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庆皓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三个务必”,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基础之上,增加“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新要求,体现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高度的战略自觉和强烈的历史主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三部分的末尾,强调了前进路上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1]。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正确把握发扬斗争精神的科学内涵、基本依据和实践要求,做好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各种准备,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斗争的创新理论指导下,通过投身伟大斗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矛盾具有普遍性。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前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2]。矛盾不会消除,斗争也就不会消失,矛盾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即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发展是靠矛盾运动推动向前的,因此斗争充斥着人类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全过程。在哲学中,斗争与矛盾一样是中性词,斗争的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我们熟悉的阶级斗争,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发扬斗争精神误解为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回头路,要从哲学的宏观意义上把握斗争的基本概念。
无产阶级政党政治话语中的斗争,不是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争夺利益而进行的你争我夺和对立对抗,而是指社会中的先进力量为了正义事业而进行的积极作为,也是指一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奋进姿态,应该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改革和建设等话语表达相联系来理解。伟大斗争是为了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重大问题和挑战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工作[3]。中国共产党百年在发展与壮大中构建了内涵丰富的关于斗争的政治话语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创造了丰富的斗争话语内容。例如,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伟大革命斗争的党”,能“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邓小平从反对霸权主义的角度认为“可能至少还要进行一个世纪的斗争”。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近代中国人民在反抗外侮的过程中也有斗争实践和斗争精神,但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的斗争精神已经不能满足当时时代的斗争要求,缺乏真理的指引,不能与时代很好地链接,没有真理指导的革命斗争实践无法指引中国走向光明,只有中国共产党带有主动性顽强性开拓性时代性的斗争话语才能肩负民族和时代重任[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十八大以来我们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现实出发、从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出发,赋予了伟大斗争的新特点、新形式、新要求,极大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斗争话语。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警示:“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批评:“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等等。新时代的斗争话语主要指向管党治党的自我革命、维护国家安全、处理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问题,覆盖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多个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5]。这“五个凡是”从实践角度高度概括了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进行什么斗争的基本问题,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斗争主题,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具体工作中有了“保护什么”“警惕什么”“反对什么”的科学依据,是十八大以来伟大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斗争内容的高度凝练。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就是斗争的代言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毕生使命是为全人类解放而斗争。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无产者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类大同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阶级立场、坚定的革命意志、伟大的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本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历史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伟大斗争,近代以来内忧外患、艰苦卓绝的斗争;建国之初百废待举、敌强我弱的斗争;改革开放以来拨乱反正、敢闯敢干的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应对各种深层次矛盾和新旧危机交织的斗争,无一不是中国共产党斗争本色的展现。我国百年来的历史性成就源于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伟大斗争[6]。
矛盾问题是辩证法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矛盾是推动一切事物运动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永恒的。中国共产党人斗争话语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7]。中国共产党人从认识论角度得到人类认识来源于斗争的实践这一论断,中国共产党对于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无不来源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艰苦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观点也需要接受新的斗争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因此,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斗争观点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斗争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性内容之一,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定胜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述展现了中华儿女自古以来的斗争姿态,自强不息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华儿女普遍信奉“入世”的哲学,强调锐意进取、主动作为、迎难而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思想体现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革故鼎新、超越自我的内在要求,中华儿女向来善于在破除旧事物、生成新事物中保存实力、发展壮大,这也是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在风雨如磐中始终连绵延续不断的精神标识。
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经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牢记斗争传统,不断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扬斗争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走上强起来的新征程,依靠刀刃向内和向外的顽强斗争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在强起来的新征程上,内外形势变幻日益剧烈、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日益艰巨、矛盾挑战风险日益交织,对治国理政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现在处于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历史阶段,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节骨眼,要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紧迫感。今天的斗争虽然不是杀头流血的武装斗争,但是看不见硝烟的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同样更加激烈,我们与敌对势力的斗争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抗。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勇于直面问题、正视困难,不断发扬斗争精神。
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为依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斗争史,学习领会在革命、改革、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斗争规律,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进行自我思想淬炼,为投身伟大斗争奠定充实的理论基础。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我们所谈的斗争是为人民的伟大事业而斗争,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进行的斗争,斗争的根本立场是从价值的角度明确回答“为谁而斗争”“为什么斗争”“跟谁斗争”的基本问题。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始终坚守为了人民群众这一根本立场。一切为了人民,就是我们当前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核心价值追求。虽然斗争具体内容涉及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其核心都是坚持人民至上,再加上斗争是长期的、艰苦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斗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斗争,才能获得前进路上闯关夺隘的底气和信心。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伟大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反腐败斗争中要坚决反对任何松一口气、歇一歇脚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时刻做好斗争准备、始终保持斗争精神、努力提高斗争本领,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斗志强,在话语权和游戏规则制定权的激烈斗争中为维护我国根本利益和发展中国家利益敢于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决斗争,在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斗争中毫不妥协、不怕牺牲,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攻坚克难、夺取更大胜利。
伟大斗争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对我们的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深植自信、毫不动摇;也需要“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定力,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始终清醒认识,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辨前进路途上的“变”与“不变”;还需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宣示:“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并且在党的二十大上宣示:“中国人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更需要“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耐心,任凭世界潮流风云变幻,我们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国强必霸,反对脱钩断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需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用中国智慧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新征程上的中国共产党人统揽“四个伟大”,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道不变志不改、勇于担当、敢于亮剑。
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但是斗争并不是匹夫之勇或四面出击,任何条件下,斗争的大方向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在斗争过程中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停滞倒退的老路,“不畏浮云遮望眼”需要“自缘身在最高层”,有明确的斗争方向和原则。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为国家安全斗争,为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而斗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斗争,我们就不会在波谲云诡中迷失,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
斗争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而是达到伟大事业目标的“桥”和“船”。毛泽东曾强调要以斗争手段达到团结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斗争艺术有“三个相统一”:忧患意识和战略定力相统一、战略判断与战术决断相统一、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把握斗争的尺度是为了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为此,伟大斗争中要把握量变与质变、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把握好广度、深度和进度等各种“度”。
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斗争的特殊性,在斗争中要针对不同矛盾采取不同的斗争方法,注意斗争的差异化[8]。我们在实际斗争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要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找到合适的斗争策略和方法,其中最根本的,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领悟蕴含其中的斗争智慧、斗争规律和斗争艺术,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9]。并且积极主动投身各种斗争实践,反对过度地爱惜羽毛和明哲保身,争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勇战士。
毛泽东指出:“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10]从“四个伟大”到“三个务必”,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斗争的重要论述不断守正创新,为我们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投身伟大斗争、更多的担当作为提供了科学指南。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的斗争话语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理论守正创新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只要我们始终发扬斗争精神,投身伟大斗争,杜绝前进路上的精神萎靡懈怠和本领恐慌,就一定能在斗争问题上掌握主动权,做到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11],用斗争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续写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