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成怡倩
《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多故事文章,文章中一共包含了三个小故事,既可以独立成篇又存在相互关联,让学生可以在多故事的探索中体会人物鲜明的特点。而在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学生对人物的感知会出现标签化的情况,比如蔺相如就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廉颇就是一个勇于认错的人等,但是蔺相如究竟是如何聪明机智的,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的认知是虚无且空泛的。简而言之,在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无法对人物的形象形成立体、通透、全面的感知,导致文章的育人价值无法充分地展现出来。
因此,在对学情展开深入的分析之后,我对教学方式进行了优化,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细节进行深入的探索,让学生可以在细节的挖掘中感受故事的跌宕起伏、人物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可以掌握多故事文本阅读的有效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将相和》是叙事性文本,故事的描写自然离不开对人物的塑造,通过引导学生探索人物的塑造,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背后的含义,可以使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我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文字使用展开了深入的分析,让学生可以正确揣摩文字的弦外之音。
一是让学生对整段文字进行分析,思考这些文字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了解怎么去揣摩文字,我为学生举了一个案例:蔺相如在第一次面见赵王的时候,阐述了自己出使秦国的计划。这段话中用到了四次“如果”这个词,这说明蔺相如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将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了。从这个案例出发,学生体会到揣摩文字的乐趣,对文章中的用词产生了好奇心。于是我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的用词特点。
二是让学生将前后段落联系在一起进行品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对渑池会见的描写进行了分析,让学生结合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差距,看看蔺相如是如何做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在深度阅读第12 自然段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不畏强权、舍己为国的宝贵品质,并且学会用前后关联的方式对文章进行阅读。
这样,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文中的文字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在文字的探索中透视人物的言行细节,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为学生了解人物形象提供很好的指引。
在叙事性的文本当中,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理解故事内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索《将相和》这篇文章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去分析某一个特定的角色,而是要让学生将角色联系在一起读,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学习任务:对文中两个主要角色蔺相如和其他角色之间的交互进行分析,用衬托思维来进行对比,想一想这样的描写对于展现蔺相如这个主角有怎样的作用。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可以选择不同的角色来进行对比分析,如有的学生将蔺相如和赵王这两个角色进行对比,发现在完璧归赵中,描写出秦王狡诈、狡猾等性格,而这些性格和蔺相如的“靠着柱子”“怒发冲冠”等行为相比,更是可以让人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样的描写让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有的学生同样是对赵王和蔺相如这两个角色进行了对比,发现了另外的视角,认为作者是在用赵王的束手无策来衬托蔺相如的思虑周全……如此,学生在不断地关联和对比中体会人物碰撞的精彩,为学生感受人物性格增添了认知。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将相和》这种多故事文本的篇幅比较长、信息量比较大,人物之间的交互比较频繁,导致学生在阅读中经常无法从整体上来把握故事,给学生的深度阅读带来了阻碍。因此为了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来梳理故事,了解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引导学生展开了“统整视角”的阅读。
首先,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从哪些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忠心耿耿的人?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是从负荆请罪中去寻找答案,认为蔺相如对门客所说的那段话可以展现出蔺相如的这一优点,这是因为在整篇文章阅读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被《将相和》这个标题所影响,将重点放在廉颇和蔺相如的交互上,对于其他故事则不是那么重视,说明学生缺乏统整全文的能力,这样的阅读自然不够理想。因此,我对学生进行了引导,让学生去想一想“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一句话,想一想为什么蔺相如会说出这句话来。如此就让学生将负荆请罪与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关联在了一起,让学生在“回笼”中对蔺相如的机智表现形成深刻印象。
其次,我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刚才说过,蔺相如表示自己连秦王都不害怕,自然不会害怕廉颇,那么为什么他还要躲着廉颇,这样的表现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此,学生能够再次展开牵连式的思考,形成深刻的感知。经过一番思索,学生认识到,蔺相如和秦王、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故事发生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中,在面对秦王时,蔺相如为了国家,自然要勇敢地站出来,而在面对廉颇时,蔺相如知道廉颇也是一个热爱国家的人,两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因此愿意让步,这样就让学生对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身上的共同品格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让学生紧扣蔺相如说出的话以及发生的事情,从整体上来分析蔺相如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展开探索,能够让学生对文中的主要角色形成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摆脱片面、单一的视角。
在一篇文章当中,细节的捕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将相和》这篇文章中就蕴含了很多的细节,值得学生认真挖掘。于是在教学中,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我有疑点要表达”的交流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独立地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文章中的描写进行质疑。之后,再让学生将自己的质疑写在纸条上,随机抽取一些学生的质疑,让全班学生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活动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避免学生因为不自信而出现不敢提问的问题。在这样的开放氛围中,学生也能够逐渐发现文章中的一些细节。
如有的学生发现对于廉颇的性格描写实际上没有局限在负荆请罪中,而是在之前的故事中就已经开始描写了,在赵王胆怯不敢前往渑池赴会的时候,廉颇和蔺相如一起提出建议,这说明廉颇和蔺相如有着一样的胆识、一样的谋略,也一样都有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为后面廉颇放下面子去请罪埋下了伏笔。有的学生发出质疑:蔺相如只是一个文臣,文中的描写是不是有一些言过其实,他真的能够做到和秦王同归于尽吗?他的底气在哪里?学生的这一质疑也是十分值得思考的,我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探索,尝试在文章中找出答案。终于,有学生发现蔺相如对秦王的动作是一步步达成的,在之前就已经逐渐靠近秦王,这才做到成功威胁秦王,足以说明蔺相如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有的学生在纸条上写出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物的言行细节,想要判断作者是不是在使用对比的方式来描写两个人物的性格……在念出小纸条上的一些质疑后,我还鼓励有想法的学生当众说出自己的质疑,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的胆子也逐渐大了起来,愿意主动去发表自己的疑惑,营造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将相和》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三个十分有趣、令人深思的故事,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也十分值得学生去学习,经过之前的引导,学生对两个主要人物的品格以及发生的事情有了深刻的认识,但还是无法将人物的性格内化成自己的人生经验。于是在本次教学的最后,我将综合实践和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使用表演的方式来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格和故事的精彩。
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合作进行讨论,对文章中的故事、人物言行进行精简,制作出一个剧本,展开表演。学生需要对文章中的故事进行整体的分析,思考使用怎样的方式来简要地展现文章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
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对人物的性格、品质产生深刻的了解。如有的学生对渑池会见进行了重点描述,强调了渑池会见过程中蔺相如的动作,让其他同学了解蔺相如为什么可以成功威胁到秦王。有的学生在表演中重点展现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品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在各个小组都完成了表演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回顾表演过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亲身感悟。最后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让学生说一说在阅读多故事文本的时候可以使用什么方法、如何挖掘文章的细节、怎样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怎样来整体上分析文章、我们从这些人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等,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掌握多故事文本的有效阅读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这次的阅读教学中,没有将教学局限在学生对阅读方法、文章故事表面含义的掌握上,而是从发展学生阅读素养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个性和品格、故事之间的关联等要素展开深入的分析,让学生可以真正了解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怎样描写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多故事文本的阅读一直都是一个难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较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而这次的教学则充分保障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多故事文本的有效阅读方法,加深学生对阅读技巧的掌握,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明显的提升。
质疑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获得提升的重要因素,在这次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索,给学生创造开放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观点,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质疑能力方面的成长。
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去挖掘文章中的各种线索,体会阅读的乐趣。
在这次的教学中,将探索人物品格作为教学的主要线索,并且注重使用实践性的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对人物品格的认识,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可以获得升华。
在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阅读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本次的阅读教学中,我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是从传授给学生多故事文本阅读方法这一角度入手,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让学生可以深入地探索故事的内涵、人物的性格特点,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在本次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差异性关注不足这一方面,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可以使用加强预习、给学生设计分层问题等方式来改善这种情况,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文本的探索中来。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学评价的应用,借助评价的方式来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