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学数学作业的时间智慧

2024-01-30 02:02文|
新课程 2023年21期
关键词:作业思维数学

文| 伏 燕

(作者单位:镇江科技新城实验学校)

作业对提升教学质量乃至课堂教学改革都有深远的意义。“双减”背景下如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呢?这一“减”一“增”,需要一线教师进行深度思考。首先,分析作业现状。其次,探索多环融合的实践路径。最后,探寻作业设计,发散学生思维。如何去做呢?笔者围绕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展开如下阐述。“作业”,《辞海》解释: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而《教育大辞典》则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对学生而言,作业就如家常便饭;对教师而言,作业是日常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家长而言,作业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关切,你作业写完了吗?你作业都写对了吗?

一、分析:作业现状

(一)机械重复,缺乏思维性

传统作业设计过分依赖成品练习题的数量堆积,重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训练,学生被淹没在题海里。作业设计应着眼于知识的全局观,将单个的知识点教学根植于单元知识甚至整个知识体系的教学中,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作业,设计利于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网络、发展思维的多样性作业。

(二)繁难偏怪,缺少探究性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一些教师只注重学习结果,简单地将算式、公式、结论传递给学生,简单进行一些偏怪题的训练,忽视知识获得的形成过程,忽视过程中的探究能力培养。基于小学生思维特点及相关教学内容,教师应设计探究性作业内容,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入发展。

(三)千篇一律,缺失分层性

传统上不管学生学情如何,教师布置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作业,会有学生“吃不透”“吃不完”,也会有学生“不爱吃”“吃不饱”。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实学情,立足自然单元、主题大单元视野,设计分层、分组及长短周期结合的作业,着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路径:多环融合的探索

笔者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目的,以求探、求理、求联为指导,对作业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三环节两主体”的多环融合途径,探索“减负增效”。

“三环节”是数学作业设计包括“课前作业:求探”“课中作业:求理”“课后作业:求联”三个部分。三个环节的作业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是其中两个或三个共同使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是独立的,又是并存递进的。

课前作业主要是提供自主学习单,提出研究任务,学生先自学;课中作业设计目的是求数学知识背后的道理,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既可以在课前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理学单的四个任务,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逐个突破,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又可以没有课前自学,直接根据理学单的四个任务,生生探学共学;课后作业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设计联结性、探究性、分层性作业,使学生在研学中完善认知结构、开阔视野、发散数学思维。

“两主体”是指教师和学生,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均需承担相关任务。以教师为主体的是“设计、支持、鼓励”,以学生为主体的是“自学、探学、共学、研学”。

三、启思:作业设计的探寻

小学数学作业除了完成规定性作业,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如数学“补充习题”之外,还应设计动手动脑相结合适切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作业,启思明理,实现学科育人。

(一)课前作业:前置性探究,发散数学思维

前置性作业并不是每课时必须有的,而是根据本课时的知识特点及学生的现实学情,在学习新课之前自主学习完成的具有探究性、操作性、实践性的作业。

1.规律性作业:深化理解

学生学习“积的变化规律”之前已学了“商不变的规律”“运算律”等探索规律,已掌握了一定探索规律的方法。规律是我们学习的载体,借助探索规律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过程,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探索方法,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数学思维。通过“我还想研究什么”引发学生多维思考,感受变化规律虽不一样,但研究方法是一样的。

2.操作性作业:科学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升和毫升”,升和毫升的量感建立,绝不是靠课上看看就能形成的。我们应设计丰富而多元的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建立量感,如表1 数学实验。

表1 “升和毫升”数学实验设计

最好的学习是什么样的?就是玩中学、做中思、做中得。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动手实验,认识“1 升”“1 毫升”究竟有多少,然后根据建立的标准先估再量,不断调整对升和毫升的感性认识,建立1 升和1 毫升的量感后,再进行推算更大或更小的容量,科学分析,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3.整理性作业:整体建构

数学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复习课,复习课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大脑里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知识网络图,用“整体性”“一致性”的观点看待新旧知识。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预计安排3课时的整理与复习,因此在复习整理单上对应安排了三个任务。首先,自主整理,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整理概括能力。其次,学生整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间关系的再构,如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本单元学习的图形与三年级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又有什么联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关系?当学生厘清这些关系,知识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同时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最后,通过搜集好题及分享困惑,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二)课中作业:理学单求理,凸显思维品质

“理学单”是“至理数学”教学主张落地的有效载体。每节课通常都会设计四个研究任务,四个研究任务分纵、横两条线索展开,横向为“寻本质·讲道理”“会关联·能应用”栏目,前者是研究活动的主体部分,需要学生在核心问题或任务的引领下主动建构新知;后者是运用所学新知解决新问题,起到巩固和加深知识理解,感受数学关联,实现思维进阶的作用。

(三)课后作业:单元视角求联,树立批判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一种反思思维、一种质疑习惯、一种开放兼容的精神。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有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笔者认为,适当的巩固练习是必要的。如若困宥于此,那学生的思维该如何发展呢?因而,教师更应设计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作业。

1.短期作业:质疑中辨析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易错题,学生不愿意听教师重复的讲授。那么我们可以设计辨析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究,使其在质疑中辨析。具体实践内容见表2。

表2 “分数的意义”单元概念易错辨析探究题

表3

学生在A4 纸上写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画图、举例,更有比较蕴含其中。写画的过程就是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展示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教师收集后进行评阅,优秀的打“☆☆☆”并进行展示。如有作品不理想、想要重新完成的学生,就可以去学习别人的作品,在你认为最优秀的作品下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同时可以模仿这位同学的思路重新完善自己的作品。作品下面名字最多的就是今天最优秀的作品。

这对学困生来说,他既有学习完善自己作品的机会,又有点评优秀作品的“权利”,内心自豪感油然而生,会更认真学习优秀作品;对其他学生而言,也要学习别人的作品为什么可以得“☆☆☆”?他们的作品有什么特色?他们的思路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如此,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阶段,每个学生都会去学习,点滴收获,不断进步。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把这些作品归类整理成文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结集成册,每个学生一本。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册,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2.长程作业:反思中成长

平时的基础性作业属于零散的,目的是巩固零碎的知识点。长期做一些“短平快”的作业,将难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等,因而我们要设计一些长程研究作业,研究时长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一个月,甚至一学期;研究内容既可以是数学本学科相关单元的内容,又可以将数学相关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学生研究长程作业,可以拓宽视野、发散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3.分层作业:开放中兼容

学生个体是不一样的,那么学习的能力也是有差距的。针对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透等现象,笔者认为应设计分层作业,实施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比如,我们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后,可以设计以下分层作业。

问题1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练习,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问题2 是提高性练习,理解古人是如何借助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已有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体会到方法不同,但计算公式是一样的。问题3 和问题4 是拓展性练习。问题3 是由此及彼想到其他转化的方法,问题4 是思考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共性之处,理解思想方法的一致性。

总之,让作业成为一个新的切入口,切实让“双减”落地、落实,既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带领教师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让作业成为学生思维的代言人,彰显、深化、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猜你喜欢
作业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来写作业
作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