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政德建设要汲取名臣家训的科学内核

2023-04-17 12:55:48赵婵娟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为政者政德家训

赵婵娟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63全面从严治党体现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是政德建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内存在的“七个有之”的问题,实质都是干部政德方面的问题。为政以德是中国历代名臣为官之道的核心和根本,是诸多名臣一生恪守的儒家道德准则,他们将践德与固德,齐家与报国的思想浓缩在其家训中,其内容不仅包含教育子孙做人处世、修养身心的道理和方法,也反映出锐意进取,正道直行、担负家国责任等经国济民之学。名臣家训蕴含着“精实切至之语”“修齐治平之道”,凝结了古代从政者多年“意念之所及、耳目之所经”的切实人生感悟,体现了为官者的深远思想和高尚德行,更凸显了他们由一己一家而推及于治国平天下的家训特色。对名臣家训中的优秀思想内容进行传承和转化,可为新时代政德建设提供内外兼修的引领和具体可循的规范,是当前加强政德建设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以德修身的为官之基:陶冶为政者立德修身的道德追求

儒家官德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德治国,而其前提便是官员有德。正所谓“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官员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官德不仅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左右民众行为、影响民风,也是政治统治的根基。儒家在人性善的基础上主张统治者要用道德的力量引导民众向善而达到天下大治。曾任唐代御史大夫的柳玭在《戒子通录》中告诫子孙后代“夫门地高者,可畏而不可恃。可畏者,立身行己,一事有坠先训,则罪大于他人。”[2]86认为身居高位者要心存戒惧,立身修德,若行为不慎违祖先教训,过失比他人更大。明代曾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在《临行之前遗子书》中言:“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2]120心存伦理纲常、公道正气,那么做出来的便是好事,便是君子一类的人。忠告子孙将来如果做官必须正直忠厚,赤心报国。高攀龙在《高子遗书》中教育儿孙“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2]137。他们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砥砺,这些做法和主张正是对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

正己修身以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人格和政治人格的统一体,是传统中国伦理型治理体系对为政者的理想要求,其注重内省修身,主张为政者以道德伦理规范自身行为,用道德力量培育社会成员向善,进而达到天下治的主张,今天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虽然现代社会为政者面临的内外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亦强调指出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但这丝毫不会降低对为政者的道德要求。为政者处理公共事务,对各种不同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其所有的活动不过是“人事之一端”。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和情怀直接关系到正确执政理念的确立,科学执政体系的确立。恰如美国学者诺斯所言“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造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是人类设计出来的形塑人们互动行为的一系列约束”[3]64。人格美德是制度美德的前提,更影响人们对公共治理途径和方式的审慎选择。新时代政德建设要在强调个人修身自律的基础上,将为政者思想、工作、生活领域视为整体,明晰新时代为政者的特殊使命和政治要求,明确为政者道德修养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特殊性和双重性,以及对社会的导向、示范作用。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时刻不忘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大德,又有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作为从政行为准绳的公德,还要有加强道德修养,戒贪止欲、克己奉公的私德,真正把党性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合,将修身自律和实践躬行结合,将三位一体的政德理念融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和日常工作中。同时加强制度化、法律化道德规范的制约,在保证道德感召力的同时强化法律和制度的底线作用,在德与法的融合互动中切实提升治理者的政德修养。

二、仁政爱民的为官之理:激发为政者人民至上的价值认同

仁政是儒家政治观的终极理想,推而言之,公共行政的价值就在于将仁的政治理想落实到日用常行之间。通过政治和行政等方式促进人民自身的发展是儒家仁政的基本要求。施仁政要以民为鉴,“民可近,不可下”(《尚书·五子之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管子·牧民》)。东阳郡腾氏宗谱记载“不惟厚禄万钟为贵,而以节义为贵”。为政者真正的财富不在于财富、黄金,而在于民众感怀的惠政。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淮河沿岸崩塌的地段调查,修筑芍陂水利工程,消除水患,还将自己丰厚俸禄广施需要之人。倭仁在给做州县的侄儿倭曜家信中写道“州县亲民,陈职匪易,能造福亦能造孽”,做官好坏直接关系人民的切身利害,要摒除利己之心,若“以官为乐,必不能做好官也”。[4]124范仲淹特别强调治国为政者要善政养民,要“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有疾苦必为之去,有灾害必为之防。”(《用天下心为心赋》)

传统家训中蕴含仁政爱民的理想,肯定民众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对民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今天夯实公共治理的价值基础有重要意义。善治作为新时代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遵循,是集国家治理目的与方法的统一,凸显的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新时代为政者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现实处境和前途命运为己任,关注人本身且努力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治理行为才是具有合目的的理性,进而在为政实践中落实善治的基本方略。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仁政爱民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价值追求。“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5]428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德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从人与社会的发展角度深化公共治理的价值,凸显对人的自身关怀,将公共治理与人的美好幸福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解决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的价值导向。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还要满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夯实现代公共治理的价值基础。

三、清廉崇俭的为官之本:树牢为政者以俭养廉的优良作风

“廉者,政之本也”,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对为官者有诸多道德要求,《管子·牧民》有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汉书宣帝纪》)。明代周怡历任吏科给事中、太常少卿等职,他在家训中告诫儿子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这也是周怡自身性格的写照,正因其没有贪欲,才敢于不畏权势,坚持正义。[2]118《林则徐家书》曾记述了其到任广东后入不敷出的生活境况,但他“决不敢于俸禄而外,妄取民间或下僚分毫”[2]174。家世简素、为政清廉的山西闻喜裴氏家族在家规中有严苛的规定,“凡贪官污吏,死后均不得葬入祖坟”。可以说生活克勤克俭、为政廉政爱民是裴氏家族历数代不衰的重要原因。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告诫儿子“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俭则寡欲,无欲则刚,廉洁之心自然产生。

古人在廉政监察制度缺乏的环境之下,对天命的敬畏、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家声不坠的期盼成为其保持廉政的重要手段。传统家训中为政以廉的思想要求为官者处理好自身与外物的关系,节制过分的享乐和欲望,将清廉崇俭作为政权稳固和家国兴衰的根本问题,作为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清廉自守,才能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公正不阿、勤政为民。新时代廉政建设直接关系公共权力的有序运行和国家治理效能,公共权力一旦脱离了社会和人民就会成为追求私利的工具,为政者就会从社会公仆变成社会的主人。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凡当权的人既行为傲慢而又贪婪自肥,公民们一定议论纷纷,众口喧腾,不仅会指摘这些不称职的人,而且进一步也必批评授权给这些人们的政体。”[6]242。为政者要明确自身社会公仆的角色定位,耻于贪腐,明确贪腐不仅伤害民心、践踏公平正义、破坏社会风气,最终会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为政者不仅要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坚信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观点和思想体系,是一种美好的价值理想,更是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还要涵养严于自律的底色,关注生命的“心灵之维”,增强自身崇德向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党组织和个人自我角色有高度认同,明荣知耻,追求高尚,敬畏党纪法规的底线,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惑,正心、正言、正行,才能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民风。新时代廉政建设不仅要靠夯实为政者的道德之基,还要有善制,将其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纳入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中,增强制度执行力,推动为政者按照制度履职尽责。

四、忠正勤慎的为官之法:提升为政者诚敬担当的工作意识

诸多名臣家训中都能感受到古代出仕为官者对传统士大夫精神的传承,以及对为官者责任担当意识的重视。忠君爱国、秉公去私、勤勉慎微是为政者的基本行为规范。叶梦得在《石林家训》中谈到自己“自初任逮致仕,兢兢以尽忠自持”的经历,且告诫子孙为官者“当以尽忠报国而冀名记于史”,在他看来“臣之事君,莫先乎谏”,为国为民尽忠直谏者谓之忠臣。[7]447明代巡抚沈守正在家训中告诫儿子,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之人,其标准是“五过硬”,“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史局须手硬,值肤受之恕须心硬,浸润之谮须耳硬”[2]140。不可向权贵屈膝,任谏官要敢于直言。“勤敏居官,职分所当然也”(觉罗·乌尔通阿:《居官日省录》卷6),为官者勤政是基本的职业要求。《彭玉麟家书》督教子侄辈对勤敬二字要随时留心,“不分治乱,不分公私,其人能勤敬,则事业未有不兴者”[2]244。将勤敬作为立身处世之根本,为国为民都要以此为准则。宰相张廷玉是勤慎典范,雍正帝就此称赞“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他深知为官者兴趣喜好是具有影响力的社会行为,在《澄怀园语》中总结“人生乐事”,非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服饰之鲜华,饮馔之丰洁,声伎之靡丽”,“惟有安分循理,不愧不怍,梦魂恬适,神气安闲,斯为吾心之真乐”[8]130。秉持知足知止的心态,虽位高权重,却能洁身所好,宠辱不惊,不慕名利。

上述家训中对为官者忠君爱国,事君以义,敢于直谏,秉公无私,慎独自律,慎始慎终的道德要求有一定积极意义。新时代为政者要把为国、为民作为自己的工作理念,忠于职守、忠于党和人民,以诚敬之心对待工作,以敬业、勤业、精业、守业为自己的工作观。“有真至精神是诚,常提起精神是敬”,对本职工作要有专心一意、严肃认真、谨慎尽职的态度、精神和行为方式,这种敬业精神包含了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内在地呼唤着主体的投入和创造,体现了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乐以忘忧、反求诸己的人生气质。新时代的敬业还内在包含着要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9]39敢担当、善作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这种勤不仅体现在增强责任意识,有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更要勤行多思,勤于调查研究,增强工作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一锤接着一锤敲,确保取得的成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10]精业就是要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使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以创造性工作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11]守业就是要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既不可做无政绩的“老好人”“太平官”,也不可做胡干的“败家子”。慎所好,慎言行,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12]423。

五、治家严苛的为官之承:规范为政者家风的训诫效用

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家国一体的政体制度、仁爱忠孝的社会伦理高度一致,必然导致国家导向、社会伦理和家风家训的内在品质具有高度契合性。“家风建设一直都是儒家修齐治平传统思想中的重要一环。在儒家的道德修炼法则中,能否‘齐家’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重要步骤。”[13]官员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避免亲属公权私用、仗势欺人,是国治、天下平的前提。中国历史上诸多名臣在家训中对家人修身、交友、为官、处世、治学、治家等方面都提出了严格要求。李鸿章在家书《谕文儿》中告诫儿子“不可因恃父兄显贵而仗势欺人”[7]767。左宗棠在家书中反复告诫家人子弟不能滋长骄矜二气,不可沾染奢靡之风,“不可轻狂恣意”。曾为阳安都尉的李通,执掌一郡生杀大权,其妻伯父犯法,其下属朗陵县令赵俨将治他死罪,妻子向其请求留下伯父一命,其对妻子言“义不以私废公”,他大义灭亲,不徇私情,被时人交口称赞。名臣家训中更是出现了大量的“戒书”,用以限制子弟不良行为,甚至对违反家训族训、犯有过错的家庭成员通过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轻者鞭打杖责,重者开除族籍,交官府治罪。如曾任福建巡抚的庞尚鹏在《庞氏家训》记载“子孙故违家训,会众拘至祠堂,告于祖宗,重加责治”[7]507。

传统家训将齐家作为治国的重要基础,主张为官者以身作则,不可以私废公。留清白于子孙,教子以义方,鼓励其立志成才,不可仗家族之势,奢靡骄纵,重视对子孙的劳动教育等,这些观念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新时代为政者家风建设要将传统家训精华和中国共产党党性意识统一起来,强调公仆意识,结合实际将传统的家族伦理转换为社会公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风的内核。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对公权力的公共利益属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若为政者及其身边人利用公权力谋私利,便破坏了协商共治的治理机制,便不能实现公权力上下良性互动,也背离了公共利益的实现方向。因此为政者自身是否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是否具有勤俭、务实、清廉、正直、自律等良好品质,是否有正确的家庭观、亲情观、幸福观,能否管理好身边人不乱用公权,摒弃特权意识,是为政者能否将人民赋予的公权力公平正义地运用到公共事务的有效处理与公共利益的有效维护上的前提,是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基础。国家层面也要不断完善德、法、制同频共振的为政者家风建设态势。与此同时,为政者家风建设的现实意义还在于为政者不仅要严格要求自身,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更要在家教中强化德之根本,教育子女成为明德、明理、人格健全、志趣健康、崇尚劳动,乐于奋斗的时代新人。

名臣家训强调的以德修身、仁政爱民、清廉崇俭、忠正勤慎、治家严苛等为政理念,不仅是名臣修身立德的行为规范,也为传统社会政权建设提供了理论导向。传承和转化其精华,促进新时代领导干部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以明大德为本,守公德为要,严私德为基,以政德建设提升领导干部品德修养,优化党风政风民风,是新时代思想建党的必然要求,制度建党的逻辑使然,必将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猜你喜欢
为政者政德家训
中国传统文化中政德建设的特点及现代启示
修之于身:为政者的成功基石
——老子论官德修养
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践行路径探析
习近平政德观探析
寓言
——刘政德雕塑艺术展作品选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四)
学生天地(2016年12期)2016-04-16 05:14:54
《朱子家训》(二)
学生天地(2016年6期)2016-04-16 05:14:25
《朱子家训》(一)
学生天地(2016年3期)2016-04-16 05:14:15
浅析《孔子家语》中孔子的为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