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艾舒 吴章欣
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等文件发布,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学生头脑[2](以下简称“三进”)成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外语学界近年来有许多围绕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讨论。文秋芳提出的横、纵两维度构成的思政理论框架,为一线教师落实思政到课程实践中提供了参考。[3]黄国文、肖琼论述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六要素,探讨了思政的目标、定义、方法、参与人、实施阶段等问题。[4]孙有中探讨了思政视角下高校外语教材的设计[5],主编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为外语专业的“三进”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除了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还有一些研究从微观角度探讨外语课堂课程思政的实践,如探讨“外语讲述中国”怎样内嵌于专业课程模块,融入课外活动中[6],英语演讲教学模块如何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教学活动等[7]。
当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中国所处的舆论环境,需要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外语专业本领的人才。外语专业大学生处于国内外文化交锋的前沿,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理解中国社会,才能不负国际传播使命。如何在外语专业课堂教学“主渠道”中有机融入思政内容,是落实“三进”课程思政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8]将这一理念运用到“三进”工作中,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是提高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成效的关键。
《英语演讲与辩论》是面向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强调英语演讲辩论方法的讲授及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遵循“如盐入味,自然融入”的理念,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重要观点和内容融入到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演讲中以小见大,真实反映当代中国的进步发展,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故事。
《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培养目标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设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目标设定明确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入明确了方向。
首先,知识目标以专业内容为主,在英语演讲和辩论专业知识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思政培养目标。如,要求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观点和内在逻辑,掌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版中中国特色话语的表达等。
其次,能力培养目标在专业能力的要求基础上,更多体现思政要求。如,要求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与国际传播能力,能用英语传递中国声音,能基于事实逻辑进行陈辞论辩,具备用英语维护中国立场的能力。
最后,素质培养目标紧扣思政主题,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是非观、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信心,还包括广博的语言、人文、科学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培养目标的设定应秉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原则,旨在树立学生对我国社会体制的自信,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使学生兼具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原著及英译版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工作中的报告、讲话、演讲、书信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材料。笔者重点选择与专业教学契合、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思政主题,如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家风家教、文化自信等,采用案例示范、课堂讨论、主题演讲、专题辩论以及课外探究性学习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认识,提高政治理论素养。
其一,以案例为示范,挖掘思政主题。讲解专业知识点“公众演讲按目的分为信息型和说服型两类”时,融入思政主题“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强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9],其内涵核心为人民幸福。在教学“信息型”演讲知识点时,教师用中国国际电视台女主播刘欣1996年获奖的演讲片段“镜中我(The mirror and I)”作为范例。该范例讲述了刘欣和她祖母的故事。通过学习,学生既明白了何为信息型演讲,又体会到新旧时代女性地位的变迁。演讲提到旧时代的女性被忽视,而在刘欣的时代女性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通过奋斗自我实现。新时代妇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就是中国梦的生动体现。
其二,从“输入”到“输出”,引导学生产出带有核心价值观内核的演讲作品。在讲授演讲主体要点如何组织时,思政融入点为文化自信和优秀家风家教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10]共同的文化认同能促进共同体意识。教师整理近年来各大演讲比赛获奖选手的演讲片段,分析这些演讲范例主体部分的组织规律,介绍时间、空间顺序、话题顺序等常见的要点组织方式。这些范例都从身边平凡真实的故事切入,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优良家风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等内容,基于优秀范例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能够象征中国文化的事物,结合自身的家庭故事、家教传统,用英语做3~5分钟的演讲,并互相点评。同时,布置学生在课后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文化自信”主题中的相关内容,并摘录可在自己演讲中引用的“金句”。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学生加强了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同时练习了如何组织演讲的要点,有逻辑地传达要点。
其三,鼓励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当讲授演讲中数据使用及视觉辅助时,思政融入点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教师从TED演讲“如何合理使用纸巾(How to use a paper towel)”导入。演讲者以一个震撼的数据开头,提及美国每年要消耗“一百三十亿磅”擦手纸,接着通过与听众互动,利用实物演示如何节约使用纸巾。演讲以数据结尾,讲者强调按照他的方法,每年可以节约“五亿七千万磅”左右的擦手纸。此范例体现了如何用数据支撑观点,如何运用包括幻灯片、实物演示、真人演示等视觉辅助手段。课后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搜集整理数据,准备一个简短演讲,谈谈我国近年控制碳排放、沙漠化、水污染的措施和成效;要求演讲内容包含详实的数据和真实案例,并以合适的视觉辅助方式呈现。在自主研究式学习中,学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概念,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深的理解。
演讲范例中思政主题的挖掘和拓展,相关思政主题的课堂讨论,课后的经典阅读,围绕思政主题的演讲产出任务设置,这些都使思政内容像盐一般自然地融入学习过程中。
课程思政要着力构建包含经典选段、媒体报道、视频范例等内容的学习资源库,并在每一轮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原著及英译本是必备的学习资源。学生只有通过阅读原文选段,才能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加深对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的认识。原文选段中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场合的重要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本身就是演讲的范例。只有阅读原文的英译版,学生才能掌握相关时政话题的规范化英文表达。资源库还应包括国内外英文媒体对中国理论、中国实践的相关报道。教师按照每单元的思政主题归纳整理各个主题相关的媒体英文报道。英文报道可作为学生演讲的支撑性材料,教师应搜集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演讲视频范例加入资源库,主题尽可能全面涵盖各个思政点。含思政元素的公众演讲视频范例是学生模仿参考的重要资源。
资源库应当是师生共建共享的平台。每个单元由教师设定专业学习的知识点和思政学习主题,布置演讲任务。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的过程中搜集到的文本、图片、文献、音频、视频等资料都可以添加到资源库中,供其他同学参考,形成共享学习空间。自主学习资源库的构建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材料,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助其跨过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时政话语的难关,提高学生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能力。
实施“三进”课程思政以来,在考核演讲知识技能评价维度的基础上新增了思政评价维度。其一,演讲选题和内容是否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能否在跨文化的国际语境中有效输出中国声音。其二,在演讲语言的要求上,学生能否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各种主题的演讲中,恰当引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版中的金句。
为了让课程评价体系更好地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动机,除了期末的演讲考评,课程还积极实施形成性评价,将课堂参与和课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平时成绩考量。此外,还兼顾学生学习态度和个人进步情况。在评价主体上,除了教师单向评价,还将学生自评、互评纳入平时成绩指标。多位一体的评价体系,目的在以评促学,让考评指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产生导向性作用。
从课程的学习成果和学生反馈来看,“三进”课程思政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演讲考核中,选题涵盖中国文化、哲学思想、脱贫攻坚、女性楷模、优秀家风传承、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如,学生甲在演讲中探讨了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的问题,表达了毕业后去乡村从教的意愿。学生乙在演讲中以“中国灯笼”为线索,讲述了家的故事以及家乡节庆日点灯笼的习俗。学生丙以“天下一家”为题,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等。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将课上完成的演讲稿和提纲再次打磨,参加各级各类英语演讲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后,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向其他同学推荐此课程。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对课程的满意程度,说明思政内容真正做到了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1]。每一门课程都隐含着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挖掘《英语演讲与辩论》课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既能培养学生利用演讲这一有力工具传递信息思想、表达情感的能力,又能以专业知识学习为载体有机融入思政内容,为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