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师德元素的融合途径
——以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3-04-18 12:35姜美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4期
关键词:师德师范生职业道德

姜美云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山西朔州 036200)

师德的概念早在远古时代就已存在。 舜帝提拔 契担任“司徒”的职位,命他负责引导百姓学习“五教”,即5 种道德规范,原因是契“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其中“聪”指的是懂知识有见识,“仁”指的是有爱心有品格, 这应该是中国比较早的对师德给出的定义。 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提到“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又说“经诗易得,人师难求”,充分说明很早以前先贤们就意识到了合格的教育者应该德才兼备,缺一不可。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大量的关于师德的原则,其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育者品德的重要性。端正清明的师德师风可以促进文化教育的良性发展, 而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观的文化教育发展方向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由此可见,师德教育尤为重要。

但是,近些年,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及国快速发展的内市场经济给部分教师的价值观、 人生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部分教师的政治信念出现波动、师风师德观念薄弱, 甚至在教学工作中出现了诸多丧失师道尊严、有违师风师德的现象。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起点, 教师不良的师德师风及职业道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初步形成。针对此类现象, 国家出台了许多有效推动师风师德建设的政策和规定。 但是职业教师的师德培养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现有的短期集训或者相关的政策宣传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在职教师已有的职业道德观念。 南宋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形成活水来”。师范教育是职业教师的职前教育阶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形成的阶段,对于未来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这就对以培养学前教师和小学教师为主要职能的师范类高职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单纯地注重师范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合格教师的培养目标, 加强师范生师德师风和教育情怀教育、 搭建社会责任层面的培养教育体系是全方位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前提,也是广泛开展文化教育、办群众满意的文化教育的必然选择。 职业师范专科教育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型,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师德教育帮助师范生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 可以让他们在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条件下融入将来的课堂教师职位, 有益于他们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合格教师的角色转变。 本文以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以下简称“朔州师专”)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为例,旨在探讨在师范类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融入师德教育的途径,以期对师范生未来的职业道德形成进行早期干预与正向影响。

1 师德教育融入翻译课教学的实践价值

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根据《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师范专业高职高专院校大学毕业生应具有的师德规范提出了明确规定。规范要求毕业生首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1]。师范高等专科院校作为培养中小学和幼儿职业教师的主要基地, 担负着为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和中小学生的义务教育提供合格优秀的教育者的重要责任。因此,师德建设不再仅局限在职在岗教师范围之内, 更应该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提前介入, 使专业技能知识学习和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 其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具备职业道德规范的优秀教师。 这不但是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树牢青年学生观念根基的重大问题, 也是将来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设有着深刻影响的重要方面[2]。

新时代,多元化的价值观不断进入中国大学校园,并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朔州师专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来自异域的思想与文化, 相比较其他专业也更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 对他们不成熟的价值观念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3]。与此同时,学生学业量比较有限,因此思政教育无法正确引导在校大学生产生正确的人生观、 民族观、国家观、领域观和自身观。 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担负着未来教育的重要使命, 培养具有良好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学前教师、 小学教师也是朔州师专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探索在外语专业特色课程中融入师德意识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切技术专业课程都具备本身课程设置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和使用价值方式的课程特点, 教师可以用恰当的课堂教学媒介将其转换为立德树人的实际课堂教学展现。翻译作为外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融语言表达和语言转换为一体的课程内容, 关键是中英的差异性、 中英互译的方法和相关的一些技巧。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深层次的中西文化内涵的转换方式、翻译策略选择、特有的文化伦理功能及译者的职业道德等。 翻译课教师正确健康的政治立场、 思想立场和文化立场必将有益于引导师范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 翻译课自身具备的语言与文化特有的民族属性使得翻译课本身的德育本质会立刻体现出来[4]。

2 翻译教学中师德元素的挖掘与融合途径

目前,在深入推进课程品德教育的大环境下,高校课堂教学务必将学生的使用价值营造、专业知识灌输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作为培训的核心。翻译课作为朔州师专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它在全部专业培训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翻译课有哪些具体内容、怎么上、 如何潜移默化地将专业知识和价值观有机融合就成为翻译课教师必须深思熟虑的课题。

2.1 甄选翻译案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因为其专业特性和本身的意识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时期。在西方主流意识影响下,他们常常遭遇矛盾和使用价值撞击的情况, 非常容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猜疑, 不利于他们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因而, 翻译教师秉持着开拓创新、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翻译关系到中国形象的言论文字时要始终保持科学、客观、敏锐的头脑,学会维护祖国的尊严和权力。 爱国爱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体现,这不但是品德教育的实际展现,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基本建设的本质规定。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师范生学会爱国守法、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他们未来成为合格教师的最根本的职业道德品质[5]。

朔州师专现有翻译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定一部分依托于既定教材,由于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性,其中涉及的翻译基本概念和翻译实例较陈旧落后, 缺乏与时俱进的现实指导功能。 因此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各种渠道搜寻到超越现有教材的翻译教学素材。这些素材能够有效拓宽文化视角,也有益于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 爱国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与此同时完成专业知识传送和使用价值正确引导的有机统一。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新闻素材的选取或者以外媒报道视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客观的批判观。例如,“新冠病毒”只是一个医学名词,但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网络主播在电视节目中多次称新冠肺炎(Covid-19)为“Chinese virus”“Wuhan virus”,这样的英译缺乏对客观事实的尊重, 对特定的地域和国家在国际上形成负面引导指向。有学者指出,这一翻译揭露了美国媒体和国外政治家把锅甩给中国,不想为国外抗疫不到位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心态。2022 年在北京举办了第24 届冬奥会, 冬奥会的两个吉祥物被命名为“冰墩墩”和“雪容融”,我国提供的官方英译是“Bing Dwen Dwen” “Shuey Rhon Rhon”,可以看出译文为了方便中国人和西方友人的发音习惯,译文的拼写方式不完全是汉语拼音,也不完全是“英文洋名”,兼顾了汉语和英语的发音习惯,体现了中国共享包容、向世界开放的大国理念[6]。 通过选择和分析不同的翻译案例, 让英语专业师范生对中西方的意识形态有明确的认识, 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博大与深邃。

2.2 通过翻译伦理导向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翻译课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已有的中国文化认知与认同的基础上学习培训中英翻译方法,塑造汉语翻译能力,完成中国文化对里承传、对外开放散播。为了更好地塑造优良的翻译能力,客观性上规定学生输入很多目的地语音文化。 但一切语言表达都会传递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 在学习培训中英语音转换的过程中, 学生会形成一种新的思维能力和一套新的价值取向, 从而易于形成对外来文化的认同与追捧。不同文化价值的认同,轻则可以更改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影响力, 重则足够分裂一个国家的体系;反过来,大家对本国文化的明显认可,不但是该国独立于世界的极大精神财富, 也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可的必要条件[7]。

现有翻译教材中给学生提供的是不同翻译方法的概念和具体运用,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方法的概念及实例讲解, 仅关注语文学和语言学范式的浅表问题,针对的只是字对字、句对句的英汉相互转换问题。 而同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作为两种宏观翻译策略,不同于直译和意译所代表的具体翻译方法,代表的是两种相反的翻译伦理, 这在目前的翻译实例教程中极少谈及。蓝红军认为,在翻译的客观性关联中,不一样主体具备不一样的主体观念、价值取向和权益关心, 不一样主体中间在价值取向和权益要求上会发生争执和矛盾。也就是说,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 译者的文化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目的语读者群对译作的认知反馈。 同化翻译是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 译者会尽可能地改变甚至剔除源文本中的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文化意象以便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相反,基于自我文化认同、以传播本族语语言文化为目的的异化翻译会尽可能多地保留源文本的民族文化意象, 使目的语读者在译本中看到文化差异,主动向源文本文化靠拢。在教授具体的翻译技能技巧过程中, 翻译课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翻译伦理对于文化传播的影响。 译者对于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文化自信更加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例如《红楼梦》中的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杨宪益译本本着忠于源文本文化意象的翻译思想,译 为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直译为“没有米就做不成饭”,还原了源文本的文化意象, 传播了大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的译本是同化翻译的代表,译为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bake bread without flour”,直译为“没有面粉就无法烤面包”,面包是典型的西方食物,这样翻译虽抹杀了源文本中的饮食文化特征,却迎合英语国家读者的文化背景。 在韦努蒂看来,是一种“霸权文化”的体现,这样的翻译掩盖了他族异域文化的多样[8]。

翻译课堂作为培养文化使者的阵地, 担负着提升对外翻译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不仅是教授翻译技能技巧的训练场, 而应成为培育有民族文化自觉、认同中华文化的文化交流使者的土壤。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是当代青年的责任, 更需要具有双语能力的青年一代大学生来继承传播。

2.3 借鉴优秀译者的职业示范功能

培育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培育德才兼备的教师,是师范类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独特,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但同时受周围环境影响,思想不够成熟、意志不够坚定,对自身发展缺乏理性规划。 新时代的榜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质。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榜样素材, 做好典范树立和引导宣扬,这对于做好高等教育阶段德育工作,启迪大学生奋发向上、 明德向善及营造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9]。 译者作为为文化语言铺桥搭路的使者,担负着小到文化交流大到国家外交的职责。 古今中外的优秀译者的职业经历及他们优秀的职业道德精神也是翻译课讲解的重点。 翻译课堂上教师在对译者的职业特点讲解评价的同时, 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未来教师职业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并且发掘二者的共通之处, 这对于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积极的教师职业观念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翻译史也是中国优秀译者层出不穷的历史。严复、林纾、朱生豪、傅雷、杨宪益、钱钟书等大师都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称作“书销中外百余本, 诗译英法唯一人” 的译者许渊冲先生,高度诠释了中国译者的专业性。许渊冲先生热爱祖国,他对中华文化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说“我们中国人,就应该自信,五千年的文化,是智慧的传承,是精神的传递。 ”因此,他在80 余年的翻译生涯中,一直坚持要把中国文化的美感翻译出来, 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许渊冲先生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10]。 1939—2021 年这80 年间,徐先生埋头钻研,翻译不辍,经典频出。许渊冲先生一生经历了种种不幸,但是他以乐观主义的态度为翻译事业勤奋工作, 一干就是一辈子。

把爱国之心放在首位, 始终充满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坚持自己的职业品德,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 这些既是一位合格译者具备的职业品质, 也是师者必备的职业操守。 英语专业师范生未来是译者和师者的结合体,翻译课教师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一定要以优秀译者的职业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职业操守的形成。

3 结束语

师范类院校必须将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培育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 将师德师风核心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和实践活动中,让正确积极的师德观念扎根于师范生的职业理念之中。 在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中融入师德教育,不仅在理论方面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 也是理论转化为现实必不可少的一步,既帮助学生学会专业知识“硬”技能,又能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守法、认同中华文化、 爱岗敬业等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转化为未来适应教师岗位必备的职业“软”实力。

猜你喜欢
师德师范生职业道德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