988、1990、1991、1994)的可及性理论。艾丽尔提出,对语用的理解可以转换为对认知的理解,转换的过程也是一种处理、记忆的过程,指称语就是一种转换的标志。艾丽尔认为不能根据上下文类型在形式和功能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她建议可及性程度应该是“更好地预测各种语言形式的适当分布,这些语言形式最初被确定为需要依赖上下文”(Ariel 1990),因为可及性标记与记忆的性质在选择指称表达式之间存在联系。根据她的说法,必须首先指称外语言环境(物理或百科全书知识)。非初始指称都应该对文本本身进行。换句话说,应首先找到专有名词,明确的描述和指示词,而代词和空格应限于后续提及。此后,她将专有名称/ 明确地描述标记为“低可及性标记”,对语言的修饰语和说明性词语称为“中度可及性标记”,同时将代词和空格标记为“高可及性标记”,并根据书面数据提出了结论,以支持论点。在此基础上,艾丽尔构建了可及性量表,其中包括3 个级别的可及性标记和15 种形式的指称表达。

除了基于认知方法的理论分析外,不同类型或语言的指称表达的实证研究也很丰富。福克斯(Fox 1987)考察了自发的演讲及学术和新闻书面文本中对人类的指称现象。她发现,在口语中,人称代词的数量是完整名词短语的三倍,但是在书面文本中,完整的名词短语和人称代词的数量几乎相等。同时,她得出结论,指称表达的选择取决于文本类型。

(三)指称的语言表达差异

对指称表达的研究还发现,不同语言系统中的指称表达受语言本身的影响。希克曼、亨德里克斯、罗兰等(Hickman,Hendricks & Roland et al.1996)分析了英语、法语、德语和汉语的叙述文中标记新信息时的指称选择。他们的研究发现了跨语言的差异:在汉语和英语中,主要的第三人称主角使用名词限定词更为频繁,而法语中主角的限定词更为少见,而德语中没有这样的名词指称。中国学者还进行了研究,比较了汉英语之间指称表达使用的差异的研究表明,汉语和英语的名称和有定表达都是低可及性标记。但是,在英语中,高可及性标记的功能通常由代词执行,而在汉语中则由零回指来实现。在英语中,指示性表达充当中可及性标记语,而在汉语中,代词和指示性表达也用于没有其他指称表达介入照应表达及其前置语的话语语境。他们的论文为当前研究提供了一些角度,因为不同语言的参照系统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影响语言学习者对指称表达的选择。

三、指称和语用

早期的指称研究脱离生活中的日常语言,聚焦在有确定意义和指称的纯形式化的语言,认为所有词语都有特定的意义和指称。但词语和所指对象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匹配过程,具有非确定性。日常语言分析学派的斯特劳森(Strawson 1950)提出,指称是一个比语义学更复杂、更丰富的理论概念。他对词语进行了指称性用法和描述性用法的区别,首次将语用学引入指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境论。他认为,指称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语言活动实施的环境对指称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自此,指称研究由语义学转向语用学。指称的语用研究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在语用研究领域,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哪些因素影响特定指称的形式的选择并提出了各种理论来解释指称表达的产生和作用。

莱昂斯(Lyons 1995)认为指称和话语的上下文密切相关,和言语行为主体及其在特定场合所谈论的话题密切相关。塞尔(Searle 1967)提出了指称言语行为的概念。他认为,与其他言语行为一样,指称是由说话者用言语进行的。这些词本身并不代表任何意义,而是仅当说话者使用它们时才进行指称。说话者使用这些表达式从其他对象中识别一个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表达式本身可以行使指称的言语行为。尤尔(Yule 1981)认为,词语本身无法实施指称行为,言语使用者要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使用某一表达式,使听话人能够确认某人或某物的行为才是指称行为。指称是否成功取决于言语使用者使用某一表达式指称某一对象的意图是否被听者领悟。在《语用学》中,尤尔(2000)将指称定义得更全面和广为接受,即“说话者或写作者使用语言形式使听众或读者识别事物的行为”。这些语言形式就是“指称表达”。它可以是普通名词,专有名词(如中秋节、联合国),确定性描述语(如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书的签售会)或不确定性描述语(如女孩、男人)及代词(如他、它、她、他们)。语言学家梅(Mey 1993)也认为,指称是一种言语行为,是一种情境过程,是一种以使用者为导向的、特定的人类活动。它不局限于语义学,而是一门联系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情境的学问。

四、指称和外语教学

语言能力分为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组织能力包括评估、计划和执行三个部分。巴赫曼(Bachman 1990)认为,语用能力包括言语能力,包括概念功能、操纵功能、启发功能和想象功能,以及社会语言能力,包括对对方语言或变体的敏感性,对语体风格的敏感性,对自然和文化参照物及修辞格的敏感性。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观察表明,迫切需要在SL / FL 课堂上教授语用学。在语言交流方面,学习者与母语使用者表现出显著差异,尤其是某些言语行为和对话功能的使用。语用学和教学研究人员发现,具有不同母语背景或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之间存在语用差异。即使在较高的语法水平的学习者中,他们之间也可能具有广泛不同的语用能力。

布朗和尤尔(Brown & Yule 2000)指出,“在上下文中,成功的指称可能关键在于选择最合适的‘名称’来识别特定听众或听众的个人”。这不仅要求说话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以确保他可以选择各种指称表达,而且要求其语用能力支撑其作出正确的选择。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可能难以掌握这一特定技能,尤其是如果目标语言系统中的指称与他们母语的指称体系有很大差异时。

吴美玉(Wu M.Y 2004)在论文中应用可及性理论研究了中国EFL 学习者和本族语大学生如何在议论文书面语篇中对同一指称对象进行指称表达。她发现,中国EFL 学习者使用了六种与主题相关的回指表达,而本族语大学生则覆盖了七类。在这两个小组的作文中,与主题相关的、低可及性的指称表达使用最频繁,如完整的名词短语形式。她还发现,中国EFL 学习者和本族语大学生在使用指称表达方式时都存在问题。结果和可及性量表存在差异是因为学生未能正确评估受话人指称的可及性。在口头语篇领域,康(Kang 2004)研究了韩国的英语学习者通过在叙事中适当使用指称形式来实现英语语篇衔接的能力。基于两种语言的指称体系存在巨大差异,她研究了韩语中指称系统对学生英语表现的影响。通过比较韩国EFL 学习者用韩语和英语叙述的故事,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英语使用者讲的故事。她发现,无论是在使用韩语还是在使用英语讲故事的过程中,韩国学生倾向使用母语中的指称策略。因此,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相比,他们用英语讲的故事缺乏连贯性。

从语言学家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虽然语音、语法和词汇对成功进行交流至关重要,但是对语言熟练度而言,这并不是全部。

指称语的前期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根据指称语研究的结果制订大学英语词汇、阅读、口语教学计划,预测哪些指称表达会被使用。在实际教学中比较预期表达和学生选择的表达,确定是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是语用能力阻碍了他们在指称表达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教师发现,学生在使用指称表达时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就这一问题提供中肯的指导,并对未来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从而进入良性循环,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使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者正确使用指称语理解话语或有效写作,培养其根据不同写作风格或在交流中采用各种策略,最终实现语用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言语语篇学习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2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
语篇特征探析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2
关于冬天
中国诗歌(2013年3期)2013-08-15 00: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