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中国哲学文化传播研究
——以《道德经》英译本为例

2023-04-18 09:31刘泓锦王安娜武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3期
关键词:英译本道德经译本

刘泓锦,王安娜,武敏

(广东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形势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要求。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等文化词语的空缺或相似文化词语的错位, 实现在双语境下对哲学概念的共同理解成为挑战。因此,向世界输出中国哲学思想,提高其对中国方案认同度,推进以道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交流对话成为当今重要课题。

中国哲学典籍外译是向世界诠释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面对世界哲学思想交融与性别文化发展的新情境,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现代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学界得以重新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实践。在女性主义翻译的政治运动下,中国哲学文本以不同的文学风格走进了西方女性的文化空间。

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 Le Guin)参考了众多《道德经》英译本后进行转译,本文将选取其中两部参考译本:亚瑟·威利( Arthur Waley )英译本及冯家福(Gia-Fu Feng)和简·英格里希(Jane English)的合译英译本,与勒奎恩英译本进行平行对比,分析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影响下《道德经》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剖析此翻译策略对中国哲学文化外译的积极作用。

1 中国哲学文化传播与女性主义翻译

1.1 中国道家哲学之于世界

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是中国掌握国际话语权、反抗文化霸权的基础之一,中国哲学文化则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名片。 中国的哲学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革新,在新时代也持续焕发新生,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不断增强。

道家“由天至人”的哲学思想,在持续创新下走向世界。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瑰宝,它呈现的道家思想不仅对中国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且对西方现代文明有着深刻的精神革新作用。 ”[1]它对自然的顺应和对人性本源的追寻为高速运转的人类社会提供了“减熵”的发展之道。道家思想从阴阳观念、 道德观念等方面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强调男女在道德、生理和社会地位上具有同等的地位。 道家思想为男女平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对于现代社会推动性别平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之于哲学文化外译

女性主义翻译最初作为一种政治活动出现在翻译学界, 以反抗男本位叙事, 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干预,旨在于文学世界为女性创造文化和创作空间。

路易丝·冯·弗洛托(Luise von Flotow)总结出以下3 种对原文重写的翻译策略。 一是增补( supplementing ), 即根据译者自身的女性主义价值立场进行创造性改写,以平衡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差异;二是前言和脚注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这一策略用来阐释原文的创作背景、意图,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目的;三是劫持 (hijacking),即译者主观地将原文中不符合女性主义价值观的词汇、 话语进行重写,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干预活动[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解放译者的同时,激发了译者的创造性,给无声者以话语权,开启了对源文本意义阐释的多元化,丰富了翻译作为文本阐释实践的内容。”[3]现代女译者也会采用类似去性别化的温和翻译策略, 女性翻译目前依然有很大的实践空间。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策略进入中国哲学文化的外译活动, 发挥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对文本进行重写,扩大了《道德经》等中国哲学文本面向的群体。

美国作家勒奎恩对《道德经》众多译本进行评述与吸纳,发挥译者主体性,对其进行阐释和重写,重现《道德经》的诗学美。她通过使用去性别话语、泛化文本指向性概念和做出适应性表达等具女性主义特征的翻译行为, 提高了文本可读性并降低了其理解难度,发展了《道德经》文化的潜藏受众。如能正视语境和社会文化差异,进行一定的文本改造以适应西方文化环境,将有助提高哲学文化的传播效果。 但在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基于西方社会文化产生的误读。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哲学文化外译中的应用

2.1 文本再创作

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强调翻译者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再创作,以突出女性主义观点。译者应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解码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加入自身的主观逻辑判断,关注性别平等,避免在译作中使用性别歧视或者性别刻板印象的语言[4]。 译者需要分析原文的性别意识,对原文进行批判性的解读,并在译作中重新构建性别话语的平衡, 以确保翻译作品符合女性主义的价值观。 二元对立思想在道家哲学中以“有无”“阴阳”等概念体现出来,承认差异并在差异的基础上以调和的方式追求平衡。 勒奎恩意识到了这一点,有意弱化了《道德经》阐释的差异性,重写以女性作喻体的文段,模糊化性别与社会角色的联系,构建了一个中性的叙事体系。

2.2 以读者为目的

“读者中心论”的思想在女性主义翻译行为中得到有力的体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让读者倾听到女性独立、自强的声音,让语言及作品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运用语言对文化、对文本的受众进行干预”[5]。勒奎恩对《道德经》的去性别化处理和叙事语言风格的改变旨在能使自己的译作能适用于更多读者,不论阶级和性别。《道德经》在勒奎恩的重写下,变成了每一个“灵魂”都能进入探寻的智慧之地。

2.3 发挥译者主体性

勒奎恩译解的《道德经》大部分是参考外国汉学家的英译本,并不是传统意义的译本,勒奎恩对《道德经》 哲学的了解是基于前西方译者们已经内化的内容。因此,勒奎恩译本中的翻译多基于自己的理解和创作,译本内容和西方语境深度嵌合,通过自身对“道”的想象去变革“道”的哲学,将其智慧与西方的社会现象进行联系思考。 勒奎恩接纳了女性译者的身份,融合了自己作为女性的感性,留意到并通过重写重现了《道德经》的诗学美,使译作更贴近原作风格。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道德经》英译本对比

本文以2023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道德经》为源文本[6],再选取3 个《道德经》英译本,找寻中国哲学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西方语境下对中国哲学传播的促进作用。 据学者王婷婷研究,英国汉学家和文学翻译家亚瑟·威利的译本The Way and its Power: 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7](以下简称“威译本”)出版于1934 年——《道德经》海外传播第二个黄金翻译期。 威译本解构西方哲学思想体系垄断的局面, 并着力于实现译入语与源语的有效对等,成为当时推崇度最高的版本。在《道德经》外译工作的第三次高潮期,华裔汉学家冯家福与简·英格里希合译的The Complete Tao Te Ching[8](以下简称“冯-英译本”)受到女性主义的渗透,译本所表现出的语言魅力独特。 而厄休拉·勒奎恩转译的Tao Te Ching: A Book about the Way and the Power of the Way[9](以下简称“勒译本”)则是在继冯家福与简·英格里希之后, 参考前人译本并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以女性译者身份独立进行的转译工作。 在译本对比中, 可提炼勒奎恩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影响下的语言风格与特点,概括出勒译本的相对进步性。

3.1 去性别化

去性别化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中是较为温和的方法,旨在让文学文本受众更加广泛,把谋求个人发展的女性读者也包容进文本面向的群体, 打破隐形的性别歧视。

例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威译本:Therefore the sage puts himself in the background; but is always to the fore. Remains outside; but is always there.

冯-英译本:The sage stays behind, thus he is ahead. He is detached, thus at one with all.

勒译本:So wise souls leaving self behind move forward, and setting self aside stay centered.

例1 原文解读为: 所以圣人谦卑退让反而能居人先,不计生死反而能保全性命[10]。 圣人形象在中西方哲学中所指代的概念是相似而不同的, 例如,冯-英译本和威译本把“圣人”译为“the sage”,相较勒译本的“wise souls”, 有更为明显的宗教化。同时,冯-英译本与威译本的“the sage”指具有男性化的西方圣人形象,而勒译本的“wise souls”解构了这种形象并且于无形中跳出了反向格义 (近代自觉以西方哲学概念和术语来研究、诠释中国哲学的方法为“反向格义”)[11]的框架,有效避免了读者对中国哲学概念的误解。

例2: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威译本:He who stands on tip-toe, does not stand firm.

冯-英译本:He who stands on tiptoe is not steady.

勒译本:You can't keep standing on tiptoe or walk in leaps and bounds.

例2 原文解读为:踮起脚跟想站得高,反而立不住。 迈起大步想走得快,反而走不远。冯-英译本和威译本均以“He”指代一般人。 为避免男性形象再次被偏向性凸显,勒译本选择用第二人称“You”进行翻译,不体现男性特征。 原文中并无指明性别,此处勒译本更加贴合。 勒奎恩敏锐感知到《道德经》作为哲学文本对自然人的教化和包容能力, 暗示女性也可追寻“道”。在西方追求性别平等的背景下,勒译本更符合译入语宏观语境, 有助于西方了解道家中倡导和谐共生的思想。

3.2 以读者为中心

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及阐释和重写是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中以读者为写作目的的表现, 旨在用语言拉近与读者的联系及方便读者理解。

例3:五色令人耳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威译本:The five colours confuse the eyes. The five sounds dull the ear. The five tastes spoil the palate.

冯-英译本:The five colors blind the eyes. The five tones deafen the ear. The five flavors dull the taste.

勒译本:The five colors blind our eyes. The five notes deafen our ears. The five flavors dull our taste.

例3 原文解读为:五色令人眼花缭乱,五音令人耳朵失聪,五味令人失去味觉。勒译本把“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口爽”译成“blind our eyes”“deafen our ears”“dull our taste”。 相较于冯-英译本和威译本多了第一人称的体现,解构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二元对立的局面, 蕴含着道家所倡导万物互相依存的状态, 共同感悟老子指出的减少欲望、 返璞归真、抱真守一、顺道而行、保持内心真元的人生大道。

例4: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威译本:That when his task is accomplished, his work don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every one says: "It happened of its own accord."

冯-英译本:When actions are performed. Without unnecessary speech, People say, "We did it! "

勒译本: When the work's done right, with no fuss or boasting, ordinary people say, Oh, we did it.(有注释)

例4 原文解读为:统治者悠闲自在,不随意发号施令,等到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统治者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只有无为,才能做到无所不为。三个译本都可体现出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 但是没有注释难免会晦涩难懂, 此刻出现的问题则是无为而治放在西方语境下应该如何构建。 勒译本则是把无为而治解释为一种没有竞争力、无忧无虑、值得信任的成就、有力量但绝不是依赖武力的状态。 勒奎恩调整了文化参照物,利用了合适的等效词及合理的解释说明,确保无为而治的思想成功进入到西方语境, 传递了老子顺其自然,不勉强为之的思想,进而达到传递老子无为而治的真原的效果。

3.3 重现诗学美

勒奎恩运用修辞手法使得译文更贴近源文本的文学风格。 “诗学并不只是韵律、音步或者语言的特定紧密组成形式, 而是综合统一在一起的所有即是诗学。 ”[12]诗学美考验着译者的理解能力,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出了女性主义的整体观,实现了文化传播效果的忠实。

例5: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威译本:Therefore the sage relies on actionless activity, carries on wordless teaching.

冯-英译本:Therefore the sage goes about doing nothing, teaching no-talking.

勒译本:That's why the wise soul does without doing teaches without talking.

例5 原文解读为: 所以圣人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处理世事,施行不发号施令的教化。头韵和尾韵是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蕴含着音乐美和整齐美。押头韵和尾韵在勒译本中体现为 “does without doing,teach without talking”; 而在冯-英译本中只体现为“teaching no-talking”押尾韵,威译本只表达了原文意思,不侧重语言美。《道德经》大部分表现形式为诗节,勒译本“忠实”诗节美,强调韵律及对仗工整,与《道德经》原著一致。

例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威译本: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 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 Three things, up to ten thousand.

冯-英译本:The Tao begot one. One begot two.Two begot three. And three begot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勒译本:The Way bears one. The one bears two.The two bear three. The three bear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例6 原文解释为:道是独一无二的,道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产生有形之物,进而生成万物。 像“道生一”这样的表达方式,是《道德经》中常用的文化隐喻之一, 以生命周期的概念来比喻万物的生成过程。观察此句,可以发现每个成分都有相似的结构“A 生B”且是重复的,是一种典型的排比结构。 同时在诵读过程中能够使读者保持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 勒译本相较于威译本和冯-英译本更能保持该句的修辞效果,也就是有着相似的排比结构,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4 适应性表达

适应性表达是译者基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做出的积极反应, 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策略所倡导的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随着译者主体性的不断加强,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分野逐渐模糊,译者地位逐渐提高[13]。适应性表达旨在消除作者与译者的二元对立, 解构传统译论中译文必须忠于原作的观点。 同时将中国哲学概念移植到另种语境中, 方便了在另种语境下人们对中国哲学概念的了解与吸收。

例7:善为士者不武。

威译本:The best charioteers do not rush ahead.

冯-英译本:A good soldier is not violent.

勒译本:The best captain doesn't rush in front.

例7 原文解读为:善于为将帅者不崇尚武力。冯-英译本译为“soldier”没有体现出队伍中领导的角色,士兵崇尚或者不崇尚武力,一切由领导决定;威译本译为“charioteers”车夫,车夫虽然在拉客的时候坐在车的前头,但是他还是得听人使唤,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领导作用;而勒译本译为“captain”船长,并表示“rush in front”冲锋在前,体现出领导的角色,更贴合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同时放在西方语境中,读者也能更好领悟《道德经》中的深层含义。

例8: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威译本:For great highways are safe and easy.But men love by-paths.

冯-英译本:Keeping to the main road is easy,but people love to be sidetracked.

勒译本:The great way is low and plain, but people like shortcuts over the mountains.

例8 原文解读为:大道平坦,但君主却偏爱走邪径。 原著体现的是在朝政腐败,田地荒芜,民不聊生的厄况下依旧沉浸奢靡的君主形象。 相较于威译本利用 “man”来阐释君主,勒奎恩则借鉴冯-英译本的翻译方法,译君主为“people”,表现为人民走入歪道,虽然偏离了该例所表现的对象,但是借此勾勒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只顾享乐的腐朽, 属于文化利用型翻译,把哲学内容对接到西方语境,在表达勒奎恩的立场的同时,也使得《道德经》对普通读者起到劝诫作用。

4 结束语

《道德经》 勒译本能够在西方取得积极反响,其归因于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勒奎恩笔下实现了创造性地运用。 勒奎恩在译作中弱化了《道德经》的古代中华文化背景, 提取了适应现代价值观及西方语境的一般观点,以增强译作的普适性。女性主义翻译观打破了传统翻译观对意义阐释的忠实要求,女性主义翻译活动并不秉持中立的价值观。 在目前阶段,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还在不断谋求发展,继续探索扩展女性文学空间的方式。 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应用对中国哲学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笔者认为,中国哲学文化未来呈辐射传播, 以勒奎恩译作一样地吸纳中国哲学的普适哲学文化文本作延伸, 中西方汉学家传播正统精确的中国哲学文化为内里,由外至内,如此,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英译本道德经译本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操控理论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